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绝缘电线、使用该绝缘电线的线圈、该绝缘电线的制造中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和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2-10-26 19:31: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使局部放电(电晕放电)开始电压上升而能够任意改变绝缘包覆件的厚度的绝缘电线、使用该绝缘电线的线圈、该绝缘电线的制造中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和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绝缘电线用于各种产品。其中,在将绝缘电线用作电动机等旋转电气设备的线圈用绕组等的情况下,在施加有高电压的状态下使用上述绝缘电线。此时,有时在被绝缘包覆的表面发生剧烈的局部放电(电晕放电)。这样的局部放电是由于产生局部的温度上升、或产生臭氧、离子而导致绝缘包覆件加速劣化而产生的现象。局部放电的发生会产生缩短使用部件的设备的寿命这一问题。
3.近年来,在小型且高功率的电动机的需求提高的过程中,要求一种能够提高施加电压的线圈。但是,若提高施加电压,则施加于线圈的电压变高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针对这样的问题,期望使发生局部放电的电压(称为局部放电开始电压。)变高,为了使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进行了漆包线的绝缘包覆件的厚壁化、基于树脂挤出的绝缘包覆件的厚壁化、基于发泡的绝缘包覆件的低介电常数化等。但是,无论哪种方法,线圈绕组的槽满率均会降低、或覆膜强度均会降低,在使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方面均存在极限。
4.由于向电动机的连接定子槽导体部(槽导体部是指在槽内配置有电线的形态。)的“搭接部”施加高电压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了通过在绝缘电线的槽导体部和搭接部改变绝缘材料的厚度、材料来进行对局部放电等的抑制。
5.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方法:在将导体呈线圈状地卷绕并成型之后,在成为槽导体部和搭接部的各个部分形成绝缘层,改变各个绝缘层的厚度。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这样的方法:通过对形成绝缘层的树脂的气泡的总体积等进行调整,从而使绝缘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成为搭接部的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比绝缘电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成为槽导体部的部分的相对介电常数低。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6924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386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1.然而,为了制造具有能够发挥如线圈设计时所要求的绝缘性能的绝缘层的绝缘电线,在上述那样的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中必须需要大量的工时、复杂的工序。另外,对于具
有为了能够发挥如线圈设计时所要求的绝缘性能而改变了厚度的绝缘包覆件的绝缘电线而言,利用漆包烘烤方法进行制造、或利用树脂挤出方法进行制造是困难的。
12.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电线、使用该绝缘电线的线圈、该绝缘电线的制造中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和其制造方法,该绝缘电线能够在不具有大量的工时、复杂的工序的情况下进行制造,能够使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且防止绝缘体的劣化,并且能够实现使槽满率不变差。
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4.(1)本发明的绝缘电线是具有导体以及设于该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包覆件的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电线包括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并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
15.根据本发明,由于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因此例如能够使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需要较高的绝缘耐压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变厚。其结果是,例如能够使搭接部处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或使需要较高的绝缘耐压的部位的绝缘耐压变高。另外,例如能够使槽导体部、绝缘耐压不需要那么高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变薄,能够提高槽满率而使该槽满率不变差。由于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上述部位,因此例如在优选应用为三相感应电动机用的线圈的情况下,能够在电动机的槽导体部形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在电动机的连接槽导体部的搭接部的被施加高电压的部位形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
16.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通过将以预定的间隔具有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的绝缘带(以下称为“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所述导体的外周而形成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上述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导体的外周,能够形成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有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的绝缘电线。
17.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构成为视觉辨认性不同。根据本发明,通过设为根据绝缘包覆件的厚度而视觉辨认性不同的状态,能够区分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由此,在制作线圈时,能够由作业人员、辨别传感器等来辨别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能够使线圈制造的工序变得更容易。
18.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由基材带和粘合于该基材带的一个主面上的粘合带构成,或由基材带、粘合于该基材带的一个主面上的粘合带以及以覆盖该粘合带的形式进一步粘合于该粘合带上的盖带构成。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厚度变化绝缘带成为由基材带和粘合带构成的简易的构造、或成为由基材带、粘合带和盖带构成的所谓的夹层构造。
19.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还具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形成于所述基材带的一个主面上和所述粘合带上、或所述基材带的另一个主面上,最初被卷绕于所述导体的外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以将所述粘接层设为内侧即导体侧或外侧的方式进行卷绕,进一步在上述厚度变化绝缘带上设置的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以将所述粘合带面侧设为内侧并且将所述粘接层设为内侧的方式进行卷绕。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基材带的平面侧的另一个主面牢固地粘接于导体。此外,在进一步重叠卷绕的情况下,在厚度变化绝缘带上进一步设置的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以将粘合带面侧设为内侧且将粘接层也设为内侧的方
式进行卷绕,由此,能够使绝缘包覆件的外观均匀且平滑。由此,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的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另外,为了使绝缘包覆件的剥离变得容易,最初被卷绕于所述导体的外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能够通过将所述粘接层设为外侧而进行卷绕来实现。
20.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在所述导体的外周卷绕有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外周还卷绕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或厚度恒定绝缘带,并使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反复。根据本发明,能够设为卷绕有多个厚度变化绝缘带而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进一步变厚从而提高了绝缘耐压的绝缘电线、进一步卷绕有厚度恒定绝缘带而使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变厚从而对槽满率进行调整的绝缘电线。
