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和电池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11-12 20:3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和电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动力电池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力电池的容量、体积能量密度和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容量,通常会将多个电芯层叠设置,并将其软极耳焊接固定,然后通过主极耳引出电池外。
3.电芯的软极耳具有一定的厚度,受到焊接工艺的限制,能直接焊接固定的软极耳的最大厚度有限。在多个电芯层叠设置进行合芯处理时,由于多层软极耳难以直接焊接固定,导致电池的容量有限,进而使得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和电池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由于多层软极耳难以直接焊接固定,导致电池的容量有限的问题。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6.电芯组,所述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所述第一电芯包括第一电芯本体、第一软极耳和第二软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包括第二电芯本体、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所述第二电芯本体与所述第一电芯本体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导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导电连接;
7.第一主极耳,所述第一主极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片导电连接;
8.第二主极耳,所述第二主极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片导电连接;
9.铝塑膜,所述铝塑膜用于密封所述电芯组,所述第一主极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主极耳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铝塑膜外。
10.可选地,所述第一主极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主极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转接片的第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和第二电芯本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导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片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主极耳导电连接;
12.所述第二转接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转接片的第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和第二电芯本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导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主极耳导电连接。
13.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贴合设置,所述第二转接片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贴合设置。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二软极耳贴合所述第一电芯本体设置,所述第三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贴合所述第二电芯本体设置。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连接区用于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导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区用于与所述第三软极耳导电连接;
16.所述第二转接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区和第四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区用于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导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区用于与所述第四软极耳导电连接。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之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连接区和所述第四连接区之间设有第二通孔。
18.可选地,所述第一主极耳包括第一金属片和第一绝缘胶,所述第一金属片上贴设有所述第一绝缘胶;所述第二主极耳包括第二金属片和第二绝缘胶,所述第二金属片上贴设有所述第二绝缘胶。
19.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片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焊接固定并形成有第一焊印区域,所述第二转接片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焊接固定并形成有第二焊印区域;
20.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第一贴纸和第二贴纸,所述第一贴纸贴设在所述第一转接片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侧面并覆盖所述第一焊印区域,所述第二贴纸贴设在所述第二转接片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侧面并覆盖所述第二焊印区域。
21.可选地,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第三贴纸和第四贴纸,所述第三贴纸贴设在所述第一转接片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侧面,所述第四贴纸贴设在所述第二转接片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侧面。
22.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芯包括多个第一子电芯,所述第一子电芯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子电芯本体、第一子软极耳和第二子软极耳,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第一电芯本体,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的第一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一软极耳;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的第二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二软极耳;
23.所述第二电芯包括多个第二子电芯,所述第二子电芯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子电芯本体、第三子软极耳和第四子软极耳,多个所述第二子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第二电芯本体,多个所述第二子电芯的第三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三软极耳;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的第四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四软极耳。
2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
25.制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所述第一电芯包括第一电芯本体、第一软极耳和第二软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包括第二电芯本体、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
26.将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分别与第一转接片焊接,以及将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分别与第二转接片焊接;
27.将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翻折至与所述第二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得到电芯组;
28.将所述第一转接片与第一主极耳的第一端焊接,以及将所述第二转接片与第二主极耳的第一端焊接;
29.使用铝塑膜对所述电芯组进行封装,使得所述第一主极耳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铝塑膜外,且所述第二主极耳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铝塑膜外。
30.可选地,所述将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分别与第一转接片焊接;以及将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分别与第二转接片焊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31.将所述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放置在平台上,以使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与所述
平台贴合,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平台贴合;
32.将所述第一软极耳和第二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以及将所述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
