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集尘箱及清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6:29: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尘箱及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2.清洁机器人,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房间内完成地板清理工作。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杂物先吸纳进入自身的集尘箱内,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被扫起的灰尘收纳于集尘箱中,当集尘箱中的灰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抽吸的方式将其由集尘箱中清除。
3.现有方案中,清洁机器人集尘箱的进风口与尘箱排污口正对设置或在竖直方向上相错设置,在尘箱排污口处施加抽吸气流时,进风口有空气流入,气流从进风口处沿直线流向尘箱排污口,气流携带灰尘由尘箱排污口排出,而上述方式主要能够对有大量气流通过的位置的灰尘进行清理,集尘箱内部边角位置由于气流无法到达,使得残留在边角位置的灰尘难以清理,长时间灰尘累积会滋生细菌、产生异味而影响集尘箱使用,通常需要人为进行再次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尘箱及清洁机器人,其能够实现自动化对集尘箱内部的灰尘进行有效全面的清理,保证集尘箱的自动化灰尘清理效果。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方面,一种集尘箱,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相对两侧的进风口和尘箱排污口,所述箱体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尘箱排污口之间设置有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被设置为能够使由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绕过所述导流组件,进而穿过所述导流组件与所述箱体的侧壁及底壁间的空隙向所述尘箱排污口流动。
7.可选的,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被设置为由所述进风口方向至所述尘箱排污口方向向下倾斜,所述导流板上形成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被设置为由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延伸。
8.可选的,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箱体的侧壁的端部与所述箱体的侧壁间隔设置。
9.可选的,所述导流部靠近所述箱体的侧壁的端部与所述箱体的侧壁间隔设置。
10.可选的,所述导流部为设置于所述导流板表面的挡风板。
11.可选的,所述导流部与所述导流板为一体结构,由所述导流板的下表面向所述箱体底部凸起形成。
12.可选的,所述导流部的最低点与所述进风口的最低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或,所述导流部的最低点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进风口的最低点的水平高度。
13.可选的,所述箱体还包括尘箱底盒以及尘箱上盖,所述导流组件设置于所述尘箱上盖,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尘箱排污口均设置于所述尘箱底盒。
14.可选的,所述尘箱排污口设置在所述尘箱底盒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尘箱底
盒底部的位置。
15.可选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尘箱底盒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尘箱底盒顶部的位置,所述进风口下方的所述尘箱底盒的底壁向上凸起以形成过渡导向面。
16.可选的,所述导流组件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与所述箱体上盖密封连接,以使由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需由下方绕过所述导流组件而进入到所述箱体内部。
17.可选的,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面以及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面于所述导流板上对称设置。
