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螺栓连接的榫卯式引流板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5:2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力金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螺栓连接的榫卯式引流板。


背景技术:

2.电气设备的接头主要用于承载负荷电流,而耐张线夹是输电线路设备接头的关键重要部位,耐张线夹起到固定电气设备的导线,承受导线的张力并输送电能的作用,耐张线夹良好的运行状态是输电网络能够安全稳定输送电能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负荷的增加,耐张线夹易出现引流板发热失效的问题,一旦引流板的温度超过导线温度,便会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3.目前耐张线夹引流板由螺栓连接紧固。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螺栓连接一旦发生松动,造成电气接触面接触不实,实际接触面积大大减小,从而导致接触电阻的快速升高而造成引流板发热。并且引流板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容易受到破坏,也会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螺栓连接的榫卯式引流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螺栓连接的榫卯式引流板。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所述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采用榫卯连接;
7.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两组防护组件,两组防护组件对称设置在第一引流板的两侧;防护组件包括第一防护壳、第二防护壳、第三防护壳;
8.所述第一引流板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所述第一防护壳横向滑动设置在固定板的下端面;
9.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转动穿过第一引流板;双向螺纹杆具有螺旋方向相反的两个螺纹段;两个螺纹段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防护壳螺纹连接;
10.所述第二防护壳限位滑动设置在第一防护壳的外侧;所述第二防护壳与第一防护壳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壳的下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防护壳的上端设有与第一斜面适配的第二斜面;
11.所述第三防护壳限位滑动设置在第二防护壳的外侧;所述第三防护壳与第二防护壳的驱动连接;第二防护壳的下端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三防护壳的上端设有与第三斜面适配的第四斜面。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下端固定有两个固定块,所述双向螺纹杆转动设置在两个固定块之间;所述双向螺纹杆的一端贯穿对应的固定块且固设有螺帽。
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下端面上开设有两条t形滑槽,每个所述第一防护壳上均固设有与对应的t形滑槽滑动配合的t形滑块。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外侧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防护壳的内侧固
设有与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滑块;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外侧横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防护壳的上端活动设置有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
15.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竖直的第一槽段和倾斜的第二槽段,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连通;所述第二槽段向靠近另一个防护壳的方向倾斜向下。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密封滑动设置第一活塞板;所述第二活塞板的外侧固定有第一挤压板并且第一挤压板伸出第一腔体外;所述第二活塞板与第一腔体的内壁之间抵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防护壳体上开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液体通道;
17.所述第二防护壳上开设有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液管;所述第一液管的下端固定有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密封滑动设置在第一滑动腔内,所述第一液管的上端与第一滑块固连,且伸入到第一滑块内;
18.所述第二防护壳上设有第一伸缩管,所述第一伸缩管的一端与第一液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固连,且伸入到第一滑块内;所述第一伸缩管与第一液管连通;
