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13:41: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车辆用空调装置
1.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2.本技术基于2020年3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20-043251,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4.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对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以横穿空气通路的方式安装于形成空气通路的壳体的内部。在壳体设置有引导部和装卸用开口部。引导部在壳体安装有过滤器的过滤器安装状态下保持过滤器,并且在相对于壳体装卸过滤器的过滤器装卸时引导过滤器的移动。装卸用开口部是在过滤器装卸时供过滤器通过的开口部。
5.引导部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位于离开装卸用开口部的一侧;以及维护部,该维护部位于靠近装卸用开口部的一侧。定位部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决定过滤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位置。维护部提高过滤器的装卸的可维护性。即,维护部在过滤器装卸时,提高过滤器的姿势的自由度,从而提高过滤器的装卸的作业性。
6.具体而言,定位部和维护部分别具有上游部引导面、下游部引导面以及侧方部引导面。上游部引导面是与过滤器中的作为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的过滤器上游部接触的面。下游部引导面是与过滤器中的作为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的过滤器下游部接触的面。侧方部引导面是与过滤器的侧方部接触的面。
7.维护部中的上游部引导面与下游部引导面的间隔比定位部中的上游部引导面与下游部引导面的间隔宽。因此,能够使过滤器装卸时的过滤器的姿势相对于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的姿势倾斜。由此,能够提高过滤器的装卸的作业性。定位部和维护部分别由形成于壳体的内壁面的凹部构成。侧方部引导面相当于凹部的底面。上游部引导面和下游部引导面相当于凹部的侧面。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6437号公报
11.然而,在水从车外浸入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水从过滤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朝向过滤器,沿着设置有引导部的壳体的内壁面流动。在上述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在维护部的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该较大的间隙是面向维护部的侧方部引导面中不与过滤器相对的部分的空间。
12.因此,水从维护部的空气流上游侧沿着维护部的侧方部引导面流动后,在过滤器的侧面与侧方部引导面之间流动。这样,本发明人发现,会产生水不通过过滤器而向过滤器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的技术问题。
13.从车外浸入壳体的内部的水包含尘埃等异物。如果该水不通过过滤器而向壳体的内部中的过滤器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有因异物的堆积而排水管堵塞及产生异味的担忧。另外,有因异物附着于热交换器而产生热交换器的腐蚀的担忧。
14.此外,上述的技术问题与维护部的形状无关地在以下的情况下产生:在维护部的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之间存在间隙,并且侧方部引导面的位置与形成有引导部的壳体的内壁面中的相比维护部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内壁面的位置相比位于壳体的外侧。


技术实现要素:

1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从车外侵入壳体的内部的水沿着壳体内壁面流动时,能够使水通过过滤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1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
17.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
18.壳体,该壳体在内部形成空气通路;以及
19.过滤器,该过滤器以横穿空气通路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的内部,并且对空气进行净化,
20.壳体具有装卸用开口部和引导部,该装卸用开口部用于进行过滤器相对于壳体的装卸,该引导部设置于壳体的内壁面,在壳体安装有过滤器的过滤器安装状态下,该引导部保持过滤器,并且在相对于壳体装卸过滤器的过滤器装卸时,该引导部引导过滤器的移动,
21.引导部包括定位部和维护部,该定位部是引导部中的与装卸用开口部分离的一侧的部分,并且决定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的位置,该维护部是引导部中的相比定位部靠近装卸用开口部的一侧的部分,并且用于提高过滤器装卸时的过滤器的姿势的自由度,
22.定位部和维护部分别具有上游部引导面、下游部引导面以及侧方部引导面,该上游部引导面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该下游部引导面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接触,该侧方部引导面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的侧方部接触,
23.侧方部引导面的位置与上游侧内壁面的位置相比位于壳体的外侧,该上游侧内壁面是内壁面中的相比引导部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面,
24.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维护部处的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的间隔比定位部处的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的间隔宽,
25.壳体具有防水肋,该防水肋在上游侧内壁面中的相对于维护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在与空气流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并且该防水肋从内壁面突出。
26.由此,通过防水肋,能够防止从维护部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维护部并沿着壳体的内壁面流动的水沿着维护部的侧方部引导面流动。
27.此外,在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28.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29.图2是图1中的ii-ii线剖视图。
