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1 12:29: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于表现信息的显示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户对于体积小、重量轻、显示效果佳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需求越来越高。
3.近年来,显示设备的使用已经多样化、普遍化;在显示设备变得更薄且更轻的基础上,用户对于显示设备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显示设备的开发中,以扩大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为目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所述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
6.还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数据线,所述数据线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线包括第一子数据线和第二子数据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同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中的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和所述第二子数据线分设于所述功能器件设置区的两侧;
7.还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走线,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走线;
8.其中,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走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9.所述第二走线包括第一子第二走线和第二子第二走线,包括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第二走线和所述第二子第二走线的一端均与同一条所述第一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子第二走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子数据线,所述第二子第二走线的另一端电连接与所述第一子数据线对应的同条所述第二数据线中的所述第二子数据线。
1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2.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沿垂直于数据线延伸方向上,利用在显示区的中心区域设置的第一走线、第二走线,实现用于向设置在显示面板显示区中,功能器件设置区对应的数据线、以及功能器件设置区远离显示面板中心一侧的数据线电信号的传送,避免了功能器件设置区对应的数据线、以及功能器件设置区远离显示面板中心一侧的数据线在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时需要在r角区域绕线;也即,本技术通过取消r角数据线的绕线连接,进而达到压缩下边框宽度的目的,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13.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1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
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5.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16.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17.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18.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19.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0.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1.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2.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3.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4.图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5.图1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6.图1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7.图1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8.图1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29.图1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30.图1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
31.图1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3.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4.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5.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7.现有技术中,在显示设备变得更薄且更轻的基础上,用户对于显示设备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显示设备的开发中,以扩大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为目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38.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39.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
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02和至少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显示区02至少部分围绕功能器件设置区10;
40.还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数据线20,数据线20包括多条第一数据线21、第二数据线22,其中,第二数据线22包括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沿第一方向,同一条第二数据线22中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分设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两侧;
41.还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走线31,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走线32;
42.其中,包括至少部分第二走线32的一端与第一走线31电连接,第二走线32的另一端与第一数据线21电连接;
43.第二走线32包括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和第二子第二走线322,包括至少部分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和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一端均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第一子第二走线321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子数据线221,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另一端电连接与第一子数据线221对应的同条第二数据线22中的第二子数据线222。
44.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02和至少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设置功能器件设置区10被显示区02围绕设置;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多条数据线20,多条数据线20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
45.基于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的功能器件设置区10,将数据线20的类型分为两类,具体为第一数据线21和第二数据线22;其中,第一数据线21为显示面板100中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不存在断开位置的数据线20,第二数据线22为沿第一方向延伸但存在断开位置的数据线20,具体地,第二数据线22包括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沿第一方向,同一条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可被分设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两侧;即第一数据线21和第二数据线22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一条第二数据线22分设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且由两段式(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组成。