21.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对于在卷绕有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卷绕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的情况而言,所述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所具有的较厚的区域以重叠的方式被重叠卷绕于已经形成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上。根据本发明,由于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所具有的较厚的区域以重叠的方式被重叠卷绕于已经形成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上,因此能够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进一步变厚。
22.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对于在卷绕有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叠卷绕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或厚度恒定绝缘带的情况而言,所述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和所述厚度恒定绝缘带改变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卷绕方向而被重叠卷绕。根据本发明,在重叠卷绕有多个绝缘带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绝缘带改变卷绕方向而被重叠卷绕,因此能够使绝缘包覆件厚度均匀且使表面平滑。由此,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的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
23.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在其两端部具有锥形部。根据本发明,较厚的绝缘包覆件的锥形部能够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平滑地变化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的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
24.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优选的是,所述锥形部的锥度比为0.5/1000以上且150/1000以下。通过将锥度比设为该范围内,能够得到适当的绝缘厚度,能够发挥良好的绝缘特性。
25.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以预定的间隔具有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所述导体的外周而形成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在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较厚的区域和所述较薄的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相对于该厚度变化绝缘带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形成。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分界线部分的绝缘电线的外径急剧变化的情况。其结果是,外径的变化量变小,能够使表面平滑。由此,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的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
26.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在将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相对于所述导体的长度方向的卷绕角度设为θ1、将所述较厚的区域和所述较薄的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相对于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的长度方向的角度设为θ2、将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的所述分界线和所述导体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θ3时,所述θ1为10
°
~60
°
的范围内,所述θ2为10
°
~90
°
的范围内,沿所述θ2比所述θ3大的方向进行卷绕。特别优选的是,所述θ3为0
°

27.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还设有挤出树脂层来作为绝缘外皮。
28.(2)本发明的线圈是卷绕上述本发明的绝缘电线而得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电线包括设有较厚的绝缘包覆件的部分和设有较薄的绝缘包覆件的部分,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所述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
29.根据本发明,由于卷绕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所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的绝缘电线而得到线圈,因此能够使用例如使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需要较高的绝缘耐压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变厚的绝缘电线。其结果是,能够设为例如使搭接部处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或使需要较高的绝缘耐压的部位的绝缘耐压变高的线圈。另外,能够使用例如使槽导体部、绝缘耐压不需要那么高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变薄的绝缘电线,能够提高槽满率而使该槽满率不变差。
30.在该线圈中,优选的是,电压变高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所述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电压不变高而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所述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根据本发明,由于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较厚,因此例如能够使搭接部处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由于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较薄,因此能够提高槽满率而使该槽满率不变差。由于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上述部位,因此,例如在优选应用为三相感应电动机用的线圈的情况下,能够在电动机的槽导体部设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在电动机的连接槽导体部的搭接部的被施加高电压的部位设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
31.(3)对于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其特征在于,由绝缘体构成,并使较薄的部分和较厚的部分反复。根据本发明,通过将这样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导体的外周,能够在导体的外周形成由较厚的部分和较薄的部分构成的绝缘包覆件。
32.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较厚的部分的厚度为所述较薄的部分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8倍以下。根据本发明,由于厚度变化绝缘带的较厚的部分的厚度为上述范围内,因此在将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导体的外周时,作业效率良好,能够设为具有充分的厚度差的绝缘包覆件。
33.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较厚的部分被着色。根据本发明,在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等的作业期间,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部分。另外,在将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导体的外周时,能够将形成于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设为着色部分。
34.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较薄的部分由基材带构成,所述较厚的部分由所述基材带和粘合于该基材带的一个主面上的粘合带构成。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不需要复杂的工序的简易的构造。
35.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较薄的部分由基材带和盖带重叠而构成,所述较厚的部分包括粘合带,所述粘合带被夹在所述基材带与所述盖带之间,并粘合于该基材带的一个主面上。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不需要复杂的工序的简易的构造,再者,通过使用盖带,能够提高在导体的外周卷绕时的卷绕性。
