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颗粒旱雪及颗粒旱雪着陆坡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1:51: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滑雪运动场地设施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颗粒旱雪及颗粒旱雪着陆坡。


背景技术:

2.滑雪运动分为两类:在雪面上滑行和在雪坡上飞跃。滑雪运动有5个项目涉及飞跃:大跳台、空中技巧、雪上技巧、坡面障碍和跳台滑雪。用于滑雪飞跃的场地,称为滑雪跳台,滑雪跳台包括加速滑道、起跳台和着陆坡,加速滑道和起跳台统称滑行道。传统滑道是冰雪滑道,包括滑行道和着陆坡,滑行道用于飞跃前的加速和起跳,着陆坡用于飞跃后的着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成功地用塑料制成了仿真雪,仿真雪不含水分,因而被称为旱雪,旱雪的出现为人们不分季节、不分地域地从事滑雪运动提供了可能。
3.为了模拟冰雪滑道,旱雪滑道也包括滑行道和着陆坡,其中着陆坡用于滑雪飞跃后的着陆,是危险频发的地带,其安全性和整套飞跃动作的训练是旱雪滑道研发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4.从进一步提高着陆坡的安全性和整套飞跃动作训练的角度出发,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旱雪及颗粒旱雪着陆坡。
5.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颗粒旱雪,所述颗粒旱雪为正三棱柱形状,包括横截面为正三角形的主体,所述主体的厚度小于所述正三角形的边长,所述主体上设置有贯穿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个通孔。
6.优选地,所述通孔为一个。
7.优选地,所述颗粒旱雪的表观密度为0.2~0.4g/cm3。
8.优选地,所述颗粒旱雪的表观密度为0.3g/cm3。
9.优选地,所述正三角形的边长不小于12mm。
10.优选地,所述正三角形为圆角正三角形,圆角的半径为2~5mm。
11.优选地,所述颗粒旱雪的材料密度为1.2~1.4g/cm3。
12.可选地,所述颗粒旱雪为塑料材质。
1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颗粒旱雪着陆坡,其特征在于,包括:
14.底层坡道;
15.格栅板层,由铺装在所述底层坡道上的格栅板形成;
16.穿孔板层,由铺装在格栅板层上的穿孔板形成,所述穿孔板上分布有若干穿孔;
17.颗粒旱雪层,由堆积在所述穿孔板层上的颗粒旱雪形成,所述颗粒旱雪为上述任一种颗粒旱雪,所述穿孔的大小设置使得不允许所述颗粒旱雪穿过。
18.可选地,颗粒旱雪层的堆积厚度(垂直于坡面),应该大于50cm。
19.可选地,还包括抽吸提升系统和位于所述着陆坡底端的颗粒旱雪漏槽,所述颗粒旱雪漏槽的上口覆盖有格栅板,所述抽吸提升系统的吸入口位于所述颗粒旱雪漏槽内,排
出口位于所述着陆坡的顶端。
20.本发明提供的颗粒旱雪在堆积时,堆积角能够达到国际雪联fis的标准38度坡,且颗粒之间不易板结,结合其主体上的通孔设计以及在铺装着陆坡时与格栅板和穿孔板的配合,不仅能够提供优异的安全性,还能提供如粉雪一样的滑行性能,为成功着陆的飞跃者提供滑行技术保障,为着陆失误的飞跃者提供全方位缓冲减震安全,并且具有易于清洗和维护的优点。
21.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2.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滑雪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格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穿孔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颗粒旱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28.用于滑雪飞跃的场地,称为滑雪跳台,滑雪跳台包括加速滑道、起跳台和着陆坡,加速滑道和起跳台统称滑行道。本发明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整体的滑雪跳台为例进行说明。
29.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滑雪跳台包括加速滑道1、起跳台2和着陆坡3。加速滑道1和起跳台2使用滑行旱雪铺装,起跳台2位于加速滑道1的底端,着陆坡3在起跳台2的下方、使用颗粒旱雪进行铺装。
30.具体来说,该实施例中,着陆坡3包括底层坡道31、格栅板层32、穿孔板层33和颗粒旱雪层34。底层坡道31的坡度可为38度,该坡度与fis(国际滑雪联合会)的标准相符。底层坡道31上顺坡铺装一层格栅板321,形成格栅板层32,格栅板层32上铺装一层穿孔板331,形成穿孔板层33。格栅板321作为颗粒旱雪层34的基础支撑结构,同时起到透气和疏散雨水雪水的作用,该实施例中,格栅板321选用玻璃钢材质。穿孔板331上分布若干穿孔3311,穿孔3311的大小和间距设置使得不允许颗粒旱雪341穿过,用于支撑颗粒旱雪341,并且由于穿孔3311的存在对颗粒旱雪341的下滑起到阻隔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疏散雨水雪水的作用,该实施例中,穿孔板331选用塑料材质,耐水耐腐蚀。
