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运动损伤后护理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03:23: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骨科护理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运动损伤后护理恢复装置。


背景技术:

2.运动损伤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腰肌损伤是运动中一种常见的损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腰部受损的肌肉进行恢复护理时,通常使用手掌紧贴患者受损的腰部肌肉,并反复转动手掌同时沿着肌肉从上往下移动对肌肉进行按摩,从而实现对受损的腰部肌肉的恢复护理,而现有的方法大多为医护人员或家属手动对患者腰部受损的肌肉进行按摩,但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工作量,费时费力,且患者无法在缺少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自主进行恢复护理,导致患者进行运动损伤恢复的局限性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运动损伤后护理恢复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的腰肌损伤的护理恢复方法费时费力且患者不能自主的进行护理恢复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左右方向的回形框,回形框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的销轴,销轴内端设有上下方向的摆板,回形框内设有上下轴向且随摆板向前摆动而顺时针转动的转柱,转柱上端同轴设有扇形板,回形框内滑动连接有l形且位于转柱正后方的移动板,移动板前端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与扇形板接触的顶柱,移动板左端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滑板,滑板内滑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滑柱,滑柱前端同轴转动连接有按摩块,滑柱上同轴滑动连接有压板,压板前端球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且前后方向的连接杆,连接杆前端呈逆时针转动的倾斜状态且与按摩块球铰接连接;所述的滑板前端设有上下方向且随转柱转动而上下移动的拉板,拉板左端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随拉板上下移动而前后移动的推板,推板与压板滑动连接。
5.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通过两个摆板的交替摆动,使得转柱顺时针转动,转柱顺时针转动经拉柱与螺旋槽的配合及其他带动按摩块向下移动的同时顺逆时针交替转动,同时扇形板可以调节按摩块与患者腰部皮肤的接触,从而实现按摩块向下移动时对患者腰部肌肉进行按摩,而向上移动时按摩块则远离患者背部,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省时省力且患者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按摩恢复护理。
附图说明
6.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轴测图。
7.图2是本发明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8.图3是本发明的剖切俯视轴测图。
9.图4是本发明的全切俯视轴测图。
10.图5是本发明的全剖切俯视轴测图。
11.图6是本发明的全切剖俯视轴测图。
12.图7是本发明的全剖左视轴测图。
13.图8是本发明中转柱、移动板、拉板、滑板等的主视轴测图。
14.图9是本发明中主转轮、拉绳、副转轮等的主视轴测图。
15.图10是本发明中转柱、螺旋槽、移动槽的主视轴测图。
16.图11是本发明中滑柱、压板、连接杆、按摩块的俯视轴测图。
17.图12是本发明的全剖右视轴测图。
18.图13是本发明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19.图14是本发明图3中a的放大图。
20.图15是本发明图12中b的放大图。
21.图16是本发明图13中c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由图1至图16给出,包括左右方向的回形框1,回形框1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的销轴,销轴内端设有上下方向的摆板2,回形框1内设有上下轴向且随摆板2向前摆动而顺时针转动的转柱3,转柱3上端同轴设有扇形板4,回形框1内滑动连接有l形且位于转柱3正后方的移动板5,移动板5前端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与扇形板4接触的顶柱6,移动板5左端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滑板7,滑板7内滑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滑柱8,滑柱8前端同轴转动连接有按摩块9,滑柱8上同轴滑动连接有压板10,压板10前端球铰接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且前后方向的连接杆11,连接杆11前端呈逆时针转动的倾斜状态且与按摩块9球铰接连接;所述的滑板7前端设有上下方向且随转柱3转动而上下移动的拉板12,拉板12左端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随拉板12上下移动而前后移动的推板13,推板13与压板10滑动连接。
