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胎唇自动抹油机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18:51: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胎唇自动抹油机。


背景技术:

2.装车厂在将轮毂安装到轮胎前,多会在轮胎胎唇部涂抹硅油,起润滑作用,使得轮毂安装更为快速,目前,轮胎外胎抹油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手动通过使用外面绑布的木棒,粘取油杯里的硅油,在轮胎内里胎唇上旋转一周来将硅油涂抹在胎唇上,人工涂抹过程中中,容易涂抹不均匀,同时,硅油容易沾染员工的手掌,对手造成伤害,人工操作,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胎唇自动抹油机,能够利用机械抹油代替人工抹油,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胎唇自动抹油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电控箱,所述机架上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若干传输滚轴,所述传输滚轴下方设置有传输电机,所述机架上方设置有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将机架沿长度方向划分为等待区和抹油区,所述抹油区自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抹油单元、抱胎单元和支撑单元。
5.优选的,所述抹油单元包括有固定设置在上支架上的抹油气缸,所述抹油气缸的下端连接设置有抹油滚筒,所述上支架上还设置有油泵。
6.优选的,所述抱胎单元包括有对称设置在机架两侧的第一抱臂辊和第二抱臂辊,所述第一抱臂辊远离上支架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一抱胎滚轴,靠近上支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滚轴电机;所述第二抱臂辊远离上支架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二抱胎滚轴,靠近上支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滚轴电机。
7.优选的,所述第一抱臂辊靠近上支架的一端下方连接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远离第一抱臂辊的一端套设有第一转向轴,第一转向轴的一端连接设置有连杆;所述第二抱臂辊靠近上支架的一端下方连接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远离第二抱臂辊的一端套设有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的一端与所述连杆相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轴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抱胎气缸,所述抱胎气缸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8.优选的,所述抱胎单元还包括有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传感器。
9.优选的,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接油盘,所述接油盘上设置有若干万向滚珠,所述接油盘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机架上,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支撑气缸。
10.优选的,所述等待区包括有对称设置在机架两侧的限位组件,所述每组限位组件包括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远离上支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二限位杆靠近上支架的一端滑动设置在上支架上,所述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之间纵向排列设置有若干缓冲滚轴。
11.优选的,所述上支架靠近等待区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弧形孔,所述第二限位杆靠近上支架的一端滑动设置在弧形孔内。
12.优选的,所述等待区还包括有固定在机架上的计时传感器。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滚轴进行轮胎传送,在轮胎两侧利用抱臂辊固定轮胎,抹油气缸带动抹油滚筒下降至轮胎胎唇处,轮胎下方通过旋转电机和万向滚珠带动轮胎旋转,实现轮胎胎唇的抹油自动化,代替人工抹油,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等待区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俯视机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抹油区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支撑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
21.1、机架;11、电控箱;12、传输滚轴;13、传输电机;14、上支架;
22.2、等待区;21、计时传感器;22、限位组件;221、第一限位杆;222、第二限位杆;223、缓冲滚轴;224、连接板;225、弧形孔;23、限位电机;
