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分区配置方法、数据储存管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2023-01-14 18:27: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固态硬盘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区配置方法、数据储存管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或solidstatedrive,简称ssd),又称固态驱动器,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通常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如flash芯片、dram芯片等)组成。固态硬盘的优点是启动读取时间快、读取时间短,并且固态硬盘的抗摔性能很强,其储存空间为闪存颗粒,通过多种介质制作而成,具有数据防丢失的功能,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诸多领域中。3.目前市场出售的固态硬盘都是量产完毕的,其闪存的类型是固定的,但是对于不同的数据,数据的安全性需求不一样,如有的数据对安全性和存储稳定性的要求较高,有的数据则要求较低,而上述固态硬盘只能利用固定类型的闪存存储数据,难以满足不同的安全性需求。技术实现要素: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据储存管理方法。5.一种数据储存管理方法,包括:获取待储存文件;基于所述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确定所述待储存文件的储存分区,一个所述储存分区对应于一种分区模式;基于所述储存分区,储存所述待储存文件。6.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储存分区,储存所述待储存文件的步骤,包括:获取基于所述储存分区的剩余容量;确定所述待储存文件所对应的需求容量;基于所述剩余容量和所述需求容量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执行调整储存步骤;调整储存,调整所述储存分区,并储存所述待储存文件。7.可选的,所述储存分区包括分享区域,各个所述分享区域之间可以数据交流,所述分享区域的物理块为中间物理块,所述调整储存步骤,包括:基于所述剩余容量和所述需求容量,确定需求差值;基于所述储存分区的所述分区模式和所述需求差值,对所述中间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中间分区;将所述中间分区加入所述储存分区,以更新所述储存分区;基于所述储存分区,储存所述待储存文件。8.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储存分区,储存所述待储存文件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待储存文件和所述剩余容量,确定一级储存数据和二级储存数据,其中,所述一级储存数据的大小对应于所述剩余容量;基于调整前的所述储存分区,储存所述一级储存数据;基于所述中间分区,储存所述二级储存数据。9.可选的,还包括:获取各个所述储存分区的空闲容量;确定各个所述储存分区的容量阈值;基于各个所述空闲容量和对应的各个所述容量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调整各个所述储存分区。10.可选的,所述容量阈值包括拥挤阈值;所述基于各个所述空闲容量和对应的各个所述容量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调整各个所述储存分区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空闲容量是否小于等于对应的所述拥挤阈值,若是,则确定所述空闲容量对应的所述储存分区为拥挤分区;基于所述空闲容量和所述拥挤阈值,确定空闲差值;基于所述拥挤分区的所述分区模式和所述空闲差值,对中间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补充分区;将所述补充分区加入所述分区模式的储存分区;所述拥挤阈值包括复位阈值;所述基于各个所述空闲容量和对应的各个所述容量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调整各个所述储存分区的步骤,包括:判断所述空闲容量是否大于等于对应的所述复位阈值,若是,则确定所述空闲容量对应的所述储存分区为复位分区;基于所述空闲容量和所述复位阈值,确定复位差值;基于所述拥挤分区的所述分区模式和所述复位差值,对所述分区模式的中间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空余分区;将所述空余分区从所述分区模式的储存分区中移除。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数据储存管理方法,根据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可以确定待储存文件的文件类型,得到待储存文件对数据安全性或者储存稳定性的要求,然后根据待储存文件的文件类型,确定合适于此要求的分区模式,并将待储存文件储存到对应的储存分区中。