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1-02 15:35: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


背景技术:

2.台站作为科研项目研究获取基础数据的平台,在科研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台站运维为台站的长期稳定运行、观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台站获取的高质量数据,能有效减少观测误差和不确定性,真实反映当前环境下观测对象的基本特征,帮助解决科学问题,使科学研究目标和工作计划顺利进行。
3.公开号为cn115186355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基于bim和vr技术的数字孪生系统,该发明包括数据层、业务处理层和展示层;数据层用于存储台站数据;台站数据包括实时数据和业务数据;实时数据采用xml格式,由数据平台通过http协议上报;业务数据包括监测设备的基本信息、运行维护信息、值班信息和安防信息;业务处理层包括监测设备业务处理和台站业务处理;展示层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使用webgl技术,引用babylonjs优化三维处理显示。
4.现有技术通过对台站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展示,得到台站的运维信息,但该系统无法确定台站建设运维前期台站建设的合理性,无法真实反应被检测对象的真实特征,降低了台站获取数据的真实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可以解决台站获取数据真实性低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包括:采集模块,用以采集用以布设台站中心站和若干与所述台站中心站进行数据通信的监测设备的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分布图,所述地形高度分布图包括地形高度极大值、地形高度中值和地形高度极小值;第一计算模块,用以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高度极差值和平整度,并根据预设评估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可行性;分割模块,与所述采集模块连接,用以从非平行的两个方向对待建区域进行分割,形成若干分割单元;第二计算模块,用以计算所述若干分割单元的平整度并根据预设约束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第一确定单元,分别与所述采集模块和所述分割单元连接,用以根据所述分割单元与所述待建区域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分割单元的平整度确定所述中心站的布设位置;
第二确定单元,用以根据每个所述监测设备与所述中心站进行通信的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布设位置。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计算模块包括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和平整度计算单元,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用以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高度极差值,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用以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平整度;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设置有第一计算公式δh1=h1-h2,δh1为所述待建区域实际地形高度极差值,h1为所述待建区域地形高度极大值,h2为所述待建区域地形高度极小值;若k1
×
δh0≤δh1≤k2
×
δh0,则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高度可行性为可行,k1为第一预设系数,k2为第二预设系数,k1<k2,δh0为第一预设地形高度极差值;若δh1<k1
×
δh0或δh1>k2
×
δh0,则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高度可行性为不可行;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设置有第二计算公式,p1为所述待建区域的实际地形平整度,h3为所述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中值;若p1≥p0,则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平整度可行性为可行,p0为第一预设地形平整度;若p1<p0,则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平整度可行性为不可行。
8.进一步地,所述分割模块设置有第一分割方向和第二分割方向,所述第一分割方向与第二分割方向不平行;所述分割模块将所述待建区域按照第一分割方向均等分割为m份,所述分割模块将所述待建区域按照第二分割方向均等分割为n份,形成m
×
n个分割单元。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计算模块设置有第三计算公式,0<i≤m
×
n,pi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平整度,hi1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高度最高值,hi2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高度最低值,hi3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高度中值;若pi≥p0
´
,则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确定第i个分割单元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为可行,p0
´
为第二预设地形平整度;若pi<p0
´
,则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确定第i个分割单元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为不可行。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设置有预设中心差值δz0,设定第i个分割单元距所述台站建设区域的几何中心点的距离差值δzi=ⅰi
‑ⅰ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根据δzi和δz0的关系判定所述第i个分割单元是否作为台站中心备选位置;若δzi>δz0,则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i个分割单元不作为台站中心备选位置;
若δzi≤δz0,则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i个分割单元作为台站中心备选位置,且系统选择δzi最小且满足pi≥p0
´
的第i个分割单元作为台站中心位置。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在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台站中心位置时,以所述台站中心位置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坐标系;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设置有预设信号覆盖距离lf0,所述第二确定单元根据需要安装的监测设备的实际信号覆盖距离lf1和预设信号覆盖距离lf0的关系确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若lf1<lf0,则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距原点0.8
×
lf1位置处;若lf1>lf0,则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距原点1.2
×
lf1位置处。
