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11-07 12:41: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与无线耳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通常,无线耳机包括主耳机和从耳机,主耳机与终端建立连接,从耳机不与终端建立连接,在终端向无线耳机发送数据时,主耳机通过建立的连接获取终端发送的数据,从耳机通过主耳机发送的连接密钥监听终端发送的数据。但实际应用时,可能会发生数据卡顿的现象,从而无法保证终端与无线耳机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连接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控制方法,应用于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所述方法包括:
6.在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
7.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以使得所述第一耳机为从耳机、第二耳机为主耳机。
8.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包括:
9.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10.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1.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不进行主从切换;
12.或者,
13.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均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不进行主从切换。
14.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5.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接收终端信号的最低灵敏度;
16.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17.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包括:
18.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第一数值范围;
19.确定第二预设数值;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表征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最低信号强度;
20.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调整所述第一数值范围;
21.将调整后的第一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22.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3.确定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
24.根据预设的场景和数值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对应的第二数值范围;
25.将所述第二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26.上述方案中,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小值为-90dbm,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大值为-85dbm。
27.上述方案中,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dbm。
28.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包括:
29.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
30.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包括:
31.在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32.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包括:
33.在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近距离无线连接后,所述第一耳机将连接密钥发送给所述第二耳机;
34.所述第二耳机利用所述连接密钥,监听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35.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包括:
36.当距离上次主从切换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时间间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3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控制装置,应用于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包括:
38.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
39.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以使得所述第一耳机为从耳机、第二耳机为主耳机。
4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41.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4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
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的步骤。
4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应用于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以使得所述第一耳机为从耳机、第二耳机为主耳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主耳机和从耳机进行角色切换,可以避免由于主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较差导致数据卡顿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无线耳机与终端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44.图1为相关技术中真无线立体声(tws,true wireless stereo)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45.图2为相关技术中tws耳机与智能终端连接的示意图;
4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4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确定预设阈值范围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
4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确定预设阈值范围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
4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确定预设阈值范围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
5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控制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5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无线耳机与终端连接的示意图;
52.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主从耳机与终端之间信号强度的实测数据的示意图;
53.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将移动终端放置在不同口袋时测试卡顿次数的示意图;
54.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主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的示意图;
55.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56.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在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之前,首先对相关技术进行介绍说明。
