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及装置

2022-11-14 12:25: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气藏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试井是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试井能够确定井的生产能力,研究地层参数和储层动态,做出预测。
3.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图版拟合解释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不同的油气藏模型以及内外边界条件对应的实际物理模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求解获得若干关系曲线,这就是解释图版,然后利用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和解释图版相拟合,当实测资料与某一图版相符合时,该理论图版所对应的物理模型即为油气藏的实际物理模型,从而得出关于储层参数的解释结果。
4.然而实际试井分析时,解释图版与储层的实测资料往往难以拟合,导致解释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解释结果准确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反映井的生产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试井解释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包括:
7.获取储层的已有生产数据,根据已有生产数据得到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确定数值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其中,实测数据与模板数据均为压力相关数据;
8.获取同一坐标系中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和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压力相关数据差值;
9.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10.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11.根据两次拟合后的数值模型,进行储层参数解释。
12.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包括:
13.建立储层的物理模型,根据储层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以确定数学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
14.将数学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进行拟合,确定储层的数值模型的基本参数,以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
15.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建立储层的物理模型,根据储层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求解,包括:
16.根据储层的非均质性,采用径向复合模型将储层划分为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建立储层内区的物理模型和储层外区的物理模型;
17.根据储层内区的物理模型和储层外区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求解,数学模型至少包括储层内区的数学模型、储层外区的数学模型以及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的边界条件。
18.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与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不同。
19.示例性的,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20.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21.判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22.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23.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24.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25.判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26.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27.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28.或者,
29.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30.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31.判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32.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33.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34.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35.判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36.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37.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38.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与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相同。
39.示例性的,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均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40.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41.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42.第一模型参数表征的裂缝大小大于第二模型参数表征的裂缝大小。
43.或者,
44.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均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45.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46.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第一模型参数表征的孔隙大小大于第二模型参数表征的孔隙大小。
4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装置,包括:
48.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储层的已有生产数据,根据已有生产数据得到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确定数值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其中,实测数据与模板数据均为压力相关数据;
49.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同一坐标系中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和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压力相关数据差值;
50.第一拟合模块,用于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51.第二拟合模块,用于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52.解释模块,用于根据两次拟合后的数值模型,进行储层参数解释。
5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
54.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执行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
55.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