12.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包括:构建模块,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和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连接,用以构建由所述中心站和所述监测设备构成的通信网络的bim模型;接收模块,用以接收所述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所述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信息,并作为所述bim模型的输入信息;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二确定单元、所述构建模块和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用以根据所述监测数据信息判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以及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确定是否进行维修。
13.进一步地,所述构建模块确定监测设备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获取所述监测设备的位置坐标数据,并根据所述空间坐标系和监测设备的位置坐标数据进行bim建模,获得bim模型,所述构建模块通过将模型实体面片化来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优化,得到台站数字模型;通过所述台站数字模型根据所述输入信息对台站进行模拟运行,得到台站中心站接收到的监测设备的模拟信号强度,所述中心站接收到的监测设备的模拟信号强度为qi,i为第i个监测设备,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预设模拟信号强度q0,根据实际模拟信号强度qi和预设模拟信号强度q0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若qi<q0,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第i个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朝向台站中心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i个监测设备的移动距离xi=(q0-qi)
×
qi/li,li为第i个监测设备距台站中心站的距离;若qi≥q0,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第i个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不需发生移动。
14.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δy0,设定δy0=(δy1 δy2

δya)/a,δy1为第一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δy2第二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δya第a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第a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δya与所述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δy0的关系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若δy0≤δya,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正常;若δya>δy0,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为异常。
15.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在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为异常时,设置有第二预设运行数据偏差δy0
´
,设定δy0a
´
=δya-δy0,δy0a
´
为第a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与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差值,所述控制模块根据δy0a
´
与δy0
´
的关系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若k3
×
δy0
´
≤δy0a
´
≤k4
×
δy0
´
,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一运行状态,k3为第三预设系数,k4为第四预设系数,k3<k4;若δy0a
´
<k3
×
δy0
´
,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二运行状态;若δy0a
´
>k4
×
δy0
´
,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三运行状态;当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二运行状态和/或第三运行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监测设备维修提醒信息。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集模块采集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分布图,实现对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信息的采集,为后续处理做准备;第一计算模块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高度极差值和平整度,并根据预设评估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可行性,提高台站建设与待建区域的地形贴合度;分割模块从非平行的两个方向对待建区域进行分割,形成若干分割单元,提升台站中心站的建设位置选择;第二计算模块计算所述若干分割单元的平整度并根据预设约束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第一确定单元根据所述分割单元与所述待建区域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分割单元的平整度确定所述中心站的布设位置;第二确定单元根据每个所述监测设备与所述中心站进行通信的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布设位置,实现台站建设前期的地形高度可行性分析和地形平整度可行性分析,减少地形环境对台站运行影响,提高台站整体运行数据的真实性。
17.尤其,本发明通过设置预设地形高度极差,对待建区域的高度差可行性进行评估,台站建设对环境的高度差存在要求,过高的高度差将会使得台站建设存在困难,使得台站的监测设备布置存在不合理性,通过对建设区域高度差的限定,提高台站在合适环境下平稳运行。
18.尤其,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预设地形平整度,对待建区域的地形平整度进行评估,地形的平整度对台站建设存在影响,过低的地形平整度对台站监测设备的平稳运行产生的数据存在扰动,通过对建设区域的地形平整度进行判定提高监测设备运行产生数据的准确性。
19.尤其,本发明通过将台站建设区域分割成m
×
n个分割单元,且分析每个分割单元的地形平整度,为台站中心站的建设提供支持,提高台站运行平稳性。
20.尤其,本发明通过设置预设中心差值对可用于作为台站中心位置的区域进行判定,获取距坐标系原点最近的分割单元作为台站中心位置,使得台站距各监测设备距离相差不会过大,提高监测设备数据准确度。
21.尤其,本发明通过设置预设信号覆盖距离,根据监测设备的实际信号覆盖距离和预设信号覆盖距离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对监测设备参数进行综合利用,在保证监测设备获取数据准确性前提下能够减少监测设备安装数
量,降低台站运维成本。
22.尤其,本发明通过使用台站数字模型对台站的运行进行模拟,得到关于台站中心站接收监测设备信号强度的模拟结果,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根据预设值对比分析,调整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使得台站中心站接收到各监测设备信号强度均满足预设要求,提高台站运行效率。
23.尤其,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根据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与所述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提高对监测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提高台站运行效率。
