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淤泥泥水分离净化装置

2022-11-13 10:20: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离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淤泥泥水分离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淤泥处理分为污染淤泥和无污染淤泥的处理,对待无污染和轻污染的淤泥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主要通过卫生填埋、堆场处理和就地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可将氮磷含量较丰富的淤泥进行还田,成为农田土壤,而对待污染淤泥则主要通过钝化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向淤泥中添加化学物质使淤泥中不稳定态的重金属转化为稳定态重金属而减小重金属的活性,同时添加化学材料降低重金属浸出性,进一步降低淤泥中重金属的危害,但现有淤泥处理方式均未能实现泥水完全分离,不便于对泥水分离后的淤泥土进行收集处理,造成水和土壤资源浪费,因此亟需一种淤泥泥水分离净化装置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淤泥泥水分离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使淤泥与水完全分离,便于淤泥土收集的目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一种淤泥泥水分离净化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两端分别固接有支架,两个所述支架之间转动连接有脱水桶,所述脱水桶侧壁铰接有脱水桶盖一侧,所述脱水桶盖另一侧与所述脱水桶可拆卸连接,所述脱水桶外套设有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一侧接触设置有加热板,所述加热板与所述底座固接,所述脱水桶连通有第一分离机构,所述脱水桶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底座底部固接,所述底座上部可拆卸连接有干泥收集部,所述壳体底部一侧通过排水管连通有电极净化处理装置,所述电极净化处理装置通过回流管与所述第一分离机构连通,所述脱水桶内设有搅拌部,所述脱水桶侧壁等间距设有若干透水孔。
6.优选的,所述第一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分离筒,所述第一分离筒底部通过输送管与所述脱水桶连通,所述第一分离筒上部侧壁贯穿设置有筛分部,所述筛分部与所述第一分离筒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分离筒顶部与所述电极净化处理装置通过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电极净化处理装置将水通过所述回流管泵送至所述第一分离筒顶部。
7.优选的,所述筛分部包括第一筛网,所述第一筛网贯穿第一分离筒侧壁,所述第一筛网与所述第一分离筒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分离筒下方设有第二筛网,所述第二筛网贯穿第一分离筒侧壁,所述第二筛网与所述第一分离筒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筛网网孔孔径大于所述第二筛网网孔孔径。
8.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底座底部固接,所述脱水桶靠近所述第一分离筒一端固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任一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脱水桶另一端固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另一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输送管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内侧,所述输送管与所述第一转轴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
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搅拌部包括桨叶,所述桨叶位于所述脱水桶内侧,所述桨叶一端固接有桨叶驱动轴,所述桨叶驱动轴设在所述第二转轴内,所述桨叶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桨叶驱动轴远离所述桨叶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支架固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支架固接,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与所述桨叶驱动轴固接。
