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7:17: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拉手缓冲转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


背景技术:

2.拉手缓冲转子是为了使拉手复位时,减缓拉手复位速度,在拉手上设置的一种缓冲零件。
3.现有的拉手缓冲转子,如图1所示,拉手缓冲转子01由外壳02和内壳03组成,外壳02上有一体成型的限位块021,限位块021沿外壳长度方向延伸。内壳03上端设有与拉手支架内的凹槽配合的凸块031。并且,外壳02包括外筒022和内筒023,外筒022和内筒023之间形成供内壳03插入的储油腔,往储油腔内加入阻尼油,加完阻尼油后手动将内壳03插入外壳02的储油腔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拉手缓冲转子01。
4.为了使拉手缓冲转子01达到更好的缓冲效果,在组装拉手缓冲转子01时,需要手动将内壳03旋压至外壳02的储油腔中,使得阻尼油均匀涂抹在储油腔内,但是人工旋压内壳03需要较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工作人员安装拉手缓冲转子的劳动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上的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电机以及控制电机升降的气缸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竖直朝向工作台方向延伸;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用于压旋内壳的旋杆;所述工作台设有用于供缓冲转子安装,以使旋杆压旋内壳的安装工位。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添加了阻尼油的外壳放置在安装工位上,手动将拉手缓冲转子的内壳抵在外壳上,旋杆在电机和气缸组的作用下旋压,当旋杆与内壳上端相抵时,带动内壳旋压进入外壳,在旋压的过程中,阻尼油能够均匀的分布在储油腔内,有效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负担。
9.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供拉手缓冲转子放置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外壳上的限位块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安装孔与工作台上端面围合形成所述的安装工位。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手缓冲转子放置在安装孔与工作台上端面围合形成安装工位上,限位块插入在限位槽中,旋压时外壳不会随之旋转。
11.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转盘旋转的驱动机;所述驱动机的转轴穿过工作台与转盘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机的作用下,转盘会随着转轴转动,安装孔能够随
着转盘的转动而改变位置,并移动至所需的位置。
13.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设有拉手供缓冲转子下料的落料区,所述落料区位于安装孔的活动路径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孔处于落料区时,拉手缓冲转子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安装孔的下方排出,并落入预先在落料区准备的收集框中,从而方便对加工完成的缓冲转子进行收集。
15.可选的,所述旋杆靠近工作台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与内壳端部的凸块相抵以带动内壳旋压至外壳中。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杆上的凸起与内壳端部的凸块相抵,能够更容易地带动内壳旋转。
17.可选的,所述工作台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已注入阻尼油的外壳投放到安装孔内的投放组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已注入阻尼油的外壳事先存放在投放组件中,然后由投放组件将外壳投放至安装工位中进行加工,进一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负担。
19.可选的,所述投放组件包括位于转盘上方用于容纳多个外壳的投放管以及连接投放管与工作台的连接杆;所述投放管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工作台;所述投放管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限位块滑动的滑动槽;当转盘旋转至安装孔与投放管同轴时,所述滑动槽与限位槽相对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投放管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工作台上,当转盘旋转至安装孔与投放管同轴时,滑动槽与限位槽相对准。当一个外壳放置在安装孔里时,投放管里的外壳被安装孔内的外壳抵住无法下滑,当转盘开始旋转时,投放管里的外壳被转盘上端面抵住也无法下滑,当闲置的安装孔转到投放管下方时,投放管内的外壳会落入安装孔内,实现外壳的自动装料。
21.可选的,所述连接杆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投放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工作台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投放管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工作台上,第二连接部的设置能让投放管位于转盘的上方。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降低工作人员安装拉手缓冲转子的劳动强度;
