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1 18:16: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移动显示设备中,触控结构通常是人机交互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为了缩窄边框,现有的显示面板经常采用可弯折的柔性电路板进行相应的电连接并将与驱动电路板相连接的柔性电路板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侧设置,在此基础上,连接于触控面板与驱动电路之间的触控电路板通常具有比连接于显示面板与驱动电路之间的显示电路板更大的弯折半径,因此前者也具有比后者更大的长度尺寸。在对显示装置中的盖板进行粘接时,显示电路板与触控电路板通常均保持在展平的状态,此时受长度限制,触控电路板就可能会向上翘曲、鼓起,易对盖板的粘接固定造成不良影响。
3.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改善柔性电路板翘曲妨碍盖板贴合问题的显示模组以及相应的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改善显示面板中柔性电路板翘曲对盖板贴合造成阻碍的问题。
5.第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层;触控层,层叠设置于显示层的出光侧;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弯折区、与第一弯折区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第一邦定区与触控层电连接;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弯折区、与第二弯折区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三邦定区和第四邦定区,第三邦定区与显示层电连接;第三电路板,分别与第二邦定区和第四邦定区电连接;其中,显示层的边缘设置有开口,用于容置第一弯折区。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开口设置于显示层靠近第一弯折区的一侧边缘并与第一弯折区对应设置,开口与第二电路板在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电路板在显示模组自身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路板在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电路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弯折区圆心的最远端穿过开口。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开口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l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一电路板位于开口中的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l2,l1-l2≥0.5mm。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电路板的弯折半径为r1,第二电路板的弯折半径为r2;在展平状态下,第一电路板所在的延伸平面与第二电路板所在的延伸平面相交并形成相交线,第一电路板位于触控层边缘与相交线之间的长度为l3,第二电路板位于触控层边缘与相交线之间的长度为l4;开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延伸尺寸为l5,l5≥[(l4-πr2)-(l3-πr1)]/2-r1 r2。
[0011]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开口设置于显示层相邻两个边缘相交处的区域且呈l形,开口的一侧侧壁与第一邦定区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0012]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沿第一方向,开口由显示层靠近第一弯折区的一侧边缘向显示层内部凹陷设置,且开口呈u形。
[0013]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模组还包括盖板和偏光片,盖板设置于触控层背离显示层的一侧,偏光片设置于触控层与盖板之间。
[0014]
第二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
[001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层以及显示层,二者分别与第一电路板以及第二电路板相互电连接,其中显示层设置有开口,当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弯折至显示层的背侧设置时,长度较长的第一电路板可以为从开口中穿过,即使得较长的柔性电路板具有更加内缩的起弯点,从而减小所需第一电路板的长度,避免展平时第一电路板因长度大于第二电路板过多而产生翘曲、与盖板发生干涉,从而避免对盖板的粘接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0017]
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弯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部分结构在展平状态下的俯视图;
[0023]
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部分结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8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部分结构在弯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其中:
[0027]
1000-显示装置;
[0028]
100-显示模组;200-显示电路板;300-触控电路板;400-盖板;
[0029]
10-显示层;20-触控层;30-盖板;40-第一电路板;50-第二电路板;60-第三电路板;70-偏光片;80-粘接层;90-缓冲垫;
[0030]
11-开口;41-第一邦定区;42-第一弯折区;43-第二邦定区;51-第三邦定区;52-第二弯折区;53-第四邦定区;
[0031]
x-厚度方向;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
[0032]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技术,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更好的理解。
[003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5]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0036]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0037]
在现有的移动显示设备以及可穿戴显示设备等领域中,为了保证人机交互的便捷性以及灵敏度,通常都采用触摸控制作为人机交互的途径。在需要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中,触控层通常层叠设置于显示层的正面,也即设置于显示层的出光一侧,此时与触控层绑定连接的触控电路板以及与显示层绑定连接的显示电路板通常连接至同一块驱动电路板,且为了缩窄边框,显示模组通常会将触控电路板和显示电路板均弯折至显示层的背侧设置。