46.基于该种包括被显示区02围绕的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显示面板100,本技术对于其内部所设置的数据线20如何接收驱动信号进行显示面板100中走线结构的设计,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方式具体为,在显示面板100中增设多个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的组合连接线,其中,第一走线3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走线32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47.其中,提供一种实施例为,第二走线32可以被设置为具体包括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和第二子第二走线322,此时要与该第二走线32电连接的第一走线31可在两个位置分别与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和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电连接,这两个位置分设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进而设置第一子第二走线321的另一端电连接一条第二数据线22的第一子数据线221,设置第二子第二数据线22的另一端电连接同条第二数据线22的第二子数据线222;即通过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来向其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传送电信号,而非第二数据线22直接接收相应的电信号。其中,第一走线31的一端可直接去电连接下边框中的元器件,从而实现元器件发出的电信号经第一走线31、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向第一子数据线221的传送,以及电信号经第一走线31、第二子第二走线322向第二子数据线222的传送。
48.本技术通过上述走线设置方式,减少了直接接收电信号的数据线20的数量,将至少部分数据线20通过增设的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实现电信号的传送,这部分增设的第
一走线31和其电连接的数据线20相比,可改变其在显示区02中走线设置的位置,例如可将第一走线31设置在显示区02中偏中间区域的位置,避免位于边缘的数据线20在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从而可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49.需要补充的是,也可以进一步存在一些设置于显示区02边缘的第一数据线21也通过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来实现电信号的传送,例如图1中位于显示区02中靠近左侧边缘设置的第一数据线21,可以通过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去电连接下边框中的元器件,从而实现元器件发出的电信号经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向第一数据线21的传送。如此,同样能够达到避免位于边缘的数据线20在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的问题,从而可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50.请继续参照图1,可选地,显示区02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区a1、第二区a2和第三区a3;第二区a2位于第一区a1和第三区a3之间;
51.第二区a2包括第一子第二区a21和第二子第二区a22,沿第二方向,第一子第二区a21对称设置于第二子第二区a22两侧;
52.第一区a1的多条数据线20均与第二走线32电连接;
53.第一走线31均位于第一子第二区a21,第一子第二区a21还包括多条数据线20;
54.第二子第二区a22包括多条数据线20;
55.第三区a3包括的多条数据线20均与第二走线32电连接。
56.具体地,为了方便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将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02分为三个区域,具体为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区a1、第二区a2和第三区a3,位于第一区a1和第三区a3之间的第二区a2进一步可被分为2个第一子第二区a21和1个第二子第二区a22,沿第二方向上,2个第一子第二区a21对称设置于第二子第二区a22的两侧。
57.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位于第一区a1中设置的多条数据线20可均与第二走线32电连接,即第一区a1中所存在的数据线20均通过增设的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实现电信号的传送;位于第三区a3中设置的多条数据线20也可均与第二走线32电连接,即第三区a3中所存在的数据线20均通过增设的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实现电信号的传送。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一走线31均位于第一子第二区a21中,具体地,则可使得位于第一区a1中设置的多条数据线20均通过第二走线32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一侧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电连接,可使得位于第三区a3中设置的多条数据线20均通过第二走线32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三区a3一侧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电连接。相当于本技术通过将位于显示区02中边缘区域(第一区a1和第三区a3)设置的数据线20通过第二走线32、第一走线31引至显示区02的中心区域(第二区a2)去,如此设置,可使得显示区02中原本位于边缘区域的数据线20,能够通过显示区02的中心区域实现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降低数据线20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具体为显示面板100下边框对应的r角区域的走线空间,从而能够减小下边框中非显示区01所需的走线宽度,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58.需要补充的是,第二区a2中也包括有数据线20,具体地,第一子第二区a21中既包括数据线20、也包括第一走线31,第二子第二区a22中只包括数据线20、不包括第一走线31;
其中,第二子第二区a22中可仅包括一条数据线20,也可包括多条数据线20,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设置第一走线31所需的空间大小对第二子第二区a22在第二区a2中的占比进行调整,从而适应性调节第二子第二区a22中所包括的数据线20的数量。
59.还需要补充的是,第一子第二区a21中同时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走线31和数据线20时,可选择设置相邻两个数据线20之间包括一条第一走线31;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用户也可根据需求对于相邻两个数据线20之间包括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进行调整;此外,也可选择设置部分数据线20之间存在第一走线31、部分数据线20之间不存在第一走线31。
60.还需要补充的是,图1所示仅是为了本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方案的说明,并不限定显示区02的形状、显示区02中数据线20的条数、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大小和形状等,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于显示面板100的内部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61.还需要补充的是,图1中所示出的第一走线31的上侧可进一步设置浮置的第一走线31,以均匀显示面板100的反射率,且避免显示面板100出现显示画面不均匀的情况。
62.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2,可选地,显示区0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第一显示区03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
63.在第二显示区04中,位于第一区a1中的数据线20的条数为d1,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为d2,d1:d2=1。
64.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可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将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区02分为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仅被设置在第一显示区03中,即第二显示区04中不存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只是单纯的一个画面显示区02。
65.此时,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二显示区04中位于第一区a1内的数据线20的条数和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一侧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相同;同样的,在第二显示区04中,也可进一步设置位于第三区a3内的数据线20的条数和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三区a3一侧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相同。