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识别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稳定性要求,区分储存数据,将重要等级不同的数据储存进安全级别不同的储存分区中,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安全性需求。12.通过获取各个储存分区的空闲容量,并将空闲容量和对应的容量阈值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各个储存分区是否容量过低,对于容量过低的储存分区,则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减少容量过低导致储存分区无法及时提供数据储存空间的风险,提高数据储存的效率。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区配置方法。14.一种分区配置方法,包括:获取分区配置信息和对应于所述分区配置信息的配置容量;基于所述配置容量和所述分区配置信息,对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对应于各个所述分区配置信息的各个储存分区,其中,所述分区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储存分区的种类,所述储存分区的种类关联于所述储存分区的数据安全性。15.可选的,所述储存分区包括固定分区和分享分区,各个所述固定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各个所述分享分区之间可以数据交互。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区配置方法,分区配置信息可以在固态硬盘中配置不同的储存分区,配置容量可以配置储存分区的容量,实现自定义分区配置固态硬盘。不同的储存分区具有不同的数据安全性和性能,由于固态硬盘的应用场景不同,其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和对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自定义分区配置固态硬盘的方式可以使得固态硬盘中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数据安全性和性能的储存分区,更加灵活。17.另一方面,当各个储存分区配置完成了之后,每一个储存分区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就已经锁定,各个储存分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的数据交流。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分区方式都是在操作系统上进行分区,只是在逻辑上对多个分区进行分开,但是在数据资源是共享的,各个分区的数据的垃圾、碎片都是公共的需要统一整理。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各个储存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单个储存分区只能在其内部做垃圾的整理和回收,不影响其他储存分区的数据稳定性,减少高安全性的储存分区受其他低稳定性的储存分区的影响,更加安全。18.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数据储存管理装置。19.一种数据储存管理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储存文件;类别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确定所述待储存文件的储存分区,一个所述储存分区对应于一种分区模式;分区储存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储存分区,储存所述待储存文件。20.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区配置装置。21.一种分区配置装置,包括:分区设置模块,用于获取分区配置信息和对应于所述分区配置信息的配置容量;分区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配置容量和所述分区配置信息,对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对应于各个所述分区配置信息的各个储存分区,其中,所述分区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储存分区的种类,所述储存分区的种类关联于所述储存分区的数据安全性。附图说明22.图1绘示本技术的分区配置方法的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23.图2绘示本技术的分区配置方法的实施例一的固态硬盘的分区容量示意图。24.图3绘示本技术的分区配置方法的实施例二的固态硬盘的分区容量示意图。25.图4绘示本技术的数据储存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26.