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重构改良方法与流程

2022-11-16 09:17: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生态绿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重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2.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业发展主要受限于水分的不足。土壤持水供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水分短缺状况,促进生态修复、旱作农业的发展。以往主要采用保水剂施用、地貌改善等措施来促进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水分蓄积,但保水剂施用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污染风险;地貌改善下土壤水分的长期供应效果不足,不利于生态植被及作物的稳定生长。
3.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主要是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填充、堆积区域,例如采煤沉陷区的充填复垦区、露天采场的回填土治理区以及工程产生的弃土弃渣堆场区等。这类区域存在大厚度的土壤结构完全受人工扰动影响,可在前期处理过程中人为改善整体(特别是深部的土壤结构),进而为后期地表生态恢复或农业种植创造良好的深层结构条件。在该类型区域已有的技术体现在分层填充、隔水层构建等,存在工程量大、目的性不强、部分区域的成本效益不平衡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缺水问题及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域的特点,开发一种具有特殊针对性的土壤重构改良方式,以期更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壤蓄存干旱半干旱区的宝贵降水及暴雨下的水资源,为生态修复、农业种植中的植物生长提供一种更加持久的水分供应保证。
5.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重构改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s1,确定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h的范围为h1~h2,满足h1=h1 t,h2=h1 h2,其中,h1为通过测定得到的当地干旱半干旱区及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h2为通过测定得到的当地植物的根系分布层的深度,t为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
7.s2,确定上层滞水处理区位;
8.s3,在上层滞水处理区位以下h深度的范围内,分散、错落布置若干个用于收集水的容器,容器的开口朝上;
9.s4,将容器布置好后,在容器上方填充土体至设计标高,在地表进行土壤改良后进行植物的种植。
10.本发明通过上层滞水结构实现干旱半干旱区次降雨下雨水的深层就地蓄积及后期就地水分供应与利用,具有工程量小,不限制植物根系深层生长等优点;本发明的方法考虑了后期所储存水分在毛管水上升等作用下造成的水分蒸发损失及地表积盐问题,通过控制滞水存储在合理的土壤深度范围内,确保蓄水功能与植物供水的协调性;本发明的方法
考虑了暴雨下的浅层土壤水分过度蓄积造成的积水及坡面土体失稳问题,采用了分层错落设置及适度面积比例的布设方式,为过多雨水的深层渗漏排导创造条件;本发明的方法与填充、堆置工艺结合,提高方案的合理性,方法简单易行、布设灵活、可操作性强。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中,在每个容器上设有连接地表的输水装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水装置为秸秆、麻绳和棉线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采用秸秆、麻绳、棉线等输水装置联通到地表,借助优先流通道引流的作用确保能实现且尽早发挥上层滞水的滞水效用。一方面,当地表有积水时,可将地表的水向地下的容器内引导,使容器内存储水分,另一方面当地表干旱时,也可将容器中的水分向地表的植物根系输送,使植物充分吸收容器内存储的水分。
13.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布置完容器后,将秸秆、麻绳和棉线等输水装置的下端放入容器内,输水装置的上端可以人为或用设备竖直拎起,然后在容器上方填充土体,填充完毕后将输水装置的上端裸露于地表或浅埋在地表内。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中,上层滞水处理区位为水分汇集区域。水分汇集区域包括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水分汇集区域,也包括反坡地内侧、汇流树穴、坡面洼地等。在水分汇集区域内布设容器,确保次降水条件下的降水能入渗到不透水的上层滞水处理位置,即能形成上层滞水来储存水分。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器包括瓦盆或陶罐。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中,t为5-15厘米。可防止地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进入地表而蒸发。
17.浅层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可以补给作物生育期部分需水量,但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并且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土壤表层积盐速度与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高度和输水速度有关,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速度对补给土面蒸发损失很重要,而其上升高度又是决定毛管水能否输送到土壤表层的先决条件,在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输水速度快,积盐速度就快,土壤次生盐碱化较易发生。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器的整体水平面的覆盖面积占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水平面面积的70%以下。目的是避免在该深度的范围内过多蓄水而导致暴雨条件下的降水入渗不畅问题。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器内填充有多孔物质,以防止容器以上部位土体中的细粒泥土填充容器而降低该模式长期蓄水效用,确保上层滞水设施蓄水功能的长效性。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物质包括生物炭和/或沸石。可以实现对水分的吸附作用,起到保水作用。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水装置布置于靠近所种植的植物根系的位置。秸秆、麻绳和棉线等输水装置布置于靠近所种植的植物根系的位置。可使容器中的水输送至植物根系周围,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促进生长,减少水分通过地表的流失。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3.1、本发明通过上层滞水结构实现干旱半干旱区次降雨下雨水的深层就地蓄积及后期就地水分供应与利用,具有工程量小,不限制植物根系深层生长等优点;
