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20:21: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为了可确保对于更多的人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且先进的能源的存取,正在进行与对能源的效率化作贡献的二次电池有关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二次电池有关的技术中,电池所用的电池冷却结构的噪音是课题。
3.例如,在电池的周边设有作为电池冷却结构的冷却风扇与导管,从而冷却风扇通过导管将车室内的空气吸入并往电池送风,以此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风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噪音。为了抑制噪音,现有作法是在导管内设置吸音材料(例如,不织布等多孔材料),或者在导管周边设置用于抑制噪音往外部传出的副腔室。此时,在以半分割接合的方式(即,将两个对半分开的分割部件接合来构成单一零件)来制作导管的情况下,通常需要将额外的吸音材料设置在导管内,且需要使用额外的追加构件来构成具有双重结构的副腔室,两种作法都将导致成本提高。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电池冷却结构能够抑制噪音并降低成本为目的,进而有助于能源的效率化。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结构,能够抑制噪音并降低成本。
6.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冷却结构包括:冷却风扇,吸入空气并往电池送风;以及导管,连接所述冷却风扇,且至少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其中所述导管具有供空气流通的流路、位于所述流路的端部来连接所述冷却风扇的开口部、从所述开口部往内延伸来构成所述流路的一部分的延伸侧壁、以及形成在所述延伸侧壁上的孔部,且所述导管一体地形成有与所述冷却风扇对向的副腔室。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管具有第一分割部以及第二分割部,所述第一分割部与所述第二分割部以各自的凸缘部彼此相接来构成所述导管,所述第一分割部设有所述开口部、以及所述延伸侧壁,所述延伸侧壁以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方式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朝向所述第二分割部升高,且所述延伸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分割部,以在所述延伸侧壁的相反于所述流路的一侧形成所述副腔室。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副腔室的内部形成有凹凸形状。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管的至少与所述冷却风扇对向的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
10.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冷却结构中,导管连接冷却风扇,且至少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其中导管具有供空气流通的流路、位于流路的端部来连接冷却风扇的开口部、从开口部往内延伸来构成流路的一部分的延伸侧壁、以及形成在延伸侧壁上的孔部,且导管一体地形成有与冷却风扇对向的副腔室。如此,冷却风扇的噪音能够由至少一部分
以吸音材料所形成的导管吸收,且能够通过形成在延伸侧壁上的孔部而由一体地形成在导管上与冷却风扇对向的位置的副腔室吸收,而此等结构设置能够省略使用额外的工序或构件来设置吸音材料与副腔室。据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冷却结构能够抑制噪音并降低成本。
11.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冷却结构应用在装设有电池的车用装置中的立体示意图;
13.图2是图1所示出的电池冷却结构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14.图3是图1所示出的电池冷却结构所用的导管的立体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50:车用装置;
17.52:壳体;
18.52a:上盖;
19.52b:底盘;
20.52c:通风口;
21.54:电池模组;
22.56:车用零件;
23.58:发热体;
24.100:电池冷却结构;
25.110:冷却风扇;
26.112:吸入侧;
27.114:送风侧;
28.120:导管;
29.120a:下导管;
30.120b:上导管;
31.120c:第一分割部;
32.120d:第二分割部;
33.122:流路;
34.124:开口部;
35.126:延伸侧壁;
36.126a:正面;
37.126b:背面;
38.128:副腔室;
39.130:密封部件;
40.e1:上游侧;
41.e2:下游侧;
42.f:凸缘部;
43.n、p:路径;
44.o:孔部;
45.s1、s2: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4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冷却结构应用在装设有电池的车用装置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出的电池冷却结构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出的电池冷却结构所用的导管的立体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电池冷却结构100的具体组成,但此仅为其中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47.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冷却结构100适用于设置在在电池的周边,来对电池进行冷却。举例来说,安装于车辆(未示出)中的车用装置50包括构成壳体52的上盖52a与底盘52b、装设在上盖52a与底盘52b之间的电池模组54、经由电池模组54的供电而驱动的车用零件56、以及设置在电池模组54的周边对电池模组54进行送风的电池冷却结构100。其中,电池冷却结构100包括冷却风扇110、以及导管120。导管120包括与冷却风扇110连接的下导管120a、以及与上盖52a所设的通风口52c连接的上导管120b,且通风口52c与车用装置50的外部连通,例如是在安装于车辆中时与车室(未示出)的内部连通。进而,冷却风扇110以吸入侧112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在将空气导向电池模组54的底盘52b上,能够抑制冷却风扇110与导管120的高度。由此,电池冷却结构100能经由冷却风扇110的驱动而将车室内的空气经由通风口52c、上导管120b、以及下导管120a而吸入,并从与吸入侧112相反的送风侧114(如图1的下侧)将空气往电池模组54送风(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的路径p),由此对电池模组54进行冷却。
