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窥膜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08:54: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窥膜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显示装置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及工作机密,现有的显示装置常采用防窥膜实现防窥效果。
3.现有的防窥膜虽然具有防窥效果,但是由于防窥膜使光线的光线透过率降低,人眼观察到的屏幕过暗,易造成视觉疲劳;而调亮屏幕亮度虽然可以提升显示亮度,但是会提高功耗,导致电子产品的续航时间缩短。防窥膜的防窥效果和高光线透过率之间难以兼顾。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防窥膜,既能保证防窥效果,又能提升光线透过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窥膜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防窥膜不能同时兼顾防窥效果及高光线透过率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窥膜,所述防窥膜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层防窥层,所述防窥层包括:
7.多个遮光部,多个所述遮光部平行排列;
8.多个透光部,一所述透光部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遮光部连接设置;
9.其中,所述遮光部在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所述透光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为0.045:1至0.088:1。
10.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遮光部包括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光线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一膜层的光线透过率,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膜层的厚度尺寸。
11.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防窥膜包括的所述防窥层的层数为800至8000层。
12.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沿着所述防窥膜的入光面指向所述防窥膜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防窥膜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窥部、第二防窥部和第三防窥部;
13.其中,所述第一防窥部、所述第二防窥部、所述第三防窥部均包括多层所述防窥层,所述第一防窥部的所述透光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防窥部的所述透光部的折射率,以及所述第二防窥部的所述透光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防窥部的所述透光部的折射率。
14.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第一防窥部、所述第二防窥部、所述第三防窥部包括的所述防窥层的数量相异。
15.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的间距为所述第一防窥部的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的间距的m倍,以及所述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的间距为所述第三防窥部的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的间距的n倍;
16.其中,m、n为大于1的整数。
17.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遮光部的宽度尺寸的范围为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微米;
18.所述防窥层的厚度范围为30纳米至150.02纳米。
19.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遮光部的截面形状包括矩形,所述遮光部的材料包括黑色染料。
20.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防窥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防窥膜的入光面一侧的基底层及设置于所述防窥膜的出光面一侧的功能层。
2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防窥膜。
22.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窥膜及显示装置。所述防窥膜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层防窥层,所述防窥层包括多个遮光部和多个透光部,多个所述遮光部平行排列,一所述透光部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遮光部连接设置;其中,所述遮光部在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所述透光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为0.045:1至0.088:1。本技术通过将防窥膜设置为多层防窥层,每一防窥层包括多个等间距的遮光部及位于相邻的两个遮光部之间的一个透光部,使遮光部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的宽度尺寸为0.045:1至0.088:1,从而提高透光部的面积的占比,由于透光部的光线透过率大于遮光部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高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多个遮光部保证了防窥膜的遮光效果。因此,可以同时兼顾防窥效果及高光线透过率。
附图说明
2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4.图1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四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防窥层10、遮光部11、透光部12、防窥角a、第一膜层111、第二膜层112、第一防窥部101、第二防窥部102、第三防窥部103、第一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1、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第三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3、第一光线s1、第二光线s2、第三光线s3、基底层113、功能层114、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