30.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剖视图。
31.图4是表示图1中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图,并且是表示过滤器的装卸时的图。
32.图5是表示图1中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图,并且是表示过滤器的装卸时的图。
33.图6是比较例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3对应的图。
34.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35.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线剖视图。
36.图9是图7中的ix-ix线剖视图。
37.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38.图11是图10中的xi-xi线剖视图。
39.图12是图10中的xii-xii线剖视图。
40.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41.图1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42.图15是图14中的xv-xv线剖视图。
43.图16是图14中的xvi-xvi线剖视图。
44.图17是图14中的xvii-xvii线剖视图。
45.图1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15对应的图。
46.图1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并且是与图15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进行说明。在各图中,箭头所示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表示车辆用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方向。
48.(第一实施方式)
49.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备壳体11和过滤器12。壳体11在内部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11a。图1中的箭头f1表示空气流。过滤器12以横穿空气通路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的内部。过滤器12通过去除空气中的异物来净化空气。过滤器12具有过滤空气等的流体的未图示的滤材和固定于滤材的端部的未图示的板材。滤材是折曲为折叠状的滤纸。板材维持滤材的折曲形状。
50.过滤器12水平地安装于壳体11。即,过滤器12以过滤器12的延伸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的内部。壳体11的内部的过滤器12的位置处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方向。
51.在壳体11的比过滤器12靠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具有内气导入口13、外气导入口14以及切换门15。内气导入口13是用于将作为车室内的空气的内气导入空气通路11a的开口部。外气导入口14是用于将作为车室外的空气的外气导入空气通路11a的开口部。切换门15选择性地开闭内气导入口和外气导入口。
52.在壳体11的内部中的比过滤器12靠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未图示的送风机、热交换器。壳体11在空气流方向上在与过滤器12对应的位置具有装卸用开口部16。装卸用开口部16是用于进行过滤器12相对于壳体11的装卸的开口部。装卸用开口部16形成于壳体1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壁。
53.如图2、图3所示,壳体11具有两个引导部17、18。两个引导部17、18在过滤器12安装于壳体11的过滤器安装状态下保持过滤器12。过滤器安装状态是图1~图3所示的状态。过滤器12的板材保持于引导部17、18。另外,两个引导部17、18在相对于壳体11装卸过滤器12的过滤器装卸时引导过滤器12的移动。
54.两个引导部17、18各自分别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中的相对的两个内壁面111、1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内壁面111、112是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右侧的内壁面111和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侧的内壁面112。
55.两个引导部17、18是设置于右侧的内壁面111的右侧引导部17和设置于左侧的内壁面112的左侧引导部18。两个引导部17、18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位于相向的位置,并且是面对称的关系。
56.图1示出了右侧引导部17。以下,对右侧引导部17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将右侧引导部简单称为引导部17。左侧引导部18的结构与右侧引导部17的结构相同。
57.引导部17包括位于远离装卸用开口部16的一侧的定位部21和相比定位部21位于靠近装卸用开口部16的一侧的维护部22。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定位部21决定过滤器12的空气流方向上的位置。维护部22提高过滤器12的装卸的可维护性。即,维护部22在过滤器装卸时通过提高过滤器12的姿势的自由度来提高过滤器12的装卸的作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护部22在过滤器装卸时以使过滤器12相对于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过滤器12的姿势倾斜的方式引导过滤器12。
58.如图1、图2、图3所示,定位部21和维护部22分别具有上游部引导面23a、23b、下游部引导面24a、24b以及侧方部引导面25a、25b。上游部引导面23a、23b是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作为过滤器12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的过滤器上游部接触的面。下游部引导面24a、24b是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作为过滤器12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的过滤器下游部接触的面。侧方部引导面25a、25b是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12的侧方部接触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上游部是过滤器12中的上侧的部分。过滤器下游部是过滤器12中的下侧的部分。
59.如图2、图3所示,引导部17由形成于壳体11的右侧的内壁面111的凹部构成。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相当于该凹部的底面。上游部引导面23a、23b和下游部引导面24a、24b相当于该凹部的侧面。