56.本技术提供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及装置,根据储层实际生产数据,建立储层数值模型,并根据数值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值,对储层数值模型的双对数曲线进行分曲线段拟合,使数值模型更贴合实际,更准确地解释储层参数,反映储层生产状况。
附图说明
5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的流程图;
5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试井测试数据图;
60.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图;
61.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板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图;
62.图5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数值模型;
63.图5b为图5a储层数值模型的中心放大图;
64.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模板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图;
65.图7a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储层数值模型;
66.图7b为图7a储层数值模型的中心放大图;
67.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模板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图;
68.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71.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
72.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
73.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
74.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75.数值试井分析方法是应用油气藏储层地质静态资料和储层开发生产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对储层进行数值化描述,从而得到更加符合储层实际的压力曲线。
76.现有技术中,数值试井分析方法在建立数值模型时,将数值模型对应模板数据的曲线与实测数据的曲线拟合,拟合完成后,模板数据曲线对应的数值模型即可用于解释储层参数或预测储层生产状况。
77.然而实际试井分析时,模板数据的曲线与实测数据的曲线拟合结果较差,数值模型解释得到的储层参数和生产状况与储层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解释结果准确性低。
78.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及装置,应用于气藏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根据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数据差值大小,分曲线段调整数值模型的参数,以拟合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中拟合后模板数据对应的数值模型更贴合储层实际情况,能够更好地解释储层参数,预测储层生产状况。
79.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80.本技术中,以试井设备为执行主体,执行如下实施例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具体地,该执行主体可以为试井设备的硬件装置,或者为试井设备中实现下述实施例的软件应用,或者为安装有实现下述实施例的软件应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为实现下述实施例的软件应用的代码。
81.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82.s101:获取储层的已有生产数据,根据已有生产数据得到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确定数值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其中,实测数据与模板数据均为压力相关数据。
83.其中,储层生产数据包括储层的生产动态数据,例如生产时间及相应的储层压力、储层累计产量等,可从储层历史生产数据库中获取。
84.可选的,将储层的生产动态数据和储层地质参数导入试井软件中,经试井软件分析,得到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其中,储层地质参数包括井筒参数、气藏顶深、储层有效厚度、孔隙度以及气体参数等。试井软件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从而确定数值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
85.s102:获取同一坐标系中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和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压力相关数据差值。
86.两组双对数曲线绘制于同一坐标系中,便于对比数据差值,以进行后续数据分析。
87.s103: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88.s104: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89.步骤s103和s104,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不同曲线段调整不同的参数,使调整后的模板压力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压力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更好的拟合。
90.s105:根据两次拟合后的数值模型,进行储层参数解释。
91.分曲线段进行两次参数调整,使模板压力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压力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相应的数值模型可更准确地解释储层参数,反映储层实际生产状况。储层参数包括储层表皮系数、储层渗透率、地层流动系数、地层压力等。本实施例提供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根据储层已有的生产数据绘制双对数曲线,并建立储层数值模型,绘制数值模型对应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根据同一坐标系中,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数据差值大小,分曲线段调整数值模型的参数,以将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采用本技术的数值试井分析方法,可以
使模板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更好地拟合,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储层参数,预测储层生产状况。
92.一种示例中,步骤s101中,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包括:
93.步骤1:建立储层的物理模型,根据储层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以确定数学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
94.数学模型是指渗流数学模型,包括渗流综合微分方程的建立以及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提出,后续示例将会详细介绍。
95.步骤2:将数学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进行拟合,确定储层的数值模型的基本参数,以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
96.数学模型对应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反演得到储层的数值模型基本参数,可初步建立储层数值模型。
97.本示例中建立的储层的数值模型,可用于对非均质储层进行客观描述,使试井分析结果与实际储层的差异减小,更加可靠。
98.一种示例中,上述步骤1,建立储层的物理模型,根据储层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求解,包括:
99.步骤11:根据储层的非均质性,采用径向复合模型将储层划分为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建立储层内区的物理模型和储层外区的物理模型。
100.步骤12:根据储层内区的物理模型和储层外区的物理模型,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求解,数学模型至少包括储层内区的数学模型、储层外区的数学模型以及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的边界条件。