11.优选的,所述干泥收集部包括干泥收集槽,所述干泥收集槽与所述底座上部可拆卸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分离筒底部为漏斗四棱形结构。
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使用时,淤泥进入第一分离机构,第一分离机构将淤泥进行初步筛分,第一分离机构与脱水桶连通,淤泥经第一分离机构进入脱水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使脱水桶高速旋转,将淤泥中的水透过脱水桶侧壁上的透水孔甩至壳体,水顺壳体流向干泥收集部,经壳体底部一侧连通的排水管进入电极净化处理装置,经电极净化处理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水经回流管流回第一分离机构,实现水循环利用,循环水进一步将淤泥聚集在脱水桶中,并对脱水桶中淤泥反复清洗,使淤泥中重金属含量降低,脱水桶内还安装有检测装置,检测脱水桶内的淤泥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达标,在淤泥中重金属达标后,启动加热板进行烘干,使整个箱体进行高温加热,烘干淤泥,并起到杀菌作用,同时搅拌部启动,将脱水桶内淤泥混合均匀,使淤泥受热均匀,淤泥烘干后,打开脱水桶侧壁上的脱水桶盖,将脱水桶内壁上的泥块剥落至干泥收集部,实现淤泥完全脱水,实现淤泥的净化处理。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分离机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分离机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分离机构剖面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图;
23.其中,1、第一分离筒;2、第一筛网;3、第二筛网;4、输送管;5、第一转轴;6、壳体;7、加热板;8、脱水桶;9、支架;10、第二电机;11、桨叶;12、排水管;13、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4、第一电机;15、回流管;16、传动带;17、干泥收集槽;18、底座;19、第二转轴;20、桨叶驱动轴;21、脱水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6.参照图1-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淤泥泥水分离净化装置,包括底座18,底座18两端分别固接有支架9,两个支架9之间转动连接有脱水桶8,脱水桶8侧壁铰接有脱水桶盖21一侧,脱水桶盖21另一侧与脱水桶8可拆卸连接,脱水桶8外套设有壳体6,壳体6与底座18可拆卸连接,壳体6一侧接触设置有加热板7,加热板7与底座18固接,脱水桶8连通有第一分离机构,脱水桶8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底座18底部固接,底座18上部可拆卸连接有干泥收集部,壳体6底部一侧通过排水管12连通有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通过回流管15与第一分离机构连通,脱水桶8内设有搅拌部,脱水桶8侧壁等间距设有若干透水孔。
27.使用时,淤泥进入第一分离机构,第一分离机构将淤泥进行初步筛分,第一分离机构与脱水桶8连通,淤泥经第一分离机构进入脱水桶8,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使脱水桶8高速旋转,将淤泥中的水透过脱水桶8侧壁上的透水孔甩至壳体6,水顺壳体6流向干泥收集部,经壳体6底部一侧连通的排水管12进入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排水管12与壳体6底部连通部位还固接有一张圆形滤网,避免脱水过程中甩出的泥渣进入,经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净化处理后的水经回流管15流回第一分离机构,实现水循环利用,循环水进一步将淤泥聚集在脱水桶8中,并对脱水桶8中淤泥反复清洗,使淤泥中重金属含量降低,脱水桶8内还安装有检测装置,检测脱水桶8内的淤泥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达标,在淤泥中重金属达标后,启动加热板7进行烘干,使整个箱体进行高温加热,烘干淤泥,并起到杀菌作用,同时搅拌部启动,将脱水桶8内淤泥混合均匀,使淤泥受热均匀,淤泥烘干后,打开脱水桶8侧壁上的脱水桶盖21,将脱水桶8内壁上的泥块剥落至干泥收集部,实现淤泥完全脱水,实现淤泥的净化处理。
28.所述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优选为陕西优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utr-d100型电化学水处理一体设备,设备为箱型,箱体四周有水口管、循环水出口管和沉渣物出口管,外侧有吸垢电源和电絮凝电源,吸垢电源连接吸垢网运作,吸垢网采用钛金属网制作,由正极和负极组成。吸垢网在工作过程中,吸垢电源控制负极周围ph值迅速升高变成碱性环境,从而产生和聚集大量的碳酸根离子,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快速形成水垢沉积在负极上。用正、负极电源极性换向的方法,使吸附的水垢自行脱落,和电絮凝形成的沉积物一同由沉渣输出管排出。剩余的水体便是较为纯净的水。净化后的水通过水泵输送至第一分离机构,用于稀释淤泥。