19.第一腔体、第一液体通道、第一伸缩管、第一液管、第一活塞内充满液体。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护壳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三防护壳上固设有与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的第二限位滑块;
21.所述第二防护壳上横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防护壳上活动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22.第二导向槽包括竖直的第三槽段和倾斜的第四槽段,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连通;第四槽段向靠近另一个防护壳的方向倾斜向下。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护壳上开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密封滑动设有第二活塞板,所述第二活塞板的外侧固定设有第二挤压板且第二挤压板伸出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活塞板与第二腔体之间抵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防护壳上开设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液体通道;
24.所述第三防护壳上纵向开设有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二滑动腔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液管,所述第二液管的下端固定有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滑动腔密封滑动配合;第二液管的上端伸入到第二滑块内,且与第二滑块37固连;
25.所述第三防护壳上设有第二伸缩管,所述第二伸缩管的一端与第二液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伸缩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且伸入到第二滑块内;所述第二伸缩管与第二液管连通;
26.第二腔体、第二液体通道、第二伸缩管、第二液管、第二活塞内充满液体。
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液管与第二液管均由硬质材料制成。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一侧,所述安装板固定套设在耐张线夹上,所述耐张线夹与钢锚螺纹连接。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通过榫卯连接避免了因螺栓松动而引发的引流板发热问题,又可以有效增加引流板接头处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进而有效阻止发热故障。
30.防护机构打开状态下,将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包裹,可以对第一引流板和第
二引流板起到防护的作用,防止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或损坏,进而影响电路的正常运行。同时防护机构对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的连接处具有夹紧紧固的作用,防止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发生相对移动,而使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的接触面积减小,甚至脱离。
31.防护机构叠合状态下,占用空间小,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进行安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发明中防护机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本发明中防护机构的剖视图;
35.图4是本发明中双向螺纹杆的安装示意图;
36.图5是本发明中防护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37.图6是本发明中第一防护壳的剖视图;
38.图7是本发明中第二防护壳的剖视图;
39.图8是本发明中第三防护壳的剖视图。
40.图中:1、第一引流板;2、安装板;3、第二引流板;4、耐张线夹;5、钢锚;6、固定板;7、第一防护壳;8、t形滑块;9、双向螺纹杆;10、螺帽;11、第一导向槽;12、第一挤压板;13、第一活塞板;14、第一腔体;15、第一弹簧;16、第一液体通道;17、第一滑槽;18、第二防护壳;19、第一限位滑块;20、第二导向槽;21、第二挤压板;22、第二活塞板;23、第二腔体;24、第二弹簧;25、第二液体通道;26、第一滑动腔;27、第一液管;28、第一活塞;29、第一滑块;30、第一伸缩管;31、第二滑槽;32、第三防护壳;33、第二限位滑块;34、第二滑动腔;35、第二液管;36、第二活塞;37、第二滑块;38、第二伸缩管。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螺栓连接的榫卯式引流板,包括第一引流板1、第二引流板3、防护机构、双向螺纹杆9。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采用榫卯连接。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采用榫卯配合避免了因螺栓松动而引发的引流板发热问题,又可以有效增加引流板接头处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进而有效阻止发热故障。