18.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具有如上所述的集尘箱。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通过在进风口与尘箱排污口之间设置导流组件,使得由进风口进入箱体内部的气流需要绕过导流组件才能通过尘箱排污口排出,使得气流不是直接沿最短直线距离在箱体内部通过,而是在导流组件的作用下向两侧扩散,从而在吹动位于箱体中部的灰尘的同时,能够吹动位于箱体内部边缘及角落位置的灰尘,使箱体内部不存在气流无法到达的死角,所有位置的灰尘均能够通过尘箱排污口排出至箱体外部。由此可以避免积存在箱体边缘及角落位置的灰尘难以清理,灰尘长期积存导致细菌滋生产生异味等情况而影响集尘箱使用,同时还可以防止气流仅沿直线最短距离流动,而将灰尘由箱体内中部位置吹散至箱体内部边缘及角落位置,导致箱体内灰尘清理不彻底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集尘箱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集尘箱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集尘箱分解状态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集尘箱剖视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尘箱底盒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尘箱底盒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剖视图。
3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集尘箱一视角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集尘箱另一视角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中:
33.100、箱体;110、尘箱上盖;120、尘箱底盒;121、过渡导向面;130、进风口;131、止逆片;140、尘箱排污口;200、导流组件;210、导流板;220、导流部;221、第一导流面;222、第二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
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清洁机器人通常是指具备清扫功能和/或拖地、刷地功能的清洁工具,其在实现清扫功能时通过刷扫和真空吸附的方式将地面灰吸纳进集尘箱进行临时收纳,当集尘箱中灰尘堆积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集尘箱中的灰尘进行清理排出,本技术中公开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化对集尘箱中灰尘进行彻底排出的方案,提高灰尘清理效率,避免人为二次清理。
38.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尘箱,包括箱体100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100相对两侧的进风口130和尘箱排污口140,其中进风口130连接清洁机器人进风道,能够使清洁机器人扫取的灰尘进入箱体100中,尘箱排污口140 与外部管路连通,能够经尘箱排污口140将收纳堆积在箱体100中的灰尘排出,以便集尘箱能够继续进行灰尘收纳工作,所述箱体100的顶部并位于所述进风口130与所述尘箱排污口140之间设置有导流组件200,所述导流组件200被设置为能够阻挡气流使其改变方向,从而使由所述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绕过所述导流组件200,进而穿过所述导流组件200与所述箱体100的侧壁及底壁间的空隙向所述尘箱排污口140流动。
39.本方案中所述的集尘箱在进行箱体100内部灰尘清理时,通过在尘箱排污口140处施加引风,对箱体100内部灰尘进行抽吸,进风口130向箱体100内部补充空气从而形成气流,气流在箱体100内部流动,所经过的位置灰尘被气流带起一同向尘箱排污口140移动,最后由尘箱排污口140排出至箱体100外部。
40.本方案中通过在进风口130与尘箱排污口140之间设置导流组件200,使得由进风口130进入箱体100内部的气流需要绕过导流组件200才能通过尘箱排污口140排出,使得气流不是直接沿最短直线距离在箱体100内部通过,而是在导流组件200的作用下向两侧扩散,从而在吹动位于箱体100中部的灰尘的同时,能够吹动位于箱体100内部边缘及角落位置的灰尘,使箱体100内部不存在气流无法到达的死角,所有位置的灰尘均能够通过尘箱排污口140排出至箱体100外部。由此可以避免积存在箱体100边缘及角落位置的灰尘难以清理,灰尘长期积存导致细菌滋生产生异味等情况而影响集尘箱使用,同时还可以防止气流仅沿直线最短距离流动,而将灰尘由箱体100内中部位置吹散至箱体100 内部边缘及角落位置,导致箱体100内灰尘清理不彻底的问题。
41.如图4所示,该图中箭头示出了在导流组件200的作用下气流由进风口130 进入集
尘箱箱体100内部后的流动方向,主要体现了气流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而图5及图6中示出了气流在导流组件200的作用下气流由进入集尘箱箱体100内部后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轨迹。
42.可选的,本技术中为了避免灰尘在箱体100内部边缘及角落位置堆积,采用箱体100内部各个角落、边缘棱线处均采用圆角结构,尽量减少其内部死角,避免灰尘残留。
43.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中将集尘箱中所收纳的污物描述为灰尘,在实际应用中,其并不限于是灰尘,其可以为在清洁机器人工作过程中被清扫收集的各种垃圾及污物,包括但不限于为纸屑、果皮、果壳、毛发等。