24.为了使转柱3随摆板2向前摆动而顺时针转动,所述的销轴外端贯穿回形框1且同轴设有主转轮14,主转轮14上设有拉绳15,回形框1内设有两个与转柱3同轴且上下相对的副转轮16,转柱3随副转轮16顺时针转动,左侧的拉绳15自由端与上侧的副转轮16固定连接,右侧的拉绳15自由端与下侧的副转轮16固定连接;为了使转柱3随副转轮16顺时针转动,所述的副转轮16内缘面上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棘齿17,转柱3上滑动连接有两个上下相对且可与其对应侧的棘齿17配合的棘爪18,棘爪18内端经压簧19与转柱3连接,副转轮16经卷簧20与回形框1连接。
25.为了使拉板12随转柱3转动而上下移动,所述的转柱3外缘面开设有沿其圆周方向分布的螺旋槽21,螺旋槽21的上下两端经上下方向的移动槽22连通,拉板12右端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右端插入螺旋槽21内的拉柱23。
26.为了使推板13随拉板12上下移动而前后移动,所述的回形框1上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齿牙24,拉板12右端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且可与齿牙24啮合的齿轮25,齿轮25
左端贯穿拉板12且同轴设有转盘26,推板13右端开设有上下方向的腰形槽,转盘26左端偏心设有左右轴向且插入腰形槽内的压柱27。
27.为了便于滑板7及移动板5的复位,所述的滑板7上端经上下方向的弹性绳28与回形框1连接,移动板5前端经前后方向的弹簧33与回形框1连接。
28.为了便于患者腿部带动摆板2摆动及回形框1与患者腰部的固定,所述的摆板2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前后相对的腿束缚带29,同一侧的两个腿束缚带29自由端经第一魔术贴粘合,回形框1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左右相对的腰束缚带30,同一侧的两个腰束缚带30自由端经第二魔术贴粘合。
29.为了便于医护人员调节按摩块9的位置,所述的滑板7上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的螺杆31,螺杆31右端与滑柱8螺纹连接。
30.为了防止患者的背部被压伤,所述的回形框1上设有u形且开口朝下的记忆棉32。
31.本发明在使用时,原始状态为拉柱23位于螺旋槽21与移动槽22连通处的最上端,压柱27位于转盘26的最后端,齿轮25未与齿牙24啮合,当患者需要对腰部的损伤的肌肉进行按摩时,医护人员或家属可提起回形框1,使记忆棉32紧贴患者腰部,并使腰束缚带30紧贴患者腹部皮肤,再使两个腰束缚带30的自由端经第二魔术贴粘合,从而实现回形框1与患者腰部的相对固定,此时医护人员使腿束缚带29紧贴患者腿部皮肤,并使两个腿束缚带29自由端经第一魔术贴粘合,从而实现摆板2与患者腿部的相对固定;此时即可让家属或医护人员逆时针转动螺杆31,螺杆31带动滑柱8向左移动,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左移动的同时带动压板10向左移动,待按摩块9位于患者腰部受损的肌肉正后方时,停止转动螺杆31,此时由于螺杆31具有自锁性,因此按摩块9的位置不会发生移动;此时患者即可进行日常行走,当患者行走时,患者腿部带动左侧的摆板2向前摆动,左侧的摆板2带动其对应侧的主转轮14顺时针转动,左侧的主转轮14顺时针转动的同时经拉绳15带动上侧的副转轮16顺时针转动,上侧的副转轮16顺时针转动的同时带动其对应侧的卷簧20转动,使上侧的卷簧20具有逆时针的扭力,上侧的副转轮16经棘齿17带动棘爪18顺时针转动,棘爪18带动转柱3顺时针转动,与此同时右侧的摆板2相对于回形框1向后摆动,右侧的摆板2向后摆动的同时使其对应侧的拉绳15持续处于松弛状态,待患者带动左侧的摆动向前摆动至极限位置时,患者使腿部带动右侧的摆板2向前摆动,右侧的摆板2向前摆动的同时带动其对应侧的主转轮14缠绕拉绳15,待右侧的摆板2向前摆动一定角度后,拉绳15处于绷紧状态;此时右侧的摆板2继续向前摆动,从而经主转轮14与拉绳15的配合带动下侧的副转轮16顺时针转动,下侧的副转轮16经棘齿17带动棘爪18顺时针转动,棘爪18带动转柱3顺时针转动,与此同时左侧的摆板2相对于回形框1向后摆动,左侧的摆板2向后摆动的同时使其对应侧的拉绳15持续处于松弛状态,此时上侧的副转轮16由于卷簧20的扭力而逆时针转动,上侧的副转轮16逆时针转动的同时使其上的棘齿17向内挤压棘爪18,使棘爪18压缩压簧19,使压簧19具有向外的压力,上侧的副转轮16转动一定角度后,棘爪18脱离与棘齿17的接触并由于压簧19向外的压力而向外移动,重新插入相邻两个棘齿17之间,并随副转轮16逆时针转动继续重复上述过程;此时患者将继续重复上述过程,从而经上述过程带动转柱3继续顺时针转动,转柱
