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低代码生成脚手架的快速开发平台搭建方法与流程

2022-11-23 16:17: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软件开发方法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低代码生成脚手架的快速开发平台搭建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系统越来越多,平时追求系统的新功能也日益增加;而每次增加一些新功能,就意味着开发人员需要一套整体的开发流程,这个时间就会很长并且重复性工作量大。
3.传统的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冗杂,要经历“产品人员设计原型——撰写产品说明书——ui人员理解产品、沟通——开发人员理解产品、沟通——开发、测试、交付”等过程,其中沟通耗费了绝大部分时间,且就开发技术人员本身的开发工作来说,存在很大的重复性工作。在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开发模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开发周期冗长的问题,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大量的软件开发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低代码生成脚手架的快速开发平台搭建方法,以解决技的开发软件重复性工作较多的技术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一种基于低代码生成脚手架的快速开发平台搭建方法,s1,选择功能数据库设计,根据新系统待开发的功能需求确定数据库设计文件,从数据库中同步下载至本地目录;s2,创建数据库对象信息,使用数据库建模工具打开s1中下载的数据库设计文件,获取可执行的数据库ddl语句,将ddl语句拷贝至数据库中执行;s3,生成功能脚手架代码,基于s2所述数据库中创建的表信息并进行构建,获取表名称、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对应自动生成相应实体类名称、类属性、属性类型;s4,新系统代码耦合,基于所述s3生成脚手架代码后,把代码移动到待开发的新系统项目工程中,根据新系统的代码分层结构合并脚手架代码,对合并后的代码执行预编译;s5,编译生成可运行程序,基于s4编译通过后的新系统代码,使用打包工具生成系统可以运行的执行程序,检测系统运行日志是否有明显报错、系统进程是否创建成功、系统服务端口是否正常监听;s6,代码同步至平台,将s4耦合后的代码,上传同步至数据库中;s7,自动化部署,通过持续部署工具拉取系统代码仓库中耦合后的代码,自动编译、打包部署到对应服务器上。
6.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本技术方案通过选择功能模块对应的数据库设计描述文件,通过建模模块加载数据库设计描述文件,获取数据库sql语句,创建对应功能所需的数据库对象信息,数据库对象信息主要包括表、索引等信息,以最终实现数据库模块的搭建。
7.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软件开发方式,本技术方案的软件开发周期有效缩短,无需花费时间在设计、编码、部署、运维等与业务无关的过程中,仅需进行少量业务测试确保配置无误即可。
8.2、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软件开发方式,本技术方案的软件开发门槛更低,由于本发明通过建模和引擎实现了业务与代码的分离,让应用型软件的开发不再必须通过编程实现,极大降低了应用型软件的开发门槛。
9.3、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软件开发方式,本技术方案中的开发成本更低,由于周期的缩短和门槛的降低,无需一次性购买所有硬件资源和额外人工成本部署运维,有效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10.4、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软件开发方式,本技术方案中的软件升级维护更便捷,由于本发明使得应用类软件具体的业务逻辑均以结构化数据的形态存储,与程序代码(主要是运行平台的引擎组代码)实现了分离,如有新的业务需求,无需改动运行平台的底层程序代码,通过调整应用的建模数据即可实现需求变更。另外,由于无需考虑代码,软件开发工作的移交维护也变得更加便捷。
11.5、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软件开发方式,本技术方案中的软件复用度更高,由于基于本发明系统开发的软件都运行在运行平台中,本质上共享一套引擎组代码,只是通过不同的建模数据渲染组合出不同的功能,即通过一个共享的运行平台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业务组合。同时,建模数据是结构化可迁移的,不同租户之间可导出/导入实现应用级的复用,针对不同租户业务差异,无论差异大小,都仅需修改建模数据即可实现功能变化,复用范围大大提升。
12.6、相比于现有技术的软件开发方式,本技术方案中的实现软件功能与技术解耦,该运行平台对引擎组的能力(如性能优化、兼容性优化等,)进行升级、甚至对整个运行平台的技术栈、框架进行升级时,都无需对应用建模数据进行修改,即可对运行平台上所有的应用类软件产生效果,大幅延长了软件的生命周期。
13.进一步,所述步骤4完成后判断是否通过编译,如果通过编译则进入s5,如果没有通过编译则重新进入s3 进行修改生成功能脚手架代码。
14.进一步,所述步骤2完成后,判断创建是否成功,如果创建成功则进入s3,如果创建失败,则提示创建失败的原因,并修改数据库设计并重新进入s2。
15.进一步,所述脚手架代码生成后,把代码移动到新开发的系统中,根据新系统的代码分层结构合并脚手架代码,对合并后的代码执行预编译,编译失败,则根据错误信息修改调整。
16.进一步,所述步骤5完成后,判断生成的程序是否运行,如果程序运行成功则进入s6,如果程序运行失败,则修改错误异常的代码,并且将修改后的代码重新放入s4中进行运行。
17.进一步,还包括运行脚手架代码开发的显示界面,显示界面用于显示代码采集器窗口与代码编辑器窗口;代码采集器,用于显示所述数据库中信息,能够通过托拉拽方式将数据库中对应字的脚手架代码布局至代码编辑器内;代码采集器提供脚手架代码预览功能;代码编辑器,用于显示编辑代码的视图内容,根据接口描述并生成脚手架代码,并
