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0:12: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管道试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


背景技术:

2.冬季供热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民生工程,为了节约能源,通常采用集中供热,集中供热需要将热电站或其他热源采用管道的方式输送至千家万户,供热管道主要包括铸铁管道、塑料管道和混凝土管道,其中铸铁管道为常见的一种,铸铁管道铺设过程中,需要将两铸铁管道的相对焊接,延长管道的铺设长度,使供热管道的长度满足使用要求,需要对焊接处试压检测,检测焊接处的焊接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02122378245.6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该装置具备对供热管道的各焊接处单独检测的能力,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固定方式采用螺栓固定夹持,使得整个固定流程需要时间较多,延长了检测所需要的时间,降低了检测的效率,增加了工人的劳动量,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故而提出了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具备固定快速和具备防护结构等优点,解决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固定方式采用螺栓固定夹持,使得整个固定流程需要时间较多,延长了检测所需要的时间,降低了检测的效率,增加了工人的劳动量,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罩体,所述第一密封罩体的顶部铰接有第二密封罩体,所述第二密封罩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压力表,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组件;
8.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凹块、凸块、安装块、连接杆、电动滑台、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弹簧和夹持板,所述第一密封罩体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凹块,所述第二密封罩体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凸块,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安装块,两个所述安装块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相对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滑台,两个所述电动滑台的相对一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两个所述电动滑台相对一侧的外表面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密封罩体和第二密封罩体的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弹簧,上下两侧所述弹簧的相对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夹持板。
9.进一步,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抽气管道贯穿第一密封罩体并延伸至第一密封罩体的内部。
10.进一步,所述压力表底部的探头贯穿第二密封罩体并延伸至第二密封罩体的内部,所述凸块与凹块卡合连接。
11.进一步,所述连接杆通过轴承与安装块转动连接,所述凹块和凸块均位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
12.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罩体和第二密封罩体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密封条。
13.进一步,所述夹持板的尺寸与第一密封罩体和第二密封罩体的尺寸相适配,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尺寸与第二限位块的尺寸相同。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供热管道试压装置,通过设置凸块和凹块,对第一密封罩体和第二密封罩体进行第一次固定,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利用电动滑台的滑台带动第一限位块上下滑动,对第一密封罩体和第二密封罩体进行再次固定,提高固定效果,减少固定需要的时间,通过设置弹簧和夹持板,对内部供热管道进行测试时,若有意外情况使测试中的供热管道形变乃至发生炸裂情况,可通过弹簧和夹持板进行缓冲,降低炸裂的冲击,为测试员增加躲避时间,有效提高测试人员的安全性。
17.2、该供热管道试压装置,在使用时,将供热管道放置在第一密封罩体内部的夹持板上,在移动第二密封罩体,使凸块与凹块卡合,然后第二密封罩体内部的夹持板的顶部与供热管道的顶部贴合,转动连接杆带动电动滑台传动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使凸块和凹块位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最后启动电动滑台,电动滑台内部的滑台下移带动第一限位块与凸块的顶部贴合,再启动真空泵抽取第一密封罩体和第二密封罩体内部的空气对供热管道进行试压测试。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剖视局部放大图。
21.图中:1装置本体、2支撑座、3第一密封罩体、4第二密封罩体、5压力表、6固定组件、601凹块、602凸块、603安装块、604连接杆、605电动滑台、606第一限位块、607第二限位块、608弹簧、609夹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供热管道试压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座2,支撑座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罩体3,第一密封罩体3的顶部铰接有第二密封罩体4,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密封条,使供热管道与橡胶密封条紧密贴合,增加密封效果,保证压力测试的有效性,第二密封罩体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压力表5,装置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
固定组件6。
24.固定组件6包括凹块601、凸块602、安装块603、连接杆604、电动滑台605、第一限位块606、第二限位块607、弹簧608和夹持板609,第一密封罩体3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凹块601,第二密封罩体4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凸块602,装置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安装块603,两个安装块603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604,转动移动第一限位块606和第二限位块607的位置,不影响到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的分开,两个连接杆604的相对一侧均固定安装有电动滑台605,两个电动滑台605的相对一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限位块606,两个电动滑台605相对一侧的外表面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607,第二限位块607的顶部与凹块601的底部贴合,提高与第一限位块606对凹块601和凸块602的固定,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的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弹簧608,上下两侧弹簧608的相对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夹持板609,使供热管道保持居中位置,使得试压的结果更加准确。
25.在实施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26.1)先将供热管道放置在第一密封罩体3内部的夹持板609上,在移动第二密封罩体4,使凸块602与凹块601卡合;
27.2)然后第二密封罩体4内部的夹持板609的顶部与供热管道的顶部贴合,转动连接杆604带动电动滑台605传动第一限位块606和第二限位块607,使凸块602和凹块601位于第一限位块606和第二限位块607之间;
28.3)最后启动电动滑台605,电动滑台605内部的滑台下移带动第一限位块606与凸块602的顶部贴合,再启动真空泵抽取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内部的空气对供热管道进行试压测试。
29.综上所述,该供热管道试压装置,通过设置凸块602和凹块601,对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进行第一次固定,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606和第二限位块607,利用电动滑台605的滑台带动第一限位块606上下滑动,对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进行再次固定,提高固定效果,减少固定需要的时间,通过设置弹簧608和夹持板609,对内部供热管道进行测试时,若有意外情况使测试中的供热管道形变乃至发生炸裂情况,可通过弹簧608和夹持板609进行缓冲,降低炸裂的冲击,为测试员增加躲避时间,有效提高测试人员的安全性。
30.而且,在使用时,将供热管道放置在第一密封罩体3内部的夹持板609上,在移动第二密封罩体4,使凸块602与凹块601卡合,然后第二密封罩体4内部的夹持板609的顶部与供热管道的顶部贴合,转动连接杆604带动电动滑台605传动第一限位块606和第二限位块607,使凸块602和凹块601位于第一限位块606和第二限位块607之间,最后启动电动滑台605,电动滑台605内部的滑台下移带动第一限位块606与凸块602的顶部贴合,再启动真空泵抽取第一密封罩体3和第二密封罩体4内部的空气对供热管道进行试压测试,解决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其固定方式采用螺栓固定夹持,使得整个固定流程需要时间较多,延长了检测所需要的时间,降低了检测的效率,增加了工人的劳动量,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的问题。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