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22 23:11: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用于调整用户所处环境空气质量,从而提高用户所处环境的舒适性。在目前的技术中,越来越多的空调器开始配置零风感模式的功能,也就是部分空调器可以从前面板进行出风,从而在实现零风感的同时确保出风量,进而保证空调器所能提供的空气调节效果。
3.但是,在通过前面板出风的技术基础上,需要在中框对应前面板的位置设置供出风的通道,该通道则需要接入空调器下方的出风通道以能引导气流从前面板导出,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即打开导风板的情况下,前面板下方具有高速的气流吹过,导致形成局部负压,而前面板对应的出风通道受负压影响容易通过出风结构进风,进而在外界气流进入前面板出风通道内部的情况下,与内部气流混合容易产生凝露。另一方面,在导风板关闭时,气流从导风板和面板中流出,若导风板出风气流流速较低,容易在导风板排出气流后,气流又通过前面板的出风结构进入前面板,影响出风效果。
4.另外,前面板出风的需求导致中框需要在对应前面板的位置设置空腔,且在该空腔和出风通道之间设置连通出风通道和空腔,由此便导致中框的结构复杂,在制作中框的过程中会出现出模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空调器的内部通道中容易产生凝露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7.中框主体,设有用于出风的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
8.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对应设置第一出风口;导风板连接于所述中框主体,且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
9.前面板连接于所述中框主体,且前面板和中框主体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所述前面板上设有供出风的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组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第二出风口,所述出风单元用于排出第二出风通道的气流;
10.隔离件,设于所述导风板和所述前面板之间,所述隔离件未设置供出风的出风单元;隔离件与所述中框主体共同形成连通通道;所述第一出风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通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连通。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12.隔离件隔离了前面板和导风板,也隔离了隔离件的内侧和外侧,防止局部负压导致凝露的产生。具体地,一方面,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即打开导风板的情况下,前面板下方具有高速的气流吹过,导致形成局部负压,而前面板对应的第二出风通道受负压影响
容易进风,但因隔离件的设置,防止了气流穿过隔离件进入隔离件内侧,换言之,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能在隔离件处负压较小,不容易出现将外界气流吸入的问题,从而改善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导风板关闭时,气流从导风板和前面板中流出,即使导风板出风气流流速较低,因隔离件的设置,导风板处排出的气流不会通过前面板上的出风单元穿过前面板进入第二出风通道。
13.可选地,所述隔离件下部设有第一挡风部,所述第一挡风部设于所述隔离件靠近所述导风板的一侧;所述隔离件上部设有第二挡风部,所述第二挡风部设于所述隔离件靠近所述前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挡风部和/或第二挡风部用于阻挡第一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回到第二出风通道。
14.在导风板关闭时,气流从导风板和前面板中流出,即使导风板出风气流流速较低,因第一挡风部和第二挡风部的设置,导风板排出的气流不会通过前面板的出风结构进入前面板,加强了挡风效果。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通道之间设有多个配合结构,多个配合结构间隔设置;所述隔离件与多个所述配合结构连接,所述配合结构包括支撑筋和配合部;所述支撑筋和所述配合部均设于所述中框主体上,且所述支撑筋和所述配合部连接;
16.该空调器中,在中框主体上设有供前面板上出风单元出风的第二出风通道,而第二出风通道则通过隔离件与中框主体形成的连通通道接入第一出风通道;而隔离件则可以通过与配合结构连接的方式实现与中框主体的拆装。若隔离件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在中框主体上,在中框主体整体出模时,隔离件则会影响中框主体的出模,导致中框主体出模困难。而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中,将隔离件单独制作再装配到中框主体上,可以避免上述由于隔离件一体成型在中框主体上造成的影响中框主体出模的问题,进而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中框出模困难的技术问题。