图5绘示待储存文件的存储流程示意图。27.图6绘示本技术的数据储存管理方法中步骤s3的子流程示意图。28.图7绘示本技术的数据储存管理方法中步骤s35的子流程示意图。29.图8绘示本技术的数据储存管理方法中步骤s6的子流程示意图。30.图9绘示本技术的分区配置装置的模块示意图。31.图10绘示本技术的数据储存管理装置的模块示意图。32.图中,1、数据获取模块;2、类别识别模块;3、分区储存模块;4、分区设置模块;5、分区配置模块。具体实施方式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本实施例中各步骤的标号仅为方便说明,不代表对各步骤运动顺序的限定,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各步骤运动顺序进行调整,或同时进行,这些调整或者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34.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涉及的部分概念进行介绍。35.1、固态硬盘:简称ssd,又称固态驱动器,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固态硬盘主要由主控制器、存储单元、缓存(可选),以及跟host接口(诸如sata,sas,pcie等)组成。36.2、固态硬盘的访问:host接口通过逻辑地址(简称lba,logicalblockaddress)访问固态硬盘,每个逻辑地址代表着一个sector(一般为512b大小),操作系统一般以4k为单位访问固态硬盘,我们把host接口访问固态硬盘的基本单元叫用户页(hostpage)。固态硬盘的内部维护了一张映射表(maptable),host接口每写入一个用户页,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映射关系,这个映射关系会加入(第一次写)或者更改(覆盖写)映射表;当读取某个用户页时,固态硬盘首先查找映射表中该用户页对应的物理页,然后再访问flash读取相应的host数据。37.3、储存单元的结构:又称为物理页(flashpage),由两个或者多个逻辑单元(又称die或lun)是闪存内可执行命令并回报自身状态的最小独立单元。逻辑单元可以拥有1到多个面(plane),而每个面包含有多个物理块(block)。物理块是最小擦除单元,每个物理块都是由数百乃是数千个页(page)组成的,而页的意义也非比寻常,它是闪存当中能够读取合写入的最小单位。当前闪存的一个页通常是16kb,如果需要读取512字节的数据,那在闪存层面上就必须把包含这512字节数据的整个页内容全部读出(实际发生的读取16kb)。38.4、储存单元的分类:包括有slc(singlelevelcell单层单元)、mlc(multi-levelcell多层单元)和tlc(triplelevelcell三层单元)。对于不同的分类,储存单元具有不同的数据安全性和性能。39.slc储存单元,在每个存储单元里存储1bit的数据,存储的数据是0还是1是基于电压阀值的判定,对于nandflash的写入,就是控制controlgate去充电,使得浮置栅极存储的电荷够多,超过4v,存储单元就表示0(已编程);如果没有充电或者电压阀值低于4v,就表示1(已擦除)。40.mlc储存单元,在每个存储单元里存储2bit的数据,存储的数据是“10”,“11”,ꢀ“10”,“11”也是基于电压阀值的判定。当充入的电荷不足3.5v时,就代表“11”;当充入的电荷在3.5v和4.0v之间,则代表“10”;当充入的电荷在4v和5.5v之间,则表示“11”;当充入的电荷在5.5v以上,则表示“10”。mlc储存单元相比slc储存单元虽然使用相同的电压值,但是电压之间的阀值被分成了4份,可以想象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性能和稳定性。41.tlc储存单元,在每个存储单元里存储3bit的数据,所以它的电压阈值的分界点就更细致,导致的结果也就每个存储单元的可靠性也更低。综上,存储同样大的数据,tlc储存单元、mlc储存单元和slc储存单元所需要占用的存储单元数量依次增多,而数据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依次增强。42.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图10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43.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区配置方法。44.实施例一:参照图1和图2,所述分区配置方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45.s01、获取分区配置信息和对应于分区配置信息的配置容量。46.其中,分区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固态硬盘完成分区配置后拥有的储存分区的属性,具体包括有储存分区的数量、储存分区的种类以及储存分区是否加密。配置容量用于指示储存分区的容量空间。47.其中,储存分区的种类决定了储存分区的数据安全性和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分区的种类包括有tlc分区、mlc分区和slc分区。