58.相关技术中,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与无线耳机之间可以通过蓝牙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无线耳机具体可以是指tws耳机。蓝牙协议中音频数据是点对点传输,在蓝牙音频(le audio)问世之前,智能终端只连接一个耳塞。
59.图1是相关技术中tws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tws耳机的左右两只耳塞无需线缆连接,通过实现左右声道的无线分离即可独立工作。tws耳机的优点,包括:一、完全摒弃有线烦恼,运动更自由;二、使用方式多样,既可独享,又可分享,还可一机当作两机;三、便携盒内部本身集成了移动电源,只要把耳机放入盒内就可以实现充电。
60.相关技术中,无线耳机中的天线是一种用来发送或者接收电磁波的器件,包括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其中,发射天线的作用是将发射机的高频电流或波导系统中的导行波的能量有效地转换成空间的电磁波能量;而接收天线的作用则恰恰相反。天线实际上是一
个换能器,真无线蓝牙耳机能够去掉线缆就是因为数据采用无线电波的方式在空中传播。天线要辐射电磁波到空间,需要一定的长度,如果采用单极子天线,天线的长度大约为工作波长的四分之一。以tws耳机为例,tws耳机采用蓝牙进行通信,蓝牙的工作频段为ism频段,天线长度大约为30mm左右,通过一些优化设计,可以适当减少这个长度。在tws耳机中,天线基本覆盖了耳机杆子外侧大部分区域。
61.图2是相关技术中tws耳机与智能终端连接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tws耳机中蓝牙芯片的发展迭代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62.第一代方案,是最早的主耳转发方案,即,移动终端和主耳建立蓝牙链路,移动终端将左右声道的数据一起发送给主耳,主耳接收完一包数据后,再将数据完整转发给从耳,然后左右耳各自播放左右声道的音频数据。
63.第二代方案,是tws 方案,即,在tws配对完成后,移动终端和主耳机直接建立配对连接,主耳收到移动终端的音频流数据后,通过私有协议将其中一个声道的数据转发给从耳。实际应用时,还可以通过私有协议进一步将单一连接转换为双连接,即移动终端与左右耳机之间各自建立一条链路,分别单独发送左右声道数据。
64.第三代方案,属于过渡方案,即,在第一、二代基础上,主耳只需要转发一半数据给从耳。
65.第四代方案,是tws mirroring,即,主从耳配对后连接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和主耳建立连接链路,并将连接密钥分享给从耳,从耳可以利用这个密钥来监听移动终端和主耳的数据传输,由于监听的时候从耳没有和移动终端通信,不能重传和纠错,有一定的丢失数据可能性,如果从耳在监听过程中丢失了部分数据,可以通过私有协议让主耳转发丢失的那部分数据。主耳将会把自己收到的移动终端数据包转发给从耳,这个过程中,主耳充当了桥梁或者跳板的作用,通过这种数据中继的方案减少从耳丢包和移动终端重传,移动终端重传次数减少,码率就会降低,被干扰的可能性就减少。
66.第五代方案,属于规划中的ble audio,即,由于蓝牙协议的发展,移动终端可以耳机之间建立两条通路,通过低功耗蓝牙传输音频流数据,左右声道数据分开传送。
67.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主流的蓝牙耳机芯片厂商提供的方案大多基于从耳监听方案,只是各自的私有协议在具体的同步和重传机制上有所不同。基于从耳监听并通过主耳重传的方案来减少耳机因为丢失数据导致的卡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整体的蓝牙稳定性,但前提是主耳和移动终端建立的通信链路的质量足够好,如果主耳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链路比较糟糕,从耳监听的通道信号质量比较好,则整体的体验依然是比较差的。另外,如果通过tws 的机制建立两条链路,其中一个链路出现干扰导致信号质量下降时,两个耳机就不能同步的播出数据,依然会出现卡顿情况。
68.此外,一种可行的相关技术,主耳机与终端建立蓝牙连接,从耳机监听主耳机与终端的通信来获取终端发送的数据,而主耳机不转发终端数据,如果从耳机未监听到终端数据,则通过主耳机告知终端重发,因此本技术中的主耳机并非一定会有执行转发终端数据给从耳机的转发功能,主耳机主要是指与终端存在无线连接(例如蓝牙连接)的耳机,从而可以直接从终端获取数据。
69.综上所述,相关技术中在主耳机与终端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时,采用从耳机通知主耳机重传丢失数据的方式,仍会发生数据卡顿的现象,从而无法保证终端与无线耳机连
接的稳定性。
70.基于此,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确定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以使得所述第一耳机为从耳机、第二耳机为主耳机。
7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考虑到无线耳机的主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以及从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在特定场景下会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在主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较差而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较好的情况下发生数据卡顿现象,可以控制主耳机和从耳机进行角色切换,以保证数据传输不发生卡顿,从而保证无线耳机与终端连接的稳定性。
72.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无线耳机与终端进行通信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73.可以理解的,无线耳机采用蓝牙技术与终端进行通信时,涉及以下内容:
74.主端设备和从端设备,即,蓝牙技术规定每一对设备之间进行蓝牙通讯时,必须一个设备为主端设备另一个设备为从端设备,才能进行通信;通信时,必须由主端设备进行查找、发起配对,建链成功后,双方即可收发数据。理论上,一个蓝牙主端设备,可同时与7个蓝牙从端设备进行通讯。一个具备蓝牙通讯功能的设备,可以在两个角色间切换,平时工作在从模式,等待其它主设备来连接,需要时,转换为主模式,向其它设备发起呼叫。一个蓝牙设备以主模式发起呼叫时,需要知道对方的蓝牙地址,配对密码等信息,配对完成后,可直接发起呼叫。
75.呼叫过程,即,蓝牙主端设备发起呼叫,首先是查找,找出周围处于可被查找的蓝牙设备。主端设备找到从端蓝牙设备后,与从端蓝牙设备进行配对,此时需要输入从端设备的pin码,也有设备不需要输入pin码。配对完成后,从端蓝牙设备会记录主端设备的信任信息,此时主端即可向从端设备发起呼叫,已配对的设备在下次呼叫时,不再需要重新配对。已配对的设备,作为从端的蓝牙耳机也可以发起建链请求,但作为数据通讯的蓝牙模块一般不发起呼叫。链路建立成功后,主从两端设备之间即可进行双向的数据或语音通讯。在通信状态下,主端和从端设备都可以发起断连,即断开蓝牙链路。
76.数据传输,即,蓝牙数据传输应用中,使用串口进行数据通讯,蓝牙设备在出厂前即提前设好两个蓝牙设备之间的配对信息,主端设备预存有从端设备的pin码、地址等,两端设备加电即自动建链,透明串口传输,无需外围电路干预。一对一应用中从端设备可以设为两种类型,一是静默状态,即只能与指定的主端通信,不被别的蓝牙设备查找;二是开发状态,既可被指定主端查找,也可以被别的蓝牙设备查找建链。
77.需要说明的是,软件的应用层规定了两种角色:主耳机、从耳机。一对耳机中的两个耳机的角色可以在主从耳机之间自由切换,角色的协定根据设备处在的运行状态,会有不同的规则。初次角色的设定是根据蓝牙地址的奇偶性来确定,默认奇地址为主机;也有根据某个硬件io的状态来确定主从耳机,常见的有固定初始状态右耳或者左耳为主耳。其中,主耳机的功能是:与移动终端通讯、管理状态信息如,连接、配对、播放等状态,具有蓝牙应用协议与系统决策权,即由主机决定诸如hfp,avrcp等的用户协议被使用;通话中的mic信号输入。从耳机的功能是:从主耳转发或者监听主耳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链路,获取必要的信息。
7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7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控制方法,应用于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80.步骤301:在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
81.步骤302: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以使得所述第一耳机为从耳机、第二耳机为主耳机。
82.可以理解的,在步骤301中,实际应用时,所述无线耳机可以采用蓝牙技术与终端建立连接。具体地,所述无线耳机的主耳机,用于通过蓝牙与终端建立连接,以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进一步的,可以转发给从耳机,也可以不转发给从耳机,不转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触发终端重发数据来保障从耳监听到正确数据;还用于通过私有协议将与终端建立蓝牙连接所使用的连接密钥发送给从耳机,以供所述从耳机监听终端发送的数据。其中,所述终端可以是指移动终端等等。
