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11-19 16:13: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数据状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用电采集器是一种用于采集用电设备的用电数据的采集装置,其将采集的用电数据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至数据接收端,实现用户用电数据的互联监测。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进行智能监测的方法,导致用电采集器状态评估准确度较低,造成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误判的问题。
3.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进行智能监测的方法,导致用电采集器状态评估准确度较低,造成用电采集器的故障误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进行智能监测的方法,导致用电采集器状态评估准确度较低,造成用电采集器的故障误判的技术问题。
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
6.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智能管理系统,所述智能管理系统与用电采集器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基于所述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信息评价,生成环境影响参数;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基于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生成信号评价数据;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备用信号传输数据,根据所述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和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通过所述信号评价优化数据进行所述信号评价数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通过所述监测约束参数和所述环境影响参数进行所述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基于评价调整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
7.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系统,所述系统与用电采集器通信连接,所述系统包括:区域分布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监测约束参数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基于所述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环境影响参数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信息评价,生成环境影响参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基于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生成信号评价数据;评价优化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备用信号传输数据,根据所述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和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信号修正评价结果获取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号评价优化数据进行所述信号评价数
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状态评价结果获取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监测约束参数和所述环境影响参数进行所述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基于评价调整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
8.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获得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获取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基于区域分布信息进行环境评价,生成环境影响参数。获得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并进行信号评价,生成信号评价数据。获得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并根据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完成信号评价数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通过监测约束参数和环境影响参数进行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生成状态评价结果。实现了从多个维度对用电采集器的信号进行评价,使得获取的信号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提高了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估的准确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进行智能监测的方法,导致用电采集器状态评估准确度较低,造成用电采集器的故障误判的技术问题。
9.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中获取信号评价数据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中获取环境影响参数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11.附图标记说明:区域分布信息获取模块11,监测约束参数生成模块12,环境影响参数生成模块13,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评价优化数据获取模块15,信号修正评价结果获取模块16,状态评价结果获取模块17。
具体实施方式
12.本技术提供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进行智能监测的方法,导致用电采集器状态评估准确度较低,造成用电采集器的故障误判的技术问题。
13.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内容例仅为本技术所能实现的部分内容,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内容。
14.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智能管理系统,所述智能管理系统与用电采集器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00: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步骤200: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基于