tlc分区、mlc分区和slc分区在存储同样大的数据时所需要占用的存储单元数量依次增多,而数据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依次增强。48.例如,分区配置信息全部配置为slc量产模式、不需要加密,若标准容量为128g,则写命令在全逻辑区间0~128g以内,所有的数据均写入slc分区的物理块。49.例如,分区配置信息部分配置为slc量产模式,部分配置为tlc量产模式,则根据配置容量确定各个储存分区的大小,比如slc分区的大小为32g,消耗物理块大小总计96g,tlc分区的大小为96g,消耗物理块大小总计96g,再设定slc分区的物理块范围和tlc分区的物理块范围,并将各个储存分区的物理块范围记录在系统分区表中,系统分区表也记录各个储存分区是否做加密处理。当固态硬盘接收到待储存文件后,根据待储存文件的逻辑地址,如果在在slc分区的逻辑区间范围内,则全部写入slc分区;否则写入其他分区。同样的原理,按照命令的地址范围来判断是否需要加解密。50.置容量包含有对应于slc配置模式的32g和对应于tlc配置模式的96g,则slc分区的大小为32g,tlc分区的大小为96g。例如,分区配置信息包含有slc配置模式和tlc配置模式,则固态硬盘会分为2个储存分区,分别为slc分区和tlc分区。51.在一较佳的实施例方式中,分区配置信息还包含有物理配置信息,物理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有物理块中固定物理块的数量、固定物理块的分区模式,以及中间物理块的数量。52.s02、基于配置容量和分区配置信息,对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对应于各个分区配置信息的各个储存分区。53.其中,各个储存分区具有不同的数据稳定性,适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根据不同的待储存文件的储存需求或者应用工作环境,可以配置具有不同的储存分区种类、储存分区大小的固定硬盘。比如,slc分区可以放系统盘数据或其他重要数据,而tlc分区可以放常规日志数据。54.例如,在对系统盘数据稳定性要求高、个人数据隐私性要求高、工作环境温差大等环境中,固态硬盘可以完全当做slc分区使用或者大部分当做slc分区使用,以便大部分数据储存在具有高稳定性的slc分区中。55.例如,在对系统盘数据稳定性要求不高、工作环境温差不大等环境中,固态硬盘可以完全当做tlc分区使用或者大部分当做tlc分区使用,以获取更多的储存空间,满足更大数量的储存需求。5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区配置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分区配置信息可以在固态硬盘中配置不同的储存分区,配置容量可以配置储存分区的容量,实现自定义分区配置固态硬盘。不同的储存分区具有不同的数据安全性和性能,由于固态硬盘的应用场景不同,其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和对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自定义分区配置固态硬盘的方式可以使得固态硬盘中包括多个具有不同数据安全性和性能的储存分区,更加灵活。57.另一方面,当各个储存分区配置完成了之后,每一个储存分区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就已经锁定,各个储存分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任何的数据交流。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分区方式都是在操作系统上进行分区,只是在逻辑上对多个分区进行分开,但是在数据资源是共享的,各个分区的数据的垃圾、碎片都是公共的需要统一整理。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各个储存分区之间相互独立,单个储存分区只能在其内部做垃圾的整理和回收,不影响其他储存分区的数据稳定性,减少高安全性的储存分区受其他低稳定性的储存分区的影响,更加安全。58.实施例二: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一的分区配置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储存分区包括有固定区域和分享区域,配置容量包括有对应于固定区域的固定容量和分享区域的分享容量。固定区域和分享区域组合构成储存分区,固定容量和分享容量组合构成储存分区的总容量。其中,固定区域的物理资源是固定的,固定区域的数据的垃圾整理和回收不影响其他的任何区域,而各个分享区域之间是在逻辑上进行区分的,不同的分享区域之间可以实现数据交流,从而缓解某些过于拥挤的储存分区的容量。59.在本实施中,每一个储存分区均可以配置有固定区域和分享分区,并且固定区域的固定容量和分享区域的分享容量是通过分区配置信息和配置容量进行配置的。对于高安全性的储存分区,其内部固定区域的固定容量可设置为较高值,分享区域的分享容量可设置为较低值,使该储存分区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不受其他储存分区的影响。对于低安全性的储存分区,其内部固定区域的固定容量可设置为较高值,分享区域的分享容量可设置为较低值,使该储存分区中的大部分数据可以缓解其他储存分区的使用性能。