36.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粘合带被着色。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不需要复杂的工序的简易的构造对厚度变化绝缘带的较厚的部分进行着色。
37.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基材带和所述粘合带由耐热温度为同级的绝缘材料构成。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厚度变化绝缘带的耐热温度均匀化,在作为绝缘电线的绝
缘包覆件的情况下,在电线整体的耐热性方面是优选的。
38.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中,所述较厚的部分和所述较薄的部分之间的分界线相对于该厚度变化绝缘带的长度方向倾斜地形成。根据本发明,在将厚度变化绝缘带卷绕于导体时,关于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厚度变化的分界部分的绝缘电线,能够减少其外径急剧变化的情况。其结果是,外径的变化量变小,从而能够使表面平滑。
39.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作为在构成绝缘电线的导体的外周设置的绝缘包覆件发挥功能。
40.(4)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是由绝缘体构成且反复设有较薄的部分和较厚的部分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是下述的(一)~(四)中的任一方法。
41.(一)如下的方法:在成为所述较薄的部分的基材带上临时粘接成为所述较厚的部分的粘合基体带,将所述粘合基体带以预定的形状去除并将所述粘合基体带的剩余部分设为所述较厚的部分,
42.(二)如下的方法:将形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成为所述较厚的部分的粘合带粘合于成为所述较薄的部分的基材带,
43.(三)如下的方法:将切开成预定宽度的成为所述较厚的部分的粘合带粘合于成为所述较薄的部分的基材带并进行切割、或与粘合的加热冲压同时进行切割,
44.(四)如下的方法:在工序带上临时粘接成为所述较厚的部分的粘合基体带,将所述粘合基体带以预定的形状去除并将所述粘合基体带的剩余部分设为所述较厚的部分,在成为该较厚的部分的所述第2带上粘合成为所述较薄的部分的基材带,最后去除所述工序带。
45.根据本发明,能够制造由基材带和粘合带构成的厚度变化绝缘带,该基材带由较薄的部分构成,该粘合带由借助粘接层粘合于该基材带的一个主面上的较厚的部分构成。
46.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中,还具有在所述粘合带上粘合盖带的工序。根据本发明,能够设为在粘合带上具有隔着粘接层而覆盖整体的盖带的夹层构造。
47.发明的效果
48.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使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且防止绝缘体的劣化并且能够实现使槽满率不变差的绝缘电线、以及利用该绝缘电线制作而成的电动机用的线圈。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由较厚的绝缘包覆件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构成的绝缘电线的制作中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和该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4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绝缘电线的例子的立体图。
50.图2是表示厚度变化绝缘带的一例的示意图。
51.图3是用于对构成厚度变化绝缘带的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52.图4是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剖视图的例子,图4的(a)是在基材带上设有粘合带的厚度变化绝缘带,图4的(b)是在基材带上设有粘合带并且进一步在其上设有盖带的厚度变化绝缘带。
53.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绝缘包覆件构造的纵剖视图。
54.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绝缘包覆件构造的纵剖视图。
55.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绝缘包覆件构造的纵剖视图。
56.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绝缘包覆件构造的纵剖视图。
57.图9是表示绝缘带的形态例的结构图,图9的(a)是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的分界线与带的长度方向正交的例子,图9的(b)是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的分界线相对于带的长度方向成为预定的角度θ2的例子。
58.图10是将图9的(b)所示的带相对于导体以预定的卷绕角度θ1进行卷绕的形态例,图10的(a)是以带的分界线与导体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θ3比带的分界线角度θ2小的卷绕方向进行卷绕的例子,图10的(b)是以带的分界线与导体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θ3比带的分界线角度θ2大的卷绕方向进行卷绕的例子。
59.图11是将图9的(b)所示的带相对于导体以预定的卷绕角度θ1卷绕的例子,是带的分界线角度θ2和带的卷绕角度θ1相同且分界线与导体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θ3为0
°
的例子。
60.图12是表示叠绕的形态例的外观图,图12的(a)是使厚度变化绝缘带半叠绕的例子,图12的(b)是使重叠卷绕的厚度变化绝缘带三分之一叠绕的例子。
61.图13是三相感应电动机用线圈的结构展开图。
62.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63.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工序图。
64.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的又一例的工序图。
65.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的又一例的工序图。
66.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的又一例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绝缘电线、线圈、厚度变化绝缘带和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只要具有其技术特征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说明和附图的方式。
68.[绝缘电线]
[0069]
如图1、图5~图8所示,本发明的绝缘电线10是具有导体1、以及设于导体1的外周的绝缘包覆件2、3的绝缘电线10,其特征在于,该绝缘电线10包括:在卷绕成线圈时电压变高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用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以及电压不变高而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用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并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如图13的线圈结构展开图所示,对这样的绝缘电线10进行卷绕而得到的线圈40构成为,电压变高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10的绝缘包覆件3较厚,电压不变高而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10的绝缘包覆件2较薄。
[0070]
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10中,由于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3较厚,因此例如能够使搭接部处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由于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2较薄,因此能够提高槽满率而使该槽满率不变差。由于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上述部位,因此例如在优选应用为三相感应电动机用的线圈40的情况下,
能够在电动机的槽导体部形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在电动机的连接槽导体部的搭接部的被施加高电压的部位形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绝缘电线和利用该绝缘电线制作而成的电动机用的线圈,该绝缘电线能够使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且防止绝缘体的劣化,并且能够实现使槽满率不变差。
[0071]
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0072]
(导体)
[0073]
导体1若为被用作绝缘电线10、特别是线圈用的绝缘电线10的中心导体的导体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导体,而不论材质、扭合结构。例如,导体1既可以是由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1根线材构成的导体,也可以是由对多根线材进行扭绞而构成的导体,还可以是构成为利兹线的导体。线材若为良导电性金属则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优选举出铜线、铜合金线、铝线、铝合金线、铜铝复合线等良导电性的金属导体、或在上述金属导体的表面实施了镀层的线材。从线圈用的观点出发,铜线、铜合金线是特别优选的。作为镀层,优选焊锡镀层、锡镀层、金镀层、银镀层、镍镀层等。再者,对于“导体”、“线材”,被绝缘
