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2:07: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2.耳机从佩戴方式上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两种类型。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通常包括入耳部和手持部。其中,入耳部在耳机佩戴时伸入到人体的耳道内,与耳道皮肤接触;手持部在耳机佩戴时位于耳朵外部,便于用户手持、取放。为了提高耳机佩戴的舒适性,有些入耳式耳机还会在其入耳部的端部增加硅胶套,利用柔软材质的硅胶套与人耳的耳道皮肤接触,以改善用户的佩戴体验。
3.然而,现有的入耳式耳机的入耳部的尺寸通常是固定的,虽然大部分的入耳式耳机都会赠送有不同大小的硅胶套以便不同的用户佩戴,但是由于每个人外耳道孔的大小存在差异,不同大小的硅胶套也很难满足每位用户的使用舒适度要求,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用户在将耳塞本体塞入至耳道内时,能够根据伸缩件的压缩量来调节第一气囊的膨胀程度,从而实现动态调节耳塞本体与耳道的贴合程度,进而满足不同的人群使用,提高了佩戴时的舒适度。
5.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壳体和耳塞本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导音管,所述第一导音管上套设有伸出至壳体外的第二导音管,且所述第二导音管能够沿着第一导音管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导音管上设有位于壳体外的伸缩件,伸缩件内填充有气体,所述伸缩件远离壳体方向的端部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第二导音管滑动连接,且连接头还与耳塞本体可拆式连接;所述耳塞本体上还设有第一气囊,所述连接头压缩伸缩件时,伸缩件内部的气体能够转移至第一气囊内。
6.进一步地,所述伸缩件为两端均为封闭端,所述第二导音管贯穿伸缩件的两个封闭端;所述第二导音管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与伸缩件的封闭端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伸缩件为波纹管。
8.进一步地,所述伸缩件内部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伸缩件的伸缩方向分布。
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第一导音管的侧壁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音管与第二导音管通过螺纹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分布在耳塞本体朝向壳体方向的内壁上。
12.进一步地,所述伸缩件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一端与伸缩件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一端与第一气囊内部连通,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导管上;所述第一导管的内径与第二导管的外径一致。
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头为t字结构,所述连接头内部设有内径大于第二导音管外径的导音孔,所述第二导音管位于导音孔内;所述连接头的导音孔内壁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通过通道与伸缩件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音管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第二导音管轴向分布,且第二气囊内部充气后能够膨胀至限位槽内。
1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发明用户在佩戴耳塞时,随着耳塞本体塞入至耳道内的深度来调节伸缩件的压缩量,从而调节了伸缩件内转移至第一气囊内气体的体积,实现了对第一气囊膨胀度的调节,进而实现了耳塞本体与耳道贴合力度的动态调节,满足不同人群耳道大小的使用需要,提高了耳塞本体佩戴时的舒适度;2、本发明设置的第一导音管与第二导音管通过螺纹连接,使得通过旋转第二导音管能够实现对耳塞本体与壳体之间间距的调节,从而满足不同耳道大小的人群使用,同时利用设置的第二气囊能够保证通过旋转耳塞本体来驱动第二导音管的快速转动;3、本发明由于设置的第二导音管的外径小于连接头的导音孔的内径,并且伸缩件采用柔性的波纹管,因此耳塞本体在佩戴的过程中能够发生一定的偏斜,进一步满足不同的人群使用,提高佩戴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