23.3、抹油区;31、第一传感器;32、抹油单元;321、抹油气缸;322、抹油滚筒;323、油泵;33、抱胎单元;331、第一抱臂辊;3311、第一抱胎滚轴;3312、第一滚轴电机;3313、第一传动杆;3314、第一转向轴;332、第二抱臂辊;3321、第二抱胎滚轴;3322、第二滚轴电机;3323、第二传动杆;3324、第二转向轴;333、连杆;335、抱胎气缸;34、支撑单元;341、万向滚珠;342、接油盘;343、支撑架;344、支撑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电控箱11,进行装置总控制,机架1上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若干传输滚轴12,传输滚轴12下方设置有传输电机13,驱动传输滚轴12进行轮胎传输。
26.如图1所示,机架1上方沿宽度方向设置有上支架14,上支架14将机架1沿长度方向划分为等待区2和抹油区3。
27.如图2和图3所示,等待区2靠近上支架14一端设置有计时传感器21,计时传感器21固定在机架1两侧。
28.如图1和图2所示,等待区2还包括有限位组件22,限位组件22对称设置机架1的等待区2两侧,每组限位组件22均包括有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杆221和第二限位杆222,以及纵向排列设置在第一限位杆221和第二限位杆222之间的五组缓冲滚轴223,第一限位杆221远离上支架14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上支架14靠近等待区2一侧设置有连接板
224,连接板224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弧形孔225,第二限位杆222靠近上支架的一端滑动设置在弧形孔225内,限位组件22的下方设置有限位电机23,限位电机23固定在机架上,限位电机23驱动第二限位杆222在弧形孔225内运动,对待抹油轮胎进行限位作用,缓冲滚轴223在限位过程中,起缓冲作用。
29.如图3和图4所示,抹油区3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抹油单元32、抱胎单元33和支撑单元34;抹油区3机架两侧设置有第一传感器31,第一传感器31感应到轮胎进入抹油区3,传输滚轴12停止转动。
30.如图4所示,抹油单元32包括有抹油气缸321,抹油气缸321固定在上支架14上,抹油气缸321的下方连接设置有抹油滚筒322,抹油气缸321带动下方的抹油滚筒322进行上下运动和转动,上支架14上还设置有油泵323,油泵323抽取硅油进入抹油滚筒322内。
31.如图4所示,抱胎单元33包括有对称设置在机架抹油区3两侧的第一抱臂辊331和第二抱臂辊332,第一抱臂辊331远离上支架14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一抱胎滚轴3311,靠近上支架1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滚轴电机3312,第一滚轴电机3312驱动第一抱胎滚轴3311转动;第二抱臂辊332远离上支架14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第二抱胎滚轴3321,靠近上支架1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滚轴电机3322,第二滚轴电机3322驱动第二抱胎滚轴3321转动。
32.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抱臂辊331靠近上支架14的一端下方连接设置有第一传动杆3313,第一传动杆3313的下端套设有第一转向轴3314,第一转向轴3314的一端连接设置有连杆333;第二抱臂辊332靠近上支架14的一端下方连接设置有第二传动杆3323,第二传动杆3323的下端套设有第二转向轴3324,第二转向轴3324的一端与连杆333固定连接,第二转向轴3324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抱胎气缸335,抱胎气缸335固定在机架1上。
33.如图3和图6所示,支撑单元34包括有万向滚珠341,万向滚珠341设置在接油盘342上,接油盘342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架343,支撑架343固定在机架1上,支撑架343的中心设置有支撑气缸344,支撑气缸344的推杆上升向上推动接油盘342。
34.具体实施过程:
35.将待抹油轮胎放置在装置上,启动装置,传输电机13驱动传输滚轴12开始转动,传输滚轴12上的轮胎向前运动,计时传感器21感应到轮胎,限位电机23启动,带动限位组件22向中间靠拢,形成八字形,将待抹油轮胎拦停,同时计时感应器21开始指定时间计时,到指定时间后,限位电机23带动限位组件22复位,轮胎通过等待区2,传送至抹油区3。
36.抹油区3的第一传感器31感应到轮胎,传输滚轴12停止转动,上方抹油气缸321带动抹油滚筒322向下运动至轮胎胎唇处,开始转动;同时,轮胎下方的抱胎气缸335伸出,推动第二转向轴3324,第二转向轴3324带动第二传动杆3323转动,第二抱臂辊332靠近上支架14的一端向外旋转,带动第二抱臂辊332远离上支架14的一端向内转动;第二转向轴3324向内推动连杆333,连杆333通过第一转向轴3314带动第一抱臂辊331靠近上支架14的一端向外旋转,第一抱臂辊331远离上支架14的一端向内转动,将轮胎抱紧,第一滚轴电机3312和第二滚轴电机3322驱动第一抱胎滚轴3311和第二抱胎滚轴3321转动;支撑气缸344向上伸出,带动装有万向滚珠341的接油盘342向上运动,直至万向滚珠341的高度超过传输滚轴12。抹油滚筒322、第一抱胎滚轴3311、第二抱胎滚轴3321形成三个支撑点,带动轮胎转动,下方万向滚珠341减少轮胎转动过程中的阻力。
37.轮胎抹油完成后,抹油滚筒322上升、接油盘342下降、第一抱臂辊331和第二抱臂
辊332回位,抹油区3的传输滚轴12传动将轮胎输送走。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