66.本技术通过在第二显示区04中,设置需要通过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来传送电信号的数据线20的数量与第一走线31的数量是相同的,达到了将显示面板100中沿第二方向上,所有设置在显示区02边缘的数据线20,均通过显示区02的中心区域、借助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实现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降低数据线20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具体为显示面板100下边框对应的r角区域的走线空间,从而能够减小下边框中非显示区01所需的走线宽度,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67.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显示区0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第一显示区03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
68.在第一显示区03中,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为d3,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为d4,d4:d3≤1。
6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可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将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区02分为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仅被设置在第一显示区03中,即第二显示区04中不存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只是单纯的一个画面显示区02。
70.此时,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2示出的,在第一显示区03中,需要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可设置为相同,均为3条;如图3示出的,也可设置为需要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3条)大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2条)。其中,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即为需要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断开连接的数据线20,即上述的包括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的第二数据线22。
71.当设置需要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大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时,则存在至少一条第二数据线22无法满足所需电信号的需求,此时可通过别的连接线实现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的连通,以实现每条第二数据线22可接收到所需的电信号。本技术对于电连接第二数据线22中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的连接线的设置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实际设计对其设置膜层、走线方式等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的连通即可。
72.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可选地,显示区0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第一显示区03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
73.在第一显示区03中,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为d4;
74.在第二显示区04中,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为d2;
75.d4<d2。
76.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可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将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区02分为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可仅被设置在第一显示区03中,即第二显示区04中不存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只是单纯的一个画面显示区02。
77.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在第一显示区03中,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如图2示出的3条、图3示出的2条)、小于在第二显示区04中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的条数(如图2、图3示出的4条),也即设置有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一侧的第一显示区03中第一走线31的数量可设置为小于没有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一侧的第二显示区04中第一走线31的数量。
78.具体地,第一区a1中所设置的所有数据线20均要通过第二走线32与第一走线31电连接来接收电信号。具体地,未设置有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第二显示区04中,可设置位于一个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和第一区a1的数据线20数量一一对应,而设置有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第一显示区03中会存在部分数据线20是两段式的,即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
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还有部分数据线20是一段式延伸至第二显示区04的;一段式设置的数据线20(第一数据线21)在第二显示区04中通过第二走线32与第一走线31电连接,即可实现横跨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的整条第一数据线21电信号的传送需求;因此,第一显示区03中仅存在部分第二数据线22,其所包括的设置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均需要第一走线31与其电连接,也即,只有部分第二走线32(第二数据线22)需要在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中均对应设置有第一走线31。
79.基于上述原因,本技术设置第一显示区03中第一走线31的数量小于第二显示区04中第一走线31的数量,既可以满足第一区a1中数据线20所需电信号的传送,又可以避免每条第一走线31的延伸长度过于长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100中走线布线的繁琐度,也降低了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成本,同时也可保证显示面板100的正常工作。
80.请参照图2,可选地,第一区a1沿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为w1,w1为第一区a1远离第二区a2的一侧边缘、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多条第一走线31中和第二子第二区a22之间间距最大的1条第一走线31之间的间距;第一区a1远离第二区a2的一侧边缘、与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第二子第二区a22的一侧边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为w2;
81.当w2<w1时,每一第二数据线22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均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
82.具体地,相当于以显示区02的一侧(如图2所示的右侧)边缘为例,靠近该边缘的第一根第一走线31与该边缘之间的间距为w1;该显示面板100中例如设置有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时,该边缘到临近设置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显示区02中心一侧的边缘的最大间距为w2;当设置w2<w1的时候,也即功能器件设置区10位于靠近该边缘的第一根第一走线31与该边缘之间。
83.基于上述显示面板100的结构设置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所有第二数据线22,每一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均可以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也即,沿第一方向上,此时的每一根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均与相对应设置的第一子第二走线321、第二子第二走线322进行电连接,进而电连接至一条第一走线31,以使得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每一第二数据线22能够接收到经同一第一走线31传送来的电信号,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更加稳定、良好。