60.换而言之,上游部引导面23a、23b、下游部引导面24a、24b以及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由内壁面111的一部分构成。具体而言,侧方部引导面25a、25b是内壁面111中的与过滤器12的侧面平行的面。上游部引导面23a、23b是由内壁面111中的比引导部17靠上游侧的上游侧内壁面111a和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的台阶差而形成的台阶面。下游部引导面24a、24b是由内壁面111中的比引导部17靠下游侧的下游侧内壁面111b和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的台阶差而形成的台阶面。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的位置与上游侧内壁面111a的位置相比处于与上游侧内壁面111a正交的方向上的壳体11的外侧。
61.另外,如图2、3所示,定位部21中的上游部引导面23a与下游部引导面24a的间隔比过滤器12的厚度略宽。维护部22中的上游部引导面23b与下游部引导面24b的间隔比定位部21中的上游部引导面23a与下游部引导面24a的间隔宽。即,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维护部22处的上游部引导面23b与过滤器12的间隔比定位部21处的上游部引导面23a与过滤器12的
间隔宽。
62.如图1所示,定位部21和维护部22各自的下游部引导面24a、24b构成一个平面,并且在过滤器12的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过滤器12的下游侧端部(即,过滤器12的下端部)平行地延伸。此外,在图1中,虽然示出了过滤器12与下游部引导面24a、24b之间存在间隙,但是实际上过滤器12与下游部引导面24a、24b接触。
63.如图1所示,维护部22中的上游部引导面23b包括第一倾斜面26和第二倾斜面27。第一倾斜面26以随着向作为远离装卸用开口部16的一侧的里侧前进而与下游部引导面24b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倾斜。第二倾斜面27相比第一倾斜面26位于里侧。第二倾斜面27以随着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向里侧前进而与下游部引导面24b的间隔减小的方式倾斜。这样,维护部22中的上游部引导面23b是朝向空气流上游侧凸起的形状。
64.在此,使用图4、图5对过滤器12的装卸进行说明。当从装卸用开口部16插入过滤器12时,如图4所示,沿着第一倾斜面26插入过滤器12。由此,能够使过滤器12的姿势相对于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12的姿势倾斜。
65.接着,如图5所示,一边使过滤器12的顶端部与第二倾斜面27接触,一边使过滤器12向里侧移动。通过使过滤器12的顶端部沿着第二倾斜面27移动,过滤器12的姿势接近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12的姿势。
66.进一步,使过滤器12移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通过使过滤器12到达定位部21,过滤器12的安装完成。此时的过滤器12的姿势为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状态。此外,通过与上述的步骤相反的顺序进行过滤器12的取出。
67.这样,通过维护部22,能够使过滤器装卸时的过滤器12的姿势相对于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过滤器12的姿势倾斜。由此,能够提高过滤器12的装卸的作业性。
68.如图3所示,壳体11具有两个防水肋31、32。两个防水肋31、32是设置于壳体11的右侧的内壁面111的右侧防水肋31和配置于壳体11的左侧的内壁面112的左侧防水肋32。
69.两个防水肋31、32配置于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各防水肋31、32配置于上游侧内壁面111a、112a中的相对于维护部22位于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位置。上游侧内壁面112a是左侧的内壁面112中的比左侧引导部18靠上游侧的面。各防水肋31、32从上游侧内壁面111a、112a突出。各防水肋31、32的顶端的位置与上游侧内壁面111a、112a的位置相比处于较高的位置。较高的位置是指在与上游侧内壁面111a、112a垂直的方向上比上游侧内壁面111a、112a靠空气通路侧的位置。
70.图1示出了右侧防水肋31。以下,虽然对右侧防水肋31进行说明,但是左侧防水肋32也一样。以下,将右侧防水肋31简单称为防水肋31。
71.如图1所示,防水肋31在相对于空气流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地配置。换而言之,防水肋31从远离装卸用开口部16的一侧朝向靠近装卸用开口部16的一侧延伸。具体而言,防水肋31从前后方向上的维护部22的一端的位置向维护部22的另一端的位置连续地延伸。即,防水肋31以在相对于维护部22处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覆盖维护部22的整体的方式配置。前后方向与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过滤器12的延伸方向及过滤器12的装卸方向相同。
72.更具体而言,在相对于第二倾斜面27处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防水肋31与第二倾斜面27相邻地配置,并且防水肋31与第二倾斜面27平行地延伸。在相对于第一倾斜面26处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防水肋31相对于第一倾斜面26分离地配置,并且防水肋31相对
于过滤器12平行地延伸。在相对于定位部21处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没有配置防水肋31。
73.接着,与图6所示的比较例1对比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比较例1在没有设置两个防水肋31、32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不同。比较例1的其他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相同。比较例1相当于上述的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74.洗车时的水、雨水等水有经由外气导入口14浸入壳体11的内部的情况。在水从车外浸入壳体11的内部的情况下,水从比过滤器12靠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朝向过滤器12沿着设置有引导部17、18的壳体11的内壁面111、112流动。
75.在比较例1中,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在维护部22的上游部引导面23b与过滤器12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该较大的间隙是面向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25b中的不与过滤器12相对的面的部分的空间。