83.需要说明的是,在从耳机通过监听获取终端数据的方案中,由于从耳机并不与终端无线连接(如蓝牙连接),因此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可以根据从耳机通过监听主耳机与终端的通信获得。
84.可以理解的,在步骤302中,实际应用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可以是指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的角色发生切换。例如,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后,所述第一耳机作为从耳机,执行监听功能;所述第二耳机作为主耳机,执行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并可以转发给所述第一耳机或不转发。
85.实际应用时,考虑到无线耳机的主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以及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在特定场景下会存在差异,若差异超出预设阈值范围,则可以控制主耳机和从耳机进行角色切换。
86.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包括:
87.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88.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较差,且所述第二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较好时,即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89.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较差,且所述第二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较差,即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不进行主从切换。
90.或者,当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较好,且所述第二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较好时,即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均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不进行主从切换。
91.可以理解的,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可以是指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作为主从耳机的角色发生切换。例如,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后,所述第一耳机作为从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作为主耳机,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耳机执行从耳机的监听功能,即,监听终端与第二耳机之间传输的数据;所述第二耳机执行主耳机的接收功能,即,与终端建立连接并接收终端发送给的数据,进一步的,有的方案中主耳机还可以在第一耳机监听错误时将终端数据转发给第一耳机,有的方案中主耳机可以在第一耳机监听错误时触发终端重发数据。
92.可以理解的,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时,可以由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协商执行。例如,若协商由第一耳机控制切换,则所述第一耳机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若协商由第二耳机控制切换,则所述第二耳机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
93.可以理解的,还可以判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差值是否大于差值阈值;当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
94.下面对如何确定预设阈值范围分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95.第一种情况,根据无线耳机解调芯片的解析能力,确定预设阈值范围。
96.具体地,结合无线耳机解调芯片接收终端信号的最低灵敏度,以及第一预设数值,确定预设阈值范围。
97.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98.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接收终端信号的最低灵敏度;
99.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100.可以理解的,所述最低灵敏度,可以是指所述无线耳机中解调芯片所能接收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最小强度。实际应用时,若无线耳机解调芯片的解析能力不同,则最低灵敏度也不同。
101.在一示例中,如图4所示,描述确定预设阈值范围的过程,包括:
102.步骤401: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接收终端信号的最低灵敏度。
103.可以理解的,假设无线耳机中解调芯片所能接收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最小强度即最低灵敏度为-96db。
104.步骤402: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105.可以理解的,假设第一预设数值为10,则所述预设阈值范围为[-96db,-86db]。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0106]
可以理解的,确定预设阈值范围,具备以下优点:
[0107]
(1)能够根据无线耳机的解析能力,确定预设阈值范围。
[0108]
(2)利用预设阈值范围,可以判断两个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出现差异,从而在主耳机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控制主从耳机发生切换,以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0109]
第二种情况,根据无线耳机解调芯片的解析能力确定阈值范围后,进一步结合实际场景调整阈值范围。
[0110]
具体地,首先,根据无线耳机解调芯片的解析能力,确定初始的数值范围;然后,再根据实际场景,对初始的数值范围进行调整,以得到预设阈值范围。
[0111]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包括:
[0112]
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第一数值范围;
[0113]
确定第二预设数值;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表征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最低信号强度;
[0114]
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调整所述第一数值范围;
[0115]
将调整后的第一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116]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预设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0117]
在一示例中,如图5所示,描述确定预设阈值范围的过程,包括:
[0118]
步骤501: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第一数值范围。
[0119]
可以理解的,假设无线耳机中解调芯片所能接收终端发送的信号的最小强度即最低灵敏度为-96db,第一预设数值为10,则第一数值范围为[-96db,-86db]。
[0120]
步骤502:确定第二预设数值。
[0121]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表征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最低信号强度。
[0122]
可以理解的,可以检测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误码率,当检测的误码率大于误码率阈值时,将对应的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作为最低信号强度。
[0123]
步骤503: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调整所述第一数值范围;将调整后的第一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124]