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储存管理方法,所述方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61.参照图4和图5,s1、获取待储存文件。62.其中,待储存文件指的是需要储存进固态硬盘的文件。63.s2、基于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确定待储存文件的储存分区。64.其中,储存分区指的是固态硬盘中的部分储存单元,由多个物理块组成。固态硬盘的储存分区局具有多种,并且每种储存分区的存储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分区包括有slc分区和tlc分区。每个储存分区均对应有一种分区模式,分区模式用于指示储存分区所对应的储存单元单个储存量,分区模式包括有对应于slc分区的slc模式和对应于tlc分区的tlc模式。65.不同的储存分区,在存储稳定性、数据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上会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slc分区的稳定性和性能优于tlc分区,但是需要储存同样大的数据,slc分区消耗的物理块大于tlc分区消耗的物理块,如32g的slc分区需要消耗96g物理块,32g的tlc分区需要消耗32g物理块。66.在本实施例中,待储存文件的设备盘在特定的多个逻辑地址区间做有属性标记,拥有属性标记的逻辑地址区间为操作逻辑地址区间,操作逻辑地址区间包括有slc操作逻辑地址区间、slc加密逻辑地址区间、tlc操作逻辑地址区间和tlc加密逻辑地址区间。属性标记包括对应于slc操作逻辑地址区间的slc储存类别、对应于slc加密逻辑地址区间的slc加密类别、对应于tlc操作逻辑地址区间的tlc储存类别和对应于tlc加密逻辑地址区间的tlc加密类别。67.储存类别标识指的是待储存文件所对应的逻辑地址区间的属性标记。具体的,通过解析待储存文件,可以得到待储存文件所对应的逻辑地址,根据逻辑地址所在的操作逻辑地址区间,以及此操作逻辑地址区间所对应的属性标记,可以得到储存类别标识。当确定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为slc储存类别或者slc加密类别时,待储存文件所对应的储存分区为slc分区。当确定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为tlc储存类别或者tlc加密类别时,待储存文件所对应的储存分区为tlc分区。68.s3、基于储存分区,储存待储存文件。69.其中,若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为slc储存类别,则将待储存文件写入slc分区;若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为slc加密类别,则将待储存文件加密写入slc分区;若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为tlc储存类别,则将待储存文件写入tlc分区;若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为tlc加密类别,则将待储存文件加密写入tlc分区。70.s4、获取各个储存分区的空闲容量。71.其中,空闲容量指的是储存分区中当前剩余的容量空间,每一个储存分区均对应有一个空闲容量。例如,slc分区的容总量是32g,若已经存储了16g的数据,则slc分区当前的空闲容量为16g。72.s5、确定各个储存分区的容量阈值。73.其中,每一个储存分区都对应有一个容量阈值。74.s6、基于各个空闲容量和对应的各个容量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调整各个储存分区的分享区域。75.其中,通过比较储存分区的容量阈值和空闲容量,可以评估储存分区是否处于容量过小、过于拥挤的状态,并及时作出对应的调整,以使得各个储存分区能够均较为快速地在执行储存任务时提供一定的容量空间。76.在本实施例中,每隔一个监测周期,步骤s4则会执行一次,以对各个储存分区进行周期性的监控测试,监测周期为系统预设值。7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数据储存管理方法的实施原理为:根据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可以确定待储存文件的文件类型,得到待储存文件对数据安全性或者储存稳定性的要求,然后根据待储存文件的文件类型,确定合适于此要求的分区模式,并将待储存文件储存到对应的储存分区中。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识别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稳定性要求,区分储存数据,将重要等级不同的数据储存进安全级别不同的储存分区中,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安全性需求。78.通过获取各个储存分区的空闲容量,并将空闲容量和对应的容量阈值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各个储存分区是否容量过低,对于容量过低的储存分区,则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减少容量过低导致储存分区无法及时提供数据储存空间的风险,提高数据储存的效率。