76.因此,如图6中的箭头f2那样,水从维护部22的空气流上游侧沿着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25b流动,并且在侧方部引导面25b与过滤器12的侧面之间流动。本发明人发现了像这样,存在沿着内壁面111、112流动的水不通过过滤器12而向过滤器12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的技术问题。
77.从车外浸入壳体11的内部的水包含尘埃等异物。如果该水不通过过滤器12而向壳体11的内部中的过滤器12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有因异物的堆积而排水管堵塞及产生异味的担忧。另外,有因异物附着于热交换器而产生热交换器的腐蚀的担忧。
78.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11具有两个防水肋31、32。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维护部22从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维护部22地沿着壳体11的内壁面111、112流动的水沿着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25b流动。
79.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壳体11的内壁面111、112流动的水如图3中的箭头f3那样越过各防水肋31、32而在与内壁面111、112分离的状态下流入过滤器12。水通过过滤器12,从而能够通过过滤器12去除水中包含的异物。由此,能够抑制因异物的堆积而引起的异味及排水口的堵塞、并且能够抑制因异物附着于热交换器而引起的热交换器的腐蚀。
80.顺便一提,如图2所示,在定位部21中,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上游部引导面23a与过滤器12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相对于定位部21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朝向过滤器12并沿着壳体11的内壁面111、112流动的水如图2中的箭头f4那样通过过滤器12。
8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肋31相对于第一倾斜面26在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与过滤器12平行延伸地配置。然而,防水肋31也可以与第一倾斜面26相邻,并且与第一倾斜面26平行延伸地配置。
8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二倾斜面27在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防水肋31与第二倾斜面27相邻配置。然而,防水肋31也可以在空气流上游侧远离第二倾斜面27地配置。另外,防水肋31也可以配置为在空气流上游侧远离第一倾斜面26和第二倾斜面27的每一个的位置并在一直线上延伸。这样,防水肋31也可以在空气流上游侧远离维护部22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以水从维护部22的空气流上游侧沿着内壁面111、112流动时,使水不沿着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25b流动而通过过滤器12的方式设定防水肋31的高度。即,防水肋31随着在空气流上游侧远离维护部22而被设定地更高。
83.(第二实施方式)
84.如图7~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12竖直地安装于壳体11。即,过滤器12
以过滤器12的延伸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的内部。
85.壳体11具有上侧的壁、下侧的壁、左侧的壁以及右侧的壁。过滤器12的设置位置处的空气通路11a的空气流动方向是如图中的箭头f5那样从车辆前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方向。即,过滤器12的设置位置处的空气通路11a的空气流动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
86.如图7所示,装卸用开口部16形成于壳体11的右侧的壁。过滤器12的装卸方向为左右方向。
87.如图8、图9所示,壳体11的内壁面包括壳体底面113和壳体顶面114。壳体底面113是壳体11中的位于下侧的内壁面。壳体顶面114是壳体11中的位于上侧的内壁面。壳体底面113和壳体顶面114是相对的两个内壁面。
88.壳体11具有两个引导部41、42。两个引导部41、42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引导部17、18。两个引导部41、42是设置于壳体底面113的下侧引导部41和设置于壳体顶面114的上侧引导部42。两个引导部41、4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向的位置,并且是面对称的关系。两个引导部41、4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引导部17、18相同。
89.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引导部41的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的位置与上游侧内壁面113a的位置相比位于与上游侧内壁面113a正交的方向上的壳体11的外侧,该上游侧内壁面113a是壳体底面113中的比下侧引导部41靠空气流上游侧的面。同样地,上侧引导部42的侧方部引导面25a、25b的位置与上游侧内壁面114a的位置相比位于与上游侧内壁面114a正交的方向上的壳体11的外侧,该上游侧内壁面114a是壳体顶面114中的比上侧引导部42靠空气流上游侧的面。
90.如图7、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具有作为防水肋的下侧防水肋43。下侧防水肋43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水肋31。以下,将下侧防水肋43简单称为防水肋43。
91.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12的设置位置处的空气通路11a的空气流动方向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因此,在水从车外浸入壳体11的内部的情况下,相比水沿着壳体顶面114流动的情况,水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情况较多。
9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肋43设置于壳体底面113。防水肋没有设置于壳体顶面114。防水肋43从壳体底面113朝向上侧突出。防水肋43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水肋31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上游侧区域113b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肋上游侧区域113b是壳体底面113中的相对于防水肋43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区域,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是壳体底面113中的相对于定位部21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区域。
