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智能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11-12 19:46: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智能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智能设备是一种具有计算处理能力的设备、器械或者机器,它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智能设备通过灵敏准确的感知功能、正确的思维功能、判断功能、以及执行功能等,来完成自身相应的工作。比如,智能复印机完成复印工作,智能锁完成开锁工作。
3.智能设备在完成自身相应工作的时候,都有相应的工作方法,比如智能锁,在相关技术中,为了节省智能锁的功耗,智能锁在不工作的时候,处于待机状态。在智能锁处于待机状态的情况下,用户需要触发智能锁上的唤醒按键,来唤醒智能锁,使智能锁从待机状态转换至工作状态。智能锁被唤醒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指纹或刷卡等方式执行开锁操作,智能锁检测到指纹或卡等符合权限,则开锁成功。若智能锁没有被唤醒,则智能锁不能完成开锁工作。
4.在上述技术中,用户在触发唤醒按键后,智能锁从待机状态转换至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智能锁上的各个模块均被唤醒。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智能锁上能耗的浪费,另一方面某些模块可能来不及被唤醒从而导致智能锁整个开锁速度减慢。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智能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且可以提高智能设备的工作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所述智能设备上配置有接近传感器、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所述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和所述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用于检测用户操作并响应于所述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所述主控芯片用于基于所述操作指令执行操作;
7.所述方法包括:
8.所述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所述接近感应模式是指所述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所述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9.在基于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用户与所述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所述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所述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预唤醒模式,所述预唤醒模式是指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所述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10.在基于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到所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所述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所述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所述完全唤醒模式是指所述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的模式。
11.可选地,所述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所述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之
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2.在基于所述主控芯片成功完成和所述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后、或者、在基于所述主控芯片执行和所述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后,所述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13.可选地,在所述预唤醒模式下,所述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
14.所述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所述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预唤醒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15.在基于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没有检测到所述用户操作,且基于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16.可选地,在所述完全唤醒模式下,所述接近传感器和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均不工作。
17.可选地,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是指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周期性地检测所述用户操作。
18.可选地,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所述用户操作的周期与所述用户和所述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呈现正相关关系。
19.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上配置有接近传感器、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所述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和所述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用于检测用户操作并响应于所述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所述主控芯片用于基于所述操作指令执行操作;
20.所述接近传感器,还用于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所述接近感应模式是指所述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所述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21.所述接近传感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用户与所述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由所述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预唤醒模式,所述预唤醒模式是指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所述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22.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用于检测到所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智能设备工作状态由所述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所述完全唤醒模式是指所述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的模式。
23.可选地,所述接近传感器,还在基于所述主控芯片成功完成和所述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后、或者、在基于所述主控芯片执行和所述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后,返回执行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24.可选地,在所述预唤醒模式下,所述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
25.所述接近传感器,还在基于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没有检测到所述用户操作,且基于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所述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26.可选地,在所述完全唤醒模式下,所述接近传感器和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均不工作。
27.可选地,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是指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周期性地检测所述用户操作。
28.可选地,所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所述用户操作的周期与所述用户和所述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呈现正相关关系。
29.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包括:
30.处理器;
31.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32.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中的任一步骤。
33.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中的任一步骤。