可以理解的,假设第二预设数值为-90db,则将第一数值范围的最小值由-96db调整为-90db,得到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即[-90db,-86db]。
[0125]
可以理解的,确定预设阈值范围,具备以下优点:
[0126]
(1)能够根据无线耳机的解析能力,确定初始数值范围,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初始数值范围,得到预设阈值范围。
[0127]
(2)利用预设阈值范围,可以判断两个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是否出现差异,从而在主耳机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控制主从耳机发生切换,以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0128]
第三种情况,结合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确定预设阈值范围。
[0129]
具体地,结合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查找场景和数值范围的对应关系,得到预设阈值范围。
[0130]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131]
确定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
[0132]
根据预设的场景和数值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对应的第二数值范围;
[0133]
将所述第二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134]
可以理解的,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状态。例如,用户将终端放置在口袋中;或者,无线耳机和终端之间的距离较远;或者,用户将终端放置在机场中。
[0135]
可以理解的,确定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的过程,可以包括:终端判断当前所处的场景,并发送对应的场景信息给无线耳机。例如,当终端检测出处于口袋场景时,向无线耳机发送场景信息“0”,无线耳机根据场景信息“0”确定出终端当前处在口袋场景。
[0136]
可以理解的,表1是场景和数值范围的预设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假设终端当前所处场景为:口袋场景,则预设阈值范围为数值范围1;假设终端当前所处场景为:噪声干扰值比较大的机场环境中,则预设阈值范围为数值范围2;假设终端当前所处场景为:与无线耳机距离较远,则预设阈值范围为数值范围3;假设终端当前所处环境中的干扰值为干扰值1,则预设阈值范围为数值范围4。
[0137]
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数值范围口袋场景数值范围1机场环境中数值范围2与无线耳机距离较远数值范围3干扰值1数值范围4
[0138]
表1
[0139]
在一示例中,如图6所示,描述确定预设阈值范围的过程,包括:
[0140]
步骤601:确定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
[0141]
可以理解的,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状态。例如,用户将终端放置在口袋中;或者,无线耳机和终端之间的距离较远;或者,用户将终端放置在机场中。
[0142]
步骤602:根据预设的场景和数值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对应的第二数值范围;将所述第二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143]
可以理解的,确定预设阈值范围,具备以下优点:
[0144]
(1)能够根据终端当前所处的状态,或终端所处环境中的干扰值,或终端与无线耳机之间的距离等场景,得到预设阈值范围。
[0145]
(2)利用预设阈值范围,可以判断两个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是否出现差异,从而在主耳机和终端之间的无线信道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控制主从耳机发生切换,以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0146]
第四种情况,结合实测数据,确定预设阈值范围。
[0147]
实际应用时,经过实测数据发现,当第一信号强度即主耳机接收信号的强度低于第一门限值-90dbm,且第二信号强度即从耳机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二门限值-85dbm时,控制主从耳机发生角色切换,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卡顿。
[0148]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小值为-90dbm,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大值为-85dbm。
[0149]
实际应用时,经过实测数据发现,当第一信号强度即主耳机接收信号的强度低于第一门限值-90dbm、第二信号强度即从耳机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二门限值-85dbm,且第二门限值与第一门限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dbm时,控制主从耳机发生角色切换,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卡顿。
[0150]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dbm。
[0151]
实际应用时,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的情况下,可以启动主从耳机进行角色切换的控制机制,从而避免在主耳机与终端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的情况下发生数据传输卡顿的现象。
[0152]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包括:
[0153]
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
[0154]
可以理解的,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时,无线耳机中的主耳机和从耳机分别与终端连接的信号强度会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在主耳机与终端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的情况下发生数据传输卡顿的现象,因此,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时,会启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主从耳机进行角色切换的机制。
[0155]
实际应用时,在启用无线耳机之后,所述无线耳机的第一耳机可以与终端建立近距离无线连接,如此,所述第一耳机可以直接接收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并确定该无线信号的强度,得到第一信号强度。
[0156]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包括:
[0157]
在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0158]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的无线连接,具体可以是蓝牙连接等。
[0159]
实际应用时,在启用无线耳机之后,所述无线耳机的第二耳机可以利用私有协议接收第一耳机发送的连接密钥,如此,所述第二耳机可以利用所述连接密钥监听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并确定该无线信号的强度,得到第二信号强度。
[0160]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包括:
[0161]
在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后,所述第一耳机将连接密钥发送给所述第二耳机;
[0162]
所述第二耳机利用所述连接密钥,监听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016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以无线信号为终端发送的蓝牙广播信号为例,所述第二耳机利用所述连接密钥,监听所述终端发送的蓝牙广播信号;确定所述蓝牙广播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0164]