29.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分离筒1,第一分离筒1底部通过输送管4与脱水桶8连通,第一分离筒1上部侧壁贯穿设置有筛分部,筛分部与第一分离筒1可拆卸连接,第一分离筒1顶部与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通过回流管15连通,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将水通过回流管15泵送至第一分离筒1顶部。
30.使用时,淤泥经第一分离筒1进入,经过筛分部,筛分部将淤泥中体积较大杂质筛
分出来,使细密的淤泥在循环水作用下通过输送管4进入脱水桶8,带有淤泥的水进入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水经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净化后回到第一分离筒1将第一分离筒1内壁细密淤泥冲刷至脱水桶8中,使净化效果提升,筛分部与第一分离筒1可拆卸连接,便于筛分部的清理。
31.进一步优化方案,筛分部包括第一筛网2,第一筛网2贯穿第一分离筒1侧壁,第一筛网2与第一分离筒1可拆卸连接,第一分离筒1下方设有第二筛网3,第二筛网3贯穿第一分离筒1侧壁,第二筛网3与第一分离筒1可拆卸连接,第一筛网2网孔孔径大于第二筛网3网孔孔径。
32.第一筛网2网孔孔径大于第二筛网3便于淤泥逐级筛分。
33.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14,第一电机14与底座18底部固接,脱水桶8靠近第一分离筒1一端固接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与任一支架9转动连接,脱水桶8另一端固接有第二转轴19,第二转轴19与另一支架9转动连接,输送管4位于第一转轴5内侧,输送管4与第一转轴5内壁转动连接,第一电机14输出轴与第一转轴5传动连接。
34.通过第一电机14驱动第一转轴5转动,进而使脱水桶8高速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通过脱水桶8表面的透水孔被甩出,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
35.进一步优化方案,搅拌部包括桨叶11,桨叶11位于脱水桶8内侧,桨叶11一端固接有桨叶驱动轴20,桨叶驱动轴20套接在第二转轴19内,桨叶驱动轴20与第二转轴19转动连接,桨叶驱动轴20远离桨叶11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与支架9固接。
36.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电机10,第二电机10与支架9固接,第二电机10输出轴与桨叶驱动轴20固接。
37.通过第二电机10输出轴与桨叶驱动轴20固接,使桨叶11转动,从而带动螺旋桨搅拌桶内的淤泥,使淤泥受热均匀。
38.进一步优化方案,干泥收集部包括干泥收集槽17,干泥收集槽17与底座18上部可拆卸连接。
39.干泥经高温杀菌后,由脱水桶8侧壁的脱水桶盖21掉落到干泥收集槽17内,再由工作人员抽出干泥收集槽17,干泥收集槽17通过滑槽与底座18上部可拆卸连接,便于干泥收集,解决了需要大量人力的问题。
40.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电机14输出轴与第一转轴5通过传动带16传动连接。
41.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分离筒1底部为漏斗四棱形结构。
42.第一分离筒1底部为漏斗四棱形结构,作为淤泥的缓冲,有效防止淤泥堆积。
43.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44.使用时,淤泥进入第一分离筒1,经第一筛网2及第二筛网3筛分后进入脱水桶8,通过第一电机14驱动第一转轴5转动使脱水桶8高速旋转,将淤泥中的水透过脱水桶8侧壁上的透水孔甩至壳体6,水顺壳体6流向干泥收集槽17,经壳体6底部一侧连通的排水管12进入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排水管12与壳体6底部连通部位还设有一张圆形滤网,避免脱水过程中甩出的泥渣进入,经电极净化处理装置13净化处理后的水经回流管15流回至第一分离筒1,实现水循环利用,循环水进一步将淤泥聚集在脱水桶8中,并对脱水桶8中淤泥反复清洗,使淤泥中重金属含量降低,脱水桶8内还安装有检测装置,检测脱水桶8内的淤泥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达标,在淤泥中重金属达标后,启动加热板7进行烘干,使整个箱体进行高温加热,
烘干淤泥,并起到杀菌作用,同时通过第二电机10驱动桨叶驱动轴20使桨叶11转动,将脱水桶8内淤泥混合均匀,使淤泥受热均匀,淤泥烘干后,打开脱水桶8侧壁上的脱水桶盖21,将脱水桶8内壁上的泥块剥落至干泥收集槽17,实现淤泥完全脱水,实现淤泥的净化处理。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