17.所述隔离件包括隔离主体和装配结构,所述装配结构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所述支撑筋抵持于所述隔离主体,且所述隔离主体设于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导风板之间;所述隔离主体与所述中框主体之间形成所述连通通道。
18.其中,支撑筋抵持在隔离主体上,以向隔离主体提供支撑作用;而装配结构与配合部的卡接实现隔离主体与中框主体的连接,由此便能使得隔离件稳定地装配在中框主体上,并且能通过支撑筋的支撑作用防止隔离主体的塌陷。
19.可选地,所述装配结构包括定位筋和第一卡扣;所述定位筋和所述第一卡扣间隔设置;所述配合部抵持于所述定位筋,且与所述第一卡扣卡接配合。
20.在装配过程中,定位筋可以向配合部提供抵持作用,且通过第一卡扣与配合部的卡接实现装配结构与配合部的卡接。由于定位筋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一卡扣和配合部的配合稳定性。
21.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扣靠近所述定位筋的一侧凸设有第一扣合部;所述配合部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扣合部适配的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伸入所述定位筋和所述第一卡扣之间,且所述第二扣合部一侧抵持于所述定位筋,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扣合部卡接。
22.可选地,所述支撑筋上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呈弧形;至少部分所述隔离主体贴合于所述支撑面。
23.将支撑面设置为适配于隔离主体的弧形,可以提高支撑筋与隔离主体的接触面
积,从而提高支撑筋向隔离主体提供的支撑稳定性。
24.可选地,所述隔离件还包括多个定位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定位件之间形成装配区间,且所述隔离主体上至少具有两个所述装配区间;
25.任一所述装配区间中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装配结构,且多个所述装配区间中的所述装配结构的数量相异。
26.通过在多个装配区间中设置装配结构的数量不同,使得在隔离主体摆设的位置不正确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装配,而使得在隔离主体按照指定位置进行装配才能完成隔离件与中框主体的装配,从而可以通过多个定位件向隔离件的装配提供限定作用,以确保隔离件按照指定的姿态完成装配。
27.可选地,所述隔离主体包括第一条段和设于第一条段两端的第二条段;
28.多个所述装配结构间隔地设于所述第一条段上,且多个所述装配结构沿所述第一条段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29.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端盖,所述第二条段与所述端盖连接。
30.将第二条段与端盖连接,可以从隔离件的两端向隔离件提供连接作用,进而确保隔离件整体的稳定性。
31.可选地,所述第二条段上开设有止口槽,所述止口槽沿所述第二条段的延伸方向开设;所述端盖上设有止口筋;所述止口筋装配于所述止口槽;所述止口筋与所述止口槽靠近所述第一条段的内壁抵持,所述止口筋与所述止口槽远离所述第一条段的内壁间隔。
32.通过止口槽和止口筋的配合,能向隔离件提供装配定位作用,进而防止隔离件的两端过长伸出,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整体的美观程度。
33.可选地,所述隔离件还包括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设于所述第二条段上,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端盖卡接。
34.可选地,所述第二卡扣设于所述第二条段的端部,且所述第二条段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二卡扣。
35.可选地,所述隔离件还包括第三卡扣,所述第三卡扣设于所述第二条段的中部,且所述第三卡扣与所述端盖卡接。
36.通过在第二条段上设置第二卡扣和第三卡扣,能通过第二卡扣和第三卡扣与端盖的配合实现第二条段稳定地装配在端盖上;进而能提高隔离件与中框主体整体的装配稳定性。
37.可选地,所述第一条段的端部连接于第二条段的中部,且所述第一条段与所述第二条段垂直。
38.将第一条段连接于第二条段中部,且使得第一条段与第二条段垂直,可以使得隔离件整体与中框主体适配,确保隔离件装配在中框主体上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截面示意图;
40.图2为图1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1.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4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6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5.图7为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6.图8为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7.图9为图5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说明:
50.10-空调器;11-中框主体;101-第一出风通道;102-第二出风通道;12-端盖;103-止口筋;13-隔离件;104-连通通道;14-前面板;15-导风板;100-配合结构;110-支撑筋;111-支撑面;120-配合部;121-第二扣合部;200-隔离主体;201-凹槽;210-第一条段;220-第二条段;221-第二卡扣;222-第三卡扣;223-止口槽;300-装配结构;310-定位筋;311-导向斜面;320-第一卡扣;321-第一扣合部;400-定位件;410-装配区间;500-第一挡风部;510-第一导风面;520-间隔槽;600-第二挡风部;610-第二导风面。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52.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该空调器10用于安装于指定区域,以在运行时向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从而提升指定区域的空气舒适度,以提升用户的舒适程度。值得说明的是,一般地,空调器包括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制冷剂处于循环状态的情况下,空调内机可以向指定区域中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10”指代的是空调内机,以下不再赘述。
53.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空调器10包括中框主体11、导风板15、前面板14和隔离件13。应当理解,空调器10中还可以包括风机、换热器以及驱动装置等其他零部件,在此不再赘述。中框主体11上设有第一出风通道101和第二出风通道102。第一出风通道101对应设有第一出风口(图未标),以供第一出风通道101出风;导风板15连接于中框主体11且设于第一出风口。前面板14连接于中框主体11,且与中框主体11共同形成第二出风通道102;前面板14上还设有供出风的出风单元(图未标),出风单元组成第二出风通道102的第二出风口(图未标),以从第二出风口进行出风;换言之,前面板14上的出风单元用于排出第二出风通道102中的气流。隔离件13设于导风板15和前面板14之间,且与多个配合结构100连接。隔离件13与中框主体11共同形成连通通道104;第一出风通道101通过连通通道104与第二出风通道10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10中的风机运行时,风机从指定区域中吸入气流,然后将气流导入至第一出风通道101,且部分气流自第一出风口导出;而部分气流则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04导入至第一出风通道101中,自第二出风口导出。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13上未设有供出风的出风单元,换言之,隔离件13上未开设有通孔或者缝隙,其可以隔离外界和连通通道104,防止气流穿过隔离件13进入连通通道104,使得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能在隔离件13处形成的负压较小,不容易出现将外界气流吸入的情况,从而改善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54.以上所述,隔离件13隔离了前面板14和导风板15,也隔离了隔离件13的内侧和外侧,防止局部负压导致凝露的产生。具体地,一方面,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即打开导风板15的情况下,前面板14下方具有高速的气流吹过,导致形成局部负压,而前面板14对应的第二出风通道102受负压影响容易进风,但因隔离件13的设置,防止了气流穿过隔离件13进入隔离件13内侧,换言之,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能在隔离件13处负压较小,不容易出现将外界气流吸入的问题,从而改善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导风板15关闭时,气流从导风板15和前面板14中流出,即使导风板15出风气流流速较低,因隔离件13的设置,导风板15处排出的气流不会通过前面板14上的出风单元穿过前面板14进入第二出风通道102。
55.另外,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13下部设有第一挡风部500,第一挡风部500设于隔离件13靠近导风板15的一侧;隔离件13上部设有第二挡风部600,第二挡风部600设于隔离件13靠近前面板14的一侧,第一挡风部500和/或第二挡风部600用于阻挡第一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回到第二出风通道102。其中,“和/或”指代的是,第一挡风部500可以独立地完成阻挡第一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回到第二出风通道102;第二挡风部600也可以独立地完成阻挡第一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回到第二出风通道102;当然,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可以共同作用以完成阻挡第一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回到第二出风通道102。