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以无线信号为终端发送的音频信号为例,移动终端发音频给主耳机,主耳机转发给从耳机;所述第二耳机利用主耳机发送的连接密钥,监听所述终端发送的音频信号,不获取音频数据,仅确定所述音频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0165]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可以发生多次主从耳机的切换,但是,为了防止由于信号跳变频繁引起短时间内主从耳机发生多次切换,可以设置两次切换的最小时间间隔。
[0166]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包
括:
[0167]
当距离上次主从切换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时间间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0168]
举例来说,假设时间间隔阈值为5s,若距离上次主从切换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5s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0169]
在一示例中,如图7所示,描述控制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的过程,包括:
[0170]
步骤701: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的情况下,确定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
[0171]
可以理解的,如图8所示,在无线耳机开盖激活后,先通过私有协议进行主从耳机配对,然后由主耳机发送广播数据,等待被终端连接。当终端和主耳机建立了连接后,主耳机将链接密钥通过私有协议分享给从耳机,从耳机通过这个密钥可以监听到主耳机和终端的通信数据,从耳机从监听的数据中确定出单个声道的数据,和主耳机进行同步后开始播放数据。
[0172]
可以理解的,当用户将终端放在口袋中且终端与第一耳机即主耳机不在同一侧时,若第一耳机即主耳机接收的信号较差,第二耳机即从耳机监听的信号较好,则可以基于主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以及从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控制主从耳机发生切换。
[0173]
步骤702:判断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并判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执行步骤703。
[0174]
可以理解的,如果第一信号强度即主耳机接收信号的强度低于门限值-90db,如第一信号强度为-92db,且第二信号强度即从耳机接收信号的强度为-86db,可看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范围[-90db,-86db]的最小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等于预设阈值范围[-90db,-86db]的最大值,则控制主从耳机在私有协议下交换主从耳机角色。
[0175]
可以理解的,还可以判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的差值是否大于差值阈值,例如,若从耳机监听终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比主耳机接收终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好5db以上,表明主耳机的接收质量已经比较差,受到扰动后很容易丢失数据包,因此,控制主从耳在私有协议下交换主从耳机角色。
[0176]
步骤703:控制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0177]
可以理解的,控制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具备以下优点:
[0178]
(1)通过对比两个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的数值,可以在主耳与终端之间连接的无线信道的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通过主从耳机切换,保证两个通道的数据同步,避免发生数据卡顿线性,从而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0179]
(2)从耳机可以通过监听获得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从而根据两个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动态切换主从耳机,可以保证信号质量好的耳机可以充当中继角色,减少总的卡顿次数,从而能够保证系统的连接稳定性处于最好水平。
[0180]
(3)能够在主耳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的情况下,支持两个耳机无缝切
换主从角色,避免数据发生卡顿。
[0181]
下面结合实际的实验数据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方法的实现原理。
[0182]
以tws耳机为例,考虑到用户使用tws耳机听音乐时,会有比较大的概率将移动终端放在裤子中。人体是一个大的电磁波吸收体,移动终端发射出来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十分严重,由于移动终端信号到左右耳机的路径不同,电磁波的损耗也不形同,通常情况下,移动终端到左右耳的信号强度差异甚至会有10-20db。另一方面,由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结构设计,使得移动终端放置在不同的口袋中,天线性能是不同的,实际使用时,移动终端到耳机的通信链路损耗是跳动的,当接受信号较差的耳机是主耳机时,出现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会增大,表现出来就是卡顿或者更频繁的卡顿。
[0183]
图9为主从耳机与终端之间信号强度的实测数据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根据在航天科技广场测试的rssi实测数据可以看出,主从耳接收移动终端发出的信号是有差异的。其中,rssi表征的是信号接收强度。
[0184]
图10为将移动终端放置在不同口袋时测试卡顿次数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根据在机场进行抗干扰测试,且固定右侧口袋对应的耳机为主耳机的情况下测试的卡顿数据可看出,移动终端放在右边两个口袋时卡顿次数少于左侧两个口袋。
[0185]
图11是主从耳机与终端之间的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11所示,在机场、十字路口等室外空旷环境下,由于人体运动,使得放在口袋里的移动终端和人体皮肤的接触程度一直在变化,移动终端辐射的信号经过复杂的空中环境到达耳机时跳变比较大,再加上空中传输多径效应的影响,异测耳机传输路径更远,且电磁信号受人体遮挡较多,所以通常情况下,同侧耳机的phone rssi比异测高5-15db,phone rssi主要分布区间为(-80db,-60db)。若主耳机固定即不发生切换,则在移动终端与主耳机不在同一侧时,主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可能会导致数据发生卡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主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而从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好的情况下,控制主从耳机发生切换,可以解决将移动终端放置在不同口袋时导致数据丢失的问题,通过减少卡顿次数,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例如,当主耳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rssi)小于-90dbm,从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rssi)》-85dbm时,控制主从耳机发生切换,可以使发生卡顿的概率降低。
[0186]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主耳机和从耳机进行角色切换,可以避免由于主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信号强度较差导致数据卡顿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无线耳机与终端连接的稳定性。
[0187]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连接控制装置,应用于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控制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0188]
第一处理单元121,用于在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所述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并确定所述第二耳机和终端之间的第二信号强度;
[0189]
第二处理单元12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以使得所述第一耳机为从耳机、第二耳机为主耳机。