101.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的物理模型对应的数学模型,包括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的渗流数学模型、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
102.求解是指对储层渗流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方法求解,可以得到储层中任意点的质量守恒表达式,从而确定数学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
103.其中,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与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可以不同。
104.例如,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105.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106.判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107.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108.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109.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110.判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111.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112.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113.以裂缝性气藏直井为例,详细介绍本示例的方案。
114.(1)获取储层地质参数数据及生产数据,详细数据分别见表1中的参数一和表2,地
质参数数据包括气藏、气体和井筒参数、试井测试数据,试井测试数据如图2所示,生产数据包括生产动态数据。
115.表1储层地质参数
[0116][0117][0118]
表2储层生产数据
[0119]
生产时间(h)压力(mpa)累产气量(104m3)偏差因子(无量纲)087.00.001.531524.2184.632.141.531448.0184.664.221.534351.7984.769.291.541371.8086.369.291.531795.8286.469.291.5320119.8586.469.291.5308143.8186.569.291.5316177.8286.569.301.5321
[0120]
(2)将储层地质参数和生产数据导入试井软件,得到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如图3
所示。
[0121]
(3)试井软件对所导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生产资料和地质资料的双重约束下进行不稳定压力分析,运用解析试井的方法对储层参数进行反演,根据压力测试曲线形态,存在水平段,即径向流阶段,且后期曲线上升,说明外围储层物性变差,如图3后半段曲线所示。
[0122]
因此,采用径向复合模型将储层划分为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建立储层的物理模型,储层内区采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储层外区采用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建立对应的渗流数学模型如下:
[0123]
储层内区离散裂缝渗流数学模型:
[0124][0125]
储层外区双重孔隙介质渗流数学模型:
[0126][0127]
其中,r为内区半径,m;p1为内区压力,mpa;φ1为内区孔隙度,无因次;μ为流体粘度,mpa
·
s;c
t
为综合压缩系数,mpa-1
;k1为内区渗透率,d;p
2f
为外区裂缝压力,mpa;p
2m
为外区基质压力,mpa;λ2为外区窜流系数,无因次;ω2为外区储容比,无因次。
[0128]
人工裂缝控制方程:
[0129][0130]
其中,kf为人工裂缝渗透率,d;pf为人工裂缝压力,mpa;b为体积系数,无因次;qf为裂缝流量,m3/d;wf为人工裂缝宽度,m;hf为人工裂缝高度,m;φ为基质孔隙度,无因次。
[0131]
初始条件:
[0132]
p|
t=0
=pi[0133]
内边界条件:
[0134][0135]
外边界条件:
[0136][0137]
连接面条件:
[0138]
[0139]
其中,pi为初始压力,mpa;yw为井筒半径,m;γ表示外边界位置,m;p1,p2为内外区压力,mpa。
[0140]
对渗流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原理为利用空间和时间离散的差分方程代替偏微分方程,单相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用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表示:
[0141][0142][0143]
其中,ρ为储层密度,g/cm3;为孔隙度,无因次;为体积变化量,m3。
[0144]
采用有限体积全隐式离散方法,并考虑网格化,将质量守恒方程积分到单元体积,得到:
[0145][0146]
从单元边界上的体积积分转换到表面积分,得到:
[0147][0148]
其中,为表面积变化量,m2。
[0149]
考虑与单元格相连的单元格集合,井以及储层边界,对tn到t
n 1
之间的时间进行离散,得到储层中任意点的质量守恒表达式:
[0150][0151]
其中,j代表网格单元,ji为网格单元集合,w代表井,b代表边界。
[0152]
根据储层任意点的质量守恒表达式,确定渗流数学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并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进行拟合,拟合图如图4所示,确定储层的数值模型的基本参数,以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如图5a、图5b所示。
[0153]
(4)参考图4,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对比,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处于储层内区,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存在下凹段,即裂缝线性流特征,据此调整储层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相应的双对数曲线对比图如图6所示;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处于储层内区,运用matlab数值软件编程随机生成离散裂缝,并通过离散裂缝模型导入数值模型中,即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如图7a、图7b所示,以将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如图8所示。
[0154]
(5)根据两次调整参数后的数值模型,进行储层参数解释,结果如表3中的参数一所示。
[0155]
表3试井分析储层参数
[0156][0157]
再如,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0158]
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0159]
判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0160]
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0161]
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0162]
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
[0163]
判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是否处于储层内区;
[0164]
若是,则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0165]
若否,则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0166]
同样以裂缝性气藏直井为例,详细介绍本示例的方案。
[0167]
本示例方案与前述示例方案类似,区别在于:
[0168]
(1)储层地质参数数据及生产数据,分别见表1中的参数二和表4。
[0169]
表4储层生产数据
[0170]
生产时间(h)压力(mpa)累产气量(104m3)偏差因子(无量纲)087.40.001.531524.0087.8477.501.531448.0187.84113.401.534396.1389.95183.611.5413144.3487.84255.431.5317
216.7386.25331.311.5320264.1585.72393.461.5408413.5393.66393.461.5716503.1394.19451.731.5821
[0171]
(2)储层内区双重孔隙介质渗流数学模型:
[0172][0173]
储层外区离散裂缝渗流数学模型:
[0174][0175]
其中,l为裂缝长度,m;ω1为内区储容比,无因次;p
1f
为内区裂缝压力,mpa;p
1m
为内区基质压力,mpa;λ1为内区窜流系数,无因次;p2为外区压力,φ2为外区孔隙度;k2为外区渗透率。
[0176]