24.2、本发明的方法考虑了后期所储存水分在毛管水上升等作用下造成的水分蒸发损失及地表积盐问题,通过控制滞水存储在合理的土壤深度范围内,确保蓄水功能与植物
供水的协调性;
25.3、本发明的方法考虑了暴雨下的浅层土壤水分过度蓄积造成的积水及坡面土体失稳问题,采用了分层错落设置及适度面积比例的布设方式,为过多雨水的深层渗漏排导创造条件;
26.4、本发明的方法与填充、堆置工艺结合,提高方案的合理性,方法简单易行、布设灵活、可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27.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28.其中: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重构改良方法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容器;2-输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3.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重构改良方法。
3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重构改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5.s1,确定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
36.确定局部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h的范围为h1~h2,满足h1=h1 t,h2=h1 h2,其中,h1为基于经验、参照区域或试验方法来测定得到的当地干旱半干旱区及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h2为通过测定得到的当地灌木植物的主要根系分布层的深度,t为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
37.s2,确定上层滞水处理区位。
38.s3,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处理方式:
39.在干旱半干旱区或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土体填充或堆积的过程中,在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最终处理标高下的h深度范围内,分散、错落布置若干个用于收集水的容器1,容器1的开口朝上。容器1的底部不带孔,不透水,能盛水,无污染物,可发挥填充、堆置区域的深层滞水功能。
40.s4,将容器1布置好后,在容器1上方填充土体至设计标高(即上述的最终处理标高),在地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处理,改良后进行生态植被或农作物的种植。
4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3中,在每个容器1上设有连接地表的输水装置2。
4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输水装置2为秸秆、麻绳和棉线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采用秸秆、麻绳、棉线等输水装置2联通到地表,借助优先流通道引流的作用确保能实现
且尽早发挥上层滞水的滞水效用。一方面,当地表有积水时,可将地表的水向地下的容器1内引导,使容器1内存储水分,另一方面当地表干旱时,也可将容器1中的水分向地表的植物根系输送,使植物充分吸收容器1内存储的水分。
43.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布置完容器1后,将秸秆、麻绳和棉线等输水装置2的下端放入容器1内,输水装置2的上端可以人为或用设备竖直拎起,然后在容器1上方填充土体,填充完毕后将输水装置2的上端裸露于地表或浅埋在地表内。
4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2中,上层滞水处理区位为水分汇集区域。水分汇集区域包括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填充、堆积重塑地貌区的水分汇集区域,也包括反坡地内侧、汇流树穴、坡面洼地等。在水分汇集区域内布设容器1,确保次降水条件下的降水能入渗到不透水的上层滞水处理位置,即能形成上层滞水来储存水分。
4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容器1为瓦盆或陶罐等底部不带孔,不透水,能盛水,无污染物的容器1。
4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1中,t为5-15厘米,优选为10厘米。可防止地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进入地表而蒸发。
47.需要说明的是,浅层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可以补给作物生育期部分需水量,但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并且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土壤表层积盐速度与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高度和输水速度有关,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速度对补给土面蒸发损失很重要,而其上升高度又是决定毛管水能否输送到土壤表层的先决条件,在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输水速度快,积盐速度就快,土壤次生盐碱化较易发生。
4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容器1的整体水平面的覆盖面积占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水平面面积的70%以下。目的是避免在该区域内过多蓄水而导致暴雨条件下的降水入渗不畅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要把所有降水都积蓄在该区域内,而是实现一部分的滞水滞留。
4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容器1内填充有多孔物质,以防止容器1以上部位土体中的细粒泥土填充容器1而降低该模式长期蓄水效用,确保上层滞水设施蓄水功能的长效性。
5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多孔物质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炭、沸石等。可以实现对水分的吸附作用,起到保水作用。
5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秸秆、麻绳和棉线等输水装置2布置于靠近所种植的植物根系的位置。可使容器1中的水输送至植物根系周围,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促进生长,减少水分通过地表的流失。
52.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案做进一步阐述。
53.实施例1