43.双向螺纹杆9与防护机构驱动连接。在双向螺纹杆9作用下,防护机构折叠或打开,当防护机构折叠时,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进行安装和维护。
44.当防护机构打开时,将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包裹,对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起到防护作用和夹紧紧固的作用。这样防止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受到外界环境如雨水的侵蚀,又对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起到夹紧紧固的作用,防止第一引流板1
和第二引流板3相对滑动而使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的接触面积减小,甚至脱离。
45.第一引流板1固定在安装板2的一侧,安装板2固定套设在耐张线夹4上,耐张线夹4和钢锚5螺纹连接。
46.防护机构包括两组防护组件,两组防护组件对称设置在第一引流板1的两侧。防护组件包括第一防护壳7、第二防护壳18、第三防护壳32。
47.如图3所示,第一引流板1上固定套设有固定板6。第一防护壳7横向滑动设置在固定板6的下端面。固定板6上开设有t形滑槽,第一防护壳上7的上端固设有与t形滑槽滑动配合的t形滑块8。第一防护壳7沿着t形滑槽相对或背离运动。
48.如图4所示,固定板6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两个固定块,双向螺纹杆9转动设置在两个固定块之间。双向螺纹杆9转动穿过第一引流板1。双向螺纹杆9具有螺旋方向相反的两个螺纹段,两个第一防护壳7分别与对应侧的螺纹段螺纹连接。双向螺纹杆9的一端贯穿对应的固定块且固设有螺帽10。螺帽10方便转动双向螺纹杆9。当双向螺纹杆9转动时,两个第一防护壳7相对或背离移动。
49.第二防护壳18限位滑动设置在第一防护壳7的外侧。第一防护壳7和第二防护壳18驱动连接。
50.第三防护壳32限位滑动设置在第二防护壳18的外侧。第二防护壳18和第三防护壳32驱动连接。
51.当第一防护壳7相向或背离运动时,带动第二防护壳18动作,第二防护壳18带动第三防护壳32动作,最终使第二防护壳18移动到第一防护壳7的下方,第三防护壳32运动到第二防护壳18的下端面。第一防护壳7、第二防护壳18、第三防护壳32处于同一个面上,将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包裹,并对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加紧,防止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的连接处发生相对移动。
52.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一防护壳7的两个侧面上对称开设有第一导向槽11。每个侧面上均设有两个第一导向槽11,同一侧面上的两个第一导向槽11平行设置。第二防护壳18的内侧固设有与第一导向槽11滑动配合的第一限位滑块19。第一限位滑块19具有四个,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向槽11滑动配合。
53.第一导向槽11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为竖直设置。
54.第二槽段为倾斜向下设置,其向靠近另一个第一防护壳7的方向倾斜。
55.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连通。
56.第一防护壳7的两侧均横向开设有第一滑槽17,两个第一滑槽17相对称。第二防护壳18两侧的上端面均活动设置有与对应的第一滑槽17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29。
57.如图6所示,第一防护壳7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腔体14。第一腔体14内密封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板13,第一活塞板13的外侧固设有第一挤压板12。第一挤压板12伸出第一腔体14外。第一活塞板13和第一腔体14的内壁之间抵接有多个第一弹簧15。第一防护壳7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对应的第一腔体14连通的第一液体通道16。初始第一弹簧15处于压缩状态而具有弹性势能,第一挤压板12伸出第一防护壳7。当第一挤压板12受到挤压时,第一活塞板13向第一腔体14内移动时,第一弹簧15进一步被压缩,当第一挤压板12受到的挤压消失时,第一弹簧15带动第一活塞板13和第一挤压板12复位。
58.如图7所示,第二防护壳18的两侧均纵向开设有第一滑动腔26。每个第一滑动腔26
内均滑动设置有第一液管27。每个第一液管27的下端均固连有第一活塞28,第一活塞28具有中空的结构。第一活塞28与对应的第一滑动腔26密封滑动配合。第一液管27的上端与第一滑块29固连,且伸入到第一滑块29内。
59.第二防护壳18两侧的上端均设有第一伸缩管30。第一伸缩管30的一端与第一液体通道16连通,第一伸缩管30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29固定连接,且伸入到第一滑块29内。第一伸缩管30与第一液管27连通。第一腔体14、第一液体通道16、第一伸缩管30、第一液管27、第一活塞28内充满液体。
60.第一防护壳7的下端面设有第一斜面,第二防护壳18的上端面设有与第一斜面适配的第二斜面。