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2.现有的防窥膜虽然具有防窥效果,但是由于防窥膜使光线的光线透过率降低,人眼观察到的屏幕过暗,易造成视觉疲劳;而调亮屏幕亮度虽然可以提升显示亮度,但是会提高功耗,导致电子产品的续航时间缩短。防窥膜的防窥效果和高光线透过率之间难以兼顾。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防窥膜,既能保证防窥效果,又能提升光线透过率。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33.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窥膜,所述防窥膜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层防窥层10,所述防窥层10包括多个遮光部11和多个透光部12,多个所述遮光部11平行排列,一所述透光部12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遮光部11连接设置;其中,所述遮光部11在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所述透光部12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为0.045:1至0.088:1。
34.本技术通过将防窥膜设置为多层防窥层10,每一防窥层10包括多个等间距的遮光部11及位于相邻的两个遮光部11之间的一个透光部12,使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为0.045:1至0.088:1,从而提高透光部12的面积的占比,由于透光部12的光线透过率大于遮光部11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高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多个遮光部11保证了防窥膜的遮光效果。因此,可以同时兼顾防窥效果及高光线透过率。
35.图1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防窥膜的第四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为在图3的基础上将第一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1、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第三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3设置为不同。
36.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技术的所有实施例中,宽度尺寸是指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厚度尺寸是指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防窥膜的入光面是指在第二方向y上,光线进行防窥膜的一面。防窥膜的出光面是指在第二方向y上,光线出射的一面。这也就是说,在图2中,防窥膜的下表面为入光面,上表面为出光面。其中,入光面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进行贴合,为显示面板提供防窥效果,出光面朝向观察者,用于观看显示画面。
37.在本技术中,光线透过率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显示面板在贴附防窥膜后的亮度与未贴附防窥膜前的亮度的比值。本技术的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可以达到90%以上。
38.请参阅图1至图2,防窥膜包括多个遮光部11和透光部12,一个遮光部11与一个透光部12交替排列,即每一透光部12连接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遮光部11之间。其中,多个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相同,多个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相同。多个遮光部11与多个透光部12形成微型百叶窗结构。遮光部11可以阻挡光线,透光部12可允许光线透过。防窥膜的防窥角a由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及多层防窥层10堆叠后的总厚度决定,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受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的比值影响。
39.本技术的防窥膜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防窥层10,防窥层10的相邻两层之间接触设置,不留间隙,从而保证光线不因空气介质而产生折射现象,影响透光效果。
40.请参阅图2,在防窥膜的剖面图上,一个透光部12的边界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对角线形成的夹角中正对着出光方向的夹角为防窥角a。防窥角a越大,防窥效果就越好,防窥角a越小,防窥效果就越差。
41.通过调整防窥膜的遮光部11的间距以及多层防窥膜堆叠后的总厚度,可以调整防窥角a的大小。防窥角a的角度可以设置为48度、60度、90度等多种角度,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4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遮光部11的排列方向是指第一方向x。在第一方向x,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为0.045:1至0.088:1。从而提升透光部12的面积的占比,提升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
43.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遮光部11包括第一膜层111和第二膜层112,所述第二膜层112的光线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一膜层111的光线透过率,所述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
44.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在每一层防窥层10中,遮光部11包括第一膜层111和第二膜层112。第一膜层111和第二膜层112层叠且接触设置。透光部12包括第一膜层111。第二膜层112的光线透过率小于第一膜层111的光线透过率。第二膜层112可以包括黑色染料或遮光材料,第一膜层111为透光材料。例如,第一膜层111的材料包括树脂等,第二膜层112的材料包括黑色油墨等。
45.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y,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小于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例如,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为30纳米至150纳米,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的范围为0.002纳米至0.02纳米。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为0.005纳米,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为50纳米。由于第一膜层111与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相差较大,因此,透光部12的总厚度与遮光部11的总厚度接近。在本技术的图2至图4中,为了清楚说明第一膜层111与第二膜层112的位置关系,未按示出第一膜层111与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关系。
46.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防窥膜包括的所述防窥层10的层数为800至8000层。