(3)试井分析得到的储层参数,结果如表3中的参数二所示。
[0177]
其余步骤处理方式、数据图与前述示例类似,本示例不再赘述。
[0178]
此外,储层内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与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也可以相同。
[0179]
例如,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均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0180]
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0181]
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裂缝参数进行调整;
[0182]
第一模型参数表征的裂缝大小大于第二模型参数表征的裂缝大小。
[0183]
以裂缝性气藏直井为例,详细介绍本示例的方案。
[0184]
本示例方案与前述示例方案类似,区别在于:
[0185]
(1)储层地质参数数据及生产数据,分别见表1中的参数三和表5。
[0186]
表5储层生产数据
[0187]
生产时间(h)压力(mpa)累产气量(104m3)偏差因子(无量纲)041.90.000.9635448.2141.545.460.95951408.1246.861.560.95427468.1243.6136.420.95044540.3246.6191.340.94547588.2649.3223.140.954323534.3145.4263.240.947651
582.3445.6300.060.948483700.4368.1309.460.936510
[0188]
(2)储层内区离散裂缝渗流数学模型:
[0189][0190]
储层外区离散裂缝渗流数学模型:
[0191][0192]
(3)试井分析得到的储层参数,结果如表3中的参数三所示。
[0193]
其余步骤处理方式、数据图与前述示例类似,本示例不再赘述。
[0194]
再如,储层内区和储层外区对应的物理模型均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
[0195]
相应的,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
[0196]
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具体为:对数值模型的孔隙参数进行调整;第一模型参数表征的孔隙大小大于第二模型参数表征的孔隙大小。
[0197]
同样以裂缝性气藏直井为例,详细介绍本示例的方案。
[0198]
本示例方案与前述示例方案类似,区别在于:
[0199]
(1)储层地质参数数据及生产数据,分别见表1中的参数四和表6。
[0200]
表6储层生产数据
[0201]
生产时间(h)压力(mpa)累产气量(104m3)偏差因子(无量纲)0115.80.001.8316141.2116.0292.31.8311285.2116.1582.11.8343405.2115.9871.31.8310528.7116.01160.31.8314717.3115.61494.11.8289861.2115.71691.11.82911005.2115.41881.51.82831413.7115.62451.31.8284
[0202]
(2)储层内区双重孔隙介质渗流数学模型:
[0203][0204]
储层外区双重孔隙介质渗流数学模型:
[0205][0206]
(3)试井分析得到的储层参数,结果如表3中的参数四所示。
[0207]
其余步骤处理方式、数据图与前述示例类似,本示例不再赘述。
[0208]
上述四种示例中,均采用本技术提供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进行试井分析,根据储层地质参数及生产数据,建立物理模型及对应的渗流数学模型并求解,绘制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并根据其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差值,对其进行分曲线段拟合,拟合得到的数值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储层参数,反映储层生产情况。
[0209]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装置90,用于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或示例中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0210]
第一获取模块901,用于获取储层的已有生产数据,根据已有生产数据得到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建立储层的数值模型,确定数值模型对应的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其中,实测数据与模板数据均为压力相关数据;
[0211]
第二获取模块902,用于获取同一坐标系中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和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的压力相关数据差值;
[0212]
第一拟合模块903,用于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大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一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0213]
第二拟合模块904,用于针对模板数据的双对数曲线中差值小于预设阈值的曲线段,对数值模型的第二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以将该调整后得到的双对数曲线与实测数据的双对数曲线拟合;
[0214]
解释模块905,用于根据两次拟合后的数值模型,进行储层参数解释。
[021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装置,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或示例,其具体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0216]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或示例中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
[0217]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根据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或示例中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
[0218]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0219]
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0220]
可选地,存储器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0221]
当存储器是独立于处理器之外的器件时,该设备还可以包括总线。该总线用于连接存储器和处理器。该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0222]
本实施例提供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的方法实施例或示例,其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0223]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或示例中的离散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数值试井方法。
[0224]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通信设备中。
[0225]
具体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0226]
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227]
其中,各个模块可以是物理上分开的,例如安装于一个的设备的不同位置,或者安装于不同的设备上,或者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或者分布到多个处理器上。各个模块也可
以是集成在一起的,例如,安装于同一个设备中,或者,集成在一套代码中。各个模块可以以硬件的形式存在,或者也可以以软件的形式存在,或者也可以采用软件加硬件的形式实现。本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228]
当各个模块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模块,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模块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方法的部分步骤。
[0229]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上述实施例中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23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