所述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步骤300: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信息评价,生成环境影响参数;具体的,获取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其中用电采集器用于采集用户用电信息,并将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数据传输。随后,基于区域分布信息获得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得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基于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其中监测约束参数用于对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之间的距离进行约束。其中连接点为用电采集器的用户用电数据的接收点,当传输距离超过监测约束参数时,此时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必然受到距离的影响,因此根据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来获取距离对用电采集器信号传输的影响。随后,基于区域分布信息对用电采集器的分布环境进行环境影响信息评价,评价用电采集器所在的环境对其数据上传的影响,如用电采集器和连接点之间的传输障碍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以及环境温度对用电采集器和连接点传输的影响,生成环境影响参数。
15.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步骤300还包括:步骤310: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的建筑物信息,通过所述建筑物信息生成阻隔影响参数;步骤320: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实时环境温度数据,基于所述实时环境温度数据生成环境温度影响参数;步骤330:通过所述阻隔影响参数和所述环境温度影响参数得到所述环境影响参数。
16.具体的,获得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的建筑物信息,通过建筑物信息生成阻隔影响参数,其中阻隔影响参数根据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之间的阻隔建筑物数量进行获取,在获取阻隔建筑物数量时通过获取电采集器与连接点的高度数据获取高度差,获取电采集器垂直映射点与连接点垂直映射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构建映射点的直线距离,以高度差和映射点的直线距离为直角边构建高度差三角形。在高度差三角形中每个映射点直线距离均对应有斜边高度数据,获取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中高度较低的高度值,并与斜边高度数据进行高度相加计算,获取高度计算结果,得到映射点直线距离上各点对应的高度数据,在映射点直线距离上各点处超出高度计算结果的建筑即为阻隔建筑物。其中阻隔影响参数通过对各类建筑物进行信号衰减百分比监测,获取建筑平均信号衰减百分比。根据阻隔建筑物数量和建筑平均信号衰减百分比计算阻隔影响参数,如阻隔建筑物数量为10建筑平均信号衰减百分比为2%,则对应的阻隔影响参数为20%,阻隔建筑物数量越多阻隔影响参数越大。随后,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实时环境温度数据,基于获取的实时环境温度数据生成环境温度影响参数,由于用电采集设备的为电子器件因此无法长时间工作于高温环境中,当环境温度越高用电采集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越高,因此生成的环境温度影响参数也越高。通过获取用电采集器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和最高工作温度,并获取最高工作温度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的差值数据。当环境温度处于该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时则环境温度影响参数为0,环境温度超出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时,获取环境温度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的温度差值,根据温度差值和差值数据的比值获取环境温度影响参数。最后,通过对阻隔影响参数和环境温度影响参数进行叠加计算得到所述环境影响参数。通过获取环境影响参数,完成环境对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之间通讯的影响评估。
17.步骤400: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基于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生成信号评价数据;步骤500: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备用信号传输数据,根据所述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和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步骤600:通过所述信号评价优化数据进行所述信号评价数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步骤700:通过所述监测约束参数和所述环境影响参数进行所述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基于评价调整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
18.具体的,获取用电采集器的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基于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从多个维度对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包括:对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的波动、相应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估,生成信号评价数据。随后,获得用电采集器的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其中备用信号传输数据由备用连接点接收,其中备用连接点为连接点的备用设备,通过接收备用信号传输数据,来评价连接点是否存在异常,避免由于连接点异常而造成对用电采集器的错误评价。根据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和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通过信号评价优化数据进行信号评价数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即通过信号评价优化数据对信号评价数据进行修正优化,避免由于连接点损坏而造成对用电采集器的错误评价,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最后,通过监测约束参数和环境影响参数进行所述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即根据监测约束参数和环境影响参数对修正评价结果进行信号评价调整,基于评价调整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实现从多个维度对用电采集器信号的评价,使得获取的信号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提高了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估的准确度。
19.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步骤400还包括:步骤410:对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时段分类,获得时段分类结果;步骤420:设定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步骤430:通过所述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和所述时段分类结果进行信号的同时段信号评价,生成第一信号评价数据;步骤440:基于所述时段分类结果进行同时段下信号的波动趋势评价,基于波动趋势评价结果生成第二信号评价数据;步骤450: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评价数据和所述第二信号评价数据获得所述信号评价数据。