耳塞本体与壳体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图2中a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壳体;2、耳塞本体;4、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第一导音管;8、连接头;9、连接杆;10、第一气囊;11、第二气囊;12、伸缩件;13、限位槽;14、通道;15、第二导音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1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壳体1和耳塞本体2,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导音管
6,所述第一导音管6上套设有伸出至壳体1外的第二导音管15,且所述第二导音管15能够沿着第一导音管6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导音管15上设有位于壳体1外的伸缩件12,伸缩件12内填充有气体,所述伸缩件12远离壳体1方向的端部设有连接头8,所述连接头8与第二导音管15滑动连接,且连接头8还与耳塞本体2可拆式连接;所述耳塞本体2上还设有第一气囊10,所述连接头8压缩伸缩件12时,伸缩件12内部的气体能够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
19.针对现有入耳式耳机购买的时候虽然都会赠送有不同大小尺寸的硅胶套,以便满足不同的人群使用耳机,但是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逐一对不同尺寸的硅胶套进行佩戴,才能选择出佩戴较为舒适的硅胶套,同时赠送的硅胶套也存下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用户只能选择赠送的硅胶套中相对佩戴舒适感最佳的使用,而无法达到耳朵佩戴最佳的舒适度使用耳机,为此,本技术方案在现有耳塞本体2上设置有第一气囊10,第一气囊10为一层较薄的橡胶层,其与硅胶材质的耳塞本体2形成密封的空腔,用户在佩戴本耳机时,将耳塞本体2塞入至耳道中,随着耳塞本体2逐渐伸入至耳道的过程中,由于耳道逐渐变窄对耳塞本体2产生阻力,迫使耳塞本体2对伸缩件12产生挤压力,而伸缩件12在随着耳塞本体2产生轴向上的挤压力,迫使伸缩件12沿着轴向发生形变,使其被压缩,当伸缩件12被压缩时,其内部的气压被挤压并转移至第一气囊10形成的空腔内,进入至第一气囊10内的气体迫使第一气囊10发生膨胀,即第一气囊10能够沿着耳道径向膨胀,第一气囊10在膨胀的过程中,使得耳塞本体2能够与耳道贴合,从而将耳塞本体2稳定固定在耳道内,保证了用户在佩戴耳机的过程中,耳塞本体2既不会过小导致耳塞本体2容易出现脱离的状况,同时也不会出现耳塞本体2过大导致佩戴不舒适的情况发生。
20.因此,用户在使用本入耳式耳机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耳道对耳塞本体2产生的阻力来自动调节耳塞本体2与耳道之间的贴合力,即由于不同的人群的耳道其大小不同,在佩戴耳塞本体2的过程中,不同大小的耳道对耳塞本体2产生的挤压力不同,从而对伸缩件12的挤压力不同,使得伸缩件12内部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的气体体积不同,最终使得第一气囊10膨胀的状况也不同,故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耳塞本体2塞入至耳道内的深度可以调节第一气囊10的膨胀度,从而调节了耳塞本体2与耳道之间的贴合度,满足了用户可以动态调整耳塞本体2与耳道之间的贴合力,选择最佳的舒适度进行佩戴。
21.同时,由于本技术方案是通过调节耳塞本体2塞入至耳道内的深度来调节佩戴时的舒适度,故本技术方案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故在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导音管6,并且在第一导音管6上套设有第二导音管15,用户在使用时,耳机本体产生的音波逐一通过第一导音管6、第二导音管、连接头8进入至耳道内,其中,设置的第二导音管15能够在第一导音管6上沿着第一导音管6的轴向移动,从而调节第二导音管15伸出至壳体1外的长度,从而改变了耳塞本体2伸出至壳体1的长度,实现了对耳塞本体2塞入至耳道内深度的调节,进一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22.所述伸缩件12为两端均为封闭端,所述第二导音管15贯穿伸缩件12的两个封闭端;所述第二导音管15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与伸缩件12的封闭端连接。
23.为了保证伸缩件12内部的气密性,故设置的伸缩件12两端均为密封结构,从而保证伸缩件12内的气体只能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无法通过伸缩件12的端部泄露出去;同时,由于伸缩件12靠近于壳体1方向的端部固定在第二导音管15上,而伸缩件12朝向连接头8方向的端部在受到径向方向的挤压后,其能够沿着伸缩件12轴向移动,故为了保证伸缩件12