34.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中任一步骤。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36.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智能设备初始处于接近感应模式,此时只有接近传感器工作。当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时候,先控制智能设备处于预唤醒模式,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工作,然后再基于用户操作控制智能设备处于完全唤醒模式,此时主控芯片才开始工作。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接近感应模式和完全唤醒模式之间还有一个缓冲阶段,也即是预唤醒模式,如此便可避免智能设备由接近感应模式直接切换至完全唤醒模式所带来的能耗浪费。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个模式,智能设备的功耗由低到高梯级设计,确保功耗能降至最低。此外,通过阶梯式的工作模式的设计,智能设备上的各个模块是逐步唤醒的,从而避免某些模块来不及被唤醒而导致智能设备反应迟钝。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时兼顾智能设备工作性能和节能的工作方法。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3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流程图。
4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大概流程图。
4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详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3.为了使用户随时都可以使用智能设备,因此,智能设备一直会连通电源。在通电的情况下,智能设备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待机状态,一种是唤醒状态。待机状态表示只给智能
设备的硬件部分通电,软件部分不运行,唤醒状态表示智能设备的硬件部分通电,软件部分运行。在用户不使用智能设备的时候,智能设备处于待机状态,当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时候,智能设备开启唤醒状态,并完成工作。待机状态和唤醒状态这两种状态都会产生功耗,唤醒状态的功耗大于待机状态的功耗。智能设备的功耗越低,浪费的资源就越少。通过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就应用于用户使用智能设备时,智能设备如何工作可以降低功耗的场景中。
44.为了能够实现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为了便于后续说明,在此先对该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进行详细解释说明。
4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100包括接近传感器101、用户操作感应器件102、以及主控芯片103。
46.其中,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用于检测用户操作并响应于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主控芯片用于基于操作指令执行操作。
47.具体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接近传感器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之间有一个第一接口,接近传感器与主控芯片之间有一个第二接口,主控芯片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之间有一个第三接口。在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接近传感器通过第一接口控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检测用户操作,在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时候,响应于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通过第三接口控制主控芯片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并将操作指令发送给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接收该操作指令,并基于该操作指令执行操作。或者,在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接近传感器通过第一接口控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接近传感器通过第二接口控制主控芯片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在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时候,响应于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将操作指令发送给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接收该操作指令,并基于该操作指令执行操作。
48.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智能设备包括一个总控制器件,在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接近传感器向总控制器件发送接近信号,总控制器件接收到接近信号,并控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检测用户操作,在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时候,响应于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将该操作指令发送给总控制器件,总控制器件接收该操作指令,总控制器件控制主控芯片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并将操作指令发送给主控芯片。主控芯片接收该操作指令,并基于该操作指令执行操作。
49.为了后续便于说明,此处,对工作状态,唤醒状态,待机状态,不工作进行说明。工作状态也即是唤醒状态,待机状态为不工作的一种。其中,不工作包括待机状态和断电状态。
50.基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在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参考距离的时候,智能设备的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均不工作,这样可以节省智能设备的功耗。根据接近传感器检测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来使智能设备的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进而可以使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不需要用户手动唤醒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自动地处于工作状态,进而可以提高智能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得用户使用该智能设备具
有更好的体验感。
51.图1所示的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为任一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比如,该智能设备为智能锁,则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为智能锁的读卡芯片、指纹芯片、或者人脸识别芯片等用于感应用户操作的芯片。在智能锁中,读卡芯片、指纹芯片、或者人脸识别芯片等用于感应用户操作的芯片可以集中式的部署在一个智能锁上,也可以一个智能锁上部署一个感应用户操作的芯片。也即是,在一个智能设备中,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多个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可以集中式的部署在一个智能设备上,也可以一个感应用户操作的芯片部署在一个智能锁上。
52.其中,接近传感器可以为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任意一种可以检测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的传感器,在此并不对接近传感器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其中,接近传感器的功耗很小。根据功耗确定公式p=i*u,其中,p为功耗,i为电流,u为电压,电流与电压的乘积等于功耗。由于在确定接近传感器的功耗大小的过程中,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同接近传感器的电压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电压为常数。因此接近传感器的功耗由电流决定,相当于电流是多大,功耗也就是多大。比如,智能设备的电流为3微安,则接近传感器的功耗也可以称为是3微安。主控芯片可以为中央处理器等执行用户操作的芯片。
53.基于图1所示的智能设备的硬件结构,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一步展开说明。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流程图,该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54.步骤201: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接近感应模式是指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55.为了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在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时候,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接近传感器一直在检测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