54.如图1所示,一处矿区经实测当地填充区域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h1为110cm,当地灌木植物的主要根系分布层的深度h2为30cm,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10cm;进而利用公式h1=h1 t和h2=h1 h2计算,确定局部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范围h为120cm~140cm。
55.选择在干旱半干旱区填充区汇流树穴、坡面洼地下进行上层滞水处理。
56.然后在填充设计标高下的120cm~140cm范围内,分散、错落放置瓦盆、陶罐等底部
不带孔、不透水、能盛水、无污染物的容器1,容器1的开口朝上,发挥填充、堆置区域的深层滞水功能。
57.将容器1布置好后,在容器1上方填充土体至设计标高,在地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处理,改良后种植当地的主要生态绿化灌木、草本或农作物。
58.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中的汇流树穴、坡面洼地属于水分汇集区域,在水分汇集区域内布设容器1,确保次降水条件下的降水能入渗到不透水的上层滞水处理位置,即能形成上层滞水来储存水分。
59.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10cm,可防止地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进入地表而蒸发。
60.需要说明的是,浅层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可以补给作物生育期部分需水量,但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并且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土壤表层积盐速度与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高度和输水速度有关,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速度对补给土面蒸发损失很重要,而其上升高度又是决定毛管水能否输送到土壤表层的先决条件,在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输水速度快,积盐速度就快,土壤次生盐碱化较易发生。
61.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的整体水平面的覆盖面积占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水平面面积的70%。
62.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内填充有多孔物质,以防止容器1以上部位土体中的细粒泥土填充容器1而降低该模式长期蓄水效用,确保上层滞水设施蓄水功能的长效性。
63.在本实施例中,多孔物质为生物炭、沸石等。可以实现对水分的吸附作用,起到保水作用。
64.实施例2
65.一处矿区经实测当地填充区域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h1为85cm,当地灌木植物的主要根系分布层的深度h2为50cm,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10cm;进而利用公式h1=h1 t和h2=h1 h2计算,确定局部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范围h为95cm~135cm。
66.选择在干旱半干旱区堆置区反坡台阶内侧进行上层滞水处理。
67.然后在填充设计标高下的95cm~135cm范围内,分散、错落放置瓦盆、陶罐等底部不带孔、不透水、能盛水、无污染物的容器1,容器1的开口朝上,发挥填充、堆置区域的深层滞水功能。
68.将容器1布置好后,在每个容器1上设有连接地表的输水装置2,然后在容器1上方继续逐层填充土体至设计标高,在地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处理,改良后种植当地的主要生态绿化灌木、草本或农作物。
69.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中的干旱半干旱区堆置区反坡台阶内侧属于水分汇集区域,在水分汇集区域内布设容器1,确保次降水条件下的降水能入渗到不透水的上层滞水处理位置,即能形成上层滞水来储存水分。
70.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10cm,可防止地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进入地表而蒸发。
71.需要说明的是,浅层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可以补给作物生育期部分需水量,但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并且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会导致土壤次生盐
渍化的产生,土壤表层积盐速度与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高度和输水速度有关,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速度对补给土面蒸发损失很重要,而其上升高度又是决定毛管水能否输送到土壤表层的先决条件,在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输水速度快,积盐速度就快,土壤次生盐碱化较易发生。
72.在本实施例中,输水装置2采用秸秆。采用秸秆联通到地表,借助优先流通道引流的作用确保能实现且尽早发挥上层滞水的滞水效用。一方面,当地表有积水时,可将地表的水向地下的容器1内引导,使容器1内存储水分,另一方面当地表干旱时,也可将容器1中的水分向地表的植物根系输送,使植物充分吸收容器1内存储的水分。
73.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布置完容器1后,将秸秆的下端放入容器1内,秸秆的上端可以人为或用设备竖直拎起,然后在容器1上方填充土体,填充完毕后将输水装置2的上端裸露于地表或浅埋在地表内。
74.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的整体水平面的覆盖面积占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水平面面积的40%。
75.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内填充有多孔物质,以防止容器1以上部位土体中的细粒泥土填充容器1而降低该模式长期蓄水效用,确保上层滞水设施蓄水功能的长效性。
76.在本实施例中,多孔物质为生物炭、沸石等。可以实现对水分的吸附作用,起到保水作用。
77.在本实施例中,将秸秆布置于靠近所种植的植物根系的位置。可使容器1中的水输送至植物根系周围,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促进生长,减少水分通过地表的流失。
78.实施例3
79.一处矿区经实测当地填充区域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h1为85cm,当地灌木植物的主要根系分布层的深度h2为50cm,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8cm;进而利用公式h1=h1 t和h2=h1 h2计算,确定局部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范围h为93cm~135cm。
80.选择在干旱半干旱区堆置区反坡台阶内侧进行上层滞水处理。
81.然后在填充设计标高下的93cm~135cm范围内,分散、错落放置瓦盆、陶罐等底部不带孔、不透水、能盛水、无污染物的容器1,容器1的开口朝上,发挥填充、堆置区域的深层滞水功能。