4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防窥层10的遮光部11的总厚度与透光部12的总厚度不同,即遮光部11的总厚度与透光部12的总厚度的断差差值为第二膜层112的总厚度,因此,防窥层10的遮光部11与透光部12的总厚度存在断差。当多层防窥层10堆叠后,由于防窥层10相邻两层膜层紧密贴合,不留间隙,相邻的两层防窥层10的透光部12会互相填充。其中,遮光部11的总厚度大于透光部12的总厚度。
48.在部分实施例中,防窥膜由7600层防窥层10层叠而成,防窥膜的总厚度为0.38毫米。其中,遮光部11的总厚度比透光部12的总厚度大38纳米。由于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远大于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最终遮光部11与透光部12的厚度断差较小,不影响防窥膜的表面平整度。
49.在部分实施例中,防窥膜由6000层防窥层10层叠而成,防窥膜的总厚度为0.3毫米。其中,遮光部11的总厚度比透光部12的总厚度大30纳米。由于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远大于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最终遮光部11与透光部12的厚度断差较小,不影响防窥膜的表面平整度。
50.在本实施例中,防窥膜的厚度尺寸的范围为0.04毫米至0.4毫米。
51.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沿着所述防窥膜的入光面指向所述防窥膜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防窥膜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防窥部101、第二防窥部102和第三防窥部103;其中,所述第一防窥部101、所述第二防窥部102、所述第三防窥部103均包括多层所述防窥层10,所述第一防窥部101的所述透光部12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防窥部102的所述透光部12的折
射率,以及所述第二防窥部102的所述透光部12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防窥部103的所述透光部12的折射率。
5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在第二方向y,第一防窥部101、第二防窥部102、第三防窥部103层叠设置。第一防窥部101、第二防窥部102、第三防窥部103都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层防窥层10。例如,当防窥膜包括的防窥层10的层数为900层时,第一防窥部101可以包括300层防窥层10,第二防窥部102可以包括300层防窥层10,第三防窥部103可以包括300层防窥层10。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防窥部101包括的防窥层10的数量、第二防窥部102包括防窥层10的数量、第三防窥部103包括的防窥层1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等。
53.其中,第一防窥部101、第二防窥部102、第三防窥部103包括的防窥层10的数量相等或接近,可以提高对光线的折射效果。
54.第一防窥部101的透光部12可以由第一种材料制作,第二防窥部102的透光部12可以由第二种材料制作,第三防窥部103的透光部12可以由第三种材料制作。第一防窥部101的透光部12、第二防窥部102的透光部12、第三防窥部103的透光部12可以为树脂,通过在树脂中添加折射率相异的材料,从而调整第一防窥部101的透光部12、第二防窥部102的透光部12、第三防窥部103的透光部12的折射率。
55.其中,第一种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第二种材料的折射率,第二种材料的折射率小于第三种材料的折射率。从而,当光线从入光面入射到防窥膜时,由于第一防窥部101的透光部12、第二防窥部102的透光部12、第三防窥部103的透光部1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在临界面发生折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出光侧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入光侧的材料的折射率,光线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使光线的出射方向靠近入射光的法线方向,进而使光线汇聚,提高显示亮度。
5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由于遮光部11包括第一膜层111和第二膜层112,其中,第一膜层111可以透光。当第一光线s1从防窥膜的入光面入射后,在第一防窥部101与第二防窥部102的临界面发生折射,形成第二光线s2,第二光线s2的折射角小于第一光线s1的入射角。第二光线s2在第二防窥部102与第三防窥部103的临界面发生折射,形成第三光线s3,第三光线s3的折射角小于第二光线s2的入射角,从而使第一光线s1向法线方向收拢,进而使光线汇聚,提高显示亮度。
57.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第一防窥部101、所述第二防窥部102、所述第三防窥部103包括的所述防窥层10的数量相异。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窥部101、第二防窥部102、第三防窥部103包括的防窥层10的数量可以调整,从而使光线的出射角度满足防窥效果需求。
59.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为所述第一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1的m倍,以及所述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为所述第三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3的n倍;其中,m、n为大于1的整数。
6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1是指第一防窥部101中相邻的两个遮光部11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是指第二防窥部102中相邻的两个遮光部11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第三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3是指第三防窥部103中相邻的两个遮光部11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61.在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为第一防窥
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1的2倍,以及第二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2为第三防窥部的相邻两个遮光部的间距p3的两倍,即此时,m为2,n为2。从而使第二防窥部102的光线透过率进一步增加,提升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m与n的值可以根据对光线透过率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62.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的范围为大于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1微米;所述防窥层的厚度范围为30纳米至150.02纳米。