33.将所述第一转接片放置在平台上并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对应,以及将所述第二转接片放置在平台上并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对应。
34.可选地,所述将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翻折至与所述第二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得到电芯组,包括:
35.将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翻折,以使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二侧面贴合设置,得到电芯组。
3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铝塑膜用于所述电芯组,由于铝塑膜的厚度较小,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厚度,进而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由于铝塑膜重量较轻,可以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第二电芯、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通过第一主极耳和第二主极耳的设置,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软极耳均通过对应的连接片与主极耳焊接,而无需直接焊接。多个需合芯处理的电芯的软极耳均可以通过与主极耳分别焊接实现合芯,为提高电芯的容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而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3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结构示意图之一;
3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接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2.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接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3.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44.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5.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6.图8b是图8a提供的第一电芯的侧视图;
47.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8.图10是转接片预焊操作示意图;
49.图11是合芯操作示意图;
50.图12是电芯组封装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2.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53.如图1-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54.电芯组,所述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101、第二电芯102、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转接片104,所述第一电芯101包括第一电芯本体1011、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二软极耳1013;所述第二电芯102包括第二电芯本体1021、第三软极耳1022和第四软极耳1023,所述第二电芯本体1021与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层叠设置;所述第一转接片103与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和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导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104与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和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导电连接;
55.第一主极耳20,所述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片103导电连接;
56.第二主极耳30,所述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转接片104导电连接;
57.铝塑膜40,所述铝塑膜40用于密封所述电芯组,所述第一主极耳2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主极耳3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铝塑膜40外。
58.请参见图1,为了方便理解,在后续的实施例中,电池的长度方向可以理解为如图1所示三维坐标系中x轴所示的方向,电池的宽度方向可以理解为如图1所示三维坐标系中y轴所示的方向,电池的高度方向可以理解为如图1所示三维坐标系中z轴所示的方向。其中,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的高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均与电池的高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相同。
5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101和/或第二电芯102为叠片电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101和/或第二电芯102为卷绕电芯。
60.为了方便描述,在后续的实施例中将以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均为卷绕电芯为例进行说明。
61.应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本体1011、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二软极耳1013可以为焊接固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芯本体1011、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二软极耳1013可以为一体成型。
62.应理解的是,第一电芯本体1011、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二软极耳1013一体成型可以理解为,第一隔膜、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卷绕形成第一电芯101,其中,部分第一正极片被裁剪形成第一软极耳1012,部分第一负极片被裁剪形成第二极耳,剩余部分则可以被理解成第一电芯本体1011。
63.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现时,卷绕后的至少一层第一正极片可以被裁剪后形成沿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软极耳,因此第一软极耳1012可以为单层软极耳或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同理,卷绕后的至少一层第一负极片可以被裁剪后延伸出软极耳,因此第二软极耳1013可以为单层软极耳或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
64.应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芯本体1021、第三软极耳1022和第四软极耳
1023可以为焊接固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芯本体1021、第三软极耳1022和第四软极耳1023可以为一体成型。
65.应理解的是,第二电芯本体1021、第三软极耳1022和第四软极耳1023一体成型可以理解为,第二隔膜、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卷绕形成第二电芯102,其中,部分第二正极片被裁剪形成第三软极耳1022,部分第二负极片被裁剪形成第四极耳,剩余部分则可以被理解成第二电芯本体1021。
66.在具体实现时,卷绕后的至少一层第二正极片可以被裁剪后形成沿第二电芯本体102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软极耳,因此第三软极耳1022可以为单层软极耳或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同理,卷绕后的至少一层第二负极片可以被裁剪后延伸出软极耳,因此第四软极耳1023可以为单层软极耳或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
67.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电芯本体1021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层叠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二电芯本体1021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沿宽度方向层叠设置,以使第一软极耳1012与第三软极耳1022沿宽度方向对应设置,第二软极耳1013与第四软极耳1023沿宽度方向对应设置。
68.第一转接片103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导电连接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具体实现时,该第一转接片103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均为导电焊接。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导电连接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具体实现时,该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均为导电焊接。
69.第一主极耳20的第二端和第二主极耳30的第二端位于铝塑膜40外,第一主极耳20的第二端和第二主极耳30的第二端可以在作为外露的部分,在电池实际使用时与其他部件导电连接。因此,在电芯组封装完成后,主极耳位于铝塑膜40外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电池的极耳。