56.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包括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均处于待机状态。将主控芯片处于待机状态,以便于后续可以使主控芯片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也即是,缩短了主控芯片从待机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的时间。将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待机状态,以便于后续可以使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
57.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包括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断电状态,主控芯片处于待机状态。此处,将主控芯片处于待机状态,以便于后续主控芯片控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将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断电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不会产生功耗,从而可以减少智能设备的功耗。
58.可选地,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还可以包括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均处于断电状态,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均不会产生功耗,从而可以减少智能设备的功耗。
59.可选地,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还可以包括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待机状态,主控芯片均处于断电状态。此处,将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待机状态,以便于后续可以使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将主控芯片处于断电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不会产生功耗,从而可以减少智能设备的功耗。
6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时的状态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61.步骤202:在基于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预唤醒模式,预唤醒模式是指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62.根据现实的多次试验统计,为了降低功耗,且满足用户正常使用智能设备的情况下,上述参考距离一般为1m左右。此外,参考距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63.为了避免用户在离智能设备较远的距离时,智能设备就控制工作状态由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唤醒模式,也即是,用户还没有到达智能设备跟前时,智能设备就切换成了唤醒模式,这样会使智能设备产生没必要的功耗。因此需要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唤醒模式。
64.此外,由于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时,还会出现用户只是路过智能设备,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离开了智能设备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下接近传感器只要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便控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和主控芯片就均切换为工作状态,此时,用户并不会进行操作,这样导致智能设备的功耗增大。为了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唤醒模式分为预唤醒模式和完全唤醒模式,以便于分别通过步骤202和步骤203实现阶梯式唤醒。
65.步骤203:在基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完全唤醒模式是指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的模式。
66.具体地,当用户靠近智能设备时,且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接近传感器通过第一接口控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检测用户操作,在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时候,响应于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此时,主控芯片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之间的接口打开,进而主控芯片从待机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此时,智能设备处于预唤醒模式。在预唤醒模式下,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当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到用户操作时,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此时,智能设备控制处于完全唤醒模式。
67.在上述预唤醒模式中,用户操作指用户对智能设备进行操作,比如,在智能锁中,用户进行刷卡、指纹识别或者人脸识别等操作。具体地,当用户将门卡放置在智能设备的读卡位置,智能设备的读卡芯片就会检测到门卡信息,此时,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当用户将指纹放置在智能设备的指纹识别位置,智能设备的指纹芯片就是识别到用户的指纹,此时,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当用户将面部置于智能设备的摄像头前方,智能设备的人脸识别芯片就是识别到用户的面部,此时,智能设备控制工作状态由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
68.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是指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实时地检测用户操作。具体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一直处于检测用户操作的过程中。比如,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一次用户操作后,紧接着检测下一次用户操作,一直重复。
69.可选地,为了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是指用
户操作感应器件周期性地检测用户操作。具体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一次用户操作,在每个时间段内,当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完用户操作之后,使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待机状态,然后在下一个时间段的时候,使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继续检测用户操作。周期内的所有时间间隔相同。比如,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的时间间隔为1秒,则在1-2秒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一次用户操作,在1-2秒期间,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完用户操作之后,使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待机状态,在2-3秒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继续检测一次用户操作,在2-3秒期间,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完用户操作之后,使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待机状。在3-4秒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一次用户操作,依次类推。
70.另外,为了不影响用户的体验,还能保证低功耗的情况下,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与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即是,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越小,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的时间间隔就越短,周期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频率次数就越多。比如,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为0.5米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每隔1秒检测一次用户操作。当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为0.1米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每隔600毫秒检测一次用户操作。
71.此外,上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还可以是根据用户体验或对功耗进行测试得到的。