84.请参照图3,可选地,第一区a1沿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为w1,w1为第一区a1远离第二区a2的一侧边缘、与位于第二子第二区a22靠近第一区a1之间的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多条第一走线31中和第二子第二区a22之间间距最大的1条第一走线31之间的间距;第一区a1远离第二区a2的一侧边缘、与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第二子第二区a22的一侧边缘之间的最大间距为w2;
85.当w2>w1时,位于第一区a1内的至少一条第二数据线22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二数据线22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
86.第一连接线4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连接线42沿第二方向延伸。
87.具体地,相当于以显示区02的一侧(如图2所示的右侧)边缘为例,靠近该边缘的第
一根第一走线31与该边缘之间的间距为w1;该显示面板100中例如设置有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时,该边缘到临近设置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显示区02中心一侧的边缘的最大间距为w2;当设置w2>w1的时候,也即靠近该边缘的第一根第一走线31沿第一方向向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一侧进行延伸的话,会穿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时候;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可设置部分第二数据线22的具体走线方式为,其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均可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其它部分第二数据线22的具体走线方式可为,其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通过另外的走线实现两者的电连接,具体可为每条第二数据线22对应增设1条第一连接线41和2条第二连接线42实现电连接,其中,1条第二连接线42(图3中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下侧的第二连接线42)的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41的第一端、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子数据线221,另1条第二连接线42(图3中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上侧的第二连接线42)的一端电连接第一连接线41的第二端、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数据线222;以此设置方式实现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同一条第二数据线22中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的电连接,以保障每一条第二数据线22所接收电信号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更加稳定、良好。
88.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3和图4,可选地,沿第一方向上,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之间包括第一间距h1,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的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和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之间包括第二间距h2,h2>h1。
89.具体地,当w2>w1时,且当至少存在一条第二数据线22通过上述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实现电连接,且同时存在第二数据线22通过2条第二走线32电连接至同一条第一走线31时,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数据线20是在沿第二方向上,位于需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区域、且靠近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至少一侧边缘设置的;也即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且靠近功能器件设置区10边缘设置的数据线20包括的间断距离比较小,该间断距离可具体为h1,而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的中心区域、及临近中心区域的数据线20包括的间断距离比较大,该间断距离可具体为h2。
90.如此设置,通过增设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以及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达到了将显示面板100中沿第二方向上,所有设置在显示区02边缘的数据线20,均通过显示区02的中心区域、借助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实现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降低数据线20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具体为显示面板100下边框对应的r角区域的走线空间,从而能够减小下边框中非显示区01所需的走线宽度,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91.请参照图3,可选地,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仅位于第二区a2。
92.具体地,当w2>w1时,且当至少存在一条第二数据线22通过上述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实现电连接,且同时存在第二数据线22通过2条第二走线32电连接至同一条第一走线31时,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仅位于与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临近的显示区02边缘距离最近的第一走线31靠近显示区02中心一侧,也即设置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
第二数据线22仅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靠近显示区02中心一侧。
93.如此设置,既能够实现一条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之间的电连接,也能够使得增设的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以及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在第二方向上均位于第二区a2内,在制作过程中增设走线的印制将会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02内比较集,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繁琐度。
94.请参照图4,对于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可选地,沿第二方向上,与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分设于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两侧。
95.具体地,当w2>w1时,且当至少存在一条第二数据线22通过上述的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实现电连接,且同时存在第二数据线22通过2条第二走线32电连接至同一条第一走线31时,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在位于与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临近的显示区02边缘距离最近的第一走线31靠近显示区02中心一侧外,也可设置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也会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的中心点远离显示区02的中心点一侧;也即,在第二方向上,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的中心点区域的两侧均会包括需要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进行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
96.本技术通过将与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分设于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两侧,以使得与同一条第一走线31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之间的间距h2更大,大于与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的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之间的间距h1,以使得间距较小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电连接,那么该条第二数据线22所接收到的电信号就是由下至上依次进行传送的;电连接同一条第一走线31的第二数据线22,第一走线31通过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向第一子数据线221进行电信号传送的同事,第一走线31会同时将电信号向上侧进行传送,从而能够缩短电连接同一条第一走线31的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接收到电信号的时间差。