44.参照图4、7-11所示,本技术中所述导流组件200包括导流板210,所述导流板210被设置为由所述进风口130方向至所述尘箱排污口140方向向下倾斜,导流板210使得由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能够沿导流板210逐渐向下吹向箱体 100的底部,以便于将位于箱体100底部的灰尘吹起,使其向尘箱排污口140移动。
45.灰尘收纳在箱体100中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会最终落在箱体100底部,传统方案中由于进风口130并不是设置在箱体100的侧壁最下方位置,因此,由进风口130吹向尘箱排污口140的气流只能够吹动其所经过路线上的灰尘,而气流流动的最低点至箱体100底部表面之间的灰尘将很少被吹动,通过导流板 210将气流导向至向下流动可以使气流进入箱体100内部后沿导流板210吹向箱体100底面,将箱体100底面存留的所有灰尘吹起。
46.同时如图10、11所示,所述导流板210上形成有导流部220,所述导流部 220被设置为由靠近所述进风口130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进风口130的一侧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延伸。导流部220能够使气流由中部位置向两侧扩散,使其吹向箱体100内部的边缘位置,由此可以将位于边缘的灰尘吹起,使其向尘箱排污口 140移动。
47.在导流板210与导流部220的配合下,由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会尽量贴近箱体100内部的底面,且覆盖箱体100内部整个区域流动,之后再向尘箱排污口140方向汇集,进而由尘箱排污口140排出,气流覆盖箱体100内部整个底面可以将箱体100内部所有位置的灰尘全部吹起,从而达到全面、彻底的清理箱体100内灰尘的目的,避免箱体100内部灰尘清理不彻底而需要人工二次清理。
48.参照图11所示,本技术中所述导流板210靠近所述箱体100的侧壁的端部与所述箱体100的侧壁间隔设置。所述导流部220靠近所述箱体100的侧壁的端部与所述箱体100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在箱体100的侧壁与导流板210及导流部220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从而保证气流的通过性,使得气流在遇到导流部 220后由中部向两侧扩散,在扩散至导流部220边缘位置时能够通过导流部220 与箱体100的侧壁之间的缝隙以及导流板210与箱体100的侧壁之间的缝隙而继续向箱体100内部运动。
49.本技术中导流部220的设置形式可以为多种,如图7-1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220为设置于所述导流板210表面的挡风板。挡风板具有朝向所述进风口130一侧的迎风面以及远离进风口130一侧的背风面,其迎风面与导流板210之间的夹角大于背风面与导流板210之间的夹角,即,在导流板210为平面的情况下,迎风面与导流板21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背风面与导流板21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将迎风面与导流板210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钝角能够使由进风口130进入箱体100内部的气流吹到迎风面上后后更加顺利的沿迎风面向尘箱排污口140一侧流动,减少导流组件200的阻碍造成的风速损失,从而
在尽可能小的风量的情况下保证箱体100内部的灰尘清理效果。
50.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导流部220与所述导流板210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220与所述导流板210还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所述导流部220由所述导流板210的下表面向所述箱体100底部凸起形成。
51.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保证气流不会直接沿直线由进风口 130流向尘箱排污口140,而是在导流组件200处发生方向的改变,需要对导流组件200在箱体100内部的尺寸做进一步的限定,所述导流部220的最低点与所述进风口130的最低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或,所述导流部220的最低点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进风口130的最低点的水平高度。
52.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保证进风口130与尘箱排污口140之间不会形成直接连通的通道,从进风口130进入箱体100内部的气流必然会先与导流组件200 接触,在导流组件200的阻碍导向作用下向下前方流动,之后在箱体100的底壁及侧壁的导向下流向尘箱排污口140。
53.参照图3、4所示,所述箱体100还包括尘箱底盒120以及尘箱上盖110,所述导流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尘箱上盖110上,所述进风口130以及所述尘箱排污口140均设置在所述尘箱底盒120上。所述尘箱排污口140设置在所述尘箱底盒120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尘箱底盒120底部的位置。