61.当两个第一防护壳7相向移动时,两个相对的第一挤压板12相互挤压,使第一挤压板12逐渐向对应的第一腔体14内移动。第一挤压板12使第一活塞板13逐渐向靠近第一腔体14内移动,第一腔体14内的液体通过第一液体通道16进入到第一伸缩管30,并通过第一液管27进入到第一滑动腔26内,第一滑动腔26内的液体压力变大,推动第一活塞28相对第二防护壳18向上移动。第一液管27逐渐伸出第一滑动腔26。由于第一滑块29与第一滑槽17横向滑动配合,使得第二防护壳18沿着第一导向槽11的第一槽段向下移动。第二防护壳18相对于第一防护壳7向下移动。同时两个第二防护壳18在第一防护壳7的带动下相向运动。
62.当第一限位滑块19移动到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的连通处时,第二斜面的边线与第一斜面的边线接触。然后第一限位滑块19进入到第二槽段,在第二槽段的作用下,第二斜面沿着第一斜面移动。第二防护壳18相对于第一防护壳7向下移动的同时,第二防护壳18还相对于第一防护壳7向内侧移动。同时第一伸缩管30缩短,第一滑块29沿着第一滑槽17移动。最终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完全配合,第二防护壳18与第一防护壳7处于同一个竖直面上。
63.具体的,第二防护壳18的两个侧面上对称开设有第二导向槽20。每个侧面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导向槽20,同一侧面上的两个第二导向槽20互相平行。第三防护壳32的内侧固固设有与第二导向槽20滑动配合的第二限位滑块33。第二限位滑块33具有四个,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向槽20滑动配合。
64.第二导向槽20包括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第三槽段为竖直设置。第四槽段为倾斜向下设置,且向靠近第二防护壳18的方向倾斜。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连通。
65.第二防护壳18两侧均横向开设有第二滑槽31,两个第二滑槽31相对称。第三防护壳32两侧的上端面均活动设置有与对应的第二滑槽31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37。
66.如图7所示,第二防护壳18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腔体23。第二腔体23内密封滑动设置有第二活塞板22,第二活塞板22的外侧固设有第二挤压板21。第二挤压板21伸出所述第二腔体23。第二活塞板22和第二腔体23的内壁之间抵接有多个第二弹簧24。第二防护壳18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对应的第二腔体23连通的第二液体通道25。初始第二弹簧24处于压缩状态而具有弹性势能,使第二挤压板21伸出第二防护壳18。当第二挤压板21受到挤压时,第二活塞板22向第二腔体23内移动时,第二弹簧24进一步被压缩,当第二挤压板21受到的挤压消失时,第二弹簧24带动第二活塞板22和第二挤压板21复位。
67.如图8所示,第三防护壳32的两侧均纵向开设有第二滑动腔34。每个第二滑动腔34内均滑动设置有第二液管35。每个第二液管35的下端均固连有第二活塞36,第二活塞36具有中空的结构。第二活塞36与对应的第二滑动腔34密封滑动配合。第二液管35的上端伸入
到第二滑块37内,并与第二滑块37固定连接;
68.第三防护壳32两侧的上端面均设有第二伸缩管38。第二伸缩管38的一端与第二液体通道25连通,第二伸缩管38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37固定连接,且伸入到第二滑块37内。第二伸缩管38与第二液管35连通。第二腔体23、第二液体通道25、第二伸缩管38、第二液管35、第二活塞36内充满液体。
69.第二防护壳18的下端面设有第三斜面,第三防护壳32的上端面设有与第三斜面适配的第四斜面。
70.当第二防护壳18运动时,第二防护壳18上的第二挤压板21相互挤压,使得第二活塞板22向靠近第二腔体23内移动,第二腔体23的空间被压缩,使得第二腔体23内的液体依次通过第二液体通道25、第二伸缩管38、第二液管35,并进入到第二滑动腔34内,第二滑动腔34内的压力增大,并推动第二活塞36相对第三防护壳32向上移动,使第二液管35和第二滑块37向上移动,由于第二滑块37与第二滑槽31横向滑动配合,进而使第三防护壳32相对于第二防护壳18向下移动,第二限位滑块33沿着第二导向槽20的第三槽段向下移动,直到移动到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的连通处,第三斜面边线和第四斜面的边线接触。然后第二限位滑块33进入到第四槽段,在第四槽段的作用下,第四斜面沿着第三斜面移动。第三防护壳32相对于第二防护壳18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内侧移动,当第二限位滑块33移动到第二导向槽20的末端时,第四斜面和的第三斜面配合,第三防护壳32和第二防护壳18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7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护壳7、第二防护壳18,第三防护壳32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最终第一防护壳7、第二防护壳18,第三防护壳32处于同一个面上,防护机构为打开状态,将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包裹。对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起到防护的作用。同时挤压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起到紧固的作用。
72.第一液管27和第二液管35均为硬质材料制成。使得第一滑动腔26和第二滑动腔34内的液体增加时,第二防护壳18和第三防护壳32能够向下移动。
73.初始状态下,即防护机构处于叠合状态下,第一腔体14内的液体容量足够使第一活塞28移动到第一滑动腔26的顶端,即第一限位滑块19移动到第一导向槽11的末端。第二腔体23内的液体容量足够使第二活塞36移动到第二滑动腔34的顶端,即第二限位滑块33移动到第二导向槽20的末端。