25.2阻尼油能够均匀地涂抹在拉手缓冲转子的储油腔内。
附图说明
26.图1是现有拉手缓冲转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转盘及投料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旋杆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01、拉手缓冲转子;02、外壳;021、限位块;022、外筒;023、内筒;03、内壳;031、凸块;1、工作台;2、机架;3、气缸组;31、第一气缸;32、第二气缸;4、电机;5、旋杆;51、凸起;6、转盘;61、安装孔;62、限位槽;63、转轴;64、驱动机;7、投放组件;71、投放管;
711、滑动槽;72、连接杆;721、第一连接部;722、第二连接部;8、落料区。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参照图2,包括工作台1、固定于工作台1上的机架2;机架2上设置有电机4以及控制电机4升降的气缸组3;电机4的输出轴竖直朝向工作台1方向延伸;电机4的输出轴同轴焊接有用于压旋内壳03的旋杆5;工作台1设有用于供拉手缓冲转子01安装,以使旋杆5压旋内壳03的安装工位。
33.将添加了阻尼油的外壳02放置在安装工位上,手动将内壳03预装于外壳02上,旋杆5在电机4和气缸组3的作用下旋压,当旋杆5与内壳03上端相抵时,带动内壳03旋压进入外壳02,在旋压的过程中,阻尼油能够均匀的分布在储油腔内。
34.参照图2,气缸组3包括第一气缸31和第二气缸32,第一气缸31固定在机架2上,第一气缸31的活塞杆和第二气缸32的活塞杆同轴焊接,电机4固定连接在第二气缸32缸体的底部。第一气缸31和第二气缸32的设置能够增加电机4升降的行程。在其他实施例中,气缸组3也可以是一个固定在机架2上的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与电机4固定连接,用于控制电机4竖向运动。
35.参照图2、3,工作台1上设置有转盘6,工作台1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转盘6旋转的驱动机64;驱动机64的转轴63穿过工作台1与转盘6同轴固定连接。转盘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供拉手缓冲转子01放置的安装孔61,在本实施例中以三个为例,三个安装孔61绕转盘的轴线等间距分布。安装孔6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外壳02上的限位块021相适配的限位槽62;安装工位由安装孔61、限位槽62以及工作台1上端面围合形成。
36.三个安装孔61能够随着转盘6的转动而改变位置,在安装孔61内放置添加阻尼油的外壳02后,且限位块021处于限位槽62中,转盘6转动至外壳02与旋杆5同轴时,手动将内壳03预装在外壳02的储油腔中,通过旋杆5的压旋,将内壳03装入外壳02中,旋压时由于限位块021处于限位槽62内,所以外壳02不会由于内壳03转动而随之转动。三个安装孔61能够同时穿插完成上述步骤。
37.参照图3,工作台1上设有供拉手缓冲转子01下料的落料区8,落料区8位于安装孔61的活动路径上。
38.当转盘6旋转至其中一个安装孔61与旋杆5同轴时,与其相邻的安装孔61处于落料区8位置处,此时,拉手缓冲转子01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安装孔61的下方排出,并落入预先放置于落料区8下方的收集框中,从而方便对加工完成的拉手缓冲转子01进行收集。
39.参照图3,工作台1上方设置有用于将已注入阻尼油的外壳02投放到安装孔61内的投放组件7;投放组件7包括投放管71以及连接杆72,投放管7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工作台1。
40.连接杆72包括第一连接部721与第二连接部722,第一连接部721与第二连接部722相互垂直,第一连接部721的一端与投放管71焊接,第二连接部722远离第一连接部721的一端焊接在工作台1上,使得连接杆72将投放管71固定在转盘6上方,且投放管71的下端与转盘6的上端面接触或留有一定间隙。投放管71的内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限位块021滑动的滑动槽711。
41.预先将多个拉手缓冲转子01的外壳02存放到投放管71中时,并使限位块021对准
于滑动槽711。当驱动机64驱动转盘6上的安装孔61与投放管71同轴时,滑动槽711与安装孔61内壁的限位槽62相对准,使得外壳02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闲置的安装孔61中,从而完成外壳02的自动投放。
42.在本实施例中,转盘6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外壳02轴向的高度。当投放管71与安装孔61同轴且安装孔61中有外壳02时,安装孔61中的外壳02与投放管71中的外壳02相抵,无法落下;并且随着转盘6的转动,投放管71里的外壳02被转盘6上端面抵住也无法下滑,直至闲置的安装孔61与投放管71同轴时,外壳02才能够准确落入安装孔61中。
43.参照图4,旋杆5靠近工作台1的一端设有两块对称分布的凸起51,两块凸起51能够与内壳03端部的凸块031相抵,并在旋杆5旋转时带动内壳03旋压至外壳02中。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拉手缓冲转子均匀涂油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将多个加入了阻尼油的外壳02放置在投放管71中,外壳02会落入下方闲置的安装孔61中,当转盘6旋转至装入外壳02的安装孔61与旋杆5同轴时,将内壳03放在外壳02上,气缸组3和电机4控制旋杆5对内壳03进行旋压,使得内壳03与外壳02组成一个完整的拉手缓冲转子01。装有拉手缓冲转子01的安装孔61转至落料区8时,拉手缓冲转子01直接掉落在落料区8的收集框中收集。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