根据获取内容进行视图内容刷新;还用于通过数据库的接口进行录入或修改脚手架代码;还包括鼠标,用于控制所述显示界面内的光标移动,并且对光标所在的位置输入单击、双击等指令;还包键盘,用于输入/接收指令,并通过所述显示界面显示;所述光标在代码采集窗口内的进行悬停1s及以上时,则判定选中所在区域展示的sql语句,接着再接收到键盘“ctrl”键的持续发出指令的5s及以上后,判断进入指令模式;在所述指令模式下,单独输出键盘“c”键的指令,自动判定鼠标悬停的区域sql语句进行对应的复制功能。
18.进一步,所述鼠标通过显示光标的移动以及鼠标的点击代码编辑器或代码采集器窗口的所在区域,以实现代码采集器窗口与代码编辑器窗口两者之间的自由切换。
19.进一步,在指令模式下直接输出键盘“v”键的指令时,自动判定鼠标悬停的区域脚手架代码进行粘贴功能,即能够将复制的脚手架代码粘贴在代码编辑器的显示窗口内。
20.进一步,在指令模式下再次持续触发键盘“ctrl”5s及以上后,则判断退出指令模式。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基于低代码生成脚手架的快速开发平台搭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一种基于低代码生成脚手架的快速开发平台搭建方法,s1,选择功能数据库设计,根据新系统待开发的功能需求确定数据库设计文件,从数据库中同步下载至本地目录。数据库,用于储存脚手架代码以及表单等信息。
23.s2,创建数据库对象信息,使用数据库建模工具打开s1中下载的数据库设计文件,获取可执行的数据库ddl语句,将ddl语句拷贝至数据库中执行;s2.1,判断创建是否成功,如果创建成功则进入s3,如果创建失败,则提示创建失败的原因,并修改数据库设计并重新进入s2。
24.s3, 生成功能脚手架代码,基于s2所述数据库中创建的表信息并进行构建,按表名称、字段名称、字段类型自动生成相应实体对象的增加、删除、查询、添加功能业务代码。
25.s4, 新系统代码耦合,基于所述s3生成脚手架代码后,把代码移动到待开发的新系统项目工程中,根据新系统的代码分层结构合并脚手架代码,对合并后的代码执行预编译。
26.s4.1,判断是否通过编译,如果通过编译则进入s5,如果没有通过编译则重新进入s3 进行修改生成功能脚手架代码。
27.s5,编译生成可运行程序,基于s4编译通过后的新系统代码,使用打包工具生成系统可以运行的执行程序,检测系统运行日志是否有明显报错、系统进程是否创建成功、系统服务端口是否正常监听;
s5.1,判断生成的程序是否运行,如果程序运行成功则进入s6,如果程序运行失败,则修改错误异常的代码,并且将修改后的代码重新放入s4中进行运行。
28.s6,代码同步至平台,将s4耦合后的代码,上传同步至数据库中,用于新系统代码迭代更新。
29.s7,自动化部署,通过持续部署工具拉取系统代码仓库中耦合后的代码,自动编译、打包部署到对应服务器上。
30.本低代码应用软件开发模式,将业务逻辑抽象描述业务的元数据和少量脚本代码,实现“设计即运行”,无需其他额外的研发工序即可投入使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无需编码开发、编译构建、部署发布的环节,即改即用,解决应用类软件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开发周期过长、代码复用程度低、维护成本过高、软件成熟度低等问题。
31.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计算机,所述计算机用于开发平台的运行。
32.显示器,同计算机连接,用于显示开发系统中的显示界面。显示界面上分别显示有用于显示代码采集器的窗口与代码编辑器的窗口。
33.代码采集器,用于显示数据库脚手架代码表单的描述信息,能够通过托拉拽方式将数据库中对应字段描述信息的脚手架代码布局至代码编辑器内;代码采集器提供代码预览功能,以便于开发人员快速连接数据库中脚手架代码的信息。
34.代码编辑器,用于显示编辑代码的视图内容,根据接口描述并生成脚手架代码,并根据获取内容进行视图内容刷新;还用于通过数据库的接口进行录入或修改代码;还包括鼠标,所述鼠标连接于所述计算机对应的i/o接口,所述鼠标能够控制显示界面内的光标移动,并且对光标所在的位置输入单击、双击等指令。通过显示光标的移动以及鼠标的点击窗口的所在区域,以实现代码采集器窗口与代码编辑器窗口两者之间的自由切换;还包键盘,用于控制键盘与该些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键盘连接在所述计算机对应的i/o接口。
35.鼠标在代码采集窗口内的进行悬停1s以上时,能够自动默认选中所在区域展示的脚手架代码;在鼠标在代码采集窗口内的进行悬停1s以上的基础上,当计算机接收到键盘“ctrl”键的指令的时间在5s以上后,在接收到5s之后,判断进入指令模式,在指令模式下,开发人员在无接触“ctrl”后,当开发人员直接输出键盘“c”键的指令时,能够自动判定鼠标悬停的区域脚手架代码进行复制功能。
36.在指令模式下当开发人员直接输出键盘“v”键的指令时,能够自动判定鼠标悬停的区域脚手架代码进行粘贴功能,即能够将复制的脚手架代码粘贴在代码编辑器的显示窗口内。
37.当开发人员再次持续触发键盘“ctrl”5s以上后,则判断退出指令模式。
3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控制“ctrl”触发持续时间,实现“指令模式”的自由切换,在切换后的,操作人员仅需要单独触发其他按键,即能够实现现有组合案件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开发操作难度,提高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
39.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程序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程序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程序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0.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41.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终端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他的形式。
42.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43.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44.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发送指令给相关的硬件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
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