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插头组件及具有该插头组件的层板灯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5:30: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头组件及具有该插头组件的层板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灯条中,为实现能任意切成多段,设计了能任意切割的灯条,如专利号为202120691754.1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接触式取电灯条》(授权公告号为cn214745130u)公开的结构,包括有一发光组件、一取电组件,发光组件包含位于中部的led灯带,led灯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间隔分布的led灯带取电触点;其中,单个led灯带取电触点的长度为a,相邻两个led灯带取电触点的间距为b;取电组件包含电源插接头,电源插接头的后部设置有两条输入线,输入线及电极片,连接到固定支架与弹性材料构成的组件上;电极片的长度为c。如此,取电组件电极接触到电路板上导电接触点,给灯条供电,从而实现灯条可以切割任意可用长度,每一段均可使用,不需要焊接;用户可以只备用最长的灯条规格尺寸,实现多种不同长度灯条灵活使用并减少浪费。
3.上述方案中,通过电源插接头的插接移动动作,使得电源插接头上的电极片与电路板上导电接触点相接触而实现导电,因此,电极片与电路板上导电接触点之间的导电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需要考虑到插接动作、电极片结构之间的影响,如电极片的设置是否会阻碍到插接动作,插接动作是否会影响电极片与导电接触点之间的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便于插接的同时,还能提高导电稳定性的插头组件。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插头组件的层板灯。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插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7.壳体,其底壁设有贯穿壁厚的通孔,所述通孔有至少两个,分别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沿壳体的底壁间隔排列,将第一、第二通孔的排列方向记为第一方向;
8.导电件,设于壳体内,并具有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插设于第一通孔(11),且第一导电部的底部结构位于壳体(1)底壁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电部插设于第二通孔(12),且第二导电部的底部结构位于壳体(1)底壁的下方;同时,所述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被布置成在沿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形变而向上伸入对应的通孔内。
9.优选地,导电件具有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央导电片,所述中央导电片位于第一、第二通孔之间的壳体底壁之上;且所述中央导电片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
10.所述导电件还具有自中央导电片之第一侧边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导电片、自第一侧导电片的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导电片,所述第一侧导电片、第二侧导电片之间呈v形布置,两者共同构成上述的第一导电部,且v形的第一尖端构成第一导电部的底部结构;
11.所述导电件还具有自中央导电片之第二侧边向着第一侧边所在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导电片、自第三侧导电片的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四侧导电片,所述第四侧导电片位于第一、第三侧导电片之间,第四侧导电片与第三侧导电片之间共同构成上述的第二导电部,且第四侧导电片、第三侧导电片底部连接处形成的第二尖端构成第二导电部的底部结构。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尖端、第二尖端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
13.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导电片由上至下背离中央导电片之第一侧边倾斜;所述第二侧导电片由下至上背离中央导电片之第一侧边倾斜,且第二侧导电片的上边缘沿着水平的、远离中央导电片之第一侧边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该第一翻边支撑在壳体底壁之上,并与壳体的侧壁相对。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侧导电片与第一侧导电片基本平行;或所述第三侧导电片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上述第一侧导电片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15.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中央导电片之第二侧边向着第二通孔延伸从而使得中央导电片的局部覆盖在第二通孔上,且中央导电片之第二侧边与第三侧导电片之上边缘的衔接部与上述第二通孔的内壁相对;所述第四侧导电片由下至上向着中央导电片之第二侧边倾斜,且第四侧导电片的上边缘沿着水平的、靠近中央导电片之第二侧边延伸而形成第二翻边,该第二翻边位于中央导电片的下方并位于上述第二通孔内。
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壳体的顶壁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有至少两个,并分别与上述第一翻边、中央导电片之靠近第二侧边的部分相对,从而能限制导电件向上移动。
17.在上述各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电件有两个并沿着水平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上述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为一组,有两组并对应各自的导电件布置。
1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插头组件的层板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内部中空的灯座、横置于灯座内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灯带,所述插头组件沿着由导电件之第一导电部至第二导电部的方向插设于灯座内,并位于灯带的上方,且导电件之第一导电部、第一导电部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底部结构与灯带的导电部相接触。
19.优选地,所述灯带为可切割灯带,灯带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灯珠,以相邻两个灯珠为一组灯珠,各组灯珠之间能进行切割,且灯带上对应各组灯珠分别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的上述导电部,各所述导电部的延伸长度大于上述导电件之第一导电部的底部结构、第二导电部的底部结构之间的距离。可切割灯带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线路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20.为提高层板灯的通透性,优选地,所述灯座整体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体,其包括有横截面呈倒u形的透光罩、约束于透光罩底部开口处的底板,所述灯带设于底板之上,所述插头组件由灯座其中一端的敞口插设于灯座内。如此整个透光罩都能透光,暗区较少。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壳体底壁设置第一通孔、第二通