97.也即,通过上述设置,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间距比较小时,电信号可自下而上依次传送;间距比较大时,电信号在向第一子数据线221传送的同时,一并向上传送,以尽早的传送至第二数据线222;如此设置,能够使得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数据线20均能够在相差无几、甚至相同的时间内被完成电信号的传送,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稳定性;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需沿第一方向上增设的所有走线的长度,降低显示面板100内部的走线繁琐度,简化显示面板100的制程。
98.请参照图3和图4,可选地,第一连接线41与数据线20同层同工艺制作,第二连接线42与数据线20异层制作。
9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由于第一连接线41和数据线20均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为避开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且避免电连接到其他数据线20产生电信号的影响,因此第一连接线41不会占用显示区02中原本设置数据线20的区域,例如可将第一连接线41设置在相邻两个数据线20之间;基于此,可选择设置第一连接线41和数据线20为同层同工艺制作,避免增设的第一连接线41对于显示面板100制程的增加,同时避免显示面板
100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第二连接线42是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因此第二连接线42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20的延伸方向相交,避免第二连接线42与数据线20发生接触,避免第二连接线42对于数据线20电信号的影响,可设置第二连接线42与数据线20异层制备,也即第二连接线42所在的金属层与数据线20所在的金属层之间包括绝缘层进行绝缘,从而保障显示面板100中各信号接收到的电信号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100.需要补充的是,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一连接线41必须和数据线20同层制作,在膜层结构数量及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设置第一连接线41、第二连接线42、数据线20均异层设置;此外,本技术并不限定所有数据线20必须位于同一金属层中,同理,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41也可被分布在不同的金属层中,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第二连接线42也可被分布在不同的金属层中;也即,显示面板100中各类走线相对应的设置膜层,用户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101.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3-图6,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非显示区01,非显示区01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02;
102.至少一条第一连接线41位于非显示区01。
103.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在包括显示区02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包括非显示区01,非显示区01可设置为围绕显示区02存在,在显示面板100中设置有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的时候,对于第一连接线41的设置区域,本技术提供至少3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其一为,如图3、图4所示出的,所有第一连接线41均位于显示区02内;其二为,如图5所示出的,部分第一连接线41位于显示区02内,部分第一连接线41位于非显示区01内,图5中示出的位于非显示区01的第一连接线41位于图示中左侧的非显示区01内;其三为,如图6所示出的,所有第一连接线41均位于非显示区01内。
104.当显示面板100中增设的第一连接线41至少部分被设置在非显示区01时,可以减少或是避免第一连接线41对于显示区02空间的占用,也能够避免显示区02中增设的走线对显示效果可能产生的弊端。
105.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本技术提供的上述三种第一连接线41的设置方式,用户可根据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106.还需要补充的是,图6所示出的两条第一连接线41分设置左右两侧的非显示区01中,仅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也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实际设置结构,将多条第一连接线41均设置在左侧的非显示区01中、或均设置在右侧的非显示区01中,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107.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7,可选地,功能器件设置区10包括透光区11和围绕透光区11的第一非显示区12;
108.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2,且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位于透光区11远离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一侧。
10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功能器件设置区10例如可用于设置摄像头、感光器件等,因此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会存在可以透光的部分,也还会存在一些元器件设置区,以辅助相关器件的使用;具体可将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分为透光区11和第一非显示区12,可选择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2围绕透光区11存在。
110.此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一方向上,以靠近向数据线20输出电信号的元器件所在的非显示区01(下侧非显示区)为例,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透光区11靠近该非显示区01(下侧非显示区)一侧的第二走线32具体为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透光区11远离该非显示区01一侧的第二走线32具体为第二子第二走线322;此时可选择设置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一非显示区12进行走线后再与对应的第二数据线22电连接;如此设置,减少了增设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对于显示区02面积的占用,能够避免增设走线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其它走线的干扰,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11.需要补充的是,以当下主流的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的显示面板为例,功能器件设置区中对应的左侧第一非显示区和上侧第一非显示区的走线数量是比较小的,还能够存在增设其它走线的空间,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例为,如图7所示,将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部分具体可通过第一非显示区12的上侧进行走线,能够避免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2空间的扩大,也能够避免空间挤压对于该区域内其余元器件的影响,保障整个显示面板100的使用良率。
112.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8,可选地,功能器件设置区10包括透光区11和围绕透光区11的第一非显示区12;
113.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2,且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位于透光区11靠近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一侧。
114.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功能器件设置区10例如可用于设置摄像头、感光器件等,因此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会存在可以透光的部分,也还会存在一些元器件设置区,以辅助相关器件的使用;具体可将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分为透光区11和第一非显示区12,可选择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2围绕透光区11存在。