31.颗粒旱雪341在穿孔板331表面堆积,形成颗粒旱雪层34。铺设时,将颗粒旱雪341放置于着陆坡3的顶端,颗粒旱雪341顺坡自然滚落,逐渐在整个坡道上形成一定厚度的颗粒旱雪层34。与底层坡道31的坡度相同,该实施例中格栅板层32、穿孔板层33和颗粒旱雪层34的坡度均为38度。颗粒旱雪着陆坡的缓冲减震能力取决于颗粒旱雪堆积的厚度、颗粒内摩擦力、颗粒的表观密度,该实施例优选颗粒旱雪的堆积厚度(垂直于38度坡面)大于50cm。
32.为防止颗粒旱雪341从颗粒旱雪着陆坡3的两侧流失,同时保护飞跃者的滑行安全,还可在颗粒旱雪着陆坡3的左右两侧设置防护网。
33.飞跃者着陆成功时,滑雪板底面与颗粒旱雪层34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压强相对较小,飞跃者不会陷入堆积的颗粒层中,而是顺势以站立的姿态滑行下坡,完成整套飞跃动作。
34.飞跃者着陆失误时,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可能砸在颗粒旱雪341上,这些部位的面积相比滑雪板的面积小、压强大,身体会砸飞表层颗粒旱雪341、陷入堆积的颗粒、推动中层颗粒旱雪341顺坡向下流动、与此同时身体获得缓冲减震、减速至停止,然后爬起来携带全部雪具、迈过颗粒旱雪341走下着陆坡3、结束此次飞跃。
35.飞跃者每次着陆,都有颗粒旱雪341被推下坡、逐步堆积到颗粒旱雪着陆坡3的底端。因而该实施例中,颗粒旱雪着陆坡3配备有抽吸提升系统4,并在着陆坡3的底端设置颗粒旱雪漏槽35,颗粒旱雪漏槽35的上口由格栅板(可选择玻璃钢材质的)覆盖,颗粒旱雪341通过格栅板落到颗粒旱雪漏槽35内,抽吸提升系统4的吸入口位于颗粒旱雪漏槽35内,排出口位于着陆坡3的顶端。抽吸提升系统4的输送管路可以安装在颗粒旱雪着陆坡3的一侧,也可以预先埋设在底层坡道31下方。抽吸提升系统4能够将颗粒旱雪漏槽35内的颗粒重新运上着陆坡3的顶端,再次进入颗粒旱雪着陆坡3的堆积循环。
36.如图4所示,本发明使用的颗粒旱雪341为正三棱柱形状,包括横截面为正三角形的主体,该主体的厚度小于正三角形的边长,厚度的范围是边长的15%~45%,厚度的优选是边长的1/3;该主体上设置有上下贯穿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个通孔3411。采用正三棱柱形状并且在保持颗粒静态时,颗粒之间不易形成板结支撑,使得颗粒旱雪341之间具有松散的流动性,相比因非采用三角形而极易在颗粒之间形成稳定支撑的情况,能够起到更好的缓冲减震作用。通孔3411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达到透气的目的,当飞跃者摔倒、头扎进颗粒之中、又没能及时露头时,颗粒旱雪341的透气性能可以大大减少给飞跃者造成窒息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每个颗粒上通孔3411的总容积与该颗粒总体积的占比来调整颗粒的表观密度,以使其表观密度接近0.3g/cm3,从而让飞跃者砸上颗粒旱雪着陆坡时,能获得与粉雪相似的缓冲减震。颗粒旱雪341的表观密度较小时,缓冲减震相对更好,但支撑不足,飞跃者在着陆成功时,容易陷入颗粒而无法正常滑行下坡,且颗粒旱雪341也更容易被风吹飞流失;而当颗粒旱雪341的表观密度较大时,飞跃者落在该颗粒旱雪着陆坡3上时可能会因较大的冲撞而导致受伤,本发明优选颗粒旱雪341的表观密度取值范围为0.2g/cm3~0.4g/cm3。为避免颗粒旱雪341因过小而进入五官,本发明优选该颗粒旱雪341的三角形边长不小于12mm,且优选由对人体无害、耐老化的环保塑料制成。
37.该实施例中,颗粒旱雪341的正三角形采用圆角,目的是让颗粒旱雪具有滑润的手感以及更好的流动性。
38.本发明中的颗粒旱雪可以包括单个通孔或多个通孔,从通透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为单个通孔,并且采用单个通孔,在疏水、清洗方面相比多个通孔的情况也存在着优势,相对而言,易干燥、不易霉变,更易抵御暴雨对着陆坡的冲击。
39.本发明中,颗粒旱雪的材料密度优选1.2~1.4g/cm3,该密度比水略重,目的是暴雨冲刷、清水冲洗时,颗粒旱雪不会浮在水面上流失;过水清洗时,草叶木渣浮在水面、沙粒石子沉到水底,颗粒旱雪居中,方便洗涤。
40.本发明提供的颗粒旱雪着陆坡能够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41.1、可以用于搭建各种专业级或娱乐级的滑雪跳台,能够在一年四季不间断使用,摆脱冰雪的约束;
42.2、能够提供与冰雪跳台一样的滑行速度和飞跃高度;
43.3、能够进行整套飞跃动作:加速、起跳、飞跃、着陆、滑行的训练,特别是成功着陆后可以滑行至终点,而其他旱雪着陆坡都无法提供滑行保障;
44.4、能够为失误的着陆者提供全方位的缓冲减震,无论是直飞或旋转,都有安全保障,其安全程度大大超越冰雪着陆坡;
45.5、使用中无需喷水助滑,环保、能耗低,着陆成功时,飞跃者带下坡的颗粒旱雪不足1升,着陆失误时,被推下坡的颗粒旱雪不超过10升,因而颗粒旱雪的提升和喷水降温均只需要少量能耗;
46.6、颗粒无需养护,仅需清洗,一年只需2~4次清水冲洗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