79.参照图6,在一较佳的实施例方式中,步骤s3的子步骤包括:s31、获取基于储存分区的剩余容量。80.其中,剩余容量指的是储存分区中当前剩余的容量空间,每一个储存分区均对应有一个剩余容量。例如,slc分区的容总量是32g,若已经存储了16g的数据,则slc分区当前的剩余容量为16g。81.s32、确定待储存文件所对应的需求容量。82.其中,需求容量为待储存文件写入储存分区后所需要占用的容量空间。83.s33、判断剩余容量是否大于等于需求容量,若是则执行s34,若否则执行s35。84.其中,基于剩余容量和需求容量进行比较,基于比较结果,执行调整储存步骤。85.s34、将待储存文件写入当前的储存分区中。86.其中,若剩余容量大于等于需求容量,则说明当前的储存分区仅通过自身剩余的容量空间即可完成待储存文件的储存,因此,可将待储存文件直接写入当前的储存分区中。87.s35、调整储存,调整储存分区,并储存待储存文件。88.其中,调整储存步骤的目的是增大当前的储存分区的容量空间,以使得储存分区能够满足待储存文件的需求,然后再储存待储存文件。具体的实现方式为:将固态硬盘中的中间物理块分配到当前的储存分区,以增大当前的待储存分区的剩余容量。89.在本实施例中,储存分区包括有固定区域和分享区域,对应地,固态硬盘中的各个物理块可以分为固定物理块和中间物理块。其中,固定物理块为固定区域中的物理块,固定物理块的分区模式是保持不变的,固定物理块被分配为某一分区模式后,则固定物理块则保持为分区模式所对应的储存分区的一部分,在固定物理块的生命周期内只用作同一储存分区,数据稳定性更强。比如,若固定物理块被分配为slc模式,则固定物理块则固定为slc分区中的一部分。90.中间物理块为分享区域中的物流块,中间物理块的分区模式是能够发生改变的,当中间物理块分配为slc模式时,中间物理块转换为slc分区中的一部分;当中间物理块分配为tlc模式时,中间物理块转换为tlc分区中的一部分。在中间物理块的生命周期内可以用作slc分区或tlc分区,更灵活,整个设备的磨损均衡更好,在更大的使用容量下,延长了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91.在本实施例中,每当调整储存步骤触发执行时,调整储存步骤所对应的需求容量会保留存储。92.参照图7,具体的,步骤s35的子步骤包括:s351、基于剩余容量和需求容量,确定需求差值。93.其中,需求差值为剩余容量和需求容量之差的绝对值。需求差值用于反映当前的储存分区为了完全储存待储存文件所需要的空间容量。94.s352、基于储存分区的分区模式和需求差值,对中间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中间分区。95.其中,中间分区的容量空间与需求差值相对应,并且中间分区的分区模式与储存分区的分区模式一致。96.利用需求差值,确定需要补充到对应的储存分区的中间物理块的数量,利用分区模式,确定需要补充到对应的储存分区的中间物理块的储存模式,通过将对应数量的中间物理块分配对应的储存模式,可以得到满足需求差值的容量空间的中间分区,由于多了中间分区的容量,原本的储存分区显相当于进行了更新,新的储存分区为中间分区和旧的储存分区的结合。中间物理块可以通过调整储存步骤补充到不同的储存分区中,整体的磨损均衡更好,在更大的使用容量情况下,提升固态硬盘的整体使用寿命。97.s353、将中间分区加入储存分区,以更新储存分区。98.其中,相较于更新前的储存分区,更新后的储存分区的容量空间增大了需求差值,能够满足完全储存待储存文件的需求。99.s354、基于储存分区,储存待储存文件。100.其中,将待储存文件写入更新完的储存分区。101.具体的,步骤s354的子步骤包括:s3541、基于待储存文件和剩余容量,确定一级储存数据和二级储存数据。102.其中,将待储存文件拆分为一级储存数据和二级储存数据,一级储存数据的大小对应于剩余容量。103.s3542、基于调整前的储存分区,储存一级储存数据。104.其中,将一级储存数据先写入更新前的储存分区中,从而在储存分区更新完成之前即可对部分数据进行储存,提高效率。105.s3543、基于中间分区,储存二级储存数据。106.其中,将二级储存数据先写入中间分区中,从而使得待储存文件储完整的存进更新后的储存分区中。107.将待储存文件拆分一级储存数据和第二储存数据,先将一级储存数据写入对应于剩余容量的储存分区中,等中间分区确定之后,再将二级储存数据写入中间分区中,令待储存文件分段进行储存,利用分段储存的方式,在中间分区形成的过程中,待储存文件就可以开始进行储存,提高存储效率。108.参照图8,在一较佳的实施例方式中,步骤s6的子步骤包括:s61、判断空闲容量是否小于等于对应的拥挤阈值,若是,则确定空闲容量对应的储存分区为拥挤分区;若否,则执行s65。109.其中,容量阈值包括有拥挤阈值,每一个储存分区对应有一个拥挤阈值。当储存分区的空闲容量小于等于对应的拥挤阈值时,则说明此储存分区当前剩余的容量空间过小,将此储存分区分为拥挤分区。110.s62、基于空闲容量和拥挤阈值,确定空闲差值。111.其中,空闲差值为空闲容量和拥挤阈值之差的绝对值。112.s63、基于拥挤分区的分区模式和空闲差值,对中间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补充分区。113.其中,补充分区的容量空间与空闲差值相对应,并且补充分区的分区模式与拥挤分区的分区模式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决定复位分区的物理块均为未写有储存数据的中间物理块。114.s64、将补充分区加入拥挤分区所对应的分区模式的储存分区。