115.此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一方向上,以靠近向数据线20输出电信号的元器件所在的非显示区01(下侧非显示区)为例,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透光区11靠近该非显示区01一侧的第二走线32具体为第一子第二走线321;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设置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一非显示区12进行走线后再与对应的第二数据线22电连接,此时可将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透光区11和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之间;如此设置,减少了增设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对于显示区02面积的占用,能够避免增设走线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其它走线的干扰,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16.需要补充的是,以当下主流的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的显示面板为例,功能器件设置区中对应的左侧第一非显示区和上侧第一非显示区的走线数量是比较小的,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例为,如图8所示,将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部分具体可通过第一非显示区12的左侧进行走线,能够避免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2空间的扩大,也能够避免空间挤压对于该区域内其余元器件的影响,保障整个显示面板100的使用良率。
117.请继续参照图8,可选地,第一非显示区12包括第一子非显示区121和第二子非显示区122,沿第二方向上,第一子非显示区121位于第二子非显示区122远离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
118.第一子非显示区121中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数量为k1、第二子非显示区122中
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数量为k2,k1<k2。
11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功能器件设置区10例如可用于设置摄像头、感光器件等,因此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中会存在可以透光的部分,也还会存在一些元器件设置区,以辅助相关器件的使用;具体可将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分为透光区11和第一非显示区12,可选择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2围绕透光区11存在。
120.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非显示区12包括沿第二方向上位于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子非显示区121和第二子非显示区122,其中第一子非显示区121位于第二子非显示区122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中心点一侧。以当下主流的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的显示面板为例,功能器件设置区中对应的左侧第一非显示区和上侧第一非显示区的走线数量是比较小的,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例为,设置左侧第一非显示区12中的走线数量少于右侧第一非显示区12中的走线数量;运用到本技术中,设置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2,且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位于透光区11靠近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一侧时,即可设置为经第一子非显示区121中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数量小于第二子非显示区122中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数量。
121.通过上述设置,将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部分具体通过第一非显示区12的左侧、右侧进行走线,能够避免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2空间的扩大,也能够避免空间挤压对于该区域内其余元器件的影响,保障整个显示面板100的使用良率。
122.图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2和图9,可选地,沿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包括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第一子第一走线311位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远离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第一子第一走线31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l1,第二子第一走线31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l2,l1<l2、或l1>l2。
123.具体地,沿第二方向上,位于第一子第二区a21中的第一走线31可包括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其中,第一子第一走线311位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远离显示区02的中心的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本技术提供至少两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其一为,如图2示出的,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子第一走线311长度小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的长度;其二为,如图9示出的,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子第一走线311长度大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的长度。
124.换句话说沿第一区a1指向第二子第二区a22的方向上,和/或沿第三区a3指向第二子第二区a22的方向上,第一走线31沿第一方向上的走线长度可以呈现为增大的设置方式(如图2所示),也可以呈现为减小的设置方式(如图9所示)。通过对相邻设置的各条第一走线31设置为长度不同,避免与其电连接的第二走线32出现同层相接触的情况,避免电信号传送过程中的相互干扰,从而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25.图1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0,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非显示区01,非显示区01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02;
126.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位于非显示区01。
127.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一方向上,以靠近向数据线20输出电信号的元器件所在的非显示区01为例,可设置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透光区11靠近该非显示区01一侧的第二走线32具体为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透光区
11远离该非显示区01一侧的第二走线32具体为第二子第二走线322。
128.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01可为围绕显示区02设置,此时可选择设置至少一条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远离元器件所在非显示区01一侧的非显示区01中,或者在非显示区01空间足够的情况下,也可选择将所有第二子第二走线322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远离元器件所在非显示区01一侧的非显示区01中;如此设置,减少了增设的第二子第二走线322对于显示区02面积的占用,能够避免增设走线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其它走线的干扰,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29.图1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1,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至少2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
130.第一走线31包括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
13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数据线22,其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经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与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电连接,其所包括的第二子数据线222经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与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电连接;
132.第一子第一走线311位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靠近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一侧。
