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2:2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液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化学废液主要是指有害的液体废弃物,包括高浓度液态的废酸、废碱等,化学废液一般分为碱性废水、酸性废水、挥发性有机溶剂、低挥发性有机溶剂、含卤素有机溶剂和含重金属废液,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化学废液如果不经过处理随意排放,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3.现有的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通常需要使用过滤网板将废液中的杂质滤出,滞留在过滤网板上的杂质需要人工清理,耗费大量人力,且在清理过程中通常需要暂停过滤作业,降低了废液处理效率,同时在使用酸液或碱液中和废液时,难以将酸液或碱液均匀分布在废液内部,后续搅拌耗时较长,导致废液处理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包括中和箱,所述中和箱的正上方设有分离筒,所述分离筒的圆周外壁设置有安装板、废液进管和排污管,所述安装板设置在中和箱的上表面,所述分离筒的右侧壁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贯穿分离筒侧壁并设置有绞龙,所述绞龙的绞龙叶片与分离筒的圆周内壁相抵,所述分离筒的圆周内壁开设有过滤孔,所述中和箱的上表面开设有顶窗,所述顶窗和过滤孔之间设有过滤机构,所述中和箱的右侧壁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贯穿中和箱侧壁并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内部设有上料机构。
6.优选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安装筒,所述安装筒设置在中和箱的上表面,所述安装筒的内侧壁设置有托架,且托架阵列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托架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抽屉,所述抽屉内的底面设有活性炭包,所述抽屉的底部开设有漏孔,且抽屉的左端贯穿安装筒并设置有把手。
7.优选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分流腔,所述分流腔开设在搅拌轴的左端,所述分流腔的圆周内壁转动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左端设置有中间盒,所述中间盒的前方和后方对称设有储液箱,两个所述储液箱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加料泵,所述加料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储液箱和中间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储液箱和中间盒均设置在中和箱的左侧壁,所述搅拌轴的圆周外壁阵列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将分流腔与中和箱的内部相连通。
8.优选的,所述搅拌轴的圆周外壁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轴的左端与中和箱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绞龙绞龙轴的左端与分离筒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中和箱的上表面设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的外壁套设有定位框架,所述定位框架设置在中和箱的上表面,所述收集箱位于排污管的正下方。
10.优选的,所述中和箱的下表面设置有废液出管,所述废液出管的内部设置有电磁阀。
11.优选的,所述中和箱的下表面设置有支脚,且支脚设有两个。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绞龙,能够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带动绞龙转动时,绞龙将分离筒内壁滞留的杂质自左向右输送,使得杂质通过排污管掉落至收集箱的内部,实现对分离筒的自动清理,节省人力,且在清理过程中无需暂停过滤作业,进而提高废液处理效率。
14.(2)、该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通过设置上料机构,能够在加料泵启动后,将酸液或碱液注入中间盒的内部,而后酸液或碱液先后通过分流腔和通孔流入中和箱的内部,使得酸液或碱液均匀分布在废液中,从而提高废液与酸液的混合效率,提高废液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19.图中:1、中和箱;2、分离筒;3、安装板;4、废液进管;5、排污管;6、驱动电机;7、绞龙;8、上料机构;801、储液箱;802、加料泵;803、中间盒;804、连通管;805、分流腔;806、通孔;9、过滤机构;901、安装筒;902、托架;903、抽屉;904、活性炭包;905、漏孔;10、搅拌电机;11、搅拌轴;12、搅拌叶片;13、过滤孔;14、收集箱;15、定位框架;16、顶窗;17、废液出管;18、电磁阀;19、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化学实验废液回收处理装置,包括中和箱1,中和箱1的正上方设有分离筒2,分离筒2的圆周外壁设置有安装板3、废液进管4和排污管5,安装板3设置在中和箱1的上表面,分离筒2的右侧壁设置有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的电机轴贯穿分离筒2侧壁并设置有绞龙7,绞龙7的绞龙叶片与分离筒2的圆周内壁相抵,分离筒2的圆周内壁开设有过滤孔13,中和箱1的上表面开设有顶窗16,顶窗16和过滤孔13之间设有过滤机构9,中和箱1的右侧壁设置有搅拌电机10,搅拌电机10的电机轴贯穿中和箱1侧壁并设置有搅拌轴11,搅拌轴11的内部设有上料机构8。