54.所述进风口130设置在所述尘箱底盒120的侧壁上,并位于靠近所述尘箱底盒120顶部的位置,所述进风口130下方的所述尘箱底盒120的底壁向上凸起、侧壁向内凸起以形成过渡导向面121,所述过渡导向面121为光滑过渡的曲面。
55.通过设置过渡导向面121,可以防止箱体100内的灰尘堆积在进风口130下方的尘箱底盒120的侧壁与尘箱底盒120的底壁之间所形成的角落,使灰尘可以沿光滑过渡的曲面向尘箱排污口140方向运动,从而顺利排出至箱体100外部。
56.继续参照图3、4所示,本技术中在所述进风口130处设置有止逆片131,所述止逆片131设置在箱体100内侧对应于进风口130的位置,所述止逆片131 的尺寸被设置为无法通过所述进风口130而移动到箱体100外部,使其仅能够向所述箱体100内部移动而无法由箱体100中移出,设置止逆片131的作用是单向对进风口130进行封堵,使得当外部有气流进入到箱体100中时,止逆片 131能够被推动向箱体100内部移动,使得气流及气流携带的灰尘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箱体100内部,当箱体100位置发生倾斜或者倾倒时,止逆片131能够将进风口130进行遮挡,避免箱体100内部的灰尘由进风口130漏出。
57.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进风口130与尘箱排污口140均设置在所述尘箱底盒120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尘箱排污口140 设置在尘箱底盒120底部,而进风口130设置在尘箱上盖110的侧壁上。
58.本技术中将进风口130设置为箱体100较为靠上的位置可以避免箱体100 内堆积的灰尘造成进风口130堵塞。
59.所述导流组件200靠近所述进风口130的一侧与所述箱体100上盖密封连接,以使由所述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需由下方绕过所述导流组件200而进入到所述箱体100内部。本方案中在导流组件200靠近进风口130的一侧与箱体 100上盖之间没有间隙,使得由进风口130进入的气流只能沿导流组件200的导向进行流动,而无法由导流组件200的上方穿过,从而使气流得到有效的控制。
60.可选的,参照图8所示,本技术中所述导流部220包括第一导流面221以及第二导流面222,所述第一导流面221与所述第二导流面222于所述导流板 210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面221与所述第二导流面222的对称中心线正对所述进风口130的中心线。将导流部220设置为包括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22,并且将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22设置为相互对称,使得由进风口130流入的气流可对称的沿第一导流面221以及第二导流面222流动,从而使箱体100内部的气流更加均匀,避免气流强度不同而产生灰尘堆积在气流强度较弱的角落中而难以被清理的问题。
61.所述第一导流面221与所述第二导流面222的相连接的位置可以为圆角、尖角或较短的平面,使得第一导流面221与第二导流面222共同组成人字形结构,圆弧结构或梯形结构。
62.可选的,所述第一导流面221和第二导流面222可以分别为完整的平面或弧面,还可以由若干段平面或弧面相连组成。
63.参照图4-8所示,本技术中气流在由进气口进入箱体100再由尘箱排污口 140排出箱体100的具体过程为,当有外部气流通向进气口,气流首先与止逆片 131接触,将止逆片131推向箱体100内部,进气口开启,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箱体100内部后首先与导流组件200接触,在导流板210的作用下,气流向下流动,在导流部220的作用下,气流向两侧流动,向下流动的气流会吹动位于箱体100内部中间位置的灰尘向尘箱排污口140移动,在向两侧流动的气流会吹动位于箱体100内部边缘及角落位置的灰尘向尘箱排污口140移动,进而使得箱体100内部所有位置的灰尘均被吹向尘箱排污口140并由尘箱排污口140 排出至箱体100外部,使得箱体100中间位置的灰尘不会被吹向边缘及角落位置形成堆积,也不会因为没有气流通过而造成堆积在边缘及角落位置的灰尘无法被吹起。
64.同时,本技术中还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具有如上所述的集尘箱。
65.本方案中通过在清洁机器人上设置如上的集尘箱,其可通过将清洁机器人对接在工作站上实现对箱体100内部灰尘的集中清理,且能够实现对箱体100 内的各个位置均清理彻底,避免灰尘在箱体100内残留而需要人为再次清理的情况发生。
66.具体的清理过程可采用在尘箱排污口140处设置吸气装置,吸气装置工作时进风口130有气流进入,从而在箱体100内部形成由进气口至尘箱排污口140 且绕过导流组件200流动的气流,对箱体100内部的灰尘进行抽吸,实现尘箱内部灰尘的清理。上述清洁机器人能够有效清除集尘箱箱体100内部的灰尘,不会在边缘及角落的位置有灰尘残留,使得无需人工拆卸进行集尘箱清理。
67.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6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
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7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