·
防止氧化用等的漆包层等覆盖而得到的构件也包含于本发明所说的导体、线材。线材的剖面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是剖面形状为圆形或大致圆形的线材,也可以是剖面形状为矩形形状的线材。
[0074]
导体1的剖面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是圆形(包括椭圆形。),也可以是矩形等。期望的是,导体1的剖面尺寸尽可能较大,以使电阻(交流电阻、导体电阻)变小,从而能够优选用作线圈用的导体,例如,圆形的线材的外径能够举出0.05mm~4mm左右。另外,在矩形的线材的情况下,能够举出短边0.3mm~5mm、长边0.5mm~10mm左右。上述导体1的剖面尺寸能根据使用线圈的用途来适当选择,但该剖面尺寸越小,越需要提高后述的绝缘包覆件2、3的紧密粘合性、定位的精度。
[0075]
(绝缘包覆件)
[0076]
如图1所示,绝缘包覆件2、3设于导体1的外周。绝缘包覆件包括:在卷绕成线圈时电压变高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用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以及电压不变高而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用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并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上述绝缘包覆件。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3例如能够使搭接部处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包覆件2例如能够提高槽满率而使该槽满率不变差。
[0077]
绝缘包覆件2、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优选应用聚乙烯树脂、聚酯树脂(pet、pen等)、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苯硫醚树脂、peek(聚醚醚酮)等绝缘带所使用的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铝箔、铜箔、或对上述铝箔、铜箔实施了镀锡、镀镍、镀金等而成的金属箔等导电性材料。另外,在上述树脂材料中,既可以是用作介电材料的pfa、etfe、fep等低介电常数的氟类树脂,也可以是聚苯醚树脂、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丙烯酸树脂等树脂。
[0078]
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厚度优选为2μm~500μm的范围内,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优选比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厚且其厚度为4μm~1000μm的范围内。各自的厚度根据使用绝缘电线10的线圈的特性来设定。在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中,期望为至少满足所要求的绝缘耐压的厚度以上,通常优选为2μm以上。另一方面,在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中,期望为至少满足能够使所要求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的程度的绝缘耐压的厚度以上,通常优选为4μm以上。此
外,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8倍以下,优选为2倍以上且7倍以下。
[0079]
优选的是,绝缘包覆件2、3的视觉辨认性彼此不同。具体而言,通过使绝缘包覆件2、3各自的颜色、花纹、凹凸状态等变化从而能够成为视觉辨认性不同的状态。通过使绝缘包覆件2、3成为视觉辨认性彼此不同的状态,能够区分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由此,在制作线圈时能够由作业人员、辨别传感器等对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辨别,能够使线圈制造的工序变得更容易。此外,从使用后述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情况的制造工序的容易度出发,优选的是,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颜色比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颜色深的方式、或对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着色而对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不进行着色的方式。
[0080]
如图1的(a)、图1的(b)所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与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主体部3b之间成为锥形部3a。锥形部3a形成为其厚度自与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之间的分界部分至与主体部3b之间的分界部分而增加。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具有主体部3b,在绝缘电线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主体部3b的两端部具有锥形部3a。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具有锥形部3a,从而绝缘电线10的外径的变化量变小,能够使绝缘包覆件厚度平滑地变化。由此,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10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
[0081]
此外,与图1的(a)所示的方式相比,图1的(b)所示的方式是锥形部3a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较长的情况下的绝缘电线10。这样,通过使锥形部3a形成得较长,能够使绝缘电线10的外径的变化量变小,从而使绝缘包覆件厚度更平滑地变化。
[0082]
对于锥形部3a,在锥度比(为“锥形直径之差/锥形部分的轴向上的长度”。)中,优选是0.5/1000以上且150/1000以下的范围。在锥度比小于0.5/1000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情况:锥形部3a的轴向上的长度过长而难以得到适当的绝缘厚度。另外,在锥度比大于150/1000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情况:自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向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外径的变化量较大,而在绝缘特性上产生问题。锥度比更优选为1.0/1000~100/1000。
[0083]
(厚度变化绝缘带)
[0084]
如图2所示,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中,以预定的间隔具有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也称为较薄的部分21。)、以及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也称为较厚的部分22。)。换言之,使较薄的部分21和较厚的部分22反复。在此,“反复”是指较薄的部分21和较厚的部分22交替。如图3所示,所谓“交替”,既可以是以一定的间隔(间距)反复的交替,也可以是以不一定的不定期的间隔反复的交替。“预定的间隔”能够设为数mm~数m的范围内,能够根据绝缘电线的使用用途来任意设定。
[0085]
图3是用于对较薄的部分21和较厚的部分22的构造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反复方式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各种方式。例如,图3的(a)的例子是较厚的部分22a、22b、22c彼此的间隔p1、p2、p3(也称为距离。)不为一定的情况的例子,较厚的部分22a和较厚的部分22b的间隔p1也可以设定得比较厚的部分22b和较厚的部分22c的间隔p2以及较厚的部分22c和较厚的部分22a的间隔p3长。此时,将较厚的部分22a、22b、22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l2、l3设为一定。另外,图3的(b)的例子是较厚的部分22a、22b、22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不为一定的情况的例子,较厚的部分22a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也可以设定得比其他
较厚的部分22b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2长。此时,较厚的部分22a和较厚的部分22b的间隔p1以及较厚的部分22b和较厚的部分22c的间隔p2设为一定。
[0086]
如图3所示,较厚的部分2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和/或较厚的部分22彼此的间隔能够任意地设定,能够将较厚的部分22a和较厚的部分22b的间隔p1设为不同于较厚的部分22b和较厚的部分22c的间隔p2和/或较厚的部分22c和较厚的部分22a的间隔p3的距离,再者,也能够将较厚的部分22a、22b、22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l2、l3设成不为一定的长度。其结果是,例如,能够进行对增厚绝缘包覆件而增加绝缘性的位置的调整,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此外,如图9的(b)所示,较厚的部分2也可以设为倾斜的线形状,这样的情况下的间隔p1、p2能够设为带的长度方向x上的较厚的部分22的间隔。
[0087]