70.应理解的是,铝塑膜40的厚度范围在此不做限定。示例性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铝塑膜40的厚度范围为153μm~300μm。
7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铝塑膜40用于所述电芯组,由于铝塑膜40的厚度较小,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电池厚度,进而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由于铝塑膜40重量较轻,可以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电芯组包括第一电芯101、第二电芯102、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转接片104,通过第一主极耳20和第二主极耳30的设置,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的软极耳均通过对应的连接片与主极耳焊接,而无需直接焊接。多个需合芯处理的电芯的软极耳均可以通过与主极耳分别焊接实现合芯,为提高电芯的容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进而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
72.应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103的结构与第二转接片104的结构相同,第一主极耳20的结构与第二主极耳30的结构相同,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电池的加工难度,提高了转接片和主极耳的通用性。
7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
74.应理解的是,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夹角的大小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垂直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夹角
的范围为85
°
~95
°

75.应理解的是,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其中,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夹角的大小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垂直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85
°
~95
°

7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主极耳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第二主极耳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夹角设置。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主极耳的加工难度,主极耳呈l型设置能够简化焊接工序,提高焊接可靠性,同时降低了主极耳与转接片焊接的难度。
7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10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转接片103的第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和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导电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片103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主极耳20导电连接;
78.所述第二转接片104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转接片104的第一侧面朝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和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导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104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主极耳30导电连接。
79.请参见图1,如图1所示,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转接片104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中,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转接片104的第一侧面为其朝向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的侧面。
80.第一转接片103的第一侧面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导电连接,第二侧面与第一主极耳20导电连接,这样,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则位于第一转接片103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之间。
81.第二转接片104的第一侧面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导电连接,第二侧面与第二主极耳30导电连接,这样,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则位于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之间。
8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转接片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转接片的第一侧面朝向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将软极耳置于转接片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之间,可以对软极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
83.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103与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和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贴合设置,所述第二转接片104与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和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贴合设置。
84.应理解的是,第一转接片103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贴合设置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具体实现时,为了降低焊接的难度,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在第一连接片上的垂直投影不重合。
85.应理解的是,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贴合设置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具体实现时,为了降低焊接的难度,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在第二转接片104上的垂直投影不重合。
8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103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贴合设
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增加第一转接片103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第一软极耳1012与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的连接稳定性。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贴合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增加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第二转接片104与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的连接稳定性。
87.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和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贴合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设置,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和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贴合所述第二电芯本体1021设置。
8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二软极耳1013贴合第一电芯本体1011设置,且第一软极耳1012与第一转接片103贴合设置,第二软极耳1013与第二转接片104贴合设置。同理,第三软极耳1022和第四软极耳1023贴合第二电芯本体1021设置,且第三软极耳1022与第一转接片103贴合设置,第四软极耳1023与第二转接片104贴合设置。
89.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以图2所示的电池为例,对电池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软极耳1012是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可以认为第一软极耳101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一焊接部,其中,第一贴合部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贴合设置,第一焊接部与第一转接片103贴合连接后通过第一贴合部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贴合连接。