63.在部分实施例中,当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为0.7微米时,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的范围为8微米至15.6微米。从而使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满足0.045:1至0.088:1,从而在保证防窥效果的基础上,提升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
64.在部分实施例中,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当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发生变化时,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可以适应性地调整,从而使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满足0.045:1至0.088:1。
65.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防窥层的厚度范围为30纳米至150.02纳米。此时,每一层遮光部11的厚度为第一膜层111和第二膜层112之和,每一层透光部12的厚度为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具体的,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范围为30纳米至150纳米。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范围为0.002纳米至0.02纳米。
66.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所述遮光部11的截面形状包括矩形,所述遮光部11的材料包括黑色染料。
67.在本实施例中,多层防窥层10堆叠后形成的防窥膜中,在剖面图方向上,遮光部1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从而保证光线在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出光效率一致,增大出光效率。遮光部11的材料包括黑色染料。例如,遮光部11的材料可以为黑色油墨,透光部12的材料可以为透明树脂。
68.在部分实施例中,遮光部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例如,遮光部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椭圆形等。当遮光部1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在防窥膜的俯视图方向上,多层防窥层10的遮光部11重叠;并且在第二方向y上,靠近出光面的防窥层10上的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小于远离出光面的防窥层10上的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从而提升防窥膜的防窥效果。
69.在本技术的防窥膜中,请参阅图5,所述防窥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防窥膜的入光面一侧的基底层113及设置于所述防窥膜的出光面一侧的功能层114。
7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在防窥膜的入光面一侧设置基底层113,基底层113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等。基底层113可以为防窥膜的入光面提供保护。在防窥膜的出光面一侧设置功能层114,功能层114可以采用与基底层113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例如,功能层114可以采用与基底层113相同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等,从而对防窥膜的出光面提供保护。
71.在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13的厚度尺寸的范围是0.5毫米至2毫米。功能层114的厚度尺寸的范围是0.5毫米至2毫米。当基底层113和功能层114的厚度较厚时,能够提升对防窥层10的保护能力。当基底层113和功能层114的厚度较薄时,能够使减小防窥膜的总厚度,从而减小显示装置的总厚度。
72.在部分实施例中,功能层114可以采用防眩硬涂层,从而提升防窥膜的防眩及保护效果。功能层114也可以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膜层,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73.在本实施例中,在基底层113与防窥膜的入光面之间还可以设置粘胶层,从而将基底层113与防窥膜的入光面紧密贴合;在功能层114与防窥膜的出光面还可以设置粘胶层,从而将功能层114与防窥膜的出光面紧密贴合。
74.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层遮光部11的厚度为第一膜层111和第二膜层112之和,每一层透光部12的厚度为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其中,第一膜层111可以为透明树脂,第二膜层112可以为黑色油墨。具体的,第一膜层111的厚度尺寸范围为30纳米至150纳米。第二膜层112的厚度尺寸范围为0.002纳米至0.02纳米。
75.其中,第一膜层111可以通过将透明树脂薄膜拉伸后形成。由于树脂薄膜会在分子力的作用下进行结合而不撕裂,因此,拉伸后的树脂薄膜的厚度尺寸可以为原始厚度尺寸的十万分之一。第二膜层112可以为在第一膜层111上制作条状分布的多列黑色油墨形成。其中,黑色油墨为宽度相等且平行等间距分布的条状结构。
76.需要说明的是,黑色油墨的制作方式包括超高精密油墨丝印、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等工艺,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第二膜层112可以在树脂薄膜拉伸前或者拉伸后制作,根据遮光部11与透光部12的尺寸关系可以调整第二膜层112的宽度尺寸,从而使制作完成后的防窥膜的遮光部11的宽度尺寸与透光部12的宽度尺寸的比值范围满足0.045:1至0.088:1,从而提升防窥膜的光线透过率。
77.在本实施例中,制作完成一层防窥层10后,然后将多层防窥层10堆叠。例如,防窥膜可以包括800至8000层的防窥层10。防窥层10的总厚度与防窥角a相关,可以根据防窥角a的需求,对防窥层10的层数进行调整,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78.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多层防窥层10堆叠的过程中,相邻的两层防窥层10紧密贴合,不留间隙,从而避免空气存在于间隙中,影响光线的传播。
7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防窥膜。
8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防窥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一面。其中,防窥膜的入光面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贴合设置。
81.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例如,防窥膜可以应用于车载显示装置、工控领域的显示装置等。
8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8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防窥膜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