[0038]
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发现,因在显示模组中所连接的层结构位置不同,触控层中的电路走线距离显示层的背侧更远,受到触控层本身厚度的影响,触控电路板在弯折至显示层背侧时通常需要具有更大的弯折半径,因此也需要具有更长的长度,这就导致在电路板为展平状态时,驱动电路板与显示层之间的间距受限于显示电路板较短的长度,使得触控电路板无法展平,而是因长度的富余部分向上翘曲、鼓起,与盖板需要粘接的位置发生干涉并对盖板施加远离触控层的方向上的作用力,易造成盖板贴合不良,影响显示效果。
[0039]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现有的显示模组中,显示电路板200与触控电路板300均弯折至显示层的背侧设置,前述两块柔性电路板由于分别连接的层结构在层叠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因此触控电路板300比显示电路板200具有更大的弯折半径,由此导致触控电路板300比显示电路板200具有更长的尺寸。
[0040]
在此基础上,显示模组在后续的制作工艺中可能需要与盖板400进行粘接,此时盖板400设置于触控层背离显示层的一侧。在与盖板400进行粘接的工序中,为了避免对驱动
电路板造成不良影响,加之粘接过程中受到贴合治具的限制,此时通常需要将显示电路板200以及触控电路板300沿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显示层所在平面的方向向外展开。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显示电路板200展开至位于显示层所在平面内的平整状态之后的显示模组的状态称为展平状态,此时显示电路板200沿平面延伸,触控电路板300则根据其自身长度不同而形成向盖板400所在方向的翘曲、凸出。
[004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中包括触控层、显示层以及盖板,触控层与第一电路板绑定连接,显示层与第二电路板绑定连接,并且第一电路板的长度大于第二电路板的长度。显示模组中的显示层在一侧边缘设置有开口,第一电路板在弯折至显示层的背侧时可以穿过该开口,以使得第一电路板的弯折区域整体内缩,减小第一电路板自身的长度,进而缩小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之间的长度差,减小第一电路板因长度富余而在展平状态下翘曲的程度从而改善翘曲部分与盖板相互干渉的问题。
[0042]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3至图9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0043]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弯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部分结构在展平状态下的俯视图。
[0044]
第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层10、触控层20、第一电路板40、第二电路板50以及第三电路板60,其中触控层20层叠设置于显示层10的出光侧。第一电路板40包括第一弯折区42、与第一弯折区42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邦定区41和第二邦定区43,第一邦定区41与触控层20电连接;第二电路板50包括第二弯折区52、与第二弯折区52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三邦定区51和第四邦定区53,第三邦定区51与显示层10电连接;第三电路板60分别与第二邦定区43和第四邦定区53电连接;其中,显示层10的边缘设置有开口11,用于容置第一弯折区42,以形成避让区域。
[004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沿厚度方向x层叠设置有触控层20和显示层10,其中触控层20设置于靠近显示层10显示面12的一侧,以便于进行触摸控制。显示模组100中还包括用于将显示层10以及触控层20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板40和第二电路板50,以及用于设置驱动电路以及芯片等电子元件的第三电路板60。
[0046]
沿着第一电路板40和第二电路板50各自的延伸方向,为了便于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中将第一电路板40与触控层20绑定连接的一端称作第一邦定区41,将第一电路板40与第三电路板60相连接的一端称作第二邦定区43,将第二电路板50与显示层10绑定连接的一端称为第三邦定区51,将第二电路板50与第三电路板60相连接的一端称作第四邦定区53。也即本技术中的第一邦定区41与触控层20绑定连接,第二邦定区43与第三电路板60电连接,以使得触控层20能够接受芯片的控制并反馈触摸信号;第三邦定区51与显示层10绑定连接,第四邦定区53与第三电路板60电连接,以通过第三电路板60中的芯片控制显示层10进行相应的显示。
[0047]
在此连接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图1和图2所示出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在显示层10的边缘设置有开口11,将第一电路板40以及第二电路板50弯折至显示层10的背侧设置后,第一电路板40中的第一弯折区42穿过开口11,从而在不改变层结构厚度、即不改变第一弯
折区42的弯折半径的前提下使得第一电路板40能够在沿第一方向y更靠近第一电路板40两端的位置开始进行弯曲,即使得起弯点在第一方向y上与第一电路板40的两端之间的距离更小,进而缩短显示模组100中所需的第一电路板40自身的长度,减小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之间的长度差,从而减小第一电路板40在如前所述的展平状态下的长度盈余,由此减小第一电路板40的翘曲程度。可以理解的是,该开口11需要设置于与显示层10中的电路走线不发生冲突的边缘位置,以避免对显示层10的显示功能造成影响,例如,该开口11可以为与显示层10与第二电路板50之间的绑定连接区相邻设置。
[0048]
可选地,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可以为设置于显示层10以及触控层20的同一侧且沿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即第三电路板60可以为具有一定的宽度,并分别与并行的第一电路板40、第二电路板50相互电连接。其中,第二邦定区43与第四邦定区53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或者,在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具有交叠区域的实施例中,第二邦定区43与第四邦定区53也可以为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并部分重叠设置。
[0049]
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一并弯折至显示层10的非显示面13设置时,显示层10的非显示面13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缓冲垫90,从而为显示层10、触控层20等提供一定的支撑和防护。在此实施例中,第三电路板60可以为与缓冲垫90背离显示层10的一侧表面连接设置,第二邦定区43与第四邦定区53随之弯折至背侧。