20.具体的,对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时段分类,将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分为多个时段,获得时段分类结果。设定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即设定相同时段内的传输信号波形的波动约束区间,当波动区间处于该段波动约束区间内时说明信号的波动符合阈值,反之则说明信号存在异常。随后,通过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和时段分类结果进行信号的同时段信号评价,评价各个时段的信号波动是否超出对应的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生成第一信号评价数据。基于时段分类结果进行同时段下信号的波动趋势评价,基于波动趋势评价结果生成第二信号评价数据,即获取相同时段下的信号波动趋势,获取波动的趋势为增强趋势或减弱趋势,当信号波动减弱时则说明信号的波动减少,干扰源逐渐减少。当波动趋势为增加时则说明干扰信号增强,干扰源逐渐增强,根据信号的波动趋势生成第二信号评价数据。最后,
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评价数据和所述第二信号评价数据获得所述信号评价数据,完成对信号干扰程度评价。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步骤400还包括:步骤460:对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传输时间标识,并依据传输时间标识结果进行顺序排序,获得顺序排序数据;步骤470:基于所述顺序排序数据进行信号稳定性变化评价,生成信号稳定性评价数据;步骤480:对所述顺序排序数据进行采集响应时间评价,基于采集响应时间评价结果生成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步骤490: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评价数据、所述第二信号评价数据、所述信号稳定性评价数据和所述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获得所述信号评价数据。
22.具体的,对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传输时间标识,标识各传输数据的传输时间,并依据传输时间标识结果进行顺序排序,获得顺序排序数据。基于所述顺序排序数据进行信号稳定性变化评价,在进行信号稳定性变化评价时通过设置排序阈值,根据顺序排序数据进行信号稳定性评价,顺序排序越靠后的数据相较于排序靠前的数据传输稳定性越差,生成信号稳定性评价数据。进一步,由于数据的响应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信号传输的优劣程度,信号响应时间越长响应灵敏度越低信号传输过程越不稳定,反之则响应灵敏度高信号传输过程越稳定。对顺序排序数据进行采集响应时间评价,即获取顺序排序数据对应的信号传输时间,基于采集响应时间评价结果生成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在获取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时,通过计算顺序排序数据的平均响应时间与顺序排序数据中的响应时间的差值,根据获取的差值计算结果生成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差值越大响应灵敏度越低。最后,通过第一信号评价数据、第二信号评价数据、信号稳定性评价数据和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获得信号评价数据。通过多个评价维度对传输信号进行评价,使得获取的信号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提高了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估的准确度。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步骤400还包括:步骤401:判断所述信号评价数据是否存在不满足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步骤402:当所述信号评价数据存在不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时,则判断所述传输距离信息是否在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内;步骤403:当所述传输距离信息在所述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内时,则基于所述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匹配新增连接点;步骤404:基于所述新增连接点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采集,并生成新增信号评价数据;步骤405:当所述新增信号评价数据可以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时,则基于所述新增连接点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采集。
24.具体的,判断信号评价数据是否存在不满足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其中预设质量阈值为预设的评价信号稳定性和强度的阈值。当信号评价数据存在不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时,则判断所述传输距离信息是否在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内,其中距离约束区间范围为连接点通讯的边缘范围,即判断用电采集器的所处位置是否在连接点通讯的边缘范围。当所述传输距离信息在所述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内时,此时则说明用电采集器的
所处位置位于连接点通讯的边缘范围。由于边缘范围的通讯信号较差,因此需要为用电采集器重新匹配新的连接点,则基于所述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匹配新增连接点。随后,基于新增连接点进行用电采集器的信号采集,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完成对新增的连接点与用电采集器的信号连接信息评价,并生成新增信号评价数据。当新增信号评价数据可以满足预设质量阈值时,则基于新增连接点进行用电采集器的信号采集。通过对用电采集器信号质量进行评价,并获取连接点的边缘通讯范围,对用电采集器进行连接优化,便于用电采集器实现更好的连接通讯。
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步骤400还包括:步骤406:当所述新增信号评价数据不可以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状态评价结果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基础信息生成设备约束参数;步骤407:通过所述设备约束参数匹配更换设备;步骤408:通过所述更换设备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更换处理。
26.具体的,当新增信号评价数据不可以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时,此时则说明更换的连接点后依然无法满足信号连接的预设质量阈值,则说明用电采集器可能存在损坏,则基于状态评价结果和用电采集器的基础信息生成设备约束参数。通过设备约束参数匹配对应的更换设备,根据更换设备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更换处理,实现对存在问题的用电采集器的更换。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步骤405还包括:步骤405-1:当所述信号评价数据存在不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时,则基于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评价标签;步骤405-2:基于所述评价标签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标识,基于标识结果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应用。