48.在上述的电池冷却结构100的应用中,所述车用装置50例如是智慧处理单元(intelligence processing unit,ipu),所述车用零件56例如是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然而,此为电池冷却结构100的应用的其中一个示例。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车用装置50与车用零件56的种类、车用装置50的结构组成等,可依据须求选择。并且,电池冷却结构100不限于与电池模组54设置在同一壳体52中,也不限于应用在车用装置50中。类似地,电池冷却结构100不限于对电池模组54进行冷却,也可以对单一电池单元(未示出)进行冷却。进而,冷却风扇110与导管120的种类、具体结构等也可依据需求调整,例如是导管120不限于由下导管120a与上导管120b所构成。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49.请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冷却结构100包括冷却风扇110、以及导管120。冷却风扇110经由吸入侧112吸入空气并将空气从送风侧114往电池(例如是图1所示出的电池模组54)送风。导管120连接冷却风扇110,且至少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其中,导管120具有供空气流通的流路122、位于流路122的端部来连接冷却风扇110的开口部124、从开口部124往内延伸来构成流路122的一部分的延伸侧壁126、以及形成在延伸侧壁126上的孔部o,且导管120一体地形成有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副腔室128。
50.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导管120构成为弯曲形状,以便于将空气往冷却风扇110的方向引导。由此,在导管120内流通的空气优选为从导管120的远离冷却风扇110的一侧往靠近冷却风扇110的一侧流通,从而导管120的远离冷却风扇110的一侧相
当于上游侧e1,导管120的靠近冷却风扇110的一侧相当于下游侧e2,而从导管120的靠近冷却风扇110的下游侧e2朝向远离冷却风扇110的上游侧e1的方向即为上游方向。并且,开口部124形成在导管120的流路122的对应于下游侧e2的端部,且且开口部124优选为对应于冷却风扇110的吸入侧112而构成为大致圆形的开口(如图3所示)。导管120的开口部124相当于位于导管120的下游侧e2,且以吸入侧112与导管120的开口部124连接的冷却风扇110位于导管120的下方。如此,在导管120的流路122中流通的空气从上游侧e1往下游侧e2流往冷却风扇110,且冷却风扇110将空气从吸入侧112往送风侧114送风(如图2的虚线箭头所示出的路径p)。
51.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延伸侧壁126从开口部124往内延伸来构成流路122的一部分,且导管120一体地形成有副腔室128。更进一步地说,延伸侧壁126从开口部124的边缘s1、s2中位于与所述上游方向为相反侧、即更靠近下游侧e2的边缘s1,朝向远离冷却风扇110的方向(即上游方向)延伸。其中,延伸侧壁126可视为是导管120的一部分外侧壁在开口部124的边缘s1往内弯折所构成,从而一体地形成于导管120上。此外,副腔室128也可以经由导管120的侧壁的一部分所构成。作为一种示例,例如是经由往内弯折的延伸侧壁126在导管120内形成双重构造来作为副腔室128。进而,孔部o为设置在延伸侧壁126上的孔洞,其尺寸、形状、数量、分布密度等可依据需求调整。
52.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导管120连接冷却风扇110,且至少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其中导管120具有供空气流通的流路122、位于流路122的端部来连接冷却风扇110的开口部124、从开口部124往内延伸来构成流路122的一部分的延伸侧壁126、以及形成在延伸侧壁126上的孔部o,且导管120一体地形成有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副腔室128。如此,冷却风扇110的噪音能够由至少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的导管120吸收,且能够通过形成在延伸侧壁126上的孔部o而由一体地形成在导管120上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位置的副腔室128吸收(如图2的实线箭头所示出的路径n),而此等结构设置能够省略使用额外的工序或构件来设置吸音材料与副腔室128。据此,电池冷却结构100能够抑制噪音并降低成本。
53.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导管120具有第一分割部120c以及第二分割部120d。第一分割部120c与第二分割部120d彼此对向设置,且以各自的凸缘部f彼此相接来构成导管120。其中,位于下游侧e2的第一分割部120c设有开口部124、以及延伸侧壁126。也就是说,延伸侧壁126可视为是一体成形地从第一分割部120c的形成开口部124的边缘s1往内弯折所构成。进而,延伸侧壁126以与开口部124重叠的方式从开口部124的边缘s1朝向第二分割部120d升高,且延伸侧壁126接触第二分割部120d,以在延伸侧壁126的相反于流路122的一侧形成副腔室128。也就是说,延伸侧壁126的正面126a面向开口部124与冷却风扇110的吸入侧112且构成导管120的流路122的一部分,而延伸侧壁126的背面126b面向第二分割部120d且不接触导管120的流路122。延伸侧壁126的背面126b、第二分割部120d与第一分割部120c之间的封闭空间在导管120的内部形成双重结构来作为副腔室128。