133.具体地,每一显示面板100不仅仅可以只包括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也可选择设置显示面板100中包括2个或者2个以上的功能器件设置区10;此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0中包括2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此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走线31包括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第二子第一走线312并不会与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的延伸方向上交叠。此时,至少包括一条第二数据线22,其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经第一子第二走线321后与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电连接,而该条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二子数据线222经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第二子第一走线312、上述的第一子第二走线321与上述的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电连接;也即至少存在一条第二数据线22所包括的第一子数据线221、第二子数据线222在接收电信号的过程中均需要通过同一条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同一条第一子第二走线321。
134.此外,若是存在一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比较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中心区域设置的话,这时候也可设置经过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直接与非显示区01中输出相应电信号的元器件电连接,通过第一连接线41和第二连接线42实现在该功能器件设置区10断开的数据线20的电连接,从而实现沿第一方向上设置在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数据线20的电连接、实现其对应电信号的正常传送。
135.请继续参照图11可选地,在上述显示面板100中包括2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基础上,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区0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显示区03和第二显示区04;第一显示区03包括功能器件设置区10;
136.在第一显示区03中,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为d5,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的条数为d6,d5:d6=1。
137.具体地,本技术在设置有2个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显示面板100中,可设置功能器件设置区10所在的第一显示区03中,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等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的条数,也即,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的设置是为了向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第二子数据线222提供电信号的,因此,只要设置经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数据线20的条数等于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的条数相同,即可满足显示面板100中第一显示区03中的各个数据线20电
信号的正常传送,避免显示区02中增加过多的走线设置,从而可以避免增设走线对于其它走线的干扰,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38.请继续参照图11,可选地,第一走线31与数据线20同层同工艺制作,第二走线32与数据线20异层制作。
13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由于第一走线31和数据线20均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为避开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且避免电连接到其他数据线20产生电信号的影响,因此第一走线31不会占用显示区02中原本设置数据线20的区域,例如可将第一走线31设置在相邻两个数据线20之间;基于此,可选择设置第一走线31和数据线20为同层同工艺制作,避免增设的第一走线31对于显示面板100制程的增加,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0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第二走线32是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因此第二走线32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20的延伸方向相交,为了避免第二走线32与数据线20发生接触,避免第二走线32对于数据线20电信号的影响,可设置第二走线32与数据线20异层制备,也即第二走线32所在的金属层与数据线20所在的金属层之间包括绝缘层进行绝缘,从而保障显示面板100中各信号接收到的电信号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140.需要补充的是,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一走线31必须和数据线20同层制作,在膜层结构数量及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设置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数据线20均异层设置;此外,本技术并不限定所有数据线20必须位于同一金属层中,同理,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第一走线31也可被分布在不同的金属层中,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第二走线32也可被分布在不同的金属层中;也即,显示面板100中各类走线相对应的设置膜层,用户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141.图1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2,可选地,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线50,扫描线50包括第一扫描线51,每条第一扫描线51包括第一子第一扫描线511和第二子第一扫描线512,第一子第一扫描线511和第二子第一扫描线512分设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两侧;
142.第一子第一扫描线511和第二子第一扫描线512可通过第三连接线53和第四连接线54电连接;
143.第三连接线5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四连接线54沿第二方向延伸。
144.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还会包括扫描线50,扫描线50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20的延伸方向相交,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中的扫描线50包括需要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第一扫描线51和不经过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第二扫描线52,因此第一扫描线51会呈现为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两段式结构,具体地,第一扫描线51包括分设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第一子第一扫描线511和第二子第一扫描线512,为了实现第一扫描线51能够接受到相同的电信号,可选择增设一组走线结构,具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2条第三连接线53、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1条第四连接线54;具体地,一条第三连接线53的一端电连接第四连接线54的第一端、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子第一扫描线511,另一条第三连接线53的一端电连接第四连接线54的第二端、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第一扫描线512。
145.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利用增设的第三连接线53和第四连接线54连通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第一扫描线51,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中扫描线50上电信号的传送,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效果。
146.请继续参照图12,可选地,第三连接线53与第一走线31同层同材料制作,第四连接线54与第二走线32同层同材料制作。
