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2022-12-21 23:02: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电性元件、第二重构层和金属引线框架,其中,至少一个电性元件为芯片,至少一个电性元件于其功能面设有第一重构层,且所述第二重构层引脚间距小于所述金属引线框架引脚间距;所述第二重构层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电性元件功能面设置于所述第二重构层第一面上,并与其电性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性元件通过设于其功能面的所述第一重构层与所述第二重构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重构层第二面设置于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上,并与其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构层为第一重布线层或第一中介层,所述第二重构层为第二重布线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重布线层内金属布线区至少超出所述电性元件一侧的外边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重布线层通过金属凸块设置于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上,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与所述芯片功能面之间的间距至少大于50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塑封层和第二塑封层,所述第一塑封层包覆所述电性元件和所述第一重构层,所述第二塑封层包覆所述第一塑封层、所述第二重构层和所述金属引线框架,所述第一塑封层和所述第二塑封层分别包括位于所述电性元件非功能面侧的第一面和与其相对的第二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封层第二面暴露所述第一重构层,所述第二重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重布线层和所述第一塑封层第二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封层和所述第二塑封层第一面暴露所述芯片非功能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封层、所述第二塑封层第一面和所述芯片非功能面上设置有散热层或散热结构件。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非功能面上设置有散热层或散热结构件,所述第一塑封层包覆所述散热层或所述散热结构件,且所述第一塑封层和所述第二塑封层暴露所述散热层或所述散热结构件表层区域。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封层暴露所述芯片非功能面,所述芯片非功能面上设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连接于所述金属引线框架,所述第二塑封层包覆所述散热片,且暴露所述散热片表层区域。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非功能面和所述散热片之间设有所散热层或散热结构件。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上设置有框架上芯片和/或框架上器件。13.一种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提供至少两个电性元件,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性元件为芯片,并至少在所述一个电性元件功能面上形成第一重构层;对所述电性元件组进行塑封,形成第一塑封层;在所述第一重构层、所述第一塑封层和未设置所述第一重构层的部分所述电性元件上
形成第二重构层;切割获得单颗封装体,将所述封装体倒装设于引线金属引线框架上,将所述第二重构层电性连接至所述金属引线框架;对所述封装体和所述金属引线框架进行塑封,形成第二塑封层。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重构层为第一重布线层或第一中介层,所述第二重构层为第二重布线层。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重布线层内金属布线至少超出所述电性元件一侧的外边缘。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所述第二重构层上设置金属凸块,将所述第二重构层通过金属凸块倒装设于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上,并将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与所述芯片功能面之间的间距控制在至少大于50μm。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减薄所述第一塑封层和所述第二塑封层暴露出所述芯片非功能面,并于其上形成散热层或设置散热结构件。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形成第一塑封层之前,于所述芯片非功能面上形成散热层或设置散热结构件;减薄所述第一塑封层和所述第二塑封层暴露出所述散热层或所述散热结构件的表层区域。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减薄所述第一塑封层暴露出所述芯片非功能面;在形成第二塑封层之前,在所述芯片非功能面上设置散热片,并将所述散热片连接至所述金属引线框架;减薄所述第二塑封层暴露所述散热片表层区域。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封装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所述金属引线框架上设置框架上芯片和/或框架上器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封装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电性元件、第二重构层和金属引线框架,其中,至少一个电性元件为芯片,至少一个电性元件有第一重构层,且第二重构层引脚间距小于金属引线框架引脚间距;第二重构层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电性元件功能面设置于第二重构层第一面上,并与其电性连接,其中,至少一个电性元件通过设于其功能面的第一重构层与第二重构层电性连接;第二重构层第二面设置于金属引线框架上,并与其电性连接。在具有低成本、可靠性高、易于进行热管理等优点的金属引线框架上形成高密度布线扇出型封装结构,提高了芯片的散热能力,使得封装结构具有高密度布线的同时,也有优良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能和可靠性。能和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耀剑 杨丹凤 刘硕 何晨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1
技术公布日:2022/12/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