[019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22,具体用于:
[0191]
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切换。
[019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22,还用于:
[0193]
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均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小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不进行主从切换;
[0194]
或者,
[0195]
当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均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范围的最大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不进行主从切换。
[019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22,还用于:
[0197]
确定所述无线耳机接收终端信号的最低灵敏度;
[0198]
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199]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22,具体用于:
[0200]
基于所述最低灵敏度和第一预设数值,确定第一数值范围;
[0201]
确定第二预设数值;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表征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连接的最低信号强度;
[0202]
基于所述第二预设数值,调整所述第一数值范围;
[0203]
将调整后的第一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20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单元122,还用于:
[0205]
确定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
[0206]
根据预设的场景和数值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所述终端当前所处的场景对应的第二数值范围;
[0207]
将所述第二数值范围作为所述预设阈值范围。
[020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小值为-90dbm,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大值为-85dbm。
[0209]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阈值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5dbm。
[021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21,具体用于:
[0211]
在终端处于口袋场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之间的第一信号强度。
[021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21,具体用于:
[0213]
在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一信号强度。
[02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21,具体用于:
[0215]
在所述第一耳机与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后,所述第一耳机将连接密钥发送给所述第二耳机;
[0216]
所述第二耳机利用所述连接密钥,监听所述终端发送的无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信号强度,将确定的信号强度作为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0217]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包括:
[0218]
当距离上次主从切换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时间间隔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耳机和所述第二耳机进行主从切换。
[0219]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21、第二处理单元122可由所述装置中的处理器
实现;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022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进行连接控制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与连接控制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0221]
基于上述设备的硬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电子设备130包括存储器133、处理器132及存储在存储器123上并可在处理器13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13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
[022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器13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的具体步骤已在上文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0223]
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30还包括通信接口131,所述通信接口131用于和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同时,电子设备13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3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34配置为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3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
[0224]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3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0225]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32中,或者由处理器132实现。处理器13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3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
器13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13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132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022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具体为计算机存储介质,更具体的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即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
[0227]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智能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0228]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229]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023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231]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2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233]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02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