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燃木壁炉的配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1-01 20:56: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取暖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木壁炉的配风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燃木壁炉一般包括外壳和由耐火材料制作而成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落灰孔,所述的落灰孔内设置有用于承托木料的篦子。所述的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位于所述落灰孔的下方设置有用于盛接灰烬的抽屉。
3.传统的燃木壁炉只在炉体内壳体的后侧壁设置有配风孔,工作时,外部的空气一部分通过配风孔进入到燃烧室内,另一部分依次通过抽屉上的通风孔和落灰孔进入到燃烧室内,为木料的燃烧提供氧气。但是由于落灰孔内的篦子经常会被木料燃烧之后的灰烬所覆盖,通风效果不好,能够为木料燃烧提供的氧气有限,而通过内壳体后侧壁上的配风孔进入到燃烧室内的空气也不能够满足木料燃烧对氧气的需求,整体配风效果不好,造成木料燃烧不充分。木料燃烧不充分,不仅无法充分利用木料的能量,造成能源浪费,而且会冒黑烟,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燃木壁炉的配风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燃木壁炉的配风系统,涉及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燃木壁炉的配风系统,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燃烧室的底面上设置有落灰孔,所述落灰孔的下方设置有抽屉,所述抽屉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风窗,所述燃烧室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配风孔,所述燃烧室的上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配风孔,且所述的第一配风孔和第二配风孔均与设置于所述炉体上的第二风窗相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燃木壁炉的配风效果好,为木料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木料燃烧充分,节能环保。
8.可选的,所述的炉体包括外壳体,所述的外壳体内嵌套设置有内壳体,所述的第一配风孔和第二配风孔均设置于所述的内壳体上,且所述的第一配风孔和第二配风孔通过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空间与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上的第二风窗相连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内壳体和外壳之间的空间作为第一配风孔、第二配风孔和外界相连通的风道,一方面风道足够大,可以保证通气量,另一方面方便加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10.可选的,所述燃烧室的上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配风孔,且多个所述的第二配风孔沿左右方向呈一字排布。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能够达到增加燃烧室内氧气供应,保证木料充分燃烧的目的,还能够降低工艺复杂度,方便加工和生产,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12.可选的,所述燃烧室的上侧面上设置有横向配风孔组,所述的横向配风孔组包括多个沿横向呈一字排布的第二配风孔,所述横向配风孔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纵向配风孔
组,所述的纵向配风孔组包括多个沿纵向呈一字排布的第二配风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配风孔呈开口朝向后侧的u型结构,而位于内壳体后侧壁上的第一配风孔恰好位于所述第二配风孔所形成的u型结构的开口端,这样所述的第一配风孔和第二配风孔能够对燃烧室内的火焰形成包围之势,能够保证气流的均匀性,进而使木料充分燃烧,避免局部氧气供应不足而造成局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
14.可选的,所述燃烧室的上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配风孔,且多个所述的第二配风孔呈开口朝向后侧的弧形排布。
15.同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配风孔呈开口朝向后侧的弧形结构,而位于内壳体后侧壁上的第一配风孔恰好位于所述弧形结构的开口端,这样所述的第一配风孔和第二配风孔能够对燃烧室内的火焰形成包围之势,能够保证气流的均匀性,进而使木料充分燃烧,避免局部氧气供应不足而造成局部燃烧不充分的问题。
16.可选的,所述第二风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的第二风窗均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前侧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抽屉的左、右两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保证气流的供应,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燃木壁炉的美观性。
18.可选的,所述的炉体内位于所述壁炉门的上边缘处设置有汇风腔,所述汇风腔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风窗,所述汇风腔的下侧壁上设置有与燃烧室相连通的出风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壁炉门的玻璃内侧形成风幕,避免燃烧产生的烟气熏黑壁炉门的玻璃,保持玻璃的洁净。
20.可选的,所述的炉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孔的后侧设置有斜向前下方延伸的导风板。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气流直接吹向壁炉门的玻璃,进一步隔绝燃烧所产生的烟气,提高防熏黑的效果。
22.可选的,所述的炉体上滑动设置有分别用于控制第二风窗和第三风窗开度的第二调节板和第三调节板,所述抽屉的前侧壁上滑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窗开度的第一调节板。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工作时的进气量进行调节,从而使氧气的供应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提高壁炉使用的便捷性。
24.可选的,所述抽屉的前侧壁上滑动设置有把手,且所述把手的后端穿过所述抽屉的前侧壁后与所述的第一调节板相连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用于抽拉抽屉的操作件和用于控制第一风窗开度的控制件合二为一,一个零件同时具有两种功能,降低了设备的复杂度,降低了的生产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美观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点有益技术效果:
27.1、该配风系统配风效果好,能够为木料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保证木料燃烧充分,节能环保。
28.2、第二配风孔位于燃烧室的上方,可以内壳体后侧壁上的第一配风孔形成呼应,从而实现不同方位的配风,提高气流的均匀性,保证配风效果。
