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限位自锁防坠落的液压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2022-11-13 08:20: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限位自锁防坠落的液压升降机。


背景技术:

2.液压升降机主要是通过液压油的压力传动从而实现升降的功能,它的剪叉机械结构,使升降机起升有较高的稳定性,宽大的作业平台和较高的承载能力,使高空作业范围更大、并适合多人同时作业,它使高空作业效率更高,安全更保障。
3.目前市面上的液压升降机不具备防坠落功能,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如不慎发生坠落则无任何防护措施,十分危险,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推出了一种便于限位自锁防坠落的液压升降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限位自锁防坠落的液压升降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市面上的液压升降机不具备防坠落功能,从而导致工作人员如不慎发生坠落则无任何防护措施,十分危险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包括升降机,所述升降机上端的升降平台表面固定有防护栏,且防护栏,四周外壁设置有红外传感器,所述升降机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升降机上端的升降平台内设置有两层储存腔,且储存腔内均设置有防坠落装置,所述防坠落装置包括:双向气缸、固定框、第一挂环、连接弹簧、防护网和第二挂环,两个所述双向气缸均固定于两个所述储存腔内部,两个所述双向气缸呈垂直分布,两个所述双向气缸的两个伸缩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框,且固定框内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第一挂环,若干个所述第一挂环均连接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边缘固定有第二挂环,所述防护网通过第二挂环、连接弹簧和第一挂环与固定框之间弹性连接,所述红外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且控制器与两个所述双向气缸电性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上表面设置有海绵垫。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弹簧上下端焊接有挂环。
9.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网由尼龙绳及钢丝绳捻绕而成,所述钢丝绳作为绳芯。
1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底座下表面固定有防护箱,且防护箱内设置有同样设置有两层储存腔,两层所述储存腔内均设置有气泵,且气泵的输出端连通有气囊垫,所述控制器与两个所述气泵及升降机的液压推杆电性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箱每一侧外壁均相对设置有两个箱门,两个所述箱门的接触面均固定有磁石。
12.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便于限位自锁防坠落的液压升降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13.其一:本实用新型,升降平台储存腔内的双向气缸可推动其两端的固定框从升降平台外壁的开口处向外伸出,由于固定框内壁通过第一挂环和连接弹簧与防护网边缘的第二挂环相连接,这使得固定框内壁的防护网可对坠落的人员进行承接,避免其发生坠落,设置的连接弹簧会通过其弹性对人员下坠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配合柔性的防护网能够有效保证人员的安全。
14.其二:本实用新型,在人员发生坠落的过程中,控制器检测到红外传感器的电信号可同理控制气泵向气囊垫内通入气体,从而使气囊垫向外膨胀延伸,延伸后的气囊垫会铺展在地面,从而对防护网可能无法承接的坠落人员进行地面承接,以进一步提高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弹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护网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防护箱俯视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升降机;2、防护栏;3、红外传感器;4、防坠落装置;401、双向气缸;402、固定框;403、第一挂环;404、连接弹簧;405、防护网;406、第二挂环;407、海绵垫;5、防护箱;6、气泵;7、气囊垫;8、箱门;9、磁石。