93.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防水肋43能够防止从维护部22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维护部22并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沿着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25b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维护部22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维护部22并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如图7中的箭头f6那样流动。即,水在到达防水肋43后,沿着防水肋43从维护部22侧朝向定位部21侧并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然后,水通过过滤器12中的位于定位部21的部分。此时,如图8所示,在定位部21中,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上游部引导面23a与过滤器12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朝向定位部21并在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如图8中的箭头f7那样通过过滤器12。
94.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防水肋43设置于壳体底部113中的比下侧引导部41的维护部22靠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并且没有设置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进一步,防水肋43设
置为将水从壳体底面113中的维护部22的空气流上游侧的区域导向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由此,能够使沿着壳体底面113到达防水肋43的水从壳体底面113的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流入过滤器12。
9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有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如图9中的箭头f8那样越过防水肋43而在与壳体底面113分离的状态下流入过滤器12的情况。
9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仅在壳体底面113与壳体顶面114中的壳体底面113设置防水肋43。因此,与在两个相对的内壁面分别设置有防水肋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因防水肋引起的通风阻力。
9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在壳体顶面114设置防水肋。然而,通过在空气通路11a流动的风,存在水沿着壳体顶面114流动的情况。因此,除了壳体底面113以外,也可以在壳体顶面114设置防水肋。
9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水肋31同样,能够变更防水肋43的配置。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水主要沿着壳体内壁面流动,因此优选的是防水肋43配置为将水导向过滤器12中的位于定位部21的部分。例如,防水肋43也可以配置为,随着从远离与安装状态下的过滤器12平行的方向上的装卸用开口部16的一侧朝向装卸用开口部16侧前进而防水肋43与过滤器12的间隔变宽。
99.(第三实施方式)
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壳体底面113倾斜。具体而言,如图10、图11所示,壳体底面113的肋上游侧区域113b以随着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朝向定位部21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横跨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至定位部21侧的范围的全部地倾斜。因此,肋上游侧区域113b的该范围的全部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高的位置。此外,肋上游侧区域113b包含与防水肋43相邻的部分。
101.由此,朝向维护部22且沿着壳体113流动的水如图11中的箭头f6a所示的那样,从壳体底面113的肋上游侧区域113b被导向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
102.进一步,如图10、图12所示,壳体底面113的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以随着朝向空气流下游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即,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以随着从车辆前侧朝向车辆后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高的位置。此外,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相比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位于空气流上游侧。另外,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包含与定位部21相邻的部分。
103.由此,到达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的水如图12中的箭头f6b所示的那样容易朝向过滤器12流动。其结果是,能够促进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通过过滤器12。
10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10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上游侧区域113b和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双方倾斜。然而,也可以是仅肋上游侧区域113b和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任一方倾斜。即使在该情况下,与肋上游侧区域113b和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的双方为水平的面的情况相比,也能够促进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通过过滤器12。
106.(第四实施方式)
