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3:32: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拱隧道施工辅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连拱隧道导洞内中隔墙浇筑过程中,浇筑模板为单侧单支点模板系统,模板安装支撑利用铰接上横梁形成双轨式,上横梁的高度占用中导洞顶部净空,拆卸较困难,每次拆模板费时费工;拆模后模板靠在混凝土表面,行走轮基本带不动模板前移,靠铲车拉动来进行移动;模板靠在混凝土表面移动,容易对混凝土表面造成损伤;中隔墙施工缝两条止水带用木模固定,容易扭曲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模板系统单元,每个模板系统单元包括模板、竖梁和轨道,轨道设置在导洞底板一侧,竖梁下端与轨道滑动连接,模板为弧面型,模板的凹面面向竖梁,竖梁与初支侧墙之间设有多个水平支腿,水平支腿一端固定在竖梁上,另一端可拆卸地与初支侧墙连接,竖梁与模板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液压顶杆和一个支撑梁,支撑杆和液压顶杆均为一端与竖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模板转动连接,支撑梁一端与竖梁固定连接,另一端的上侧可滑动的与水平滑移杆连接,水平滑移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模板上,在模板远离竖梁一侧的边缘,设有止水带固定结构。
5.优选的,在所述竖梁与所述初支侧墙之间,还设有水平支撑滑移结构,水平支撑滑移结构包括工型轨道和两个支拉滑移轮,工型轨道固定在初支侧墙上,两个支拉滑移轮分别水平连接在一个u型双支杆的两端,且两个支拉滑移轮分别位于工型轨道上下两个槽中,双支杆远离支拉滑移轮的一侧与连杆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竖梁固定连接。
6.进一步优选,所述工型轨道上下两侧均通过直角固定卡与所述初支侧墙固定连接,在工型轨道上的一定位置,设有轨道限位器。
7.进一步优选,所述竖梁下端通过行走轮支撑在所述轨道上,行走轮与驱动装置连接。
8.进一步优选,所述止水带固定结构包括l型板,l型板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模板的边沿,在同一个模板两侧的l型板之间设置止水带。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0.1、由于模板整体只与竖梁进行连接,方便安装和拆模;
11.2、通过液压机构将模板从浇筑完的混凝土上脱开,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模板移动至下一个工作位点,方便带动模板移动;
12.3、止水带固定结构方便固定止水带,止水带不会发生扭曲、偏移。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水平支撑滑移结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l型板、模板、止水带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8.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模板系统单元,每个模板系统单元包括模板1、竖梁2和轨道3,轨道3设置在导洞底板4一侧,竖梁2下端与轨道3滑动连接,模板1为弧面型,模板1的凹面面向竖梁2,竖梁2与初支侧墙5之间设有多个水平支腿6,水平支腿6一端固定在竖梁2上,另一端可拆卸地与初支侧墙5连接,竖梁2与模板1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杆7、多个液压顶杆8和一个支撑梁9,支撑杆7和液压顶杆8均为一端与竖梁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模板1转动连接,支撑梁9一端与竖梁2固定连接,另一端的上侧可滑动的与水平滑移杆10连接,水平滑移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模板1上,在模板1远离竖梁2一侧的边缘,设有止水带固定结构。
19.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时,首先驱使一个模板系统单元到达目标浇筑位置,将每个水平支腿6靠近初支侧墙5的一端与初支侧墙5固定;然后驱动各个液压顶杆8,使液压顶杆8推动模板1向着远离竖梁2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各个支撑杆7被撑直,水平滑移杆10在支撑梁9上移动,对模板1整体形成限位和支撑,当模板1到达目标位置后,再驱使另一个模板系统单元,重复上述操作,当两个模板系统单元都安装好后,通过止水带固定结构固定好止水带,然后安装中隔墙端模,即可进行中隔墙的浇筑;浇筑完成后,通过液压顶杆8回缩,带动模板1离开中隔墙,然后再依次将两个模板系统单元移动到下一个目标浇筑位置,直至将中隔墙浇筑完成。
