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PPR防腐污水厌氧池分水器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1:22: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ppr防腐污水厌氧池分水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水器领域,特别涉及ppr防腐污水厌氧池分水器。


背景技术:

2.污水生物处理的运行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厌氧菌是以颗粒污泥为载体,学名菌胶团,俗称厌氧污泥,厌氧菌一般沉积在厌氧池底部,为使进入厌氧池的污水与厌氧菌充分接触一般采用分水器,分水器是将水流均匀的分散排出,但是现有的分水器通常是根据其孔洞排放水流的面积,当供水量发生变化时,供水分散的面积和流速不会发生变化,不便于根据水流的大小改变水流分散的面积,从而存有一定的缺陷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ppr防腐污水厌氧池分水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ppr防腐污水厌氧池分水器,包括:
5.承载壳体,所述承载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组件,所述分流组件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固定连接于承载壳体的内部,所述承载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管,所述承载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管,所述承载壳体内壁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孔,所述承载壳体内壁底部的边侧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孔;
6.四个支撑组件,其呈环形阵列固定安装于承载壳体的底部。
7.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管位于第一限位管的外部,多个所述第一排水孔位于进水管和第一限位管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排水孔位于第二限位管的外部。
8.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管的顶部呈环形阵列开设有四个第一开槽,所述第二限位管的底部呈环形阵列开设有四个第二开槽。
9.优选的,所述承载壳体底部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内圈排水管,所述承载壳体底部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外圈排水管,所述内圈排水管和外圈排水管分别与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相对应。
10.优选的,所述内圈排水管外壁的顶部和外圈排水管外壁的顶部均螺纹套接有连接螺管,所述连接螺管的顶部与承载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内圈排水管外壁的顶部和外圈排水管外壁的顶部均固定套接有密封套环,所述密封套环的顶部与连接螺管相贴合。
11.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地脚,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承载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固定螺栓,所述固定块通过固定螺栓与连接块固定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利用承载壳体和分流组件的配合使用,分流组件包括进水管、第一限位管和第二限位管,且第二限位管位于第一限位管的外部,当进水管内部进入水流时,水
流首先进入第一限位管的内部,由第一排水孔排放水流,当水流大于多个第一排水孔的释放量时,水流就可以通过第二排水孔放水,从而给提高其实用性能;
14.(2)本实用新型利用承载壳体、内圈排水管和外圈排水管的配合使用,内圈排水管和外圈排水管与承载壳体上的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相对应,并且其通过螺纹套环安装在承载壳体的底部,从而转动内圈排水管和外圈排水管,就可以对其拆卸维护。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承载壳体;2、分流组件;21、进水管;22、第一限位管;23、第二限位管;24、第一排水孔;25、第二排水孔;26、第一开槽;27、第二开槽;3、支撑组件;4、内圈排水管;5、外圈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ppr防腐污水厌氧池分水器,包括:
21.承载壳体1,承载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组件2,承载壳体1、进水管21、第一限位管22和第二限位管23均由ppr材质一体制作而成,ppr又称无规共聚聚丙烯,其产品韧性好、耐腐蚀、强度高和加工性能优异,高温度下抗蠕变性能好,并具有无规共聚聚丙烯特有的高透明性优点,采用ppr材料做为原材料大大降低了分水器重量,解决了原有分水器不耐腐蚀的缺点,大大降低了分水器的成本,制作维修安装更简单,同时节约的人工成本,增加了使用寿命,降低了更换周期,分流组件2包括进水管21,进水管21固定连接于承载壳体1的内部,承载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管22,承载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管23,承载壳体1内壁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排水孔24,承载壳体1内壁底部的边侧开设有多个第二排水孔25,第二限位管23位于第一限位管22的外部,当污水流进速率小于多个第一排水孔 24的释放量,污水会在第一限位管22的限定下,只从多个第一排水孔24中排出,当污水流进速率大于多个第一排水孔24的释放量时,污水会从第一限位管22中流出,然后从多个第二排水孔25内部流出,从而可以根据污水流动的速度调节污水分流的面积,多个第一排水孔24位于进水管21和第一限位管22之间,多个第二排水孔25位于第二限位管23的外部,第一限位管22 的顶部呈环形阵列开设有四个第一开槽26,第二限位管23的底部呈环形阵列开设有四个第二开槽27。
22.四个支撑组件3,其呈环形阵列固定安装于承载壳体1的底部,支撑组件 3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地脚,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承载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块,固定块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固定螺栓,固定块通过固定螺栓与连接块固定连接。
23.承载壳体1底部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内圈排水管4,承载壳体1底部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外圈排水管5,内圈排水管4和外圈排水管5分别与第一排水孔 24和第二排水孔25相对应,内圈排水管4外壁的顶部和外圈排水管5外壁的顶部均螺纹套接有连接螺管,连接螺管的顶部与承载壳体1固定连接,内圈排水管4外壁的顶部和外圈排水管5外壁的顶部均固定套接有密封套环,密封套环的顶部与连接螺管相贴合,转动内圈排水管4和外圈排水管5就可以使其与连接螺管分离,从而对其进行拆卸维护。
24.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当对污水分流处理使,首先污水在污水泵的作用下进入进水管21内部,然后污水从进水管21流出,此时污水流进第一限位管22的内部,此时污水通过多个第一排水孔24和多个内圈排水管4排出,当进水管21流出的污水速率大于多个内圈排水管4排出的速度时,第一限位管22内部的污水从第一开槽26内部流出,从而污水进入到第二限位管23的内部,然后污水通过四个第二开槽27进入到第二限位管23的外部,从而使污水从多个第二排水孔25和外圈排水管5中排出,从而根据污水排入的速率调节污水分流的面积。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