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12-23 16:28: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空调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2.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将储能系统的所有部件全部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标准集装箱内,具有占地少、便于安装、可移动等优点,在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现有的集装箱式储能电站,一般在集装箱柜体墙壁上开孔,再将空调放置入柜体墙壁上的孔位中。空调壳体中设置有中隔板,将壳体内部隔开成室内侧与室外侧。因为集装箱内电池对防水要求较高,空调内循环侧与外循环侧之间的防护等级需达到ip55的要求,现有空调方案中隔板与壳体的接缝多采用打胶的方式进行密封。由于空调壳体尺寸较大,中隔板与壳体的接缝较长,打胶操作时间长,且结构排布时需要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用于装配时打胶,不利于减小壳体尺寸。同时,打胶密封的方式一致性较差,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调。用于集装箱式储能电站,包括防水壳、罩体、第一功能组件和第二功能组件,所述防水壳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一功能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功能组件固定在所述防水壳的外部,所述罩体罩设在所述第二功能组件上并与所述防水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功能组件包括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或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功能组件包括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或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中的另一种。
4.可选的,所述罩体与所述防水壳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5.可选的,所述防水壳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密封防水壳背离所述第二功能组件的一侧的侧壁上。
6.可选的,所述罩体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功能组件对应设置。
7.可选的,所述防水壳上设有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功能组件设于所述安装支架上。
8.可选的,所述防水壳包括防水壳本体和盖板,所述防水壳本体的一侧敞开,所述盖板盖合在所述防水壳本体的敞开端,所述盖板与所述防水壳本体固定连接。
9.可选的,所述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室内侧风机和蒸发器。
10.可选的,所述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冷凝器、压缩机和室外侧风机。
11.可选的,所述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防水壳内,且所述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的室内侧风机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设置;所述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设于所述罩体内,且所述室外侧风机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
12.可选的,所述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防水壳内,且所述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的室外侧风机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应设置;所
述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设于所述罩体内,且所述室内侧风机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
1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4.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用在集装箱式储能电站中,该空调包括密封防水壳、罩体、第一功能组件和第二功能组件,第一功能组件设置在密封防水壳的容纳腔体内,第二功能组件固定在密封防水壳的外部,罩体罩设在第二功能组件上并与密封防水壳连接。该空调将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或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隔开,空调室外侧的水不能进入到室内侧,因此在罩体与容纳腔体的连接处无需打胶密封,提高了空调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的右视图;
20.图4为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防水壳;2、罩体;3、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4、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10、防水壳本体;11、盖板;101、第一进风口;102、第二进风口;201、第二进风口;202、第二出风口;301、室内侧风机;302、蒸发器;401、室外侧风机;402、冷凝器;403、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防水壳1、罩体2、第一功能组件和第二功能组件,防水壳1内部设有容纳腔,第一功能组件设于容纳腔内,第二功能组件固定在防水壳1的外部,罩体2罩设在第二功能组件上并与防水壳1固定连接,罩体的内部与防水壳的内部互不连通,防水壳朝向罩体的一侧均为封闭的实体结构;其中,第一功能组件包括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或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中的一种,第二功能组件包括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或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中的另一种。具体的,将第一功能组件设置在防水壳1的容纳腔内,第二功能组件设置在防水壳1的外部,用采用罩体2罩住,罩体2的内部与容纳腔互不连通,在使用时,第一功能组件和第二功能组件完全隔开,罩体2内的水不会进入
到容纳腔内,容纳腔内的水也不会进入到罩体2内,采用罩体2和防水壳1两个分体结构,将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和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进行隔绝,因此,在罩体2和防水壳1的接缝处无需打胶密封,提高了空调运行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26.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罩体2与防水壳1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罩体2罩设在第二功能组件的外侧,对第二功能组件起到保护作用,罩体2为一面敞开的结构,其敞开端扣压在防水壳1上,并将第二功能组件罩设在罩体2的内部,罩体2的敞开端通过螺钉、铆接等方式与防水壳1固定连接。具体的,可以在罩体2的敞开端的端面上设置螺纹孔,防水壳1的对应位置设置通孔,螺钉从防水壳1内部依次穿过通孔与螺纹孔,并与螺纹孔螺纹配合,实现将罩体2和防水壳1的固定连接。
27.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水壳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均设置在防水壳1背离第二功能组件的一侧的侧壁上。具体的,防水壳1为六面体结构,其内部空腔形成容纳腔,在防水壳1的第一侧壁的外侧上设置第二功能组件,在防水壳1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第二侧壁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均是防水壳1上面积较大的侧壁,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贯穿防水壳1的第二侧壁,将容纳腔与防水壳1的外部连通,外部空气经第一进风口101进入到防水壳1内,经过第一功能组件的作用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02处排出。