115.其中,利用空闲差值,确定需要补充到对应的拥挤分区的中间物理块的数量,利用分区模式,确定需要补充到对应的拥挤分区的中间物理块的储存模式,通过将对应数量的中间物理块分配对应的储存模式,可以得到满足空闲差值的容量空间的补充分区,由于多了补充分区的容量,原本的储存分区显相当于进行了更新,完成容量空间的及时扩充,以便此储存分区能够高效完成后续的储存任务。116.s65、判断空闲容量是否大于等于对应的复位阈值,若是,则确定空闲容量对应的储存分区为复位分区;若否,则结束。117.其中,容量阈值还包括有复位阈值,每一个储存分区对应有一个复位阈值,复位阈值为系统预设值,储存分区的复位阈值大于此储存分区的拥挤阈值。当储存分区的空闲容量大于等于对应的复位阈值时,则说明此储存分区当前剩余的容量空间过大,将此储存分区分为复位分区。118.s66、基于空闲容量和复位阈值,确定复位差值。119.其中,复位差值为空闲容量和复位阈值之差的绝对值。120.s67、基于复位分区的分区模式和复位差值,对分区模式的中间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空余分区。121.其中,空余分区的容量空间与复位差值相对应,并且空余分区的分区模式与复位分区的分区模式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决定复位分区的物理块均为未写有储存数据的中间物理块,若未写有储存数据的中间物理块的数量不够,则将中间物理块中写有的储存数据转移到空闲的固定物理块,再对中间物理块进行重新分配。122.s68、将空余分区从复位分区所对应的分区模式的储存分区中移除。123.其中,空余分区从储存分区中移除之后,会以中间物理块的形式存在。利用从储存分区中移除空余分区,可以增补中间物理块的数量,以便于后续对储存分区的调整。124.在一较佳的实施例方式中,步骤s5的子步骤包括:s51、获取历史调整数据。125.其中,历史调整数据是根据历史的调整储存步骤的所用到的数据,历史调整数据包含参与过调整储存分区的至少一个需求容量。在本实施例中,历史调整数据优选为捕捉最近的5次的调整储存步骤所对应的需求容量。126.s52、基于历史调整数据,确定容量阈值中的拥挤阈值。127.其中,历史调整数据可以反映最近的调整储存步骤只对于储存分区的剩余容量的需求,利用历史调整数据更新各个储存分区所对应的拥挤阈值,使得空闲容量能够根据最近的调整储存步骤的需求而发生变化,更加灵活。128.在一较佳的实施例方式中,步骤s52的子步骤包括:s521、确定阈值基数。129.其中,阈值基数为系统预设值。130.s522、基于影响系数以及历史调整数据中各个需求容量的均值,确定附加基数。131.其中,影响系数乘以历史调整数据中各个需求容量的均值,得到附加基数。132.s523、基于阈值基数和附加基数,确定拥挤阈值。133.其中,拥挤阈值为阈值基数与附加基数之和。134.例如,阈值基数为5g,历史调整数据中各个需求容量的均值为1g,影响系数为0.2,则附加基数为0.2g,拥挤阈值为5.2g。135.历史调整数据可以反映历史数据中对于储存分区的剩余容量的需求,此需求越大,则说明近期的储存任务储存量较大,需要较大的空闲容量满足储存需求,以使对应的储存分区调整至剩余较多的容量空间的状态。反之,则说明近期的储存任务储存量较小,较小的空闲容量即可满足储存需求,从减少此储存分区需要占用的中间物理块,让更多的物理块可以补充给需求更大的储存分区。13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区配置装置,分区配置装置应用如上述分区配置方法。137.参照图9,分区配置包括:分区设置模块4,用于获取分区配置信息和对应于分区配置信息的配置容量;分区配置模块5,用于基于配置容量和分区配置信息,对物理块进行分配,确定对应于各个分区配置信息的各个储存分区,其中,分区配置信息包括储存分区的种类,储存分区的种类关联于储存分区的数据安全性。138.本实施例提供的分区配置装置,由于其各模块本身的功能及彼此之间的逻辑连接,能实现前述实施例分区配置方法的各个步骤,因此能够达到与前述分区配置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原理分析可参见前述分区配置方法步骤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累述。13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数据储存管理装置,数据储存管理装置应用如上述数据储存管理方法。140.参照图10,数据储存管理装置包括:数据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待储存文件;类别识别模块2,用于基于待储存文件的储存类别标识,确定待储存文件的储存分区,一个储存分区对应于一种分区模式;分区储存模块3,用于基于储存分区,储存待储存文件。141.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储存管理装置,由于其各模块本身的功能及彼此之间的逻辑连接,能实现前述实施例数据储存管理方法的各个步骤,因此能够达到与前述数据储存管理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原理分析可参见前述数据储存管理方法步骤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累述。142.以上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