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共享充电交互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2022-11-30 09:42: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等用电设备的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充电交互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桩需求量增加,出现多家运营商各自建设充电桩设备,导致充电桩设备有空置或重复建设情况的发生。而一些有使用充电桩设备需求的运营商因不具备充电桩建设条件或建设成本高等原因而无法建设充电桩。这就使得充电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
3.同时,针对现有的充电设施,一般是硬件充电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如蓝牙控制等,或者是单纯的充电设备控制系统,用户通过云端控制充电设备。现有电动汽车共享充电方案一般有硬件控制的共享充电设备和用户终端共享云端两种方式,共享目标对象都是用户。针对充电设备共享充电,通过蓝牙等识别模块能实现相互贴近的共享充电设备的数据交互,从而共享充电设备控制。但是该方案需要线下操作,用户操作流程繁琐,推广难度大。针对独立的充电设备控制系统,通过充电服务可以控制多个充电桩给电动车充电,但是只适用于本控制系统,其他系统无法控制本系统内的充电桩,使用范围有限,运营和建设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合理配置充电资源、扩充共享范围、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共享充电交互系统和方法。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共享充电交互系统,其包括若干充电桩设备、分别与各所述充电桩设备双向通讯的充电控制中心、与所述充电控制中心双向通讯的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与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双向通讯的若干个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分别与各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双向通讯的若干组用户终端;所述用户终端用于供用户发送针对某个所述充电桩设备的充电指令给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接收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发送给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并同步给所述用户终端;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处理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后发送给所述充电控制中心、接收所述充电控制中心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处理得到充电指令结果后推送给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所述充电控制中心用于接收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桩控制指令并控制对应所述充电桩设备进行充电、接收所述充电桩设备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发送给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
6.所述用户终端所包括安装有共享充电软件的电子设备。
7.一种共享充电交互方法,应用于前述的共享充电交互系统中,所述共享充电交互方法为:用户利用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针对某个所述充电桩设备的充电指令给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发送给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处理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后发送给所述充电控制中心,所述充电控制中心接收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桩控制指令并控制对应所述充电桩设备进行充电;在充电过程中,所述充电桩设备发送充电状态信息给所述充电控制中心,所述充电控制中心接收所述充电桩设备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发送给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所述充电控制中心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处理得到充电指令结果后推送给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接收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并同步给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以供用户查阅。
8.各个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分别对应配置有唯一的通讯标识,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使用所述通讯标识与各个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双向通讯。
9.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根据内部机制判断所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是否生效而得到所述充电桩控制指令,所述内部机制包括并发机制和屏蔽机制。
10.所述并发机制为独占锁机制,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利用所述并发机制获取锁,若获取到锁,则继续执行所述屏蔽机制,若未获取到锁,则所述充电指令请求失败并返回错误信息;所述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利用所述屏蔽机制检查所述充电指令针对的所述充电桩设备是否被占用,若是则充电指令请求失败并返回错误信息,若否则锁定所述充电桩设备并取得控制权限,从而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
11.所述充电桩设备在充电后解锁而释放其使用权限。
12.所述充电指令包括放电指令和断电指令。
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能够提高充电设备使用效率、降低充电成本、扩展充电设备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4.附图1为本发明的共享充电交互系统的结构框图。
15.附图2为本发明的共享充电交互系统中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17.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一种共享充电交互系统,其包括若干充电桩设备(充电设备)、分别与各充电桩设备双向通讯的充电控制中心、与充电控制中心双向通讯的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与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双向通讯的若干个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分别与各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双向通讯的若干组用户终端,每组用户终端对应一个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上述共享充电交互系统在通讯网络覆盖下而实现通讯,且其连接为
其提供电力的电力网络。
18.用户终端用于供用户发送针对某个充电桩设备的充电指令给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接收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运营商,其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发送给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并同步给用户终端。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用于接收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处理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后发送给充电控制中心、接收充电控制中心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处理得到充电指令结果后推送给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充电控制中心用于接收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桩控制指令并控制对应充电桩设备进行充电、接收充电桩设备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发送给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
19.上述共享充电交互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所包括安装有共享充电软件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用户终端包含各类手机软件,如依托于独立软件的小程序或独立软件等。
20.系统工作前,需检查充电桩设备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上述共享充电交互系统中应用的共享充电交互方法为:用户利用用户终端发送针对某个充电桩设备的充电指令(包括放电指令和断电指令)给其对应的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该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发送给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并处理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后发送给充电控制中心,充电控制中心接收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桩控制指令并控制对应充电桩设备进行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桩设备发送充电状态信息(包括电池的状态信息放电信息、断电信息等)给充电控制中心,充电控制中心接收充电桩设备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发送给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充电控制中心发送的充电状态信息并处理得到充电指令结果后推送给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接收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并同步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结果以供用户查阅。
21.各个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分别对应配置有唯一的通讯标识,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使用通讯标识与各个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双向通讯。
22.如附图2所示,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接收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后,根据内部机制判断第三方充电服务管理平台发送的充电指令是否生效而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如果生效则执行该充电指令,否则返回错误信息。内部机制包括并发机制和屏蔽机制。并发机制为独占锁机制,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利用并发机制获取锁,若获取到锁,则继续执行屏蔽机制,若未获取到锁,则充电指令请求失败并返回错误信息;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利用屏蔽机制检查充电指令针对的充电桩设备是否被占用,若是则充电指令请求失败并返回错误信息,若否则锁定充电桩设备并取得控制权限,从而得到充电桩控制指令。充电桩设备在充电后解锁而释放其使用权限。
23.本方案共享的是充电桩设备的使用权限,针对的对象是第三方运营商平台,不直接与用户终端交互,共享范围更加广泛,设备使用效率更加高效,同时可以为不具备建设充电设备的运营商提供服务。
24.本方案针对的服务对象由个人改进为第三方运营商,能够避免充电桩重复建设,同时为一些不具备建设充电设备条件或建设成本高的运营商提供方便,通过把充电桩设备
的使用权限共享给不同的第三方运营商而提高充电桩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成本和充电设备维护成本。本方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充电系统,与第三方充电系统交互,第三方充电系统发送命令控制充电设备,由于对接给多家第三方运营商,充电控制系统由单系统控制变成多系统控制,扩展了充电设备系统的使用范围,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第三方运营商的系统使用同一充电设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性。本系统中共享充电信息交换中心通过并发机制和屏蔽机制确保不同第三方运营商使用充电设备相互不影响,保证了充电桩设备使用权限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25.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