54.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分割部120c与第二分割部120d接合的方式来构成导管120,可使导管120的制作更为简易。其中,第一分割部120c可经由加工设有开口部124、以及从开口部124的边缘s1朝向上游侧e1弯折的延伸侧壁126,从而能够使开口部124与延伸侧壁126(及形成在延伸侧壁126上的孔部o)的制作方式更为简易。在第一分割部
120c与第二分割部120d彼此相接后,朝向上游侧e1弯折的延伸侧壁126位于导管120的内部,且能够经由例如是焊接等固定手段接触第二分割部120d。由此,往内延伸的延伸侧壁126在导管120的内部形成双重结构来作为副腔室128,且不影响空气在流路122中的流通。进而,由于导管120是以设有开口部124的端部与冷却风扇110的吸入侧112相接,从而导管120可以仅在设有开口部124的第一分割部120c上设置连接结构来连接冷却风扇110,不须在多个部件上都设有连接结构,由此能够降低制作成本。
5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管120的至少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部分以吸音材料(例如是不织布等多孔材料)所形成。即,导管120的至少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延伸侧壁126以吸音材料所形成。进而较佳地,导管120的至少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延伸侧壁126、以及构成副腔室128的周边区域(包括延伸侧壁126、第一分割部120c的一部分、第二分割部120d的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如此,在冷却风扇110的正上方(即,与冷却风扇110对向的区域),导管120的至少对应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且导管120的对应区域设有副腔室128,能够提升吸音材料与副腔室128用于抑制噪音的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吸音材料的种类、以及其在导管120中所涵盖的范围,也不限制副腔室128在导管120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一体成形在导管120上的具体手段,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56.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副腔室128的内部形成有凹凸形状。作为举例,由于副腔室128是由延伸侧壁126的背面126b、第二分割部120d与第一分割部120c之间的封闭空间,因而例如可在第二分割部120d上经由加工而形成凹凸形状。较佳地,副腔室128的内部中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部分可为导管120的所述以吸音材料所形成的部位。如此,所述凹凸形状能够增加副腔室128中以吸音材料所形成的所述部位的表面积,由此能够提升吸音材料与副腔室128用于抑制噪音的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凹凸形状的尺寸、形状、数量、分布密度,也不限制凹凸形状在副腔室128内的具体位置(即,不限于仅设在第二分割部120d上),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57.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冷却结构100还包括密封部件130。密封部件130配置在冷却风扇110的吸入侧112的周围,且接触第一分割部120c与冷却风扇110。密封部件130可以是环绕整个吸入侧112的周围的密封环,也可以是分散在吸入侧112的周围的多个密封条。如此,密封部件130能够抑制冷却风扇110所吸入的风从冷却风扇110与导管120的第一分割部120c之间的连接处流出。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密封部件130的具体结构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58.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车用装置50例如还设有发热体58。其中,所述发热体58例如是接线板、或者是用于固定接通/断开电池电源的接触器的板件等因运行而产热的构件。因此,较佳地是,冷却风扇110设置在导管120的相反于发热体58的一侧。即,吸入侧112朝向上方的冷却风扇110、以及其末端所设的开口部124与吸入侧112连接的导管120这两者均设置在发热体58的下方,从而导管120位于发热体58与冷却风扇110之间。如此,导管120内的副腔室128(在图2中示出)位于发热体58与冷却风扇110之间。据此,副腔室128能够防止从发热体58传出的热往冷却风扇110传出,从而抑制由冷却风扇110所形成的冷却风的温度上升,能够提高电池冷却结构100的冷却效能。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发热体58的种类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须求选择。
59.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冷却结构中,导管连接冷却风扇,且至少一部分以
吸音材料所形成,其中导管具有供空气流通的流路、位于流路的端部来连接冷却风扇的开口部、从开口部往内延伸来构成流路的一部分的延伸侧壁、以及形成在延伸侧壁上的孔部,且导管一体地形成有与冷却风扇对向的副腔室。如此,冷却风扇的噪音能够由至少一部分以吸音材料所形成的导管吸收,且能够通过形成在延伸侧壁上的孔部而由一体地形成在导管上与冷却风扇对向的位置的副腔室吸收,而此等结构设置能够省略使用额外的工序或构件来设置吸音材料与副腔室。较佳地,延伸侧壁的相反于流路的一侧形成副腔室,且副腔室的内部形成有凹凸形状,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噪音。据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冷却结构能够抑制噪音并降低成本。
6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