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11-14 02:00: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逆作法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高层建筑及地下建筑越来越多,在城市核心区域和老城区进行工程建造时,周边的相邻建筑很多,环境需求非常敏感。在此背景下,逆作法建造特点尤为符合发展需求,逆作法对于施工预售工期紧张、周边环境复杂、出土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优化效果尤其显著。
3.逆作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逆向施工技术,通常首先浇筑地下室顶板(即转换层)结构体系,再利用其抗侧刚度作为横向支撑,向下施工下层主体结构并同时施工上层主体结构。逆作法结构中基坑四周的维护结构采用两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可以代替传统外墙,正式的主体结构梁板代替传统的临时支撑,能有效的解决基坑围护、临时支撑施工、拆除的问题,有效的节约资源。
4.相关技术中的逆作法施工流程为:1)进行一柱一桩的施工;2)施工b0板转换层;3)沿b0板转换层同时向上向下施工,向上施工1-x层,x为b0转换层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向下施工b1层;4)待1-x层、b1层全部完成之后,向上施工x 1-u层,u为b0转换层、立柱、b1层以及灌注桩构成的支撑结构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5)待向下施工至底板回筑完成后,顺序进行u层以上的建筑施工。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地上和地下的施工效率不同,在地上1-x层施工完毕之后,地下b1层并没有施工完成,而x 1-u层的施工需要b1层完全施工完成之后才可进行,导致施工过程产生一次技术间歇停止点,拖慢施工进程。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逆作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技术间歇停止点拖慢施工进程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一柱一桩施工,在施工位置开设多个柱桩孔,在柱桩孔的底部施工灌注桩,然后在灌注桩的上方设置立柱;s2,b0转换层施工,首层土方开挖至b0转换层深度,施工建设b0转换层;s3,向上1-x层施工,x为b0转换层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向下开挖至立柱部分裸露,并在立柱之间搭建加固支撑;s4,向上x 1-y层施工,y为b0转换层、立柱、加固支撑以及灌注桩构成的第一支撑结构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y≥u;b1层及以下、底板施工,沿b1层向下施工至全部完成,并浇筑底板;s5,地下室竖向回筑完成后,顺向进行y-z层的楼层施工,z为b0转换层、立柱、加固支撑、灌注桩、b1层以及底板构成的第二支撑结构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
筑层数。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s3施工的过程中,在立柱之间同步搭建加固支撑,加固支撑对两相邻立柱进行固定连接,提高立柱之间的稳定性,降低立柱的细长比,在1-x层施工完成之后,无需等待b1层施工或施工完成完成即可进行x 1-y层的施工,消除x层施工完成之后的技术间歇停止点,加快建筑的施工进程。无需劳动力的退场和二次进场,无需周转架料的重新配置,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9.可选的,所述加固支撑包括临时水平支撑和临时竖向斜撑,所述临时水平支撑的两端以及所述临时竖向斜撑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两相邻的立柱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临时水平支撑和临时竖向斜撑共同作用在两相邻的立柱之间,且立柱、临时水平支撑以及临时竖向斜撑三者呈三角状分布,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临时水平支撑对立柱之间的支撑稳定效果。
11.可选的,所述临时水平支撑设置在主楼b0转换层-4m至-5m的位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将临时水平支撑的安装位置设置在主楼-4m至-5m之间的标高位置,该处约为立柱的中部位置,与其他位置相比较,该处设置加固支撑使得加固支撑对立柱的支撑加强效果更加显著。
13.可选的,所述立柱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座,任一所述安装座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外壁的多个连接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立柱外壁的同一安装板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外壁与所述安装板之间的多个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侧壁还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临时水平支撑的两端以及所述临时竖向斜撑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不同所述安装座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安装座,将安装座安装在立柱上时,将多个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立柱的侧壁上,然后将安装板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端部,最后使用加强板与安装板、连接板以及立柱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安装板与立柱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安装座的设置提高了立柱与加固支撑的之间连接的便捷性,便于加固支撑与立柱之间的固定连接。