147.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由于第一走线31和第三连接线53均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可选择设置第一走线31和第三连接线53为同层同工艺制作,避免在设置有第一走线31的基础上还要增设的第三连接线53对于显示面板100制程的增加,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0制作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第二走线32和第四连接线54均是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因此可选择设置第二走线32和第四连接线54为同层同工艺制作,避免在设置有第二走线32的基础上还要增设的第四连接线54对于显示面板100制程的增加,同时避免显示面板100制作成本的增加。需要补充的是,通过上述提供的走线方式,还能够保障显示面板100中各信号接收到的电信号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148.还需要补充的是,本技术并不限定第一走线31必须和第三连接线53同层制作、第四连接线54必须要和第二走线32同层制作,在膜层结构数量及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设置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第三连接线53、第四连接线54均异层设置;此外,本技术并不限定所有第一走线31/第二走线32/第三连接线53/第四连接线54必须位于同一金属层中,即,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类走线也可被分布在不同的金属层中;也就是说,显示面板100中各类走线相对应的设置膜层,用户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技术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149.图1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2和图13,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非显示区01,非显示区01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02;
150.至少一条第四连接线54位于非显示区01。
151.具体地,在当被功能器件设置区10隔开的第一扫描线51需要通过第三连接线53、第四连接线54实现电连接时,如图13所示出的,可选择将至少一条显示面板100中所设置的第四连接线54设置到围绕显示区02设置的非显示区01中去,或者在非显示区01空间足够的情况下,也可选择将所有第四连接线54设置到非显示区01中;如此设置,减少了增设的第四连接线54对于显示区02面积的占用,能够避免增设走线对于显示面板100中其它走线的干扰,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52.图1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4,可选地,功能器件设置区10包括第一元件设置区13、第二元件设置区14和第一非显示区12,第一非显示区12围绕第一元件设置区13、且第一非显示区12围绕第二元件设置区14,第一元件设置区13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元件设置区14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153.至少1条第一走线31位于第一元件设置区13和第二元件设置区14之间。
154.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为跑道状,具体为包括第一元件设置区13、第二元件设置区14和第一非显示区12,第一非显示区12同时围绕第一元件设置区13和第二元件设置区14,也即,第一元件设置区13和第二元件设置区14之间并不包括显示区02;此时,可选择设置至少一条第一走线31通过第一元件设置区13和第二元件设置区14之间的第一非显示区12来走线。
155.如此设置,复用部分功能器件设置区10的非显示区01进行第一走线31的设置,能够减少第一走线31的设置对于显示区02面积的占用,能够避免第一走线31对于显示面板
100中其它走线的干扰,有利于保障显示面板100画面显示的稳定性、良好性。
156.图1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5,可选地,第一走线31包括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第一子第一走线311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第二子第一走线312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远离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
157.第二走线32还包括第三子第二走线323,第一子第二走线32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子数据线221、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第三子第二走线323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子数据线222、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第一走线312。
158.具体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用于向第二数据线22中第一子数据线221和第二子数据线222的第一走线31呈现为两段式,具体包括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此时,沿第二方向上,可设置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和第二子第一走线312分别位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两侧的区域中,且第二子第一走线312和延伸方向上的区域不和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及其延伸方向上的区域交叠。进而设置第二走线32包括三个子走线,具体为第一子第二走线321、第二子第二走线322和第三子第三走线,设置第一子第二走线32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子数据线221、另一端电连接第一子第一走线311,第三子第二走线323的一端电连接第一子第一走线311、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第一走线312,第二子第二走线32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子数据线222、另一端电连接第二子第一走线312,从而通过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实现对于第二数据线22电信号的传送,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效果;此外,如此设置,也能够将所有设置在显示区02边缘的数据线20,均通过显示区02的中心区域、借助第一走线31和第二走线32实现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能够降低数据线20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具体为显示面板100下边框对应的r角区域的走线空间,从而能够减小下边框中非显示区01所需的走线宽度,从而可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159.请继续参照图15,可选地,功能器件设置区10远离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的第一走线31的数量为k3,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的第一走线31的数量为k4,k3<k4。
160.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二方向上,功能器件设置区1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中心偏显示区02边缘一侧,如图15示出的,功能设置区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左上侧区域中,为了能够使得更多的数据线20和第一走线31在显示区02的中心区域和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因此可设置能器件设置区远离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的第一走线31的数量小于功能器件设置区10靠近第二子第二区a22一侧的第一走线31的数量,使得更多的走线与下边框中元器件电连接的位于向显示区02的中心聚集,从而能够降低数据线20与下边框中的元器件电连接时需要占用的走线空间,具体为显示面板100下边框对应的r角区域的走线空间,从而能够减小下边框中非显示区01所需的走线宽度,从而可以达到减小显示面板100下边框的效果,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161.图1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5,参照图1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为本技术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16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163.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6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沿垂直于数据线延伸方向上,利用在显示区的中心区域设置的第一走线、第二走线,实现用于向设置在显示面板显示区中,功能器件设置区对应的数据线、以及功能器件设置区远离显示面板中心一侧的数据线电信号的传送,避免了功能器件设置区对应的数据线、以及功能器件设置区远离显示面板中心一侧的数据线在与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时需要在r角区域绕线;也即,本技术通过取消r角数据线的绕线连接,进而达到压缩下边框宽度的目的,提升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165.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