20.参考图2,为了在水平方向,对竖梁2、模板1进行牵拉和支撑,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所述竖梁2与所述初支侧墙5之间,还设有水平支撑滑移结构12,水平支撑滑移结构12包括工型轨道13和两个支拉滑移轮14,工型轨道13固定在初支侧墙5上,两个支拉滑移轮14分别水平连接在一个u型双支杆15的两端,且两个支拉滑移轮14分别位于工型轨道13上下两个槽中,双支杆15远离支拉滑移轮14的一侧与连杆16连接,连杆16的另一端与竖梁2固定连接。
21.在模板系统单元滑动过程中,通过连杆16带动双支杆15、两个支拉滑移轮14在工型轨道13上移动,由于两个支拉滑移轮14卡接在工型轨道13上下的两个滑槽中,能够对竖梁2和模板1进行牵拉和支撑。
22.作为一种优选的固定方式,所述工型轨道13上下两侧均通过直角固定卡17与所述初支侧墙5固定连接,在工型轨道13上的一定位置,设有轨道限位器18。
23.为了方便驱动模板系统单元在轨道3上进行移动,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竖梁2下端通过行走轮19支撑在所述轨道3上,行走轮19与驱动装置连接。
24.参考图3,作为止水带的具体固定结构,优选的,所述止水带固定结构包括l型板11,l型板11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模板1的边沿,在同一个模板1两侧的l型板11之间设置止水带。
25.当需要固定止水带时,将止水带放在目标位置,止水带的边沿压在l型板11下面,通过螺栓螺母将l型板11固定在模板1上,实现对止水带的固定。
26.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模板系统单元,每个模板系统单元包括模板(1)、竖梁(2)和轨道(3),轨道(3)设置在导洞底板(4)一侧,竖梁(2)下端与轨道(3)滑动连接,模板(1)为弧面型,模板(1)的凹面面向竖梁(2),竖梁(2)与初支侧墙(5)之间设有多个水平支腿(6),水平支腿(6)一端固定在竖梁(2)上,另一端可拆卸地与初支侧墙(5)连接,竖梁(2)与模板(1)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杆(7)、多个液压顶杆(8)和一个支撑梁(9),支撑杆(7)和液压顶杆(8)均为一端与竖梁(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模板(1)转动连接,支撑梁(9)一端与竖梁(2)固定连接,另一端的上侧可滑动的与水平滑移杆(10)连接,水平滑移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模板(1)上,在模板(1)远离竖梁(2)一侧的边缘,设有止水带固定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竖梁(2)与所述初支侧墙(5)之间,还设有水平支撑滑移结构(12),水平支撑滑移结构(12)包括工型轨道(13)和两个支拉滑移轮(14),工型轨道(13)固定在初支侧墙(5)上,两个支拉滑移轮(14)分别水平连接在一个u型双支杆(15)的两端,且两个支拉滑移轮(14)分别位于工型轨道(13)上下两个槽中,双支杆(15)远离支拉滑移轮(14)的一侧与连杆(16)连接,连杆(16)的另一端与竖梁(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型轨道(13)上下两侧均通过直角固定卡(17)与所述初支侧墙(5)固定连接,在工型轨道(13)上的一定位置,设有轨道限位器(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2)下端通过行走轮(19)支撑在所述轨道(3)上,行走轮(19)与驱动装置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带固定结构包括多个l型板(11),l型板(11)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模板(1)的边沿,在同一个模板(1)两侧的l型板(11)之间设置止水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拱隧道施工辅助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拱隧道导洞中隔墙浇筑的单轨扶壁滑移模板系统,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模板系统单元,每个模板系统单元包括模板、竖梁和轨道,竖梁下端与轨道滑动连接,竖梁与初支侧墙之间设有多个水平支腿,竖梁与模板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液压顶杆和一个支撑梁,支撑杆和液压顶杆均为一端与竖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模板转动连接,支撑梁一端与竖梁固定连接,另一端的上侧可滑动的与水平滑移杆连接,水平滑移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模板上,在模板远离竖梁一侧的边缘,设有止水带固定结构。本新型拆装模板方便,模板从浇筑完的中隔墙上方便脱开,提高了浇筑效率。提高了浇筑效率。提高了浇筑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东 刘维青 代晴 左振钊 陈立春 周博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8
技术公布日:2023/1/1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