29.3、通过在壁炉门的上方设置汇风腔,并通过倾斜的导风板使气流吹向壁炉门,形成风幕,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壁炉门的玻璃熏黑,保证壁炉整体的整洁和美观。
30.4、各个风窗均可以调节风口的大小,方便对配风系统的通风量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31.图1为设置有本配风系统的燃木壁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设置有本配风系统的燃木壁炉的主视图;
35.图5为设置有本配风系统的燃木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36.图6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图5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设置有本配风系统的燃木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39.图9为抽屉的爆炸视图;
40.图10为实施例二中第二配风孔的布置示意图;
41.图11为实施例三中第二配风孔的布置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体;11、底板;12、顶板;121、烟道;13、后侧板;14、翻边板;15、前面板;151、第二风窗;152、第三风窗;153、调节滑孔;16、横板;161、出风孔;17、导风板;2、内壳体;21、后围板;211、第一配风孔;22、下围板;23、上围板;231、第二配风孔;24、左围板;25、右围板;3、篦子;41、抽屉;411、第一风窗;412、导向滑孔;42、第一调节板;421、第一调节孔;422、圆孔;43、把手;431、螺柱;44、锁紧螺母;5、第二调节板;51、第二调节孔;6、第三调节板;61、第三调节孔;7、调节螺钉;81、燃烧室;82、排烟口;83、汇风腔;9、壁炉门。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4.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坐标系如图1所示,并以左右方向为横向,前后方向为纵向,上下方向为竖向。
45.实施例一
46.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燃木壁炉的配风系统包括炉体和用封闭所述炉体燃烧室81的壁炉门9。
47.如图5所示,所述的炉体包括由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外壳体1,所述的外壳体1内嵌套设置有由耐火材料制作而成的内壳体2。所述外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烟道121,所述内壳体2的上端设置有排烟口82,且所述的烟道121通过排烟口82与所述炉体的燃烧室81相连通。
48.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壳体1包括由底板11、顶板12、后侧板13、左侧板和右侧板所组成的开口朝向前侧的箱体,所述顶板12、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端均设置有向后侧翻折的翻边板14。所述箱体的开口处设置有前面板15,且所述前面板15的上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翻边板14固定连接,所述前面板15的下边缘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的底板11固定连接,所述的前面板15上设置有填料口,使用时通过填料口向燃烧室81内投放木料。所述的内壳体2包括后围板21,所述后围板21的四条边上分别设置有下围板22、上围板23、左围板24和右围板25。其中所述的下围板22、左围板24和右围板25均与所述的后围板21相垂直,且前端抵靠在所述的前面板15上。所述的上
围板23沿斜向前上方的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上围板23和前面板15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了所述的排烟口82。
49.如图8所示,所述内壳体2的下围板22上开设有成方形的落灰孔,所述的落灰孔内固定设置有用于承托木料的篦子3。所述的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位于所述落灰孔的下方设置有可相对于所述的炉体前后滑动的抽屉41,所述的抽屉41用于盛接木料燃烧后所产生的灰烬。
50.所述抽屉41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风窗411,且所述的第一风窗411通过落料孔与所述的燃烧室81相连通。
51.所述燃烧室81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配风孔211和第二配风孔231,所述炉体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风窗151,且所述的第一配风孔211和第二配风孔231均通过风道与所述的第二风窗151相连通。
52.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配风孔211和第二配风孔231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壳体2的后围板21和上围板23上。所述的第一配风孔211和第二配风孔231通过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的空间与设置于所述前面板15上的第二风窗151相连通。
53.优选的,所述内壳体2的后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配风孔211,且多个所述的第一配风孔211沿左右方向呈一字排布。所述内壳体2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配风孔231,且多个所述的第二配风孔231沿左右方向呈一字排布。
54.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气流的均匀性和炉体的美观性,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炉体的前面板15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风窗151,两个所述的第二风窗151均位于所述燃烧室81的下方,且分别位于所述抽屉41的左、右两侧。
55.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的炉体内位于所述壁炉门9的上边缘处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汇风腔83,所述汇风腔83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风窗152,所述汇风腔83的下侧壁上沿横向均布设置有多个出风孔161,且所述的出风孔161与所述的燃烧室81相连通。
56.进一步的,所述的炉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孔161的后侧设置有斜向前下方延伸的导风板17。如图7所示,工作时,燃烧室81内木料燃烧消耗氧气形成负压,因此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气流会通过第三风窗152进入到汇风腔83内,然后再从出风孔161流出。从出气孔流出的气流在导风板17的导向作用下,会吹向壁炉门9,形成风幕,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壁炉门9的玻璃熏黑,保证壁炉整体的整洁和美观。
57.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15的后侧面上位于所述填料口的上方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的前面板15向后侧延伸的横板16,且所述横板16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箱体左、右两侧的翻边板14固定连接。所述横板16的后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有斜向前下方延伸的导风板17,且所述导风板17的上端抵靠在所述箱体上侧的翻边板14上,所述的导风板17、横板16、前面板15、所述箱体上侧的翻边板14、所述箱体左侧的翻边板14和所述箱体右侧的翻边板14共同形成所述的汇风腔83。所述的第三风窗152设置与所述的前面板15上,所述的出风孔161设置于所述的横板16上。所述内壳体2的左围板24和右围板25的前端面的上端部抵靠在所述的导风板17上。