在压缩的过程中,伸缩件12的活动端与第二导音管15具有较好的气密性,故在第二导音管15上设置有与伸缩件12活动端连接的密封圈,从而保证了伸缩件12在移动的过程中,伸缩件12内部的气体不会从该处泄露。
24.所述伸缩件12为波纹管。
25.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伸缩件12采用橡胶材质制造而成的波纹管,其能够沿着其轴向伸缩,改变伸缩件12的长度,同时伸缩件12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其内部的气体能够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
26.所述伸缩件12内部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伸缩件12的伸缩方向分布。
27.由于用户在佩戴本耳机的过程中压缩伸缩件12,导致伸缩件12内的气体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实现对第一气囊10内充气膨胀的目的,而当用户将耳塞本体2从耳道内取出后,耳道作用于耳塞本体2的挤压力移除,移除了对伸缩件12的挤压后,为了保证伸缩件12能够快速恢复至初始状态,故在伸缩件12内还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优选为弹簧,即当耳塞本体2在挤压伸缩件12,迫使伸缩件12被压缩时,位于伸缩件12内的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当作用于伸缩件12的外力移除后,在伸缩件12的作用下,迫使伸缩件12能够快速拉伸,恢复至初始状态,同时,伸缩件12在恢复至初始状态的过程中产生的负压能够将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的气体重新吸回至伸缩件12内,迫使膨胀后的第一气囊10也恢复至初始状态。
28.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与第一导音管6的侧壁连接。
29.为了保证设置的第一导音管6能够稳定固定在壳体1内,故在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导音管6的连接杆9。
30.所述第一导音管6与第二导音管15通过螺纹连接。
31.本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导音管6和第二导音管15采用螺纹的方式连接,一方面保证了第二导音管15能够沿着第一导音管6轴向移动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调节第二导音管15伸出至第一导音管6外长度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螺纹连接保证了第一导音管6与第二导音管15之间的稳定性,使得第二导音管15在主动旋转时,第二导音管15才能在第一导音管6上沿第一导音管6轴向移动,而耳塞本体2在塞入耳道中时,第一导音管6与第二导音管15之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32.所述第一气囊10分布在耳塞本体2朝向壳体1方向的内壁上。
33.设置的第一气囊10可以分布在耳塞本体2朝向壳体1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在耳塞本体2朝向耳道的外壁上,为了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感,故本技术方案中优选将第一气囊10设置在耳塞本体2朝向壳体1方向的内壁上,使得硅胶材质的耳塞本体2能够与耳道接触,提高用户佩戴时的舒适度,从而避免了将第一气囊10设置在耳塞本体2朝向耳道的外壁上,导致了第一气囊10与耳道之间接触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用户佩戴时的舒适度。
34.所述伸缩件12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导管5,所述第二导管5一端与伸缩件12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导管4,所述第一导管4一端与第一气囊10内部连通,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导管5上;所述第一导管4的内径与第二导管5的外径一致。
35.为了保证伸缩件12在被压缩的过程中,伸缩件12内部的气体能够顺利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故设置了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利用设置的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将第一气囊10与伸缩件12连通,当伸缩件12发生压缩时,伸缩件12内部的气体挤压至第二导管5内,