通过将这样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卷绕于图1所示的导体1的外周,从而成为在导体1的外周形成绝缘包覆件2、3且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有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绝缘电线10。详细而言,将图2所示的带部21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由此形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将带部22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由此形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
[0088]
关于厚度,优选的是,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的厚度是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的厚度的1.5倍以上且8倍以下。在带部22的厚度小于带部21的厚度的1.5倍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危险:通过将带部22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而形成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无法相对于通过将带部21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而形成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成为充分的厚度。另外,在带部22的厚度超过带部21的厚度的8倍的情况下,在将带部22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时,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容易产生弯折、褶皱,因此有可能使卷起来的外观变得不均匀。此外,更为优选的是,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的厚度为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的厚度的2倍以上且7倍以下。
[0089]
对于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和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的间隔,在利用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而成的绝缘电线10制作线圈的情况下,根据是否需要以何种程度的间隔设置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来设计上述间隔。在该设计中,考虑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宽度、卷绕间距、卷叠等而进行设计,但如图2所示,能够举出例如隔开40mm~60mm的间隔而沿长度方向设置60mm~80mm的长度的带部22的例子。
[0090]
如图4的(a)所示,厚度变化绝缘带20包括:具有两个主面f1、f2的基材带23、以及借助粘接层25被粘合于该基材带23的一个主面f1上的粘合带24,为不需要复杂的工序的简易的构造。
[0091]
基材带23构成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基材带23和粘合带24构成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通过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从而由带部21卷绕的部分形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由带部22卷绕的部分形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在基材带23的另一个主面f2上未设有粘接层。
[0092]
另一方面,在粘合带24上设有粘接层26。另外,在未粘贴有粘合带24的带部21的粘合带面侧即基材带23的一个主面f1上也设有粘接层26。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中,由于粘接层26设于带部21的粘合带面侧即基材带23的一个主面f1上和粘合带24上,因此以该粘接层26侧为导体侧(内侧)并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
[0093]
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将粘接层26设于基材带23的成为平坦的面侧的另一个主面f2上,而不将该粘接层26设于粘合带的面侧s1的粘合带24上。在该情
况下,以基材带23的平坦的面侧s2即基材带23的另一个主面f2为导体侧并卷绕于导体。
[0094]
如图4的(b)所示,厚度变化绝缘带20是由基材带23、借助粘接层25而被粘合于该基材带23的一个主面f1上的粘合带24、以及隔着粘接层25a将该粘合带24整体覆盖的盖带27构成的所谓的夹层构造。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不需要复杂的工序的简易的构造来制作厚度变化绝缘带20,再者,通过使用盖带27,能够提高向导体1的卷绕性。
[0095]
基材带23和盖带27构成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基材带23、粘合带24和盖带27构成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在基材带23的平坦的面侧s2的另一个主面f2上设有粘接层26。另一方面,在盖带27上未设有粘接层。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中,将粘接层26设于基材带23的平坦的面侧s2的另一个主面f2上,因此以该粘接层26侧为导体侧(内侧)并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将粘接层26设于盖带27上,而不将该粘接层26设于基材带23的平坦的面侧s2即基材带23的另一个主面f2上。在该情况下,以粘合带的面侧s1为导体侧并卷绕于导体。
[0096]
如这样的图4的(a)、图4的(b)所示,粘接层26设于粘合带的面侧s1和基材带的平面侧s2中的任一者。并且,最初被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将基材带的平面侧s2设为内侧(导体侧)或外侧并且将粘接层26设为内侧的方式进行卷绕,进一步设于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上的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将粘合带的面侧s1设为内侧并且将粘接层26设为内侧的方式进行卷绕。由此,能够使基材带的平面侧s2牢固地粘接于导体。此外,在进一步重叠卷绕的情况下,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上进一步设置的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将粘合带的面侧s1为内侧(导体侧)且将在其上设置的粘接层26设为内侧的方式进行卷绕,由此,能够使绝缘包覆件的外观均匀且平滑。由此,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10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的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
[0097]
另外,厚度变化绝缘带20能够以将粘接层26设为与导体侧相反的外侧的方式进行卷绕。在该情况下,由于未牢固地粘接于导体1,因此在端部处理时,厚度变化绝缘带20所构成的绝缘包覆件2、3的剥离变得容易。
[0098]
优选的是,基材带23和粘合带24的材质是耐热温度为同级的绝缘材料。基材带23和粘合带24的耐热温度为同级,由此,绝缘包覆件2、3的耐热性也相同。由此,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耐热温度均匀化,因此绝缘包覆件2、3的耐热温度变得相同或大致相同,在绝缘电线整体的耐热性方面是优选的。此外,耐热温度为同级是指,在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制定的电气用品安全法中规定的“附表第十一电气用品所使用的绝缘物的使用温度的上限值”相同。
[0099]
粘接层25、26能够优选举出由丙烯酸、聚酯、聚氨酯、聚酰亚胺、pvc、eva等热塑性树脂、环氧类、双马来酰亚胺等热固性树脂构成的粘接层。期望的是,粘接层25、26的厚度例如设为0.2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范围内,特别优选的是设为0.5μm以上且40μm以下的范围内。
[0100]
对于粘接层25、26,能够通过例如凹版印刷等涂布装置将使上述树脂溶解于有机溶剂而成的粘接性涂料涂布成预定的厚度(例如2μm)从而形成粘接层。此外,这样的粘接层不仅可以设于基材带23与粘合带24之间(粘接层25),也可以设于与盖带27之间(粘接层25a)、设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一方(s1或s2)来作为粘接层26。
[0101]
根据将带部21和带部22分别以何种程度的重叠(卷叠)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进一步卷绕于带部21和带部22的外侧的带的厚度等而任意地设计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