56.在导风板15关闭时,气流从导风板15和前面板中流出,即使导风板15出风气流流速较低,因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的设置,导风板15排出的气流不会通过前面板14的出风单元进入前面板14,加强了挡风效果。
5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风部500设置于隔离件13的内侧,并且第一挡风部500的部分延伸至伸出隔离件13,以使得第一挡风部500遮挡于隔离件13和导风板15之间的间隙,由此,可以通过第一挡风部500消除隔离件13靠近导风板15一侧形成的间隙,防止在隔离件13靠近导风板15的一侧形成负压,进而防止第二出风通道102受负压影响导致容易进风的情况,由此可以改善第二出风通道102内部形成凝露的问题;并且,还能通过遮挡隔离件13与导风板15之间形成的间隙,防止直接从间隙中向连通通道104内部进风,防止连通通道104内部形成凝露的问题。
58.同理,第二挡风部600设置于隔离件13的内侧,并且第二挡风部600的部分延伸至伸出隔离件13,以使得第二挡风部600遮挡于隔离件13和前面板14之间的间隙,由此,可以通过第二挡风部600消除隔离件13靠近前面板14一侧形成的间隙,防止在隔离件13靠近前面板14的一侧形成负压,进而防止第二出风通道102受负压影响导致容易进风的情况,由此可以改善第二出风通道102内部形成凝露的问题。并且,通过遮挡隔离件13与前面板14之间形成的间隙,防止直接从间隙中向连通通道104或第二出风通道102内部进风,防止连通通道104和第二出风通道102内部形成凝露的问题。
59.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在设置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的情况下,第一挡风部500还可以向连通通道104中流动的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例如,第一挡风部500可以引导气流流动,以使得气流能越过隔离件13,由此使得连通通道104中的气流不接触隔离件13的内壁,可以改善隔离件13的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温度差导致隔离件13上形成凝露的问题。又例如,第二挡风部600可以承接第一挡风部500引导的气流,以确保第一挡风部500引导的气
流在越过隔离件13之后,能被第二挡风部600承接以将气流导向第二出风通道102,由此能确保连通通道104中的气流不与隔离件13接触,改善隔离件13上形成温差导致凝露的问题。
60.值得说明的是,“越过”指代的是,使得连通通道104中的气流在不接触隔离件13的内壁的情况下穿过隔离件13,以使得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通道102中。
61.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出风通道101指向第二出风通道102为预设方向,换言之,连通通道104用于沿预设方向将气流导向至第二出风通道102。为了确保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能有效地引导气流越过隔离件13,第一挡风部500上设有延展方向与预设方向适配的第一导风面510,以方便通过第一导风面510顺着连通通道中气流流动的方向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不仅能有效地实现气流越过隔离件13的目的,同时还能防止第一挡风部500对连通通道104中的气流造成影响。同理,第二挡风部600上设有延展方向与预设方向适配的第二导风面610,以方便通过第二导风面610顺着连通通道104中气流流动的方向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方便承接第一导风面510引导的气流,且平顺地将气流导向至第二出风通道102。
62.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导风面510的“延展方向”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导风面510的切向方向。例如,在预设方向表现为直线方向时,此时第一导风面510也即形成与预设方向平行的平面,而第一导风面510的切向方向即为平行第一导风面510的方向,此时第一导风面510的切向方向与预设方向平行,即第一导风面510的延展方向与预设方向相适配。又例如,在预设方向表现为弧线方向时,此时第一导风面510也即形成与预设方向适应的弧形面,而第一导风面510的切向方向即为相切于第一导风面510的方向,此时第一导风面510的切向方向与预设方向的切线方向同样平行,即为第一导风面510的延展方向与预设方向相适配。
63.同理,第二导风面610的“延展方向”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导风面610的切向方向。而第二导风面610与预设方向相适配的认定方式与上述第一导风面510与预设方向相适配的认定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之间间隔,并且使得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之间形成间隔槽520,该间隔槽520连通于连通通道;间隔槽520的形成也可以看作是由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形成间隔槽520的侧壁,由隔离件的内壁形成间隔槽520的底壁。基于此,在气流于连通通道中流动的过程中,气流在第一挡风部500和第二挡风部600的引导作用下可以越过间隔槽520,确保间隔槽520的底壁不受到气流的影响,也即使得隔离件13的内壁不受到气流的影响,可以改善隔离件13上形成凝露的问题。