90.第二软极耳1013是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可以认为第二软极耳101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贴合部和第二焊接部,其中,第二贴合部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贴合设置,第二焊接部与第二转接片104贴合连接后通过第二贴合部与第一电芯本体1011贴合连接。
91.第三软极耳1022是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可以认为第三软极耳102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三贴合部和第三焊接部,其中,第三贴合部与第二电芯本体1021贴合设置,第三焊接部与第一转接片103贴合连接后通过第三贴合部与第二电芯本体1021贴合连接。
92.第四软极耳1023是由多层软极耳焊接形成的,可以认为第四软极耳102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四贴合部和第四焊接部,其中,第四贴合部与第二电芯本体1021贴合设置,第四焊接部与第二转接片104贴合连接后通过第四贴合部与第二电芯本体1021贴合连接。
9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二软极耳1013贴合第一电芯本体1011设置,第三软极耳1022和第四软极耳1023贴合第二电芯本体1021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小电池的高度,提高电池在高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
94.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10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区1031和第二连接区1032,所述第一连接区1031用于与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导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区1032用于与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导电连接;
95.所述第二转接片10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区和第四连接区,所述第三连接区用于与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导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区用于与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导电连接。
96.请参见图4。以第一转接片103为例,第一转接片103包括第一连接区1031和第二连接区1032,其中,第一连接区1031和第二连接区1032间隔设置。为了方便描述,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区1031和第二连接区1032的部分也可以称为间隔区1033。
9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1031、间隔区1033和第二连接区1032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1031、间隔去和第二连接区1032依次连接。第二转接片104的结
构可以参见第一转接片103的描述,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做赘述。
98.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之间不重叠,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之间不重叠,降低了焊接的难度。
99.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区1031和第二连接区1032之间设有第一通孔1034;所述第三连接区和所述第四连接区之间设有第二通孔。
100.应理解的是,第一通孔1034和第二通孔的数量和形状在此不做限定。示例性地,以第一通孔1034为例,请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34的数量为多个,形状为圆形,多个第一通孔1034间隔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34可以为单个矩形通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034为至少一个不规则通孔。
10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1031和第二连接区1032之间设有第一通孔1034;第三连接区和第四连接区之间设有第二通孔。通过上述第一通孔1034和第二通孔的设置,减小了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和转接片的重量,进而减小了电池的重量。
102.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极耳20包括第一金属片201和第一绝缘胶202,所述第一金属片201上贴设有所述第一绝缘胶202;所述第二主极耳30包括第二金属片301和第二绝缘胶302,所述第二金属片301上贴设有所述第二绝缘胶302。
103.具体地,第一绝缘胶20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贴设于第一金属片201的第一侧面,且第一部分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金属片20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第二部分贴设于第一金属片201的第二侧面,且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金属片20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第一方向为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长度方向。
104.请参见图3,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部分位于第一侧面外的部分与第二部分位于第二侧面外的部分粘接,从而提高第一绝缘胶202与第一金属片201的连接稳定性。
105.具体地,第二绝缘胶302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贴设于第二金属片301的第一侧面,且第三部分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金属片30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第四部分贴设于第二金属片301的第二侧面,且第四部分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金属片30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请参见图6,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金属片201和第二金属片301的宽度方向。
106.请参见图3,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相对设置,其中,第三部分位于第一侧面外的部分与第四部分位于第二侧面外的部分粘接,从而提高第二绝缘胶302与第二金属片301的连接稳定性。
107.在对电芯组进行封装的过程中,铝塑膜40与第一绝缘胶202和第二绝缘胶302焊接,可以降低铝塑膜40与第一主极耳20和第二主极耳30直接接触导致电池短路的概率。
10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片103与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和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焊接固定并形成有第一焊印区域,所述第二转接片104与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和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焊接固定并形成有第二焊印区域;
109.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第一贴纸和第二贴纸,所述第一贴纸贴设在所述第一转接片103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并覆盖所述第一焊印区域,所述第二贴纸贴设在所述第二转接片104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并覆盖所述第二焊印区域。
11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贴纸和第二贴纸的设置,在对电芯进行封装的过程
中,降低了铝塑膜40与第一焊印区域和第二焊印区域直接接触的概率,降低了第一焊印区域和第二焊印区域上的毛刺刺穿铝塑膜40的概率。
111.可选地,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还包括第三贴纸50和第四贴纸60,所述第三贴纸50贴设在所述第一转接片103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所述第四贴纸60贴设在所述第二转接片104远离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
112.应理解的是,在具体实现时,第一转接片103远离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可以理解为,在电芯封装的过程中,第一转接片103与铝塑膜40接触的侧面。第二转接片104远离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可以理解为,在电芯封装的过程中,第二转接片104与铝塑膜40接触的侧面。
11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芯还包括第三贴纸50和第四贴纸60,第三贴纸50贴设在第一转接片103远离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第四贴纸60贴设在第二转接片104远离第一电芯本体1011的侧面。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铝塑膜40与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转接片104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进一步地降低了铝塑膜40破损的概率,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114.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芯101包括多个第一子电芯1014,所述第一子电芯101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子电芯本体、第一子软极耳和第二子软极耳,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第一电芯本体1011,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1014的第一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一软极耳1012;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1014的第二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二软极耳1013;