3顺时针转动的同时经螺旋槽21带动拉柱23向下移动,拉柱23带动拉板12向下移动,拉板12带动滑板7及推板13向下移动,滑板7经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下移动,与此同时推板13带动压板10向下移动;转柱3顺时针转动的同时带动扇形板4顺时针转动,扇形板4转动的同时向下挤压顶柱6并使顶柱6向前移动,顶柱6带动移动板5向前移动,移动板5向前移动的同时向前压缩弹簧33,使弹簧33具有向后的弹力,移动板5带动滑板7向前移动,滑板7带动滑柱8及拉板12向前移动,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前移动,拉板12带动推板13向前移动,推板13带动压板10向前移动,与此同时拉板12在拉柱23与螺旋槽21配合下向下移动,拉板12带动滑板7及推板13向下移动,拉板12向下移动的同时向下拉伸弹性绳28,使弹性绳28具有向上的拉力,滑板7经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下移动,拉板12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齿轮25与齿牙24啮合,此时顶柱6带动移动板5向前移动至极限位置,且顶柱6与扇形板4外缘面接触,按摩块9向前移动至其前端面与患者背部皮肤接触,且向下挤压一定深度,此时拉柱23在螺旋槽21内已转动一定角度;此时转柱3继续顺时针转动,转柱3经螺旋槽21与拉柱23的配合带动拉板12继续向下移动,拉板12带动滑板7向下移动的同时带动推板13向下移动,拉板12经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下移动,与此同时拉板12向下移动的同时齿轮25经齿牙24的带动而顺时针转动,齿轮25带动转盘26顺时针转动,转盘26经压柱27与腰形槽的配合带动推板13向前移动,推板13带动压板10向前移动,压板10向前移动的同时经连接杆11带动按摩块9逆时针转动,按摩块9向下移动的同时逆时针转动对患者腰部受损的肌肉进行从上往下且转动的按摩;待拉板12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压柱27位于转盘26的最前端,此时按摩块9逆时针转动至最大角度,此时拉板12在转柱3的带动下继续向下移动,拉板12经上述过程带动按摩块9向下移动,与此同时转盘26经压柱27与腰形槽的配合带动推板13向上移动,推板13带动压板10向上移动,压板10向上移动的同时经连接杆11带动按摩块9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按摩块9向下移动的同时顺时针转动,实现对患者腰部受损的肌肉进行从上往下且转动的按摩;此时转柱3在摆板2的带动下继续顺时针转动,从而经螺旋槽21与拉柱23的配合带动拉板12继续向下移动,而拉板12向下移动的同时继续经上述过程带动转盘26顺时针转动,转盘26顺时针转动的同时经压柱27与腰形槽的配合带动压板10上下移动,压板10经连接杆11带动按摩块9顺逆时针转动,从而继续实现按摩块9向下移动的同时顺逆时针转动着对患者腰部的肌肉进行按摩护理;待两个摆板2交替摆动带动转柱3转动一定角度后,顶柱6脱离与扇形板4外缘面的接触,此时移动板5由于弹簧33向后的弹力而向后移动,移动板5带动滑板7向后移动,滑板7经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后移动,与此同时滑板7带动拉板12向后移动,拉板12经推板13带动压板10向后移动,拉板12向后移动一段距离后,齿轮25脱离与齿牙24的啮合,此时按摩块9脱离与患者背部皮肤的接触并向后移动至原始位置,待转柱3继续转动一定角度后,拉柱23位于螺旋槽21下端与移动槽22下端的连通处,此时滑板7由于弹性绳28向上的拉力而向上移动,滑板7向上移动的同时经滑柱8带动按摩块9向上移动,滑板7带动拉板12向上移动,拉板12经推板13带动压板10向上移动,与此同时拉板12经齿轮25带动转盘26向上移动;滑板7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后,拉柱23重新位于螺旋槽21上端与移动槽22上端的连
通处,按摩块9等均回到初始位置,此时转柱3在摆板2的带动下继续顺时针转动,从而重复上述过程,继续实现对患者背部肌肉从上到下且反复转动的按摩护理,待患者不再需要对背部进行按摩恢复护理时,患者即可停止行走,并使同一侧的两个腿束缚带29自由端的第一魔术贴脱离粘合,解除摆板2与患者腿部的相对固定,再使同一侧的两个腰束缚带30自由端的第二魔术贴脱离粘合,并取下回形框1即可,当患者需要再次对腰部肌肉进行恢复按摩时,重复上述过程即可。
32.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设有的回形框、摆板、转柱、移动板、滑板、滑柱、拉板、推板、压板、连接杆等,可以便于患者在行走的空闲时间,或在家也能实现对腰部损伤的肌肉进行从上到下且反复转动的按摩,同时避免了医护人员手动对患者腰部损伤的肌肉进行按摩的护理操作,节省了医疗资源,设有的主转轮、副转轮、拉绳等,可以使转柱随摆板向前摆动而顺时针转动,设有的棘齿、棘爪、压簧等,可以使转柱随副转轮顺时针转动,设有的螺旋槽、移动槽、拉柱,可以使拉板随转柱转动而上下移动,设有的齿牙、齿轮、转盘、转柱等,可以使推板随拉板上下移动而前后移动,设有的弹性绳、螺杆等,可以便于医护人员或家属进行操作,设有的腿束缚带、腰束缚带、第一魔术贴、第二魔术贴等,可以便于医护人员或家属使回形框与患者肢体相对固定,设有的记忆棉,可以避免患者背部被压伤。
33.可见,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运动损伤后护理恢复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的腰肌损伤的护理恢复方法费时费力且患者不能自主的进行护理恢复的问题;此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提高康复效率。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