72.当根据用户体验得到周期时,所得到的周期为最符合用户感受的。比如,在智能锁中,若用户通过门卡来进行开门,由于智能锁不与用户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门卡,因此用户不能直接感受到开门的速度,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的间隔时间可以相对长一点。用户通过指纹来进行开门,由于智能锁与用户的手指直接接触,因此用户可以直接感受到开门的速度,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的间隔时间可以相对短一点。
73.当根据功耗进行测试得到周期时,所得到的周期为功耗最低的周期。比如,在智能锁中,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为0.5米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每隔1秒检测一次用户操作所产生的功耗大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每隔0.5秒检测一次用户操作所产生的功耗,则此时将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为0.5米时的周期确定为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每隔0.5秒检测一次用户操作。
7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在上述预唤醒模式中,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是有选择的处于工作状态,根据用户的操作选择性的开启相应的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比如,在智能锁中,当读卡芯片、指纹芯片、或者人脸识别芯片等用于感应用户操作的芯片集中式的部署在一个智能锁上时,若用户操作为指纹,则指纹芯片处于工作状态,读卡芯片、或者人脸识别芯片等用于感应用户操作的芯片仍然会处于断电或者待机状态。
75.此外,在预唤醒模式中接近传感器可以处于工作状态,此时,为了降低功耗,在基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且基于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离开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或者,在基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且基于接近传感器没有检测到用户离开智能设备,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根据周期继续检测用户操作。若一直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则在预设时间之后,智能设备开启接近传感器,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比如,若预设时间为2分
钟,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在2分钟之内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此时,在2分钟之后,智能设备开启接近传感器,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76.上述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离开智能设备的实现方式为: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由小变大,直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超过参考距离时,确定用户离开智能设备。
77.上述预唤醒模式中接近传感器还可以不工作,此时,在基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根据周期继续检测用户操作。若一直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则在固定时间之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通过第一接口控制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78.在上述完全唤醒模式中,主控芯片用于基于操作指令执行操作,从而使主控芯片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比如,在智能锁中,用户使用指纹开锁,则操作指令就为指纹开锁,则主控芯片就根据用户指纹,执行开锁操作。
79.上述主控芯片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可以是成功的完成,也可以是失败的完成。比如,在智能锁中,成功的完成是将门打开,失败的完成是门没有打开。
80.为了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在基于主控芯片成功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后、或者、在基于主控芯片执行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后,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81.上述主控芯片成功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指示基于用户操作获取的用户信息与主控芯片所存储的用户信息相匹配。主控芯片执行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指示基于用户操作获取的用户信息与主控芯片所存储的用户信息相匹配不匹配。比如,在智能锁中,用户的指纹和智能锁中存储的指纹相同,权限合法,此时,主控芯片驱动电机转动开门,主控芯片成功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门被打开。用户的指纹和智能锁中存储的指纹不相同,则主控芯片执行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门不能被打开。
82.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在基于主控芯片执行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后,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的实现方式为:在主控芯片第一次失败的完成和用户第一次操作相应操作,此时,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不工作。
83.在用户第一次操作出现误操作的时候,主控芯片就会失败的完成和用户第一次操作相应操作。为了成功的使用智能设备,此时,用户还可以继续执行第二次操作,主控芯片继续完成和用户第二次操作相应操作。主控芯片还是失败的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用户还可以继续执行第三次操作,主控芯片继续完成和用户第三次操作相应操作,依次类推。
84.比如,在智能锁中,用户第一次刷门卡的时候,将门卡拿错,或者将门卡的芯片没有放置在感应区域中,此时,用户会换一张门卡,或者将门卡换个位置,重新放置在感应区域中,则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继续检测用户操作,也即是获取门卡信息。
85.因此,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在基于主控芯片执行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后,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的实现方式为:若主控芯片在第一次失败的完成和用户第一次操作相应操作之后,用户执行第二次操作,主控芯片继续完成和用户第二次操作相应操作。主控芯片在第二次失败的完成和用户第二次操作相应操作之后,用户执行第三次操作,依次类推,直到超过固定时间时,若主控芯片仍然失
败的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为了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性,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若主控芯片第一次失败的完成和用户第一次操作相应操作之后,用户执行第二次操作,主控芯片继续完成和用户第二次操作相应操作。主控芯片在第二次失败的完成和用户第二次操作相应操作之后,用户执行第三次操作,依次类推,直到在固定时间之内,用户执行第m次操作,主控芯片在第m次成功的完成和用户第m次操作相应操作之后,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m为大于1的正整数。
86.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继续执行第二次、第三次等操作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需要持续工作,才能继续基于周期检测用户后续操作。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
87.此外,在完全唤醒模式中可以使接近传感器不工作,来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具体地,由于在完全唤醒模式中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已经检测到用户操作,也就说明用户在智能设备跟前,因此,在完全唤醒模式中,不需要接近传感器来检测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参考距离,此时,接近传感器不工作,从而进一步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