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例如,在将带部21以1/2叠来卷绕的情况下,如图5~图7所示,带部21成为双层构造,因此大致优选的是,带部21的厚度为意图得到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厚度的1/2。另外,在将带部21以2/3叠来卷绕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带部21成为三层构造,因此大致优选的是,带部21的厚度为意图得到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厚度的1/3。此外,对于在作为基材带23的一面(平坦面)s2的另一个主面f2上设有粘接层26而构成带部21的情况而言,由于包含该粘接层26的厚度成为带部21的厚度,因此考虑粘接层25的厚度地设计基材带23的厚度。另外,如图6~图8所示,对于在带部21和带部22的更外侧卷绕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情况而言,使卷绕于外侧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的厚度、以及使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粘接的粘接层的厚度与带部21的厚度相加,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厚度。换言之,对于在带部21和带部22的更外侧卷绕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情况而言,在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中,加上卷绕于外侧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厚度、以及使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粘接的粘接层的厚度,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厚度。
[0102]
由于带部22也卷绕于导体1的外周,因此带部22的厚度成为基材带23的厚度、粘合带24的厚度、以及设于该基材带23与粘合带24之间的粘接层25的厚度的合计,根据带部22的重叠情况来设计其厚度。例如,在将带部22以1/2叠来卷绕的情况下,如图5~图7所示,带部22成为双层构造,因此大致优选的是,带部22的厚度为意图得到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的1/2。另外,在将带部22以2/3叠来卷绕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带部22成为三层构造,因此大致优选的是,带部22的厚度为意图得到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的1/3。另外,如图6~图8所示,对于在带部21和带部22的更外侧卷绕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情况而言,使卷绕于外侧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的厚度、以及使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粘接的粘接层的厚度与带部22的厚度相加,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换言之,对于在带部21和带部22的更外侧卷绕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情况而言,在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中,加上卷绕于外侧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厚度、以及使厚度恒定绝缘带30或厚度变化绝缘带20粘接的粘接层的厚度,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厚度。
[0103]
此外,对于在粘合带24的面侧s1和基材带23的一面侧(平面侧s2)中的任一者设置粘接层26而构成带部22的情况而言,由于包含该粘接层26的厚度成为带部22的厚度,因此考虑粘接层26的厚度地设计带部22的厚度、即基材带23的厚度、粘合带24的厚度、以及设于该基材带23与粘合带24之间的粘接层25的厚度。
[0104]
优选的是,粘接层26设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中的任一个面(s1或s2)。在将粘接层26设于作为基材带的平面侧s2的另一个主面f2上的情况下,能够使该面侧s2粘接于导体1的外周。在将粘接层26设于粘合带面侧s1的情况下,能够使该面侧s1粘接于导体1的外周。对于将哪个面s1或s2设为导体侧并进行卷绕,能够任意地选择,但例如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对于最初卷绕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在作为基材带的平面侧s2的另一个主面f2上设置粘接层26,将该基材带的平面侧s2设为导体侧并进行卷绕,对于在其上重叠卷绕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在粘合带面侧s1设置粘接层26,将该粘合带面侧s1设为导体侧并进行卷绕。由
此,能够使基材带的平面侧s2粘接于导体1,并且即使在进行重叠卷绕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个厚度变化绝缘带20粘接,并且能够使绝缘包覆件的外观均匀且平滑。
[0105]
此外,能够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粘接层26设为与导体侧相反的外侧并进行卷绕。在该情况下,由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未牢固地粘接于导体1,因此在端部处理时,厚度变化绝缘带20所构成的绝缘包覆件2、3的剥离变得容易。
[0106]
优选的是,厚度变化绝缘带20设为与导体1的直径对应的预定的宽度,以便易于卷绕于导体1。其宽度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设为导体1的直径的2倍~15倍左右。能够将制作成厚度变化绝缘带用的大面积片材切开成预定的宽度而形成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由此,能够设为特别适合于线圈用的绝缘电线10的易于卷绕的电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
[0107]
厚度变化绝缘带20能够通过后述的图14~图17中例示的各种方法进行制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1)可以在基材带23上粘合相同大小的带,之后将设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的带去除,将剩余的部分设为粘合带24来进行制作。去除能够通过在带上拉开切口并从中剥离来进行。另外,(2)也可以在基材带23上粘合设成预定长度的粘合带24来进行制作。另外,(3)也可以在可剥离带上粘合相同大小的带,之后将设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的带去除,将剩余的部分设为粘合带24,并在该粘合带24上粘合基材带23,最后将可剥离带去除来进行制作。
[0108]
在此,对用于通过使绝缘包覆件2、3各自的颜色变化而成为视觉辨认性不同的状态的结构进行说明。
[0109]
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主要由图2的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构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主要由图2的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构成。因此,若形成为使主要构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的视觉辨认性和主要构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的视觉辨认性不同即可。在此,例示这样的方式: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颜色比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颜色深、或对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着色,而对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不进行着色。
[0110]
通过对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进行着色,能够对带部22主要构成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着色。具体而言,为了以不需要复杂的工序的简易的构造对带部22进行着色,只要相对于粘接层25和粘合带24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进行着色即可。在粘接层25和粘合带24的着色中,使用红、蓝、绿、黄、橙色等着色材料即可,但在提高识别力的情况下,优选红色。作为着色材料而不论颜料、染料。此外,此时,对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不进行着色,由此,带部21主要构成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成为非着色状态。
[0111]
如上所述,通过使带部21和带部22的颜色为不同的状态,而如图5~图7那样能够使设于导体1的外周的绝缘包覆件2、3的视觉辨认性为不同的状态。具体而言,由于带部22主要构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因此通过对带部22进行着色而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成为被着色的状态。另外,由于带部21主要构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因此通过对带部21未进行着色,能够构成具有与绝缘包覆件3不同的颜色的绝缘包覆件2。由此,能够区分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在制作线圈时能够由作业人员、辨别传感器等对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辨别,能够使线圈制造的工序变得更容易。
[0112]
(厚度恒定绝缘带)
[0113]
如图6和图8所示,厚度恒定绝缘带30是在利用厚度变化绝缘带20进行了卷绕的基础上优选反向地被卷绕的恒定厚度的带,该厚度恒定绝缘带30使用所谓的带有粘接层的树