58.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炉体的前面板15上滑动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风窗151开度的第二调节板5。所述的第二调节板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窗151的风口一一对
应的第二调节孔51,所述的第二调节板5可以相对于所述的炉体左右滑动,当所述的第二调节板5处于左侧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调节板5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第二风窗151上的风口错位布置,所述的第二风窗151处于封闭状态;当所述的第二调节板5处于右侧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调节板5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第二风窗151上的风口一一对齐,所述的第二风窗151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
59.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抽屉41的前侧壁上滑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窗411开度的第一调节板42。所述的第一调节板4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风窗411的风口一一对应的第一调节孔421,所述的第一调节板42可以相对于所述的炉体左右滑动,当所述的第一调节板42处于右侧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调节板42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第一风窗411上的风口错位布置,所述的第一风窗411处于封闭状态;当所述的第一调节板42处于左侧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调节板42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第一风窗411上的风口一一对齐,所述的第一风窗411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
60.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所述抽屉41的前侧壁上设置有把手43,所述的把手43包括腹杆,所述腹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的腹杆向后侧延伸的翼杆,所述的腹杆和翼杆共同形成开口朝向后侧的u型结构。所述翼杆的后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翼杆同轴布置的螺柱431,且所述螺柱431的外径小于所述翼杆的直径。所述螺柱431的后端依次穿过所述抽屉41的前侧壁和第一调节板42后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侧,所述的螺柱431上位于所述第一调节板42的后侧设置有锁紧螺母44,所述的第一调节板4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螺柱431的圆孔422,所述抽屉41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螺柱431的导向滑孔412,且在所述锁紧螺母44的锁紧作用下,所述翼杆的后端面抵靠在所述抽屉41的前侧面上,即所述的第一调节板42和抽屉41的前侧壁被夹持在锁紧螺母44和翼杆的后端面之间,所述的把手43仅具有相对于所述的抽屉41左右滑动的自由度,而不具有相对于所述的抽屉41前后移动的自由度。在这里,所述的把手43不仅是用于抽拉抽屉41的把手43,同时还是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板42的操作件。
61.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炉体的前面板15上滑动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三风窗152开度的第三调节板6。所述的第三调节板6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风窗152的风口一一对应的第三调节孔61,所述的第三调节板6可以相对于所述的炉体左右滑动,当所述的第三调节板6处于左侧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三调节板6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第三风窗152上的风口错位布置,所述的第三风窗152处于封闭状态;当所述的第三调节板6处于右侧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三调节板6上的调节孔与所述第三风窗152上的风口一一对齐,所述的第三风窗152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
62.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调节板5和第三调节板6上均固定设置有调节螺钉7,所述的前面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调节螺钉7的调节滑孔153。
63.实施例二
64.如图10所示,所述内壳体2的上侧壁上设置有横向配风孔组,所述的横向配风孔组包括多个沿横向呈一字排布的第二配风孔231。所述横向配风孔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的横向配风孔组向后侧延伸的纵向配风孔组。所述的纵向配风孔组包括多个沿纵向呈一字排布的第二配风孔231。
65.所述的横向配风孔组和纵向配风孔组共同形成开口朝向后侧的u型结构,这样与位于内壳体2后侧壁上的第一配风孔211可以对火焰形成包围态势,保证气流的均匀性,能够有效保证氧气的均匀供应,避免局部燃烧不充分。
66.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67.实施例三
68.如图11所示,多个所述的第二配风孔231围绕着所述的落料孔呈开口朝向后侧的弧形排布。这样,所述的第二配风孔231可以与位于内壳体2后侧壁上的第一配风孔211可以对火焰形成包围态势,保证气流的均匀性,能够有效保证氧气的均匀供应,避免局部燃烧不充分。
69.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70.实施例四
71.所述横板16的后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的横板16向上延伸的立板,且所述的前面板15、横板16、立板、所述箱体上侧的翻边板14、所述箱体左侧的翻边板14和所述箱体右侧的翻边板14共同形成所述的汇风腔83。所述汇风腔83的界面呈方形结构。所述横板16的下侧面上位于所述出风孔161的后侧设置有斜向前下方延伸的导风板17。
72.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73.实施例五
74.两个所述的第二风窗151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上,且位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下部,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7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