[0050]
可选地,在第二电路板50与显示层10进行邦定连接的绑定区所在的一侧表面、即弯折后的内侧,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垫高块,该垫高块能够在第三电路板60弯折并与前述缓冲垫90连接设置后,在缓冲垫90与第二电路板50之间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0051]
同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触控层20中的触控结构可以以显示层10上的封装结构为基板,并设置于封装结构背离显示层10的一侧表面上,第一电路板40的第一邦定区41同样也与该侧表面上的电路结构电连接,因此,为了保证触控层20不会对第一电路板40的弯折造成阻碍,触控层20在显示层10上的正投影与开口11不重叠,即触控层20相对于显示层10具有一定的内缩,经内缩后暴露出的部分显示层10上即可设置开口11,除此之外,该区域还可以设置与第三邦定区51绑定连接的绑定焊盘等结构,本技术对此不作特定的限定。
[005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开口11设置于显示层10靠近第一弯折区42的一侧边缘并与第一弯折区42对应设置,开口11与第二电路板50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0053]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层10具有开口11,在厚度方向x上,开口11贯穿显示层10,在显示层10所在平面方向上,开口11由显示层10的侧面向显示层10的内部延伸设置,开口11的侧壁可以为与显示层10相对的显示面以及非显示面相垂直,也可以为具有一定的夹角或弧度。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口11可以为圆形开口、方形开口、梯形开口等多种形状结构,本技术对此不作特定的限定,只需保证开口11能够将弯折的第一电路板40容置在内即可。显示层10的显示面为进行显示的一侧表面,即出光面。
[0054]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第一电路板40能够顺利穿过开口11且不发生阻碍或干涉,该开口11沿第二方向z的宽度应大于第一电路板40穿过开口11的部分区域、即第一弯折区42中的最大宽度,此时开口11在第二方向z上可以为由与第一电路板40距离较近的一侧边缘起始并将第一电路板40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延伸容纳在内,或者,也可以为仅由显示层10的一侧的边缘起始,沿第一方向y向显示层10内部凹陷,并与其他边缘不相接触,形成u形开口,具体可以根据第一电路板40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位置进行设计。
[0055]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0在显示模组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路板50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0056]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可以为错开设置,两块电路板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不具有重叠的部分,由此能够避免两块电路板之间在弯折状态下发生相互干渉,保证第一电路板40的弯折区域能够不受影响地在开口11的区域内缩。
[0057]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0在第一方向y上相对第一弯折区42圆心的最远端穿过开口11。
[0058]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40在弯折后穿过开口11,此时第一电路板40在第一方向y上与开口11距离最远的端部,也即第一弯折区42中距离弯折形成的圆弧形状的圆心最远处被开口11容置在内,由此,能够使得第一电路板40充分内缩,从而保证缩短电路板长度的效果。
[0059]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路板40可以为正对开口11设置,即使得第一电路板40在第一方向y上完全容纳于开口11中,其中的第一方向y可以为第一电路板40的宽度方向,即与第一电路板40自身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由此能够使得开口11的侧壁与第一电路板40之间不发生干涉,并保证第一电路板40在展平后不会出现第一方向y上某一侧翘曲的问题。
[006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开口11在第二方向z上的长度为l1,第一电路板40位于开口中的区域在第二方向z上的最大宽度为l2,第二方向z与第一方向y相交,l1-l2≥0.5mm。
[0061]
如前所述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口11可以为在厚度方向x上正对第一电路板40设置,且开口11在第二方向z上的长度、即开口11自身的宽度l1应当大于穿过该开口11的部分第一电路板40的最大宽度l2,使得第一电路板40在穿过开口11时不会与开口11两侧的侧壁发生碰撞,同时,为了使得第一电路板40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l1与l2之间的差值可以为大于等于0.5mm。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厚度方向x、第一方向y以及第二方向z可以形成两两垂直的三坐标系。
[0062]
可选地,l1、l2之间的差值可以均等地分别设置于第一电路板40在第二方向z上的两侧,使得第一电路板40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口11的中央,由此能够得到较好的防碰撞、防剐蹭效果。
[0063]
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电路板50在厚度方向x上可以与开口11错开设置,此时第二电路板50与第一电路板40之间错开设置,二者之间的间距随之大于等于开口11的侧壁与第一电路板40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能够避免两块电路板之间相互干涉。或者,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电路板50在显示层10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为与开口11至少部分重合,此时同样应当使第二电路板50与第一电路板40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0064]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层10设置有用于避让第一电路板40的开口11,该开口11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伸尺寸需要根据第一电路板40以及第二电路板50的长度数据进行设计。
[0065]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部分结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部分结构在弯折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40的弯折半径为r1,第二电路板50的弯折半径为r2;在展平状态下,第一电路板40所在的延伸平面与第二电路板50所在的延伸平面相交并形成相交线,第一电路板40位于触控层20远离显示层10一侧表面的边缘与相交线之间