15.可选的,所述临时水平支撑的两端与不同所述安装板之间焊接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焊接的连接方式具有牢固、可靠、安全、经济性好、效率高的优点,将临时水平刚支撑和安装板之间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提高临时水平支撑与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17.可选的,设置在同一所述立柱上的安装座之间的垂直距离至少为200mm。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同一立柱上安装座之间的距离间隔设置,使得安装座在立柱上焊接安装的过程中,两相邻的立柱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安装座与立柱连接过程中焊接安装的便捷性,提高安装座在立柱上焊接连接的稳定性。
19.可选的,s3还包括第n层的二次结构施工,1≤n≤x。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s3进行的过程中,可同步进行第n层的二次结构施工,使得二次结构施工与b1层施工同步进行,便于第n层样板间的建设,便于第n层样板间的展览展示。
21.可选的,s4还包括1-y层的二次结构施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s4的施工时,同步进行括1-y层的二次结构施工,提
高建筑的施工效率,缩短建筑的建筑工期。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s3施工的过程中,在立柱之间同步搭建加固支撑,加固支撑对两相邻立柱进行固定连接,提高立柱之间的稳定性,降低立柱的细长比,在1-x层施工完成之后,无需等待b1层施工或施工完成完成即可进行x 1-y层的施工,消除x层施工完成之后的技术间歇停止点,加快建筑的施工进程。无需劳动力的退场和二次进场,无需周转架料的重新配置,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降低施工成本;2.通过设置加固支撑,临时水平支撑和临时竖向斜撑共同作用在两相邻的立柱之间,且立柱、临时水平支撑以及临时竖向斜撑三者呈三角状分布,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临时水平支撑对立柱之间的支撑稳定效果;3.通过设置安装座,将安装座安装在立柱上时,将多个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立柱的侧壁上,然后将安装板固定安装在连接板的端部,最后使用加强板与安装板、连接板以及立柱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安装板与立柱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安装座的设置提高了立柱与加固支撑的之间连接的便捷性,便于加固支撑与立柱之间的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为展示加固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中a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立柱;2、加固支撑;21、临时水平支撑;22、临时竖向斜撑;3、安装座;31、连接板;32、安装板;3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
29.参照图1和图2,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一柱一桩施工;第二步,b0转换层施工;第三步,1-x层施工,并搭建加固支撑;第四步,b1层及以下、底板、x 1-y层同步施工;第五步,y-z层施工。
30.通过在第三步的施工过程中,同步搭建加固支撑,加固支撑对两相邻立柱进行固定连接,提高立柱之间的稳定性,降低立柱的细长比,使得立柱,具有更强的承载支撑能力,在1-x层施工完成之后,无需等待b1层施工或施工完成即可进行x 1-y层的施工消除x层施工完成之后的技术间歇停止点,加快建筑的施工进程。无需劳动力的退场和二次进场,无需周转架料的重新配置,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31.第一步,一柱一桩施工的具体工序为:1)平整硬化,对待施工的基坑表面进行混凝土浇筑,便于施工过程中的钻机、挖机吊车进场施工;2)定位开孔,进行测量防线,以确定柱桩孔开挖孔位,并使用旋挖钻机进行挖孔,孔深为地下室底板深度;3)成孔,使用钢筋混凝土对孔壁进行护壁处理,为后期的干作业、人工下井作业、钢立柱(1)顶部支撑创造必要的作业条件;4)判岩、移机,对钻孔过程中的岩石进行判定,判定柱桩孔的钻挖深度和钻挖位置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然后将钻挖设备从成型后的钻挖孔内移开;5)钢筋笼下放,然后向柱桩孔内吊放桩身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至桩顶标高-3.5m的位置;6)调垂、下导管,利用调垂
架对钢筋笼和导管的垂直度进行调整;7)清孔,对柱桩孔进行清理;8)对柱桩孔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并进行石子的回填;9)注浆,向导管内进行注浆;10)柱桩声测,对柱桩进行质量检测;11)取芯,对立柱进行取芯检测立柱的质量;12)静载平衡检测,对施工完成的立柱进行静载自平衡测定,测定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32.在一柱一桩的施工过程中,灌注桩以及立柱1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且一一对应设置,立柱1呈阵列方式设置在地下室连续墙形成的维护空间内。