74.工作原理:初始状态下,防护机构为叠合状态,即第一防护壳7、第二防护壳18、第三防护壳32叠合在一起。第一挤压板12在第一弹簧15的作用下伸出第一防护壳7,第二挤压板21在第二弹簧24的作用下伸出第二腔体23。两个第一防护壳7上的第一挤压板12相互贴合。两个第二防护壳18上的第二挤压板21相互贴合。第一限位滑块19处于第一导向槽11的上端。第二限位滑块33处于第二导向槽20的上端。第一活塞28处于第一滑动腔26的下端,第二活塞36处于第二滑动腔34的下端。此状态下,防护机构占用空间小,方便人员进行工作,方便将第二引流板3安装到第一引流板1上。
75.安装完成后,旋转双向螺纹杆9,双向螺纹杆9带动两个第一防护壳7相向移动。第一挤压板12相互挤压而向对应的第一腔体14内移动,第一挤压板12带动第一活塞板13向第一腔体14内移动,第一腔体14内的液体通过第一液体通道16、第一伸缩管30、第一液管27进入到第一滑动腔26内。第一滑动腔26内的液体压力逐渐增大,将推动第二防护壳18相对于
第一防护壳7向下移动。第一限位滑块19沿着第一导向槽11的第一槽段向下移动。
76.同时两个第二防护壳18随着第一防护壳7一起相对运动,两个第二防护壳18相互靠近。使得两个第二防护壳18上的第二挤压板21互相挤压,使得第二挤压板21向第二腔体23内移动,第二腔体23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液体通道25、第二伸缩管38、第二液管35进入到第二滑动腔34内,第二滑动腔34内液体的压力增大,使得第三防护壳32相对于第二防护壳18向下移动,第二限位滑块33沿着第二导向槽20的第三槽段向下移动。同时两个第三防护壳32在第二防护壳18的作用下相向运动,两个第三防护壳32逐渐相互靠近。
77.第一限位滑块19移动到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的连通处,然后第一限位滑块19进入到第二槽段,在第二槽段的作用下,第二斜面沿着第一斜面移动。第一限位滑块19带动第二防护壳18相对于第一防护壳7向下移动和向内侧移动。第一伸缩管30缩短,第一滑块29沿着第一滑槽17移动。当第一限位滑块19移动到第一导向槽11的末端时,第一挤压板12被完全挤压到第一腔体14内,两个第一防护壳7的内侧边相抵触。此时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完全贴合,第二防护壳18和第一防护壳7处于同一个竖直面上。
78.当第一限位滑块19移动到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的连通处时,第二限位滑块33移动到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的连通处。然后第二限位滑块33进入到第四槽段,在第三槽段的作用下,第四斜面沿着第三斜面移动。第二限位滑块33带动第三防护壳32相对于第二防护壳18向下移动和向内侧移动。第二滑块37沿着第二滑槽31移动,第二伸缩管38缩短。当第二限位滑块33移动到第二导向槽20的末端时,第二挤压板21被完全挤压到第二腔体23内。两个第二防护壳18的侧边相抵触,同时两个第三防护壳32的侧边相抵触。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完全贴合,第二防护壳18和第三防护壳32处于同一个竖直面上。
79.防护机构被打开,第三防护壳32、第二防护壳18、第一防护壳7处于同一个竖直面上,将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包裹,对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两个第三防护壳32、两个第二防护壳18均挤压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防止第一引流板1和第二引流板3相对移动,而使两者的接触面积减小,甚至分离。
80.在第一挤压板12向第一腔体14内移动时,第一弹簧15被压缩而具有弹性势能。第二挤压板21向第二腔体23内移动时,第二弹簧24被压缩而具有弹性势能。
81.如果需要将防护机构叠合时,反向转动双向螺纹杆9,双向螺纹杆9带动两个第一防护壳7背离移动。第一挤压板12在第一弹簧15的作用下逐渐伸到第一腔体14外面。第一防护壳7带动第二防护壳18背离移动。初始,第一限位滑块19沿着第一导向槽11的第二槽段移动,在第二槽段的作用下,第二防护壳18相对于第一防护壳7向上移动和向外侧移动,第二斜面沿着第一斜面移动。第一滑块29沿着第一滑槽17移动,第一伸缩管30伸长。第一液管27逐渐向第一滑动腔26内移动。第一滑动腔26内的液体在第一活塞28的推动下依次通过第一液管27、第一伸缩管30、第一液体通道16进入到第一腔体14内。当第一限位滑块19移动到第一导向槽11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曹段的连通处时,第二防护壳18移动到第一防护壳7的外侧。然后第一限位滑块19沿着第一导向槽11的第一槽段向上移动,第二防护壳18沿着第一防护壳7向上移动,直到恢复到初始状态。
82.当第二防护壳18背离运动时,第二防护壳18带动第三防护壳32背离运动。第二挤压板21在第二弹簧24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二腔体23的方向移动,直到恢复到初始状态。第二限位滑块33沿着第二导向槽20的第四槽段移动,在第四槽段的作用下,第四斜面沿着第三
斜面移动,第三防护壳32相对有第二防护壳18向上移动和向外侧移动。第二伸缩管38伸长,第二滑块37沿着额第二滑槽31移动。第二液管35向第二滑动腔34内移动。第二滑动腔34内的液体依次通过第二液管35、第二伸缩管38、第二液体通道25进入到第二腔体23内。当第二限位滑块33移动到第三槽段和第四槽段的连通处时,第三防护壳32移动至第二防护壳18的外侧。然后第三防护壳32沿着第三槽段向上移动,直到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防护机构叠合到一起。
83.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