65.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在为了实现引导连通通道104内部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接触隔离件13,也可以取消第二挡风部600的设置,也即可以仅通过第一挡风部500的导向作用实现连通通道104中的气流不接触隔离件13的目的。
66.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前面板出风的需求导致中框需要在对应前面板的位置设置空腔,且在该空腔和出风通道之间设置连通出风通道和空腔,由此便导致中框的结构复杂,在制作中框的过程中会出现出模困难的问题。
6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调器10能改善上述的技术问题,换言之,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调器10还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中框出模困难的技术问题。
68.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中框主体11上还设有设于第一出风通道101和第二出风通道102之间的多个配合结构100,多个配合结构100间隔设置;隔离件13与多个
配合结构100连接。
69.以上所述,在该空调器10中,隔离件13可以通过与配合结构100连接的方式实现与中框主体11的拆装。若隔离件13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在中框主体11上,在中框主体11整体出模时,由于需要形成连通通道104,隔离件13则会影响中框主体11的出模,导致中框主体11出模困难。而在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器10中,将隔离件13单独制作再装配到中框主体11上,可以避免上述由于隔离件13一体成型在中框主体11上造成的影响中框主体11出模的问题,进而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中框主体11出模困难的技术问题。
70.值得说明的是,隔离件13通过与多个配合结构100的连接实现与中框主体11的装配,由此使得多个配合结构100位于该隔离件13和中框主体11之间形成的连通通道104中,由此也可以看作是隔离件13、中框主体11和任意相邻两个配合结构100围成连通通道104,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多个配合结构100将连通通道104划分为多个子通道,第一出风通道101通过多个子通道连通于第二出风通道102。
71.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配合结构100包括支撑筋110和配合部120;支撑筋110和配合部120均设于中框主体11上,且支撑筋110和配合部120连接。为了方便隔离件13与配合结构100配合,隔离件13包括隔离主体200和装配结构300,装配结构300与配合部120卡接;支撑筋110抵持于隔离主体200,且隔离主体200设于前面板14和导风板15之间;隔离主体200与中框主体11之间形成连通通道104。
72.其中,支撑筋110抵持在隔离主体200上,以向隔离主体200提供支撑作用;而装配结构300与配合部120的卡接实现隔离主体200与中框主体11的连接,由此便能使得隔离件13稳定地装配在中框主体11上,并且能通过支撑筋110的支撑作用防止隔离主体200的塌陷。
73.可选地,支撑筋110上具有支撑面111,支撑面111呈弧形;至少部分隔离主体200贴合于支撑面111。将支撑面111设置为适配于隔离主体200的弧形,可以提高支撑筋110与隔离主体20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支撑筋110向隔离主体200提供的支撑稳定性。
74.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参阅图6、图7和图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隔离件13整体外表面能与导风板15以及前面板14形成的弧形相契合,隔离件13的外侧面大致呈弧形,而为了方便隔离件13的整体制作,隔离件13的内侧同样形成弧形面。然而,为了减少隔离件13的体积、制作材料以及质量等,在隔离主体200的内侧形成凹槽201。基于此,使得隔离主体200的内侧面大致形成两个间隔的弧形面;凹槽201的开口则位于两个弧形面之间。至少部分隔离主体200贴合在支撑面111则表示,两个弧形面贴合于支撑面111。便能通过支撑筋110与隔离主体200形成面面接触,从而确保支撑筋110向隔离主体200提供稳定地支撑作用。
75.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上述凹槽201的设置,由此使得隔离主体200的内侧面整体贴合在支撑面111上,以通过支撑筋110向隔离主体200提供稳定地支撑作用。
76.另外,装配结构300包括定位筋310和第一卡扣320;定位筋310和第一卡扣320间隔设置;配合部120抵持于定位筋310,且与第一卡扣320卡接配合。在装配过程中,定位筋310可以向配合部120提供抵持作用,且通过第一卡扣320与配合部120的卡接实现装配结构300与配合部120的卡接。由于定位筋310的设置,可以确保第一卡扣320和配合部120的配合稳