脂带。通过将该厚度恒定绝缘带30卷绕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外周,能够使绝缘包覆件的外观均匀且平滑,并且能够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覆盖从而进行保护。厚度恒定绝缘带30以将粘接层侧设为厚度变化绝缘带20侧的方式进行卷绕。
[0114]
优选的是,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材质采用与构成上述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基材带23同样的材质。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厚度若为能够确保其卷绕后的带部21和带部22所需的绝缘耐压的厚度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0.002mm~0.1mm左右。
[0115]
构成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粘接层设于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一面。粘接层的材质能够采用与构成上述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粘接层25、26同样的材质。将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粘接层侧设为内侧(厚度变化绝缘带侧)而横绕地设置,并在此时或之后通过加热等进行粘接。由此,能够将厚度恒定绝缘带30粘接于位于其下方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粘接层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为0.001mm~0.05mm左右。此外,在使带部21和带部22的颜色为不同的状态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厚度恒定绝缘带30使用无着色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绝缘带。
[0116]
(卷绕角度和卷绕方式)
[0117]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卷绕角度和卷绕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形态例的结构图。图9的(a)是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和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之间的分界线19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长度方向x正交的形态例,图9的(b)是带部22和带部21之间的分界线19相对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长度方向x成为预定的角度θ2的形态例。这样,角度θ2既可以相对于长度方向x为直角,也可以设为该直角以下的角度(即,使成为较厚的区域a的带部22和成为较薄的区域b的带部21之间的分界线19形成为相对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长度方向x倾斜的情况下的角度)。
[0118]
在使角度θ2为直角的情况下,如图1的(a)所示,自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变化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成为长度较短的锥形部3a,直径的变化产生微小的阶梯差。另一方面,在使角度θ2小于90
°
的情况下,如图1的(b)所示,自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变化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成为长度较长的锥形部3a,随着角度θ2变小,直径的变化变小,锥形变缓,阶梯差被消除。此外,若使角度θ2过于锐角化,则厚度变化绝缘带20自身的制作变得困难,因此期望的是,角度θ2的范围设为10
°
~90
°
左右的范围,更优选为15
°
~60
°
的范围。
[0119]
图10是对图9的(b)所示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相对于导体1以预定的卷绕角度θ1进行卷绕的例子。图10的(a)是以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分界线19和导体1的长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3比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分界线19的角度θ2小的卷绕方向进行卷绕的例子。另一方面,图10的(b)是以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分界线19和导体1的长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3比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分界线19的角度θ2大的卷绕方向进行卷绕的例子。此外,θ1是导体1的长度方向x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
[0120]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与如图10的(b)所示沿着成为θ2<θ3的方向进行卷绕的情况相比,如图10的(a)所示沿着成为θ2>θ3的方向进行卷绕的情况能够使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分界线19部分所卷绕的绝缘电线10的外径急剧变化的情况减少。其结果是,外径的变化量变小,能够使包覆件厚度的变化平滑。特别是,在使用厚度的变化较大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情况下,在能够使绝缘电线10的外径的急剧的变化变小这一方面是有利的。此外,在图10的例子中,例如在将θ1设为20
°
且将θ2设为45
°
的情况下,在图10的(a)中,θ3约为25
°

在图10的(b)中,θ3约为65
°
。与θ3为65
°
的情况相比,在θ3为25
°
的情况下,长度方向x上的厚度变化沿着分界线19而变化,因此能够使其逐渐变化。其结果是,能够使外径的急剧的变化减少而使外径的变化平滑。此外,期望的是,卷绕角度θ1的范围设为10
°
~60
°
的范围,更优选为15
°
~40
°
的范围。
[0121]
此外,如图11所示,最为优选的是,角度θ3为0
°
。即,在将图9的(b)所示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相对于导体1以预定的卷绕角度θ1进行卷绕的情况下,使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分界线19的角度θ2和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卷绕角度θ1相同,由此,能够使分界线19和导体1的长度方向x所成的角度θ3为0
°
。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20后的绝缘电线10的绝缘包覆件的厚度沿着分界线19而变化。由此,能够使长度方向x上的绝缘电线10的外径变化最小,因此能够使由外径变化产生的阶梯差减少而使外径的变化更平滑。具体而言,与图1的(a)所示的方式相比,优选图1的(b)所示的方式。此外,如图10和图11那样,在将图9所示的带卷绕于导体时,对所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带宽和/或角度θ1~θ3进行调整,由此,能够适当设定锥度比。
[0122]
(第1实施方式)
[0123]
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a是在导体1的外周以1/2叠来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20并使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反复的方式。此外,图12的(a)是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1/2叠进行卷绕的方式的绝缘电线10a的外观图。图中,实线示出了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边缘,虚线示出了厚度变化绝缘带20在同一带内的台阶。
[0124]
通过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带部21和带部22卷绕于导体1,从而构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此时,如图5所示,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边缘部分转变的部分产生了微小的台阶。
[0125]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对构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进行着色,能够使图12的(a)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着色,且使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非着色,能够使绝缘包覆件2、3的视觉辨认性不同,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26]
(第2实施方式)
[0127]
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b是在导体1的外周以1/2叠来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且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外周进一步以1/3叠来卷绕厚度恒定绝缘带30并使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反复的方式。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卷绕方向和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卷绕方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但优选为相反方向。在设成相反方向的情况下,能够使绝缘包覆件厚度均匀且平滑。此外,附图标记31为叠部,附图标记32为非叠部。由此,具有这样的效果:预防向利用绝缘电线制造线圈的情况等的加工时使用的治具的钩挂,能够抑制加工时的损伤的产生。此外,图12的(b)是在最外层将厚度恒定绝缘带30以1/3叠进行卷绕的方式的绝缘电线10b的外观图。图中,实线示出了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边缘,虚线示出了厚度恒定绝缘带30在同一带内的台阶。