33.第二步,使用挖机对施工场地的土方开挖至b0转换层深度,然后施工建设b0转换层。
34.第三步,待b0转换层的相关范围强度达到80%之后,沿b0转换层同时向上向下施工,向上进行1-x层的施工,x为b0转换层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本技术实施例中x为6。
35.下部开挖至b0转换层以下-4m至-5m的位置,本技术实施例中,下部开挖至b0转换层以下-4.6m的位置,于b0-b1层中间搭建加固支撑2,加固支撑2可以为临时支撑或永久支撑,本技术实施例中加固支撑为临时刚支撑。
36.在1-6层中任意一层施工完成后,可进行第n层的二次结构施工,1≤n≤6,n层为1-6层中已经施工完成的楼层,进行非承重结构(构造柱、过梁、止水反梁、女儿墙、压顶、填充墙、隔墙)的施工。在主体承重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二次结构的施工,便于第n层样板间的建设,便于第n层样板间的展览展示。
37.参照图1和图2,立柱1的侧壁上焊接安装有多个安装座3,本技术实施例中,任一立柱1上安装座3的数量设置为6个,且其中4个安装座3焊接安装在立柱1的同一水平高度,并沿立柱1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另外两个安装座3中,其一安装座3焊接安装在4个安装座3上方200mm的位置,另一安装座3与原安装座3相互背离设置。4个安装座3置于主楼b0转换层-4.6m的标高位置。间隔设置的安装座3,便于安装座3在立柱1外壁上的焊接施工,降低同一立柱1上的相邻安装座3,在焊接过程中发生干涉的风险,提高安装在立柱1上焊接安装的稳定性。
38.参照图1和图2,安装座3包括焊接安装在立柱1外壁的多个连接板31、焊接安装在多个连接板31端部的同一安装板32。任一安装座3连接板31的数量设置为3个,且3个连接板31相互平行设置,两外侧的连接板31相互远离的侧壁均焊接连接有三个加强板33,加强板33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32的端面以及立柱1的外壁焊接连接,加强板33的设置提高了安装板32在立柱1上的连接强度。
39.将安装座3进行焊接拼装并焊接安装在立柱1外壁的过程中,焊接需分段对称进行,且每次的焊接长度不得大于100mm,且当本条焊缝施焊完成且完全冷却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另外分段的焊缝施工。
40.加固支撑2包括临时水平支撑21和临时竖向斜撑22,临时水平支撑21和临时竖向支撑均为钢管,且数量设置为多个。临时水平支撑21的两端焊接连接在相邻立柱1的安装板32相对设置的端面上,临时竖向支撑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在立柱1侧壁位于不同水平高度的安装板32上。两相邻的立柱1以及焊接连接在两相邻立柱1之间的临时水平支撑21和临时竖向斜撑22构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临时水平支撑21对立柱1之间的支撑稳定效果,提高立柱1的承载能力。
41.焊接的连接方式具有牢固、可靠、安全、经济性好、效率高的优点,将临时水平刚支撑和安装板32之间以及临时竖向斜撑22和安装板32之间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提高临时水平支撑21与安装板32之间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42.在1-6层建造的过程中设置加固支撑2,加固支撑2对两相邻立柱1进行固定连接,提高立柱1之间的稳定性,降低立柱1的细长比,在1-6层施工完成之后,无需等待b1层施工完成即可进行7-12层的施工,消除6层施工完成之后的技术间歇停止点,加快建筑的施工进程。无需劳动力的退场和二次进场,无需周转架料的重新配置,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43.参照图1和图2,第四步,b1层及以下施工,进行地下室底板的浇筑施工,同时进行x 1-y层的施工,y为b0转换层、加固支撑2、立柱以及灌注桩构成的第一支撑结构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y≥u,本技术实施例中y为12。7-12层施工的过程中,可同时进行1-3层以及5-12层的二次结构施工,以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缩短建筑的建造时长。
44.第五步,待地下室底板竖向回筑完成后,逆作法施工结束,顺向进行y-z层的楼层施工,z为b0转换层、加固支撑2、立柱1、灌注桩、b1层以及底板构成的第二支撑结构所能承载的最大地面建筑层数,本技术实施例中z为28。顺向进行13层-28的楼层施工,并完成封顶。7-12层施工完成之后,地下施工尚未完成,仍需等待底板施工完成。
45.建筑主体全部施工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拆除加固支撑2或者保留加固支撑2。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优化同步逆作施工技术间歇停止点的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使用逆作法进行建筑施工时,第一步,进行一柱一桩施工;第二步,b0转换层施工;第三步,1-6层施工,并在立柱之间搭建加固支撑2;第四步,b1层及以下、底板、7-12层同步施工;第五步,地下室竖向回筑完成13-28层施工。
47.通过在第三步的施工过程中,同步搭建加固支撑2,加固支撑2对两相邻立柱1进行固定连接,提高立柱1之间的稳定性,降低立柱1的细长比,使得立柱1,具有更强的承载支撑能力,在1-6层施工完成之后,无需等待b1层施工或施工完成即可进行7-12层的施工消除6层施工完成之后的技术间歇停止点,加快建筑的施工进程。无需劳动力的退场和二次进场,无需周转架料的重新配置,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