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便于限位自锁防坠落的液压升降机,如图1-图5所示,升降机1,升降机1上端的升降平台表面固定有防护栏2,且防护栏2,四周外壁设置有红外传感器3,升降机1内设置有控制器,升降机1上端的升降平台内设置有两层储存腔,且储存腔内均设置有防坠落装置4,防坠落装置4包括:双向气缸401、固定框402、第一挂环403、连接弹簧404、防护网405和第二挂环406,两个双向气缸401均固定于两个储存腔内部,两个双向气缸401呈垂直分布,两个双向气缸401的两个伸缩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框402,且固定框402内部均匀固定有若干个第一挂环403,若干个第一挂环403均连接有连接弹簧404,连接弹簧40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网405,防护网405边缘固定有第二挂环406,防护网405通过第二挂环406、连接弹簧404和第一挂环403与固定框402之间弹性连接,红外传感器3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且控制器与两个双向气缸401电性连接,升降机1升降平台的防护栏2可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避免其发生坠落,如不慎发生坠落,则防护栏2四周外壁的红外传感器3会检测到从防护栏2外部坠落的人员,并会向控制器发出电信号,而控制器则会控
制升降平台储存腔内的双向气缸401进行延伸,从而推动其两端的固定框402从升降平台外壁的开口处向外伸出,由于固定框402内壁通过第一挂环403和连接弹簧404与防护网405边缘的第二挂环406相连接,这使得固定框402内壁的防护网405可对坠落的人员进行承接,避免其发生坠落,设置的连接弹簧404会通过其弹性对人员下坠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配合柔性的防护网405能够有效保证人员的安全,由于升降平台内设置有两层储存腔,且储存腔内均设置有防坠落装置4,而且两个双向气缸401呈垂直分布,这使得上方储存腔内的防坠落装置4可对升降机1横向的两侧进行防护,而下方储存腔内的防坠落装置4可对升降机1纵向的两侧进行防护,从而有效提高升降机1的防护范围,提高其整体的安全性。
25.固定框402上表面设置有海绵垫407,设置的海绵垫407可防止坠落的人员与固定框402发生碰撞而受伤。
26.连接弹簧404上下端焊接有挂环,连接弹簧404上下端焊接的挂环可与第一挂环403和第二挂环406进行连接,设置的若干个连接弹簧404可有效对防护网405收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避免防护网405因收到瞬间的冲击力出现损坏。
27.防护网405由尼龙绳及钢丝绳捻绕而成,钢丝绳作为绳芯,尼龙绳配合钢丝绳可使防护网405整体的结构强度大大提升,避免承载过程发生断裂的情况。
28.升降机1底座下表面固定有防护箱5,且防护箱5内设置有同样设置有两层储存腔,两层储存腔内均设置有气泵6,且气泵6的输出端连通有气囊垫7,控制器与两个气泵6及升降机1的液压推杆电性连接,防护箱5内的两层储存腔均通过气泵6连接有折叠收缩的气囊垫7,在人员发生坠落的过程中,控制器检测到红外传感器3的电信号可同理控制气泵6向气囊垫7内通入气体,从而使气囊垫7向外膨胀延伸,延伸后的气囊垫7会铺展在地面,从而对防护网405可能无法承接的坠落人员进行地面承接,由于两层储存腔内的气囊垫7相互呈垂直分布,使得上方储存腔内的气囊垫7可对升降机1底部进行横向防护,且下方储存腔内的气囊垫7可同理进行纵向防护,以提高底部的防护范围,进一步提高防护效果,控制器在控制双向气缸401和气泵6工作的同时会控制升降机1的升降机构的液压推杆停止收缩,从而使升降机1整体停止下降,避免下降的升降机1对坠落的工作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29.防护箱5每一侧外壁均相对设置有两个箱门8,两个箱门8的接触面均固定有磁石9,防护箱5内的气囊垫7可通过两个箱门8进行密封防护,箱门8可通过其一侧的磁石9相互吸附固定,在保证气囊垫7充气向外延展的过程中,气囊垫7的膨胀推力会向外挤压箱门8,从而使两个箱门8的磁石9发生脱离,从而向外旋转打开,以免阻碍气囊垫7的正常延展。
30.工作原理:首先升降机1升降平台的防护栏2可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避免其发生坠落,如不慎发生坠落,则防护栏2四周外壁的红外传感器3会检测到从防护栏2外部坠落的人员,并会向控制器发出电信号,而控制器则会控制升降平台储存腔内的双向气缸401进行延伸,从而推动其两端的固定框402从升降平台外壁的开口处向外伸出,由于固定框402内壁通过第一挂环403和连接弹簧404与防护网405边缘的第二挂环406相连接,这使得固定框402内壁的防护网405可对坠落的人员进行承接,避免其发生坠落,设置的连接弹簧404会通过其弹性对人员下坠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配合柔性的防护网405能够有效保证人员的安全,上方储存腔内的防坠落装置4可对升降机1横向的两侧进行防护,而下方储存腔内的防坠落装置4可对升降机1纵向的两侧进行防护,从而有效提高升降机1的防护范围,提高其整体的安全性,然后在人员发生坠落的过程中,控制器检测到红外传感器3的电信号可同理控制气
泵6向气囊垫7内通入气体,从而使气囊垫7向外膨胀延伸,延伸后的气囊垫7会铺展在地面,从而对防护网405可能无法承接的坠落人员进行地面承接,防护箱5内上方储存腔内的气囊垫7可对升降机1底部进行横向防护,且下方储存腔内的气囊垫7可同理进行纵向防护,以提高底部的防护范围,最后控制器在控制双向气缸401和气泵6工作的同时会控制升降机1的升降机构的液压推杆停止收缩,从而使升降机1整体停止下降,避免下降的升降机1对坠落的工作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