之后再通过第一导管4进入至第一气囊10内,迫使第一气囊10发生膨胀,从而实现了将伸缩件12内部的气体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的目的;而当耳塞本体2从耳道内取出后,在伸缩件12的作用下迫使伸缩件12拉伸恢复至初始状态,而伸缩件12在被拉伸的过程中内部产生负压,使得转移至第一气囊10内的气体再逐一通过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回流至伸缩件12内,将膨胀的第一气囊10恢复至初始状态的目的。
36.所述连接头8为t字结构,所述连接头8内部设有内径大于第二导音管15外径的导音孔,所述第二导音管15位于导音孔内。
37.现有的入耳式耳机的硅胶套都是通类似与t型结构的连接头固定在耳机壳体1上,实现对不同硅胶套的更换,本技术方案中的连接头8也是用于与耳塞本体2的可拆式连接,方便对耳塞本体2的更换;同时耳塞本体2在更换的过程中,设置的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能够快速分离,方便耳塞本体2的更换。
38.传统的入耳式耳机的耳塞本体2通常都是固定式结构,即耳塞本体2在佩戴的过程中其无法调节与壳体1的倾斜角度,降低了佩戴时的舒适度,而本技术方案由于设置的连接头8的端部与伸缩件12的端部固定连接,利用伸缩件12对连接头8和耳塞本体2产生约束力,而由于设置的导音孔的内径大于第二导音管15的外径,且伸缩件12自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因此,设置的连接头8能够在第二导音管15上发生一定偏斜,从而改变耳塞本体2的倾斜角度,为此,用户在佩戴耳塞本体2的时候,根据耳道的结构能够将耳塞本体2发生一定的偏斜,从而使得耳塞本体2能够更舒适地佩戴在耳道内。
39.所述连接头8的导音孔内壁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第二气囊11,所述第二气囊11通过通道14与伸缩件12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导音管15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槽13,所述限位槽13沿第二导音管15轴向分布,且第二气囊11内部充气后能够膨胀至限位槽13内。
40.本技术方案中由于伸缩件12能够在第二导音管15轴向上移动,实现伸缩件12的压缩,故为了保证伸缩件12能够在第二导音管15上正常移动,伸缩件12通过活动端设置的动密封圈与第二导音管15连接,实现了伸缩件12在第二导音管15上的正常伸缩;但是,由于设置的第二导音管15与第一导音管6通过螺纹的方式连接,当需要调节第二导音管15伸出至壳体1外的长度时,需要对第二导音管15进行旋转,而第二导音管15的圆周外壁上又套设有柔性结构的伸缩件12,因此不便于对第二导音管15进行转动,故本技术方案设置了第二气囊11和限位槽13,用户在使用时需要调节第二导音管15伸出至壳体1外的长度时,用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耳塞本体2设置有第一导管4的两侧,由于耳塞本体2为硅胶套,因此用户用手在捏住耳塞本体2时,迫使耳塞本体2朝内弯曲,而当耳塞本体2在向内发生形变时,由于第一导管4套设在第二导管5上,因此耳塞本体2能够带动第一导管4在第二导管5上移动,最终使得第二导管5伸入至第一气囊10内,迫使第一气囊10内壁对第二导管5的端部进行封堵,然后再将捏住的耳塞本体2朝着壳体1方向推动,耳塞本体2在移动的过程中对伸缩件12进行压缩,而伸缩件12在压缩的过程中,由于伸缩件12内部的气体无法再通过第二导管5传递至第一气囊10,伸缩件12内的气体只能通过通道14进入至第二气囊11,迫使第二气囊11膨胀至限位槽13内,此时,再转动耳塞本体2,耳塞本体2与连接头8之间的摩擦力迫使连接头8跟着一起转动,在第二气囊11的作用下,迫使第二导音管15跟着一起转动,最终实现了对第二导音管15位置的调节。
41.为了保证耳塞本体2能够正常驱动连接头8的转动,在连接头8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部,而在耳塞本体2与连接头8的连接处设置有与凸起部匹配的凹陷部,因此在安装耳塞本体2时,将凸起部与凹陷部连接即可使得耳塞本体2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接头8的转动。
42.本技术方案为了保证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耳塞本体2根据耳道的结构能够发生一定的偏斜,故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气囊11来实现第二导音管15的转动,即当需要调节第二导音管15的位置时,对第二气囊11进行充气,而当耳塞本体2在佩戴时,第二气囊11内未充气,耳道迫使耳塞本体2发生偏斜时,由于第二气囊11未充气,故设置的连接头8能够迫使柔性结构的伸缩件12发生偏斜,从而保证了耳塞本体2能够更舒适地佩戴在耳道内。
4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