82.将容器1布置好后,在每个容器1上设有连接地表的输水装置2,然后在容器1上方继续逐层填充土体至设计标高,在地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处理,改良后种植当地的主要生态绿化灌木、草本或农作物。
83.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中的干旱半干旱区堆置区反坡台阶内侧属于水分汇集区域,在水分汇集区域内布设容器1,确保次降水条件下的降水能入渗到不透水的上层滞水处理位置,即能形成上层滞水来储存水分。
84.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8cm,可防止地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进入地表而蒸发。
85.需要说明的是,浅层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可以补给作物生育期部分需水量,但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并且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土壤表层积盐速度与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高度和输水速度有关,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速度对补给土面蒸发损失很重要,而其上升高度又是决定毛管水能否输送到土壤表层
的先决条件,在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输水速度快,积盐速度就快,土壤次生盐碱化较易发生。
86.在本实施例中,输水装置2采用麻绳。采用麻绳联通到地表,借助优先流通道引流的作用确保能实现且尽早发挥上层滞水的滞水效用。一方面,当地表有积水时,可将地表的水向地下的容器1内引导,使容器1内存储水分,另一方面当地表干旱时,也可将容器1中的水分向地表的植物根系输送,使植物充分吸收容器1内存储的水分。
87.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布置完容器1后,将麻绳的下端放入容器1内,麻绳的上端可以人为或用设备竖直拎起,然后在容器1上方填充土体,填充完毕后将输水装置2的上端裸露于地表或浅埋在地表内。
88.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的整体水平面的覆盖面积占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水平面面积的50%。
89.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内填充有多孔物质,以防止容器1以上部位土体中的细粒泥土填充容器1而降低该模式长期蓄水效用,确保上层滞水设施蓄水功能的长效性。
90.在本实施例中,多孔物质为生物炭、沸石等。可以实现对水分的吸附作用,起到保水作用。
91.在本实施例中,将麻绳布置于靠近所种植的植物根系的位置。可使容器1中的水输送至植物根系周围,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促进生长,减少水分通过地表的流失。
92.实施例4
93.一处矿区经实测当地填充区域土壤的毛管水上升高度h1为110cm,当地灌木植物的主要根系分布层的深度h2为30cm,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12cm;进而利用公式h1=h1 t和h2=h1 h2计算,确定局部上层滞水处理的深度范围h为122cm~140cm。
94.选择在干旱半干旱区堆置区反坡台阶内侧进行上层滞水处理。
95.然后在填充设计标高下的122cm~140cm范围内,分散、错落放置瓦盆、陶罐等底部不带孔、不透水、能盛水、无污染物的容器1,容器1的开口朝上,发挥填充、堆置区域的深层滞水功能。
96.将容器1布置好后,在每个容器1上设有连接地表的输水装置2,然后在容器1上方继续逐层填充土体至设计标高,在地表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处理,改良后种植当地的主要生态绿化灌木、草本或农作物。
97.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中的干旱半干旱区堆置区反坡台阶内侧属于水分汇集区域,在水分汇集区域内布设容器1,确保次降水条件下的降水能入渗到不透水的上层滞水处理位置,即能形成上层滞水来储存水分。
98.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分蒸发的预留土壤层厚度t取值为12cm,可防止地下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作用上升进入地表而蒸发。
99.需要说明的是,浅层地下水通过土壤毛管作用可以补给作物生育期部分需水量,但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并且埋深较浅的地区,由于土壤毛细管的作用,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土壤表层积盐速度与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高度和输水速度有关,毛管上升水的上升速度对补给土面蒸发损失很重要,而其上升高度又是决定毛管水能否输送到土壤表层的先决条件,在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范围内,输水速度快,积盐速度就快,土壤次生盐碱化较易发生。
100.在本实施例中,输水装置2采用棉线。采用棉线联通到地表,借助优先流通道引流的作用确保能实现且尽早发挥上层滞水的滞水效用。一方面,当地表有积水时,可将地表的水向地下的容器1内引导,使容器1内存储水分,另一方面当地表干旱时,也可将容器1中的水分向地表的植物根系输送,使植物充分吸收容器1内存储的水分。
101.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布置完容器1后,将棉线的下端放入容器1内,棉线的上端可以人为或用设备竖直拎起,然后在容器1上方填充土体,填充完毕后将输水装置2的上端裸露于地表或浅埋在地表内。
102.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的整体水平面的覆盖面积占上层滞水处理区位的水平面面积的60%。
103.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内填充有多孔物质,以防止容器1以上部位土体中的细粒泥土填充容器1而降低该模式长期蓄水效用,确保上层滞水设施蓄水功能的长效性。
104.在本实施例中,多孔物质为生物炭、沸石等。可以实现对水分的吸附作用,起到保水作用。
105.在本实施例中,将棉线布置于靠近所种植的植物根系的位置。可使容器1中的水输送至植物根系周围,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促进生长,减少水分通过地表的流失。
10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0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0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0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10.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
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1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