107.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在壳体11追加了内外气两层分隔件51。内外气两层分隔件51将空气通路11a分隔为如箭头f9那样供内气流动的内气通路52和如箭头f10那样供外气流动的外气通路53。内外气两层分隔件51相对于过滤器12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108.内气通路52位于空气通路11a中的车辆左侧。外气通路53位于空气通路11a中的车辆右侧。装卸用开口部16形成于壳体11的右侧的壁。即,装卸用开口部16形成于壳体11的外气通路53侧的壁。
109.两个引导部41、42设置为从装卸用开口部16横穿外气通路53和内气通路52双方。此外,在图13中,仅示出了两个引导部41、42中的下侧引导部41。定位部21设置为横跨内气通路52的整个区域和外气通路53中的内外气两层分隔件51侧的一部分的区域。维护部22设置于外气通路53中的比内外气两层分隔件51靠装卸用开口部16侧的一部分的区域。
11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维护部22仅设置于内气通路52和外气通路53中的外气通路53。因此,防水肋43仅设置于内气通路52和外气通路53中的外气通路53。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111.(第五实施方式)
112.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追加了除水肋71和防钩挂肋72。
113.除水肋71设置于壳体底面113的过滤器下侧区域61。过滤器下侧区域61是壳体底面113中的位于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12的下侧的区域。除水肋71是从过滤器下侧区域61突出的突出部。除水肋71在过滤器下侧区域61中,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朝向装卸用开口部16的相反侧直线状地延伸。除水肋71的过滤器12的厚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过滤器12的厚度尺寸小。
114.壳体底面113除了过滤器下侧区域61以外,还包括维护部区域62、维护部上游侧区域63、定位部上游侧区域64以及过滤器下游侧区域65。维护部区域62是壳体底面113中的比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12在空气流上游侧构成维护部22的区域。维护部上游侧区域63是壳体底面113中的与维护部区域62在空气流上游侧相邻的区域。定位部上游侧区域64是壳体底面113中的与定位部21在空气流上游侧相邻的区域。过滤器下游侧区域65是壳体底面113中的与过滤器12在空气流下游侧相邻的区域。
115.如图15、图16所示,过滤器下侧区域61相比于维护部区域62、维护部上游侧区域63、以及定位部上游侧区域64位于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维护部区域62相比于维护部上游侧区域63和定位部上游侧区域64位于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另外,过滤器下游侧区域65与过滤器下侧区域61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
116.如图16所示,除水肋71的上端面与维护部区域62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
117.如图14所示,防钩挂肋72设置于壳体底面113的过滤器下侧区域61。防钩挂肋72是从过滤器下侧区域61突出的突出部。防钩挂肋72位于除水肋71与维护部区域62之间。防钩挂肋72与除水肋71和维护部区域62这双方相连。
118.如图17所示,防钩挂肋72的上端面分别与维护部区域62和除水肋71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即,防钩挂肋72的上端面分别与维护部区域62和除水肋71的上端面构成相同的平面。
119.另外,壳体11具有构成下游部引导面24a、24b的引导用肋73。引导用肋73设置于过滤器下游侧区域65。引导用肋73是从过滤器下游侧区域65突出的突出部。引导用肋73从沿着过滤器12的方向上的装卸用开口部16侧朝向其相反侧地沿着过滤器12延伸。
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21的侧方部引导面由除水肋71的上端面中的位于装卸用开口部16的相反侧的里侧部分71a构成。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由维护部区域62和除水肋71的上端面中的相比于里侧部分71a位于装卸用开口部16侧的部分71b构成。即,维护部区域62构成维护部22的侧方部引导面的一部分。定位部21的下游侧引导面由引导用肋73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中的里侧的部分73a构成。维护部22的下游侧引导面由引导用肋73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中的装卸用开口部16侧的部分73b构成。
121.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一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22.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顺序进行过滤器12的装卸。此时,除水肋71的上端面与过滤器12的侧面接触。如上所述,过滤器12的厚度方向上的除水肋71的宽度尺寸比过滤器12的厚度尺寸小。因此,与过滤器下侧区域61的整体与过滤器12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过滤器12与壳体11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轻过滤器装卸时的摩擦阻力。
12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除水肋71,能够在过滤器12与壳体底面113之间形成供过滤器12所包含的水落下的空间。因此,能够进行过滤器12的除水。由此,能够抑制因过滤器12始终湿润而引起的异味。另外,通过除水肋71,能够抑制来自过滤器12与壳体底面113之间的漏风。
124.然而,假定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没有设置防钩挂肋72的情况。除水肋71与维护部区域62分离而在维护部区域62与除水肋71之间存在凹陷。因此,在插入过滤器12时一边使过滤器12与第二倾斜面27接触,一边使过滤器12向里侧移动时,过滤器12钩挂于除水肋71。
125.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维护部区域62与除水肋71之间设置了防钩挂肋72。因此,在插入过滤器12时,能够防止过滤器12钩挂于除水肋71。此外,维护部区域62、防钩挂肋72的上端面以及除水肋71的上端面也可以构成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相同平面。
126.另外,如图14所示,除水肋71和引导用肋73分别在任意的位置形成有多个用于使水通过的缺口部71c、73c。缺口部71c、73c是各肋71、73的延伸方向上的肋的非形成区域。通过缺口部71c、73c,向过滤器下侧区域61落下的水能够向过滤器12的空气流下游侧沿着壳体底面113流动。
127.(第六实施方式)
128.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壳体底面113的过滤器下侧区域61倾斜。具体而言,在壳体底面113的过滤器下游侧区域65设置有用于使壳体11的内部的水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81。过滤器下侧区域61以随着朝向空气流下游侧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即,过滤器下侧区域61以靠近排水口81一侧比远离排水口81一侧低的方式倾斜。