定性。
77.值得说明的是,在配合部120卡入定位筋310和第一卡扣320之间时,通过定位筋310向配合部120提供支撑作用以及导向作用;换言之,在配合部120沿定位筋310向定位筋310和第一卡扣320之间的间隙中继续滑动的过程中,通过定位筋310的支撑,使得配合部120向第一卡扣320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卡扣320产生弹性形变,进而能使得配合部120与第一卡扣320卡接。
78.其中,第一卡扣320靠近定位筋310的一侧凸设有第一扣合部321;配合部120端部设有与第一扣合部321适配的第二扣合部121。第二扣合部121伸入定位筋310和第一卡扣320之间,且第二扣合部121一侧抵持于定位筋310,另一侧与第一扣合部321卡接。在装入第二扣合部121时,第二扣合部121抵持在定位筋310上,通过定位筋310的支撑作用和导向作用向定位筋310和第一卡扣320之间的间隙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第二扣合部121向第一扣合部321施加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一卡扣320产生弹性形变,便能方便第二扣合部121越过第一扣合部321。在第二扣合部121越过第一扣合部321时,第一卡扣320回复至初始位置,此时,第一扣合部321与第二扣合部121扣合,同时定位筋310向第二扣合部121提供支撑作用,以实现配合部120和装配结构300的卡接。
79.可选地,为了方便定位筋310向第二扣合部121提供导向作用和支撑作用,定位筋310靠近第一扣合部321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311,在第二扣合部121与第一扣合部321相互卡接的情况下,第二扣合部121的另一侧抵持在导向斜面311上。而在第二扣合部121装入第一扣合部321和定位筋310之间的过程中,第二扣合部121可以沿导向斜面311滑动至与第一扣合部321完成卡接。在第二扣合部121在与第一扣合部321相互卡接的情况下,通过导向斜面311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二扣合部121与定位筋310通过面面接触的方式提升定位筋310向第二扣合部121提供的支撑作用,进而确保第二扣合部121的稳定性,以提高装配结构300和配合部120配合的稳定性。
80.另外,为了方便隔离件13的装配,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13还包括多个定位件400,任意相邻两个定位件400之间形成装配区间410,且隔离主体200上至少具有两个装配区间410。任一装配区间410中均设有至少一个装配结构300,且多个装配区间410中的装配结构300的数量相异。
81.通过在多个装配区间410中设置装配结构300的数量不同,使得在隔离主体200摆设的位置不正确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装配,而使得在隔离主体200按照指定位置进行装配才能完成隔离件13与中框主体11的装配,从而可以通过多个定位件400向隔离件13的装配提供限定作用,以确保隔离件13按照指定的姿态完成装配。
82.例如,在以图5为示例的情况下,隔离主体200上形成三个装配区间410,其中一个装配区间410中设置一个装配结构300,位于中间的装配区间410中设置有两个装配机构;而另一个装配区间410中设有三个装配结构300。基于此,只有在隔离主体200处于指定的装配姿态的情况下,才能完成隔离件13与中框主体11的装配;而在隔离件13的装配姿态不正确的情况下,便使得部分装配结构300无法对应于配合结构100而导致隔离件13无法装配的情况。
83.值得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件400不仅是为了将隔离主体200划分为多个装配区间41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定位件400和多个装配结构300可以沿隔离主体200
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基于此,在隔离件13的装配姿态不正确的情况下,则会使得定位件400与配合结构100对应,从而导致隔离件13无法装配的情况,换言之,可以向隔离件13的装配提供防呆的作用。
84.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定位件400的设置。例如,可以采用部分装配结构300在隔离主体200宽度方向错位的方式来实现防呆效果的实现。
85.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9,隔离主体200包括第一条段210和设于第一条段210两端的第二条段220。多个装配结构300间隔地设于第一条段210上,且多个装配结构300沿第一条段210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空调器10还包括端盖12,第二条段220与端盖12连接。将第二条段220与端盖12连接,可以从隔离件13的两端向隔离件13提供连接作用,进而确保隔离件13整体的稳定性。
86.为了确保隔离件13装配在中框主体11上的美观性,请结合参阅图9和图10,可选地,第二条段220上开设有止口槽223,止口槽223沿第二条段220的延伸方向开设;端盖12上设有止口筋103;止口筋103装配于止口槽223;止口筋103与止口槽223靠近第一条段210的内壁抵持,止口筋103与止口槽223远离第一条段210的内壁间隔。