[0128]
通过将厚度恒定绝缘带30卷绕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外周,从而构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此时,如图6所示,厚度恒定绝缘带30受到下层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带部21和带部22的阶梯差的影响,并且在叠部31和非叠部32产生阶梯差。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对构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进行着色,并对厚度恒定绝缘带30采
用无着色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绝缘带,能够使图12的(b)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着色,使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非着色。由此,能够使绝缘包覆件2、3的视觉辨认性不同,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29]
(第3实施方式)
[0130]
图7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c是这样的方式:在导体1的外周以1/2叠来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20a,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a的外周进一步以1/3叠来卷绕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20b,并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反复。在该情况下,如图7所示,其他厚度变化绝缘带20b所具有的较厚的区域a以重叠的方式被重叠卷绕于已经形成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上。由此,能够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一步变厚。如该第3实施方式所示,能够卷绕多个厚度变化绝缘带20(20a、20b)而使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一步变厚,能够形成提高了绝缘耐压的绝缘电线10。
[0131]
此外,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主要由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带部22构成,但如图7所示的α部分那样,也存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20b)的带部21构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一部分的情况。即,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无需仅由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带部22构成,也可以在一部分包括带部21。另外,同样地,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无需仅由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带部21构成,也可以在一部分包括带部22。
[0132]
(第4实施方式)
[0133]
图8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d是这样的方式:在导体1的外周以2/3叠来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20,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外周进一步以1/3叠来卷绕厚度恒定绝缘带30,并使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反复。通过以2/3叠来卷绕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从而以三层卷绕进行重叠卷绕而形成。由此,能够形成更厚的绝缘包覆件3。重叠卷绕能够使重叠多至4层卷绕以上,但若为最大至2/3叠,则能够使尤其在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产生的卷绕松弛、卷绕偏移不易产生,能够稳定地进行制造,因此优选为三层卷绕以下。此外,在2/3叠中,将厚度变化绝缘带20和/或厚度恒定绝缘带30在每重叠2/3的同时进行卷绕,因此最终成为三层。
[0134]
(其他结构)
[0135]
在绝缘电线10的最外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由挤出树脂构成的绝缘外皮(未图示)。该绝缘外皮设于图1所示的绝缘电线10的外周,具有绝缘性即可,其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绝缘外皮的构成树脂,能够使用适用于树脂挤出的各种树脂,例如,既可以是pfa、etfe、fep等氟类树脂,也可以是氯乙烯树脂,还可以是聚乙烯等聚烯烃树脂,还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绝缘外皮的厚度例如能够设为0.05mm~1.0mm左右的范围内。此外,在使绝缘包覆件2、3的识别性为不同的状态的情况下,挤出树脂优选使用无着色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
[0136]
[线圈]
[0137]
图13是本发明的线圈40的结构展开图。线圈40是对上述的本发明的绝缘电线10进行卷绕而得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电压变高而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10的绝缘包覆件3较厚,电压不变高而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10的绝缘包覆件2较薄。
[0138]
在这样的线圈40中,由于容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3较
厚,因此例如能够使搭接部处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由于不易发生局部放电的部位的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件2较薄,因此能够提高槽满率而使该槽满率不变差。由于以任意的间隔反复设置上述部位,因此例如在优选应用为三相感应电动机用的线圈的情况下,能够在电动机的槽导体部形成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在电动机的连接槽导体部的搭接部的被施加高电压的部位形成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
[0139]
图13是用作三相感应电动机用的情况的线圈40的结构展开图。在该结构展开图中,包括圆周导线部e1~e9、直线导线部ps1~ps10、圆周导线部前部e1m~e9m、台阶未成形部ka1~ka9、圆周导线部后部e1n~e9n以及弯曲端部ss1、ss2。在该情况下,绝缘电线10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配置于直线导线部ps1~ps10。另一方面,绝缘电线10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配置于圆周导线部e1~e9。
[0140]
由此,通过将配置于定子槽导体部的绝缘电线设为能够承受相电压的施加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从而能够提高线圈绕组的槽满率。另外,在三相感应电动机的情况下,由于对定子槽导体部施加各自的相电压,因此连接定子槽导体部的搭接部与其他相的搭接部接近或接触,对搭接部施加其他相的相间电压,具体而言对搭接部施加线间电压(相电压的√3倍)。其结果是,虽然在搭接部容易发生局部放电,但是通过将被施加线间电压的连接定子槽导体部的搭接部设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能够使搭接部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
[0141]
此时,通过与各配置对应地构成为绝缘电线10的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和绝缘电线10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视觉辨认性不同,能够分别明确地辨别绝缘包覆件2、3,配置作业性提高。
[0142]
[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制造方法]
[0143]
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制造方法是反复设有较薄的部分21和较厚的部分22的带的制造方法,其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图14~图16的方法。
[0144]
(一)图14所示的方法是这样的方法:在较薄的基材带23上临时粘接粘合基体带24’,对粘合基体带24’以预定的形状进行去除并将粘合基体带24’的剩余部分设为粘合带24(较厚的部分22)。
[0145]
首先,如图14的(a)所示,在较薄的基材带23上临时粘接相同尺寸的粘合基体带24’。临时粘接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举出利用粘接剂粘合而临时粘接的方法、通过层压且利用热进行临时粘接的方法等。粘接剂的种类、厚度如上所述。粘接剂既可以设于基材带23,也可以设于粘