88.在完全唤醒模式中还可以使接近传感器工作,这样是为了防止智能设备处于完全唤醒模式中时,用户突然性的离开,不需要主控芯片去完成对应的工作,此时,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会产生没必要的功耗,因此,用户突然性的离开时,接近传感器需要检测用户是否离开,若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参考距离,则直接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比如,用户在开门时,突然有接电话之类的突发事情。此时,需要使接近传感器继续工作,来检测用户是否离开,若用户离开智能锁,则直接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89.需要说明的是,在完全唤醒模式下,上述接近传感器和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均处于工作状态、或者不工作,只是两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接近传感器和用户操作感应器件还可以为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且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不工作、或者接近传感器不工作,且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在此并不加以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90.综上所述,由于智能设备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待机状态,如果要将功耗降至最低,只有将待机状态的功耗降至最低,那么智能设备的功耗才能降至最低,从而延长电池续航的时长。通过增加接近感应模式,将功耗降至最低。为了避免人过往的走动带来的误唤醒,直接进入完全唤醒阶段造成的功耗浪费。此时还有一个缓冲阶段,也即是预唤醒模式。这样通过一个个模式,智能设备的功耗由低到高梯级设计,确保功耗能降至最低。对于实际使用的场景能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智能锁中,用户突然回家开门、以及用户出差离家长时间没有开门操作。这些复杂的情况都是能灵活应对的。
91.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智能设备初始处于接近感应模式,此时只有接近传感器工作。当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时候,先控制智能设备处于预唤醒模式,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工作,然后再基于用户操作控制智能设备处于完全唤醒模式,此时主控芯片才开始工作。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接近感应模式和完全唤醒模式之间还有一个缓冲阶段,也即是预唤醒模式,如此便可避免智能设备由接近感应模式直接切换至完全唤醒模式所带来的能耗浪费。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个模式,智能设备的功耗由低到高梯级设计,确保功耗能降至最低。此外,通过阶梯式的工作模式的设计,智能设备上的各个模块是逐步唤醒的,从而避免某些模块来不及被唤醒而导致智能设备反应迟钝。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
时兼顾智能设备工作性能和节能的工作方法。
92.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均可按照任意结合形成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93.下面以图3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仅仅是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部分可选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的限定。
94.如图3所示,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大概流程图。图3是以智能锁以及相关的门禁设备为例进行说明的。在图3中,智能锁处于接近感应模式,当用户靠近智能锁,且与智能锁之间的距离在参考距离之内,则智能锁进入预唤醒模式。用户进行开门,开门动作包括刷卡、指纹、触摸按键、以及人脸识别等操作,此处的开门动作就是用户操作。当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到开门动作时,智能设备进入完全唤醒模式,在完全唤醒模式下,开门完成。
95.具体地,如图4所示,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详细流程图。在图4中,智能锁处于接近感应模式,当没有人靠近时,也即是用户与智能锁之间的距离在参考距离之外时,智能锁继续处于接近感应模式。当有人靠近时,也即是用户与智能锁之间的距离在参考距离之内时,进入预唤醒模式。
96.在预唤醒模式下,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是否有开门动作,若没有开门动作,则接近传感器检测用户是否离开,若没有离开,则继续检测是否有开门动作,若离开,则智能锁直接进入接近感应模式。
97.若有开门动作,则智能锁处于完全唤醒模式。在完全唤醒模式下,判断主控芯片是否成功完成开门动作,如果失败完成,则基于用户下一次开门动作判断主控芯片是否成功完成开门动作,如果成功完成,则智能锁进入接近感应模式,以降低智能设备的功耗。这样通过多个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来实现智能锁的功耗最低和性能最优的情况。
98.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智能设备初始处于接近感应模式,此时只有接近传感器工作。当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时候,先控制智能设备处于预唤醒模式,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工作,然后再基于用户操作控制智能设备处于完全唤醒模式,此时主控芯片才开始工作。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接近感应模式和完全唤醒模式之间还有一个缓冲阶段,也即是预唤醒模式,如此便可避免智能设备由接近感应模式直接切换至完全唤醒模式所带来的能耗浪费。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个模式,智能设备的功耗由低到高梯级设计,确保功耗能降至最低。此外,通过阶梯式的工作模式的设计,智能设备上的各个模块是逐步唤醒的,从而避免某些模块来不及被唤醒而导致智能设备反应迟钝。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时兼顾智能设备工作性能和节能的工作方法。
9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该智能设备上配置有接近传感器、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用于检测用户操作并响应于用户操作生成操作指令,主控芯片用于基于操作指令执行操作;
100.接近传感器,还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接近感应模式是指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用户操作感应器件以及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101.接近传感器,还用于在检测到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情况下,控制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由接近感应模式切换为预唤醒模式,预唤醒模式是指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主控芯片不工作的模式;
102.用户操作感应器件,用于在检测到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控制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由预唤醒模式切换为完全唤醒模式,完全唤醒模式是指主控芯片处于工作状态的模式。
103.可选地,接近传感器,还用于在基于主控芯片成功完成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后、或者、在基于主控芯片执行和用户操作相应操作失败后,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104.可选地,在预唤醒模式下,接近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
105.接近传感器,还用于在基于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没有检测到用户操作,且基于接近传感器检测到用户离开智能设备,返回执行控制工作状态为接近感应模式的步骤。
106.可选地,在完全唤醒模式下,接近传感器和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均不工作。
107.可选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处于工作状态是指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周期性地检测用户操作。
108.可选地,用户操作感应器件检测用户操作的周期与用户和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呈现正相关关系。
109.综上所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接近传感器检测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智能设备初始处于接近感应模式,此时只有接近传感器工作。当用户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参考距离的时候,先控制智能设备处于预唤醒模式,此时用户操作感应器件开始工作,然后再基于用户操作控制智能设备处于完全唤醒模式,此时主控芯片才开始工作。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接近感应模式和完全唤醒模式之间还有一个缓冲阶段,也即是预唤醒模式,如此便可避免智能设备由接近感应模式直接切换至完全唤醒模式所带来的能耗浪费。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个模式,智能设备的功耗由低到高梯级设计,确保功耗能降至最低。此外,通过阶梯式的工作模式的设计,智能设备上的各个模块是逐步唤醒的,从而避免某些模块来不及被唤醒而导致智能设备反应迟钝。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时兼顾智能设备工作性能和节能的工作方法。
11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设备在工作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设备与智能设备的工作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11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11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实施例,凡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