28.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罩体2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罩体2为一端敞开的六面体,且罩体2的敞开端扣和在防水壳1的第一侧壁的外侧,将第二功能组件罩设在罩体2的内部,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设置在罩体2的与防水壳1的第一侧壁相对的面上,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贯穿罩体2的与防水壳1的第一侧壁相对的面,将罩体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外部的空气经第二进风口201进入到罩体2的内部,经第二功能组件的作用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然后从第二出风口202处排出。
29.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水壳1上设置安装支架,第二功能组件设于安装支架上。安装支架与防水壳1的第一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功能组件至少部分固定在安装支架上,通过安装支架与防水壳1实现固定连接。
30.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水壳1包括防水壳本体10和盖板11,防水壳本体10的一侧敞开,盖板11盖合在防水壳本体10的敞开端,盖板11与防水壳本体10固定连接。具体的防水壳本体10的敞开端位于背离第二功能组件的一侧,盖板11盖合在防水壳本体10的敞开端,形成了防水壳1的第二侧壁。一般的,盖板11的尺寸略大于防水壳本体10的敞开端的尺寸,盖板11与防水壳本体10固定连接,在连接处也不需要密封。将防水壳1设置为防水壳本体10和盖板11两部分,方便第一功能组件的安装,以及罩体2与防水壳1的固定连接,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功能组件安装到防水壳本体10的内部,将第二功能组件安装在防水壳本体10的外部,将罩体2罩设在第二功能组件上,并采用螺钉依次穿过防水壳本体10上的通孔和罩体2上的螺纹孔配合,实现罩体2与防水壳本体10的固定,然后将盖板11与防水壳本体10的敞开端固定连接,将第一功能组件封闭在防水壳本体10内。
31.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室内侧风机301和蒸发器302。室内侧风机301用于将外部气流引入到空调内,蒸发器302用于对引入的气流进行升温或降温。
32.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包括冷凝器402、压缩机403和室外侧风机401,室外侧风机401将外部气流引入到空调内,压缩机403和冷凝器402等其他部件形成冷媒循环通路,提供空调器的制热和制冷性能。
33.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设于防水壳1内,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的室内侧风机301与第一进风口101对应设置,蒸发器302与第一出风口102对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功能组件包括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在使用时,防水壳1位于室内侧,罩体3位于室外侧,室内侧风机301与第一进风口101对应设置,将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01处进入到防水壳1内,然后经过蒸发器302的制冷后从第一出风口102处排出。
34.进一步的,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设于罩体3内,第二进风口201与室外侧风机401对应设置,冷凝器402与第二出风口201对应设置。室外侧风机401将外部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01处引入到罩体2内,并经过冷凝器402的制冷后从第二出风口201处排出。
35.如图1至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防水壳1位于室内侧,罩体2位于室外侧,防水壳1内设置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具体包括室内侧风机301和蒸发器302等,防水壳1的外部设置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具体包括室外侧风机401、冷凝器402和压缩机403等,防水壳1的外部设置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压缩机支架、冷凝器支架和室外侧风机支架,压缩机403通过压缩机支架固定在防水壳1上,冷凝器403通过冷凝器支架固定在防水壳1上,室外侧风机401通过室外侧风机支架固定在防水壳1上,罩体2罩设在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上,并与防水壳1固定连接,由于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和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是相互隔绝的,因此,罩体2与防水壳1的连接处并不需要做密封处理。进一步的,室外侧风机401和压缩机403位于冷凝器402的下方,进而,罩体2上的第二进风口201与室外侧风机401相对设置,位于罩体2的下部,第二出风口202与冷凝器402相对设置,位于罩体2的上部,在本公开的这一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均设置为格栅的形式。
36.如图4和图5所述,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防水壳1位于室外侧,罩体2位于之内侧,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设于防水壳1内部,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设于防水壳1外侧,罩体2罩设在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3上,罩体2上的第二进风口201与室内温度调节组件1的室内侧风机301对应设置,罩体2上的第二出风口202与室内温度调节组件3的蒸发器302对应设置,室内侧通过室内侧风机301经第二进风口201处将气流引入到罩体2内,并通过蒸发器302进行制冷后从第二出风口202排出;防水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101与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3的室外侧风机401对应设置,防水壳1上的第一出风口102与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4的冷凝器402对应设置,室外侧通过室外侧风机401经第一进风口101将气流引入到防水壳1内,并通过冷凝器402制冷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排出。室内侧风机301位于蒸发器302的上方,由于罩体上的第二进风口201与室内侧风机301相对设置,罩体上的第二出风口202与蒸发器302相对设置,进而第二进风口201位于罩体的上部,第二出风口202位于罩体的下部,且第二进风口201和第二出风口202均为格栅结构;同样的,冷凝器402位于室外侧风机401的上方,由于防水壳1上的第一进风口101与室外侧风机401相对设置,第一出风口与冷凝器402相对设置,进而,第一进风口101位于防水壳1的下部,第一出风口102位于防水壳1的上部,且第一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均为格栅结构。
37.上述空调应用于集装箱式储能电站中,在集装箱式储能电站的柜体上开口,将该空调安装在柜体的开口处,并使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位于集装箱式储能电站的内部,使室
外侧温度调节组件位于集装箱式储能电站的外部,由于室内侧温度调节组件和室外侧温度调节组件分别安装在防水壳和罩体内,二者相互隔绝,起到了很好的防水效果,在防水壳和罩体的连接处不需要打胶密封,提高了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