115.所述第二电芯102包括多个第二子电芯1024,所述第二子电芯102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子电芯本体、第三子软极耳和第四子软极耳,多个所述第二子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第二电芯本体1021,多个所述第二子电芯1024的第三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三软极耳1022;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芯1014的第四子软极耳层叠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第四软极耳1023。
116.请参见图6、图8a和图8b。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电芯1014的数量和第二子电芯1024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其中,每一第一子电芯1014的软极耳的层数或厚度在此不做限定,每一第二子电芯1024的软极耳的层数或厚度在此不做限定。在具体实现时,受到焊接工艺的限制,可以直接通过焊接固定的软极耳的厚度有限。
117.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8.步骤901,制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所述第一电芯包括第一电芯本体、第一软极耳和第二软极耳,所述第二电芯包括第二电芯本体、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
119.应理解的是,制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定。由于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可以为叠片电芯或卷绕电芯,因此,根据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结构不同,制备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具体方式也可以不同,具体可参见相关技术中的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120.示例性地,第一电芯为卷绕电芯,通过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形成第一电芯,正极片和负极片边缘延伸有多层第一软极耳和第二软极耳。第二电芯的制备可以参见第一电芯。
121.步骤902,将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分别与第一转接片焊接,以及将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分别与第二转接片焊接。
122.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902之前,方法还包括:
123.将所述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放置在平台上,以使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平台贴合,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平台贴合;
124.将所述第一软极耳和第二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以及将所述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
125.将所述第一转接片放置在平台上并与所述第一软极耳和所述第三软极耳对应,以及将所述第二转接片放置在平台上并与所述第二软极耳和所述第四软极耳对应。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软极耳贴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可以通过超声波将多层软极耳预焊在一起。对第二软极耳、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可以执行相应的预焊操作。
127.示例性地,将第一软极耳贴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并放置在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连接区,将第二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并放置在第二转接片的第三连接区。将第三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并放置在第一转接片的第二连接区,将第四软极耳压至贴近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一侧面并放置在第二转接片的第四连接区。
128.第一软极耳和第三软极耳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二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相对并间隔设置。
129.步骤903,将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翻折至与所述第二电芯本体层叠设置,得到电芯组。
130.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包括:
131.将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翻折,以使所述第一电芯本体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电芯本体的第二侧面贴合设置,得到电芯组。
132.通过上述翻折,第一软极耳、第二软极耳、第三软极耳和第四软极耳紧贴在第一电芯本体和第二电芯本体的头部,并位于第一电芯本体和第二电芯本体与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之间,能够有效降低电池高度空间。
133.步骤904,将所述第一转接片与第一主极耳的第一端焊接,以及将所述第二转接片与第二主极耳的第一端焊接。
13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极耳和第二主极耳为预先制备好的,其制备过程可以参见相关技术中的描述,在此不做限定。主极耳包括金属片和极耳胶,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极耳焊接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极耳胶可以实现电芯组与铝塑膜的封装。
135.步骤905,使用铝塑膜对所述电芯组进行封装,使得所述第一主极耳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铝塑膜外,且所述第二主极耳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铝塑膜外。
136.通过如图9所述的方法可以制备得到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
137.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制备流程进行说明。请参见图1-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芯101的数量为1个,第二电芯102的数量也为1个。首先需要分别制备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其中,在具体实现时,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的制备过程相同。下面将以第一电芯101为例进行说明。
138.步骤一,电芯制备。将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形成电芯,其中,卷绕后的正极片、负极片边缘分别延伸有多层软极耳,多层软极耳与电芯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并向电芯
本体外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也可以将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叠片设置形成电芯。在本实施例中,将以卷绕形成的电芯为例进行说明。
139.步骤二,按照如图7所示的方式对多层软极耳进行预焊。具体地,将正极多层软极耳压至一侧紧贴在一起,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软极耳1012,将负极多层软极耳压至一侧紧贴在一起,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软极耳1013。
140.步骤三,按照如图10所示的方式进行转接片焊接。具体地,将对多层软极耳进行预焊后的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按照如图10所示的方式放置,并将第一软极耳1012和第三软极耳1022与第一转接片103焊接,将第二软极耳1013和第四软极耳1023与第二转接片104焊接,实现厚电芯制作。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103和第二转接片104可以为一体连接且正负极相互绝缘,也可以为分体的,本示例以分体为例。
141.步骤四,按照如图11所示的方式进行合芯处理。具体地,将完成转接片焊接的第一电芯101和第二电芯102按如图11所示的方式翻转贴合在一起,以使第一电芯本体1011和第二电芯本体1021层叠设置。按照如图11所示的方式进行合芯处理后,软极耳被弯折后紧贴在转接片与电芯本体之间,可以有效降低电芯的高度空间。
142.步骤五,主极耳制备。具体地,将预先制备好的主极耳与上述合芯处理后对应的转接片焊接在一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电芯结构。其中,第一主极耳和第二主极耳30的第二端形成电池的正极极耳和电池的负极极耳。
143.步骤六,贴胶并封装。具体地,在如图2所示的电芯结构的基础上粘贴第一贴纸、第二贴纸、第三贴纸50和第四贴纸60,得到如图12中所示的电芯组结构。该保护胶纸至少覆盖主极耳制备过程中进行焊接的区域,防止焊印外露。将上述制备完成的电芯按照如图12所示的方式采用铝塑膜40封装,从而得到电池。其中,使用的铝塑膜40的厚度范围为μm 153~300μm。
144.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