87.通过止口槽223和止口筋103的配合,能向隔离件13提供装配定位作用,进而防止隔离件13的两端过长伸出,由此可以提高空调器10整体的美观程度。由于第一条段210的两端均设有第二条段220,而第二条段220上设有止口槽223;由此,中框主体11两端的端盖12上的两个止口筋103可以向隔离主体200提供夹持作用,以确保隔离主体200居中装配,并且,可以防止隔离主体200的两端伸出过多或者缩进过多出现较大的缝隙,基于此,可以确保隔离件13装配完成之后的美观性。
88.为了进一步提高隔离件13的装配稳定性,可选地,隔离件13还包括第二卡扣221;第二卡扣221设于第二条段220上,第二卡扣221与端盖12卡接。相对应的,在端盖12上设有与第二卡扣221相适配的卡槽(图未示),第二卡扣221可拆卸地卡入至端盖12上的卡槽中,从而与端盖12可拆卸地连接。
89.为了提高第二条段220与端盖12的装配稳定性,第二卡扣221设于第二条段220的端部,且第二条段220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卡扣221。通过第二条段220两端的第二卡扣221向第二条段220提供连接作用,可以提高第二条段220与端盖12的装配稳定性。
9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件13还包括第三卡扣222,第三卡扣222设于第二条段220的中部,且第三卡扣222与端盖12卡接。通过在第二条段220上设置第二卡扣221和第三卡扣222,能通过第二卡扣221和第三卡扣222与端盖12的配合实现第二条段220稳定地装配在端盖12上;进而能提高隔离件13与中框主体11整体的装配稳定性。
91.应当理解,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第三卡扣222的设置。
9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段210的端部连接于第二条段220的中部,且第一条段210与第二条段220垂直。由此,使得隔离主体200大致呈弓字型,位于两端的第二条段220对应于端盖12,中部的第一条段210则对应于导风板15和前面板14之间的区间,以使得隔离件13能契合于导风板15和前面板14之间的区间。换言之,将第一条段210连接于第二条段220中部,且使得第一条段210与第二条段220垂直,可以使得隔离件13整体与中框主体11适配,确保隔离件13装配在中框主体11上的美观性。
93.值得说明的是,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9,正是由于隔离主体200呈弓字型,在第二条
段220的两端设置第二卡扣221,可以防止第二条段220的两端翘起,确保第二条段220的装配稳定性。而通过在第二条段220的中部设置第三卡扣222,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条段220与端盖12的装配稳定性,可以防止隔离主体200的两端起翘。
9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扣221的端部在第一条段210的延伸方向上凸起用于与端盖12卡接的凸起结构;而第三卡扣222的端部在第二条段220的延伸方向上凸起用于与端盖12卡接的凸起结构。由此,使得第二卡扣221需要被施加沿第一条段210延伸方向上的作用力才能完成拆卸,而第三卡扣222需要被施加沿第二条段220延伸方向上的作用力才能完成拆卸,进而能确保第二条段220不易自发地脱开端盖12,达到提高第二条段220与端盖12装配稳定性的目的。
9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第二卡扣221和第三卡扣222的设置方式相同。
96.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10中,隔离件13隔离了前面板14和导风板15,也隔离了隔离件13的内侧和外侧,防止局部负压导致凝露的产生。具体地,一方面,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即打开导风板15的情况下,前面板14下方具有高速的气流吹过,导致形成局部负压,而前面板14对应的第二出风通道102受负压影响容易进风,但因隔离件13的设置,防止了气流穿过隔离件13进入隔离件13内侧,换言之,在常规出风模式的情况下,能在隔离件13处负压较小,不容易出现将外界气流吸入的问题,从而改善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导风板15关闭时,气流从导风板15和前面板14中流出,即使导风板15出风气流流速较低,因隔离件13的设置,导风板15处排出的气流不会通过前面板14上的出风单元穿过前面板14进入第二出风通道102。隔离件13可以通过与配合结构100连接的方式实现与中框主体11的拆装。若隔离件13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在中框主体11上,在中框主体11整体出模时,隔离件13则会影响中框主体11的出模,导致中框主体11出模困难。而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10中,将隔离件13单独制作再装配到中框主体11上,可以避免上述由于隔离件13一体成型在中框主体11上造成的影响中框主体11出模的问题,进而达到改善现有技术中空调器10的中框主体11出模困难的技术问题。另外,通过支撑筋110向隔离主体200提供的支撑作用,可以防止隔离件13塌陷,进而确保隔离主体200确保连通通道104的密封性,可以防止连通通道104漏风导致出风控制紊乱的情况,以确保空调器10有效地控制出风。
97.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