孔,并将导电件设计为具有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分别插设于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内,且底部结构位于壳体底壁的下方,使用时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底部结构能与灯具上的导电部接触而实现导电,如此提高导电稳定性。
22.且由于本技术中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被布置成在沿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形变而向上伸入对应的通孔内,使得便于插头组件沿着第一方向插设于灯具的灯座内,降低插接时的阻力。
23.通过将第一导电部设计为v形布置的第一、第二侧导电片,通过将第二导电部设计为第三、第四侧导电片的结构,第一、第二侧导电片之间形成第一尖端,第三、第四侧导电片之间形成第二尖端,第一、第二尖端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一、第二通孔伸出壳体之外,使用时至少其中一个尖端(相当于触点)能与灯具上的导电部接触而实现导电,如此提高导电稳定性;且本技术中第一、第二侧导电片以及第三、第四侧导电片的位置分布以及倾斜设计便于插头组件沿着由导电件之第一尖端至第二尖端的方向插设于灯具的灯座内。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层板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层板灯的立体分解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头组件的横向剖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层板灯的局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29.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1.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插头组件及具有该插头组件的层板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插头组件100包括有壳体1和导电件2。
32.其中,壳体1底壁设有贯穿壁厚的通孔,通孔有至少两个,分别为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沿水平的第一方向并排间隔布置。本实施例中,壳体1具有顶部带敞口的盒体1a、盖设于盒体1a敞口处的顶盖1b,上述通孔位于盒体1a的底壁。
33.导电件2设于壳体1内,并具有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中央导电片20,中央导电片20位于第一、第二通孔之间的壳体1底壁之上;且中央导电片20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201、第二侧边202。
34.导电件2还具有自中央导电片20之第一侧边201向下延伸的第一侧导电片21、自第一侧导电片21的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导电片22,第一侧导电片21、第二侧导电片22之间呈v形布置,且v形的第一尖端2a向下穿过第一通孔11而位于壳体1底壁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导电片21由上至下背离中央导电片20之第一侧边201倾斜;第二侧导电片22由下至上背离中央导电片20之第一侧边201倾斜,且第二侧导电片22的上边缘沿着水平的、远离中央导电片20之第一侧边201延伸而形成第一翻边221,该第一翻边221支撑在壳体1底壁之上,并与壳体1的侧壁相对。
35.导电件2还具有自中央导电片20之第二侧边202向着第一侧边201所在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导电片23、自第三侧导电片23的下边缘向上延伸的第四侧导电片24,第四侧导电片24位于第一、第三侧导电片之间,且第四侧导电片24、第三侧导电片23底部连接处形成的第二尖端2b向下穿过第二通孔12而位于壳体1底壁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一尖端2a、第二尖端2b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中央导电片20之第二侧边202向着第二通孔12延伸从而使得中央导电片20的局部覆盖在第二通孔12上,且中央导电片20之第二侧边202与第三侧导电片23之上边缘的衔接部与上述第二通孔12的内壁相对。第三侧导电片23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b小于上述第一侧导电片21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a(角度b与角度a也可相同),具体见图6。第四侧导电片24由下至上向着中央导电片20之第二侧边202倾斜,且第四侧导电片24的上边缘沿着水平的、靠近中央导电片20之第二侧边202延伸而形成第二翻边241,该第二翻边241位于中央导电片20的下方并位于上述第二通孔12内。
36.本实施例中,为将导电件2约束于壳体1内,壳体1之顶盖1b的底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块13,凸块13有两个,并分别与上述第一翻边221、中央导电片20之靠近第二侧边202的部分相对,当顶盖1b盖设在壳体1的敞口处时,凸块13位于导电件2的上方,并与导电件2之间留有间隙,从而将导电件2约束在壳体1内。同时,导电件2连接有导线5,导线5的局部伸出壳体1之外。
37.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导电件2有两个并沿着水平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上述的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为一组,有两组并对应各自的导电件2布置。
38.本实施例的层板灯包括有灯座3、灯带4以及上述的插头组件100。
39.灯座3整体呈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体,且其内部中空。灯座3包括有横截面呈倒u形的透光罩31、约束于透光罩31底部开口处的底板32。该底板32嵌设在透光罩31底部开口内。为提高结构稳定性,还设有截面呈u型的部件33,该部件33的u型开口朝上,灯座3整体插设在部件33的u型开口内。
40.灯带4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横置于灯座3内、位于底板32之上。且该灯带4为可切割灯带,灯带4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灯珠42,以相邻两个灯珠42为一组灯珠,各组灯珠之间能进行切割,且灯带4上对应各组灯珠分别设有两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的导电部41,各导电部41的延伸长度大于上述导电件2之第一尖端2a、第二尖端2b之间的距离,且两个导电部41分别位于灯珠之第二方向的两侧。
41.上述插头组件100沿着由导电件2之第一尖端2a至第二尖端2b的方向插设于灯座3其中一端的敞口内,并位于灯带4的上方,且导电件2之第一尖端2a、第二尖端2b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与灯带4的导电部41相接触。
42.本技术中由于第三侧导电片23倾斜设置,便于导电件2沿着由第一尖端2a至第二尖端2b的方向插接移动,若灯带4与导电件尖端之间的阻力较大,导电件2能沿着移动方向产生一定的形变,但始终能保证第一尖端2a、第二尖端2b始终与灯带4接触。并且由于各导电部41的延伸长度大于导电件2之第一尖端2a、第二尖端2b之间的距离,能使得其中一个尖端或者两个尖端均与导电部41接触,保证导电稳定性。
43.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技术所公开的
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