24.尤其,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预设运行数据偏差,根据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与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差值与第二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对监测设备的异常运行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具体情况发出维修提醒信息,提高系统对监测设备的异常状态的监测,及时通知管理员进行维修,提高系统全生命周期运维效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的第一计算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附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7.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包括:采集模块100,用以采集用以布设台站中心站和若干与所述台站中心站进行数据通信的监测设备的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分布图,所述地形高度分布图包括地形高度极大值、地形高度中值和地形高度极小值;
第一计算模块200,用以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高度极差值和平整度,并根据预设评估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可行性;分割模块300,与所述采集模块连接,用以从非平行的两个方向对待建区域进行分割,形成若干分割单元;第二计算模块400,用以计算所述若干分割单元的平整度并根据预设约束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第一确定单元500,分别与所述采集模块和所述分割单元连接,用以根据所述分割单元与所述待建区域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分割单元的平整度确定所述中心站的布设位置;第二确定单元600,用以根据每个所述监测设备与所述中心站进行通信的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布设位置。
31.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集模块采集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分布图,实现对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信息的采集,为后续处理做准备;第一计算模块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高度极差值和平整度,并根据预设评估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可行性,提高台站建设与待建区域的地形贴合度;分割模块从非平行的两个方向对待建区域进行分割,形成若干分割单元,提升台站中心站的建设位置选择;第二计算模块计算所述若干分割单元的平整度并根据预设约束条件确定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第一确定单元根据所述分割单元与所述待建区域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以及所述分割单元的平整度确定所述中心站的布设位置;第二确定单元根据每个所述监测设备与所述中心站进行通信的信号覆盖距离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布设位置,实现台站建设前期的地形高度可行性分析和地形平整度可行性分析,减少地形环境对台站运行影响,提高台站整体运行数据的真实性。
32.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计算模块包括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210和平整度计算单元220,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用以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高度极差值,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用以计算所述待建区域的平整度,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设置有第一计算公式δh1=h1-h2,δh1为所述待建区域实际地形高度极差值,h1为所述待建区域地形高度极大值,h2为所述待建区域地形高度极小值,若k1
×
δh0≤δh1≤k2
×
δh0,则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高度可行性为可行,k1为第一预设系数,k2为第二预设系数,k1<k2,δh0为第一预设地形高度极差值;若δh1<k1
×
δh0或δh1>k2
×
δh0,则所述高度极差值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高度可行性为不可行。
33.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预设地形高度极差,对待建区域的高度差可行性进行评估,台站建设对环境的高度差存在要求,过高的高度差将会使得台站建设存在困难,使得台站的监测设备布置存在不合理性,通过对建设区域高度差的限定,提高台站在合适环境下平稳运行。
34.具体而言,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设置有第二计算公式,p1为所述待建区域的实际地形平整度,h3为所述待建区域的地形高度中值,
若p1≥p0,则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平整度可行性为可行,p0为第一预设地形平整度;若p1<p0,则所述平整度计算单元确定在所述待建区域布设台站的平整度可行性为不可行。
35.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预设地形平整度,对待建区域的地形平整度进行评估,地形的平整度对台站建设存在影响,过低的地形平整度对台站监测设备的平稳运行产生的数据存在扰动,通过对建设区域的地形平整度进行判定提高监测设备运行产生数据的准确性。
36.具体而言,所述分割模块设置有第一分割方向和第二分割方向,所述第一分割方向与第二分割方向不平行,所述分割模块将所述待建区域按照第一分割方向均等分割为m份,所述分割模块将所述待建区域按照第二分割方向均等分割为n份,形成m
×
n个分割单元。
37.具体而言,所述第二计算模块设置有第三计算公式,0<i≤m
×
n,pi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平整度,hi1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高度最高值,hi2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高度最低值,hi3为第i个分割单元的实际地形高度中值,若pi≥p0
´
,则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确定第i个分割单元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为可行,p0
´
为第二预设地形平整度;若pi<p0
´
,则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确定第i个分割单元布设台站中心站的可行性为不可行。
38.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台站建设区域分割成m
×
n个分割单元,且分析每个分割单元的地形平整度,为台站中心站的建设提供支持,提高台站运行平稳性。
39.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设置有预设中心差值δz0,设定第i个分割单元距所述台站建设区域的几何中心点的距离差值δzi=ⅰi
‑ⅰ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根据δzi和δz0的关系判定所述第i个分割单元是否作为台站中心备选位置,若δzi>δz0,则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i个分割单元不作为台站中心备选位置;若δzi≤δz0,则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第i个分割单元作为台站中心备选位置,且系统选择δzi最小且满足pi≥p0
´
的第i个分割单元作为台站中心位置。
40.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预设中心差值对可用于作为台站中心位置的区域进行判定,获取距坐标系原点最近的分割单元作为台站中心位置,使得台站距各监测设备距离相差不会过大,提高监测设备数据准确度。