2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过滤机构9包括安装筒901,安装筒901设置在中和箱1的上表面,安装筒901的内侧壁设置有托架902,且托架902阵列设置有三个,三个托架902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抽屉903,抽屉903内的底面设有活性炭包904,抽屉903的底部开设有漏孔905,且抽屉903的左端贯穿安装筒901并设置有把手,通过过滤孔13的废液落在活性炭包904的上表面后,废液通过活性炭包904内部的细孔,而后通过漏孔905继续下落,废液中的细小杂质
被吸附滞留在活性炭包904的内部,经过三个活性炭包904的层叠过滤,将废液中的细小颗粒物滤出,过滤后的废液通过顶窗16落入中和箱1的内部,当活性炭包904吸附较多杂质,导致吸附效果下降时,手握把手将抽屉903从安装筒901内部抽出,更换新的活性炭包904即可。
2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料机构8包括分流腔805,分流腔805开设在搅拌轴11的左端,分流腔805的圆周内壁转动连接有连通管804,连通管804的左端设置有中间盒803,中间盒803的前方和后方对称设有储液箱801,两个储液箱801的下表面均设置有加料泵802,加料泵802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储液箱801和中间盒803的内部相连通,储液箱801和中间盒803均设置在中和箱1的左侧壁,搅拌轴11的圆周外壁阵列开设有通孔806,通孔806将分流腔805与中和箱1的内部相连通,向两个储液箱801内部分别灌注酸液和碱液,若中和箱1内部的废液为碱性,则启动对应的加料泵802,将酸液注入中间盒803的内部,而后酸液先后通过分流腔805和通孔806直至流入中和箱1的内部,均匀分布在废液中,从而提高废液与酸液的混合效率,同理若中和箱1内部的废液为酸性,则将碱液注入中和箱1的内部,使得废液与酸液或碱液充分中和,降低废液的腐蚀性。
23.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搅拌轴11的圆周外壁设置有搅拌叶片12,当搅拌电机10的电机轴带动搅拌轴11转动时,搅拌叶片12同步转动,将废液与酸液或碱液搅拌混合,使得废液与酸液或碱液充分中和,降低废液的腐蚀性,搅拌轴11的左端与中和箱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绞龙7绞龙轴的左端与分离筒2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分别提高搅拌轴11和绞龙7转动时的稳定性。
2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中和箱1的上表面设有收集箱14,收集箱14的外壁套设有定位框架15,定位框架15设置在中和箱1的上表面,收集箱14位于排污管5的正下方,绞龙7将分离筒2内壁滞留的杂质自左向右输送,使得杂质通过排污管5掉落至收集箱14的内部,便于集中处理,定位框架15对收集箱14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收集箱14的位置偏移导致杂质外泄。
2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中和箱1的下表面设置有废液出管17,废液出管17的内部设置有电磁阀18,开启电磁阀18后,中和后的废液通过废液出管17排出中和箱1。
2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中和箱1的下表面设置有支脚19,且支脚19设有两个,通过设置支脚19,能够将中和箱1稳定放置在地面上,并在中和箱1下方预留废液出管17的安装空间。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使用时,将废液通过废液进管4注入分离筒2内部,废液通过过滤孔13落入安装筒901的内部,废液中颗粒较大的杂质滞留在分离筒2的内部,启动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的电机轴带动绞龙7转动,绞龙7将分离筒2内壁滞留的杂质自左向右输送,使得杂质通过排污管5掉落至收集箱14的内部,分离筒2为左低右高倾斜设置,使得废液无法通过排污管5泄露,通过过滤孔13的废液落在活性炭包904的上表面后,废液通过活性炭包904内部的细孔,而后通过漏孔905继续下落,废液中的细小杂质被吸附滞留在活性炭包904的内部,经过三个活性炭包904的层叠过滤,将废液中的细小颗粒物滤出,过滤后的废液通过顶窗16蓄积在中和箱1的内部,向两个储液箱801内部分别灌注酸液和碱液,若中和箱1内部的废液为碱性,则启动对应的加料泵802,将酸液注入中间盒803的内部,而后酸液先后通过分流腔805和通孔806直至流入中和箱1的内部,均匀分布在
废液中,从而提高废液与酸液的混合效率,同理若中和箱1内部的废液为酸性,则将碱液注入中和箱1的内部,启动搅拌电机10,搅拌电机10的电机轴带动搅拌轴11转动,搅拌叶片12同步转动,将废液与酸液或碱液搅拌混合,使得废液与酸液或碱液充分中和,降低废液的腐蚀性,开启电磁阀18,将中和后的废液通过废液出管17排出中和箱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