28.具体的,当信号评价数据存在不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时,此时则说明用电采集器的信号连接无法满足预设质量阈值。则基于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评价标签,即根据状态评价结果生成对应的用电采集器的可用程度标签。随后,基于评价标签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标识,标识各用电采集器的可用程度,基于标识结果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应用,即根据用电采集器的可用程度对用电采集器进行位置调整。由于信号评价数据仅用于评价用电采集器的数据传输信号,而部分用电采集器可能由于距离、阻隔较多等环境原因造成信号无法满足预设质量阈值,对该部分的用电采集器进行标识,基于标识结果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应用,即对该部分的用电采集器可以进行环境调整,避免非用电采集器自身原因导致的信号连接无法满足预设质量阈值而对用电采集器进行更换,造成资源浪费。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基于区域分布信息获得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基于所述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信息评价,生成环境影响参数。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基于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生成信号评价数据。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备用信号传输数据,根据所述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和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通过所述信号评价优化数据进行所述信号评价数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通过所述监测约束参数和所述环境影响参数进行所
述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基于评价调整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实现了从环境影响、连接点、传输距离等多个维度对用电采集器的信号进行评价,使得获取的信号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提高了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估的准确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进行智能监测的方法,导致用电采集器状态评估准确度较低,造成用电采集器的故障误判的技术问题。
30.实施例二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电采集器的状态量分布式监测系统,所述系统与用电采集器通信连接,所述系统包括:区域分布信息获取模块11,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区域分布信息;监测约束参数生成模块12,用于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基于所述传输距离信息生成监测约束参数;环境影响参数生成模块13,用于基于所述区域分布信息进行环境影响信息评价,生成环境影响参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历史信号传输数据,基于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信号评价,生成信号评价数据;评价优化数据获取模块15,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备用信号传输数据,根据所述备用信号传输数据和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生成信号评价优化数据;信号修正评价结果获取模块16,用于通过所述信号评价优化数据进行所述信号评价数据的评价修正,获得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状态评价结果获取模块17,用于通过所述监测约束参数和所述环境影响参数进行所述信号修正评价结果的信号评价调整,基于评价调整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
31.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还用于:对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时段分类,获得时段分类结果;设定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通过所述同时段波动约束区间和所述时段分类结果进行信号的同时段信号评价,生成第一信号评价数据;基于所述时段分类结果进行同时段下信号的波动趋势评价,基于波动趋势评价结果生成第二信号评价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评价数据和所述第二信号评价数据获得所述信号评价数据。
32.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还用于:对所述历史信号传输数据进行传输时间标识,并依据传输时间标识结果进行顺序排序,获得顺序排序数据;基于所述顺序排序数据进行信号稳定性变化评价,生成信号稳定性评价数据;对所述顺序排序数据进行采集响应时间评价,基于采集响应时间评价结果生成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评价数据、所述第二信号评价数据、所述信号稳定性评价数据和所述响应灵敏度评价数据获得所述信号评价数据。
33.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还用于:判断所述信号评价数据是否存在不满足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当所述信号评价数据存在不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时,则判断所述传输距离信息是否在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内;当所述传输距离信息在所述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内时,则基于所述距离约束区间范围匹配新增连接点;基于所述新增连接点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采集,并生成新增信号评价数据;当所述新增信号评价数据可以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时,则基于所述新增连接点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信号采集。
34.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还用于:当所述新增信号评价数据不可以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时,则基于所述状态评价结果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基础信息生成设备约束参数;通过所述设备约束参数匹配更换设备;通过所述更换设备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更换处理。
35.进一步地,所述环境影响参数生成模块13还用于: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与连接点的建筑物信息,通过所述建筑物信息生成阻隔影响参数;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得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实时环境温度数据,基于所述实时环境温度数据生成环境温度影响参数;通过所述阻隔影响参数和所述环境温度影响参数得到所述环境影响参数。
36.进一步地,所述信号评价数据获取模块14还用于:当所述信号评价数据存在不满足所述预设质量阈值的信号数据时,则基于所述用电采集器的状态评价结果生成所述用电采集器的评价标签;基于所述评价标签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标识,基于标识结果进行所述用电采集器的应用。
37.上述实施例二用于执行如实施例一中的方法,其执行原理以及执行基础均可以通过实施例一中记载的内容获取,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这样获取的内容也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