129.由此,从过滤器12向过滤器下侧区域61落下的水容易向排水口81流动。因此,与过滤器下侧区域61为水平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排水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130.(第七实施方式)
131.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壳体底面113的过滤器下侧区域61倾斜。具体而言,在壳体底面113的过滤器下侧区域61的空气流上游侧形成有排水口82。过滤器下侧区域61以随着朝向空气流上游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即,过滤器下侧区域61以靠近排水口82一侧比远离排水口82一侧低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获得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和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下侧区域61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水平的。主要的是,过滤器下侧区域61的至少一部分以靠近排水口81、82一侧比远离排水口81、82一侧低的方式倾斜即可。
132.(其他实施方式)
133.(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壳体底面113的肋上游侧区域113b横跨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至定位部21侧的范围的全部地倾斜。然而,肋上游侧区域113b的该范围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水平的。主要的是,肋上游侧区域113b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朝向定位部21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即可。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得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134.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肋上游侧区域113b倾斜,肋上游侧区域113b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高的位置,然而,只要肋上游侧区域113b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高的位置,肋上游侧区域113b也可以不倾斜。即,也可以是肋上游侧区域113b为水平,并且在肋上游侧区域113b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之间形成台阶差,以使肋上游侧区域113b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高的位置。
135.另外,也可以不是肋上游侧区域113b中的从装卸用开口部16侧到定位部21侧的范围的全部,而是仅肋上游侧区域113b中的装卸用开口部16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高的位置。由此,在壳体底面113流动的水向低处流动。因此,相比于肋上游侧区域113b,水容易在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流动。能够使水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流入过滤器12。
136.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壳体底面113的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横跨从相比于定位部21位于上游侧的某一位置到与定位部21相邻的位置为止的范围的全部而连续地倾斜。然而,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的该范围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水平的。主要的是,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朝向空气流下游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即可。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得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137.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倾斜,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高的位置。然而,只要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高的位置,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也可以不倾斜。即,也可以是在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之间形成台阶差,以使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113c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高的位置。
138.(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维护部22中的上游部引导面23b是朝向空气流上游侧凸起的形状。然而,上游部引导面23b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上游部引导面23b也可以是与过滤器12平行的形状。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维护部22处的上游部引导面23b与过滤器12的间隔比定位部21处的上游部引导面23a与过滤器12的间隔宽,从而装卸时的过滤器12的姿势的自由度提高。即,能够使装卸时的过滤器12的姿势与安装状
态下的过滤器12的姿势不同。
139.(3)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并且还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彼此并不是没有联系的,除了明显不可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140.(总结)
