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座椅、车厢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2:21: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座椅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座椅、车厢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轨道车辆是连结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轨道车辆内通常设置有座椅,以动车组座椅为例,其靠背可以从直立状态调节至后仰状态,以提高乘坐舒适度。
3.一节车厢中沿车长方向布设多排座椅,最后一排座椅与端墙之间具有一定空隙,该空隙内不能放置任何物品,因为端墙位置处设有检查门,门内设有某些设备。但是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检查门通常是不会打开的,因此该空隙也一直为闲置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座椅、车厢及轨道车辆。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包括:
6.座椅支腿,用于固定至车辆上;
7.座椅坐垫,设置于座椅支腿的顶部;
8.座椅靠背,其底端与座椅坐垫转动连接,可转动至直立状态,或转动至前倾状态。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厢,包括:如上所述的座椅。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厢。
11.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中,座椅靠背可相对于座椅坐垫转动,可转动至直立状态供乘客依靠,也可以转动至前倾状态,适用于背靠着车辆端墙的位置。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靠背调整至直立状态,供乘客乘坐;当需要打开端墙上的检查门时,先将座椅靠背调整至前倾状态,让开空间,便于打开检查门,该方案提高了客室的空间利用率,增大客座人数。
附图说明
1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背面视图;
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侧面视图一;
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侧面视图二;
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的爆炸视图;
1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靠背骨架前倾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的局部视图;
2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在车辆上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25-侧墙;71-座椅靠背;711-靠背骨架;72-座椅坐垫;721-坐垫骨架;722-坐垫转轴;723-坐垫转轴支座;73-座椅支腿;74-座椅扶手;75-前倾操作手柄;76-前倾转动轴;761-螺纹齿;77-前倾动作件;771-啮合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可应用于车辆上,该车辆可以为轨道车辆也可以为无轨车辆,其中,轨道车辆可以为动车组、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
25.本技术中,将车长方向称为纵向,将车宽方向称为横向,将车高方向称为竖向或垂向。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背面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侧面视图一,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侧面视图二。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靠背71、座椅坐垫72和座椅支腿73。
27.其中,座椅支腿73固定至车辆上,具体是座椅支腿73的底端固定至车辆底架或车辆地板上。座椅坐垫72固定于座椅支腿73的顶部,座椅坐垫72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承载乘客的重量。座椅靠背71与座椅坐垫72转动连接,座椅靠背71可转动至直立状态或略向后仰的状态(如图2所示),也可以转动至前倾状态(如图3所示)。
28.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座椅中,座椅靠背可相对于座椅坐垫转动,可转动至直立状态供乘客依靠,也可以转动至前倾状态,适用于背靠着车辆端墙的位置。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靠背调整至直立状态,供乘客乘坐;当需要打开端墙上的检查门时,先将座椅靠背调整至前倾状态,让开空间,便于打开检查门,该方案提高了客室的空间利用率,增大客座人数。
2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转动操控结构,设置于座椅坐垫72的后端与座椅靠背71底端之间,用于带动座椅靠背71相对于座椅坐垫72转动。转动操控结构可供人工手动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电控操作。
30.座椅的至少一侧设有座椅扶手74。座椅扶手74可固定设置,也可以转动设置,例如:座椅扶手74可向上转动至与座椅靠背71大致平齐的位置,也可以向下转动至朝水平方向延伸,用于支撑手臂。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的爆炸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靠背骨架前倾的结构示意图。
3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4至图6所示,座椅坐垫72包括:坐垫骨架721及设置于其上的坐垫,图4至图6中未示出坐垫。坐垫骨架721后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坐垫转轴支座723,坐垫转轴722连接在两个坐垫转轴支座723之间。
33.座椅靠背71包括:靠背骨架711和靠垫,图4至图6中未示出靠垫。靠背骨架711底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前倾动作件77,前倾动作件77上设有连接孔,坐垫转轴722转动设置于两个前倾动作件77上的连接孔内。则前倾动作件77可相对于坐垫转轴722转动,带动座椅靠背71相对于座椅坐垫72转动。
3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操控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骨架的局部视图。如图7所示,转动操控结构包括:前倾转动轴76和前倾操作手柄75。
35.前倾转动轴76沿座椅的前后方向设置于坐垫骨架721上,前倾转动轴76上设有螺纹齿761。前倾操作手柄75位于座椅的后端或侧部,前倾操作手柄75与前倾转动轴76相连,用于带动前倾转动轴76转动。
36.一种实现方式:前倾操作手柄75设置在座椅的后端,沿竖向设置。前倾操作手柄75可左右转动,手动扳前倾操作手柄75向下转动,带动前倾转动轴76转动。
37.前倾动作件77的底端设有啮合齿771,用于与螺纹齿761啮合。当前倾转动轴76转动时,通过啮合齿771与螺纹齿761之间的啮合关系,带动前倾动作件77前后转动,即带动座椅靠背71前后摆动。
38.上述方案并不是唯一可实现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电机驱动前倾转动轴转动。
39.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座椅支腿的实现方式:
4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在车辆上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座椅支腿73为弧形结构,沿横向方向延伸,其顶端固定至座椅坐垫72的底面,底端固定至车辆地板。
41.具体的,座椅支腿73的中部向上拱起,其底端朝向车厢外侧的方向延伸,并连接至侧墙与地板的衔接处。座椅支腿73的顶端固定至两个并排设置的座椅之间的连接件。座椅支腿73的顶端还延伸至位于内侧的座椅下方。
4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厢,包括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座椅,该座椅背靠着端墙设置。
43.一种实现方式:两个座椅并排连接,连接于一个座椅支腿73的顶部,靠近座椅支腿73底端的座椅侧面连接至车厢的侧墙25。图8中,位于左侧的座椅的坐垫骨架通过滑块和螺栓安装至至侧墙25的c形槽内。座椅支腿73的底端通过滑块和螺栓安装至侧墙与地板交接处的c形槽内。
4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车厢。
4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厢及轨道车辆具有与上述座椅相同的技术效果。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5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