的长度为l3,第二电路板50位于触控层20靠近显示层10一侧表面边缘与相交线之间的长度为l4;开口11在第一方向y上的延伸尺寸,即由显示层10的边缘向中心延伸的深度为l5,l5≥[(l4-πr2)-(l3-πr1)]/2-r1 r2。
[0067]
将图7与图8对照可知,经由[(l4-πr2)-(l3-πr1)]/2-r1 r2这一公式计算得到的即为图8中区域d的长度。本技术中可以将开口11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等于区域d的长度,由此能够消除两块电路板的弯折余量之间差值的影响,有效减小第一电路板40在展平状态下的鼓起程度,且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之间、第一电路板40与显示层10之间在弯折后均不会产生干涉问题。
[0068]
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50在厚度方向x上可以错开设置,因此在与第三电路板60相连接的位置两块电路板可以为同层设置,即第二邦定区43与第四邦定区53可以为同层设置,此时第二邦定区43与第四邦定区53距离显示层10的侧面14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相同,即二者并列设置。
[0069]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开口11设置于显示层10相邻两个边缘相交处的区域且呈l形,开口11的一侧侧壁与第一邦定区41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0070]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40包括第一邦定区41、第一位弯折区42以及第二邦定区43,在此基础上,开口11可以为矩形开口,以便于进行加工,同时,开口11的沿第二方向z延伸的一侧侧壁,即最靠近显示层10中心的一侧侧壁可以为与第一邦定区41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以便于第一电路板40在弯折后形成规整、均匀的弯折区域形状,同时能够使得第一邦定区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邦定区43的延伸方向相同,避免第一弯折部42倾斜导致第一电路板40的某一区域形成单侧凸出的翘曲,从而保证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100能够提供防止电路板与盖板30干涉的效果。
[0071]
可选地,在第一电路板40以及第二电路板50弯折后,第一电路板40在盖板3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路板50在盖板3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盖板的轮廓内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40以及第二电路板50均弯折至显示层10的背侧设置,在弯折状态下,这两块电路板的弯折区域均位于盖板30的覆盖范围内,由此能够通过盖板30为前述两块电路板提供在厚度方向x上以及侧向上的防护作用,避免外界撞击等意外情况对电路板造成损伤,提高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可靠性。
[007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y,开口由显示层10靠近第一弯折区42的一侧边缘向显示层10内部凹陷设置,且开口11呈u形。
[0073]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口11设置于显示层11的边缘,并由显示层10靠近第一弯折区42的一侧边缘起始,沿第一方向y向显示层10的内部凹陷设置,此时开口11可以为u形开口,即开口11与显示层10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边缘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使得开口11在第二方向z上的两侧均存在侧壁,由此能够进一步限定第一弯折区42的位置,同时能够减小第一弯折区42受到撞击或磕碰的概率,提高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可靠性。
[0074]
可以理解的是,u形的开口11具有三个依次相接的侧壁,其中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以为与第二方向z垂直,夹设于中部的侧壁可以为与第一方向y垂直,此时形成的开口11即为矩形开口,形状更为规整,且能够保证第一邦定区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邦定区43的延伸方向相同,避免穿过开口11的第一电路板40发生倾斜。
[0075]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00还包括盖板30和偏光片70,盖板30设置于触
控层20背离显示层10的一侧,偏光片70设置于触控层20与盖板30之间。
[0076]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100中还可以设置有盖板30和偏光片70,且均设置于显示层10的显示面一侧,具体地,可以为盖板30设置于触控层20背离显示层10的一侧,偏光片70设置于触控层20与盖板30之间。盖板30的设置与前述展平状态下粘接后的设置位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偏光片70与盖板30之间还可以设有相应的粘接胶,可以采用显示技术领域常用的透明粘接胶,例如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ocr(opticalclear resin,光学透明树脂)等。偏光片70能够减少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从而改善在外界光照强烈的环境下显示层10的显示效果。除此之外,在触控层20与盖板30之间设置偏光片70还能够增大盖板30与触控层20之间在厚度方向x上的间距,从而为第一电路板40可能存在的翘曲、鼓起提供更大的容纳空间,在第二电路板50的长度以及各膜层厚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开口11所必须的最小深度,避免开口11与显示层10中原有的电路结构发生冲突导致所需边框宽度增大。
[0077]
请参阅图9,图9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二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1000,其中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具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的所有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模组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078]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说明和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