141.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在内部形成空气通路;以及过滤器,该过滤器以横穿空气通路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的内部,并且对空气进行净化。壳体具有装卸用开口部和引导部,该装卸用开口部用于进行过滤器相对于壳体的装卸,该引导部设置于壳体的内壁面,在壳体安装有过滤器的过滤器安装状态下,该引导部保持过滤器,并且在相对于壳体装卸过滤器的过滤器装卸时,该引导部引导过滤器的移动。引导部包括定位部和维护部,该定位部是引导部中的与装卸用开口部分离的一侧的部分,并且决定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的位置,该维护部是引导部中的相比定位部靠近装卸用开口部的一侧的部分,并且用于提高过滤器装卸时的过滤器的姿势的自由度。定位部和维护部分别具有上游部引导面、下游部引导面以及侧方部引导面,该上游部引导面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该下游部引导面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接触,该侧方部引导面在过滤器安装状态或者过滤器装卸时,与过滤器的侧方部接触。侧方部引导面的位置与上游侧内壁面的位置相比位于壳体的外侧,该上游侧内壁面是内壁面中的相比引导部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面。过滤器安装状态下的维护部处的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的间隔比定位部处的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的间隔宽。壳体具有防水肋,该防水肋在上游侧内壁面中的相对于维护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在与空气流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并且该防水肋从内壁面突出。
142.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内壁面包括壳体中的位于下侧的壳体底面和壳体中的位于上侧的壳体顶面。引导部包括设置于壳体底面的下侧引导部和设置于壳体顶面的上侧引导部。过滤器以过滤器的延伸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安装于壳体的内部。防水肋是设置于壳体底面中的相对于下侧引导部的维护部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的下侧防水肋。这样,能够将第一观点应用于过滤器竖直地安装于壳体的内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143.另外,根据第三观点,在第二观点中,防水肋没有设置于壳体顶面。
144.在过滤器竖直放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水从车外浸入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与水沿着壳体顶面流动的情况相比,水沿着壳体底面流动的情况较多。因此,如第三观点那样,通过仅在壳体底面和壳体顶面中的壳体底面设置防水肋,能够抑制从车外浸入壳体的内部的水不通过过滤器。另外,由此,与在两个相对的内壁面分别设置防水肋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因防水肋引起的通风阻力。
145.另外,根据第四观点,在第二观点、第三观点中,壳体底面包括定位部上游侧区域,该定位部上游侧区域是壳体底面中的相对于下侧引导部的定位部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区域。防水肋没有设置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
146.由此,能够使沿着壳体底面到达防水肋的水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流入过滤器。在定位部中,在过滤器安装状态下,上游部引导面与过滤器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朝向过滤器并沿着壳体底面流动的水流入过滤器。
147.另外,根据第五观点,壳体底面包括肋上游侧区域,该肋上游侧区域是壳体底面中的相对于防水肋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区域。肋上游侧区域中的装卸用开口部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高的位置。由此,在壳体底面流动的水向较低处流动。因此,相比肋上游侧区域,水容易在定位部上游侧区域流动。能够使水从定位部上游侧区域流入过滤器。
148.另外,根据第六观点,在第五观点中,肋上游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从装卸用开口部侧朝向定位部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
149.由此,能够将朝向维护部并沿着壳体底面流动的水从壳体底面的肋上游侧区域导向定位部上游侧区域。因此,能够促进沿着壳体底面流动的水通过过滤器。
150.另外,根据第七观点,在第四观点~第六观点中,定位部上游侧区域中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分处于比定位部上游侧区域中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分高的位置。由此,到达了定位部上游侧区域的水容易朝向过滤器流动。因此,能够促进沿着壳体底面流动的水通过过滤器。
151.另外,根据第八观点,在第七观点中,定位部上游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随着朝向空气流下游侧前进而变低的方式倾斜。由此,到达了定位部上游侧区域的水容易朝向过滤器流动。因此,能够促进沿着壳体底面流动的水通过过滤器。
152.另外,根据第九观点,在第二观点~第八观点中,壳体底面包括过滤器下侧区域,该过滤器下侧区域位于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的下侧。壳体具有除水肋,该除水肋设置于过滤器下侧区域,并且从壳体底面突出。除水肋从过滤器下侧区域的装卸用开口部侧朝向装卸用开口部的相反侧延伸。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的厚度方向上的除水肋的宽度尺寸比过滤器的厚度尺寸小。
153.由此,通过除水肋,能够在过滤器与壳体底面之间形成供过滤器包含的水落下的空间。因此,能够进行过滤器的除水。由此,能够抑制因过滤器始终湿润而引起的异味。
154.另外,根据第十观点,在第九观点中,壳体底面包括维护部区域,该维护部区域在相对于过滤器安装状态时的过滤器位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构成维护部的侧方部引导面的一部分。壳体具有防钩挂肋,该防钩挂肋设置于过滤器下侧区域并从壳体底面突出。防钩挂肋在维护部区域与除水肋之间的位置与维护部区域和除水肋双方相连。防钩挂肋的上端面分别与维护部区域和除水肋的上端面构成相同的平面。
155.在没有设置防钩挂肋的情况下,除水肋与维护部区域分离而在维护部区域与除水肋之间存在凹陷。因此,在插入过滤器时过滤器钩挂于除水肋。相对于此,根据本观点,在维护部区域与除水肋之间设置防钩挂肋。因此,在过滤器的插入时,能够防止过滤器钩挂于除水肋。
156.另外,根据第十一观点,在第九观点、第十观点中,在壳体底面设置有排水口,该排水口用于使壳体的内部的水向外部排出。过滤器下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靠近排水口的一
侧比远离排水口的一侧低的方式倾斜。
157.由此,从过滤器向过滤器下侧区域落下的水容易向排水口侧流动。因此,与过滤器下侧区域为水平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排水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