41.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台站中心位置时,所述第二确定单元以所述台站中心位置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坐标系,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设置有预设信号覆盖距离lf0,所述第二确定单元根据需要安装的监测设备的实际信号覆盖距离lf1和预设信号覆盖距离lf0的关系确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若lf1<lf0,则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距原点0.8
×
lf1位置处,所述监测设备与监测设备之间通过光纤连接,使得监测设备的运行数据不受传输距离的影响;若lf1>lf0,则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距原点1.2
×
lf1位置处。
42.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预设信号覆盖距离,根据监测设备的实际信号覆盖距离和预设信号覆盖距离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对监测设备参数进行综合利用,在保证监测设备获取数据准确性前提下能够减少监测设备安装数量,降低台站运维成本。
43.请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构建模块700,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和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连接,用以构建由所述中心站和所述监测设备构成的通信网络的bim模型;接收模块800,用以接收所述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所述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信息,并作为所述bim模型的输入信息;控制模块900,分别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二确定单元、所述构建模块和所述接收模块连接,用以根据所述监测数据信息判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以及确定所述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确定是否进行维修。
44.具体而言,所述构建模块确定监测设备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获取所述监测设备的位置坐标数据,并根据所述空间坐标系和监测设备的位置坐标数据进行bim建模,获得bim模型,所述构建模块将模型实体面片化对所述bim模型进行优化,得到台站数字模型。
45.具体而言,通过所述台站数字模型根据所述输入信息对台站进行模拟运行,得到台站中心站接收到的监测设备的模拟信号强度,所述中心站接收到的监测设备的模拟信号强度为qi,i为第i个监测设备,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预设模拟信号强度q0,根据实际模拟信号强度qi和预设模拟信号强度q0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若qi<q0,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第i个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朝向台站中心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第i个监测设备的移动距离xi=(q0-qi)
×
qi/li,li为第i个监测设备距台站中心站的距离;若qi≥q0,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第i个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不需发生移动。
46.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使用台站数字模型对台站的运行进行模拟,得到关于台站中心站接收监测设备信号强度的模拟结果,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根据预设值对比分析,调整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使得台站中心站接收到各监测设备信号强度均满足预设要求,提高台站运行效率。
47.具体而言,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δy0,设定δy0=(δy1 δy2

δya)/a,δy1为第一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δy2第二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δya第a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第a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δya与所述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δy0的关系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若δy0≤δya,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正常,
若δya>δy0,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为异常。
48.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根据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与所述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提高对监测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提高台站运行效率。
49.具体而言,当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为异常时,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第二预设运行数据偏差δy0
´
,设定δy0a
´
=δya-δy0,δy0a
´
为第a个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与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差值,所述控制模块根据δy0a
´
与δy0
´
的关系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若k3
×
δy0
´
≤δy0a
´
≤k4
×
δy0
´
,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一运行状态,k3为第三预设系数,k4为第四预设系数,k3<k4;若δy0a
´
<k3
×
δy0
´
,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二运行状态;若δy0a
´
>k4
×
δy0
´
,则所述控制模块判定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三运行状态,当所述第a个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为第二运行状态和/或第三运行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监测设备维修提醒信息。
50.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预设运行数据偏差,根据监测设备在相邻采集周期中采集到的运行数据偏差与第一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差值与第二预设运行数据偏差的关系判定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对监测设备的异常运行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具体情况发出维修提醒信息,提高系统对监测设备的异常状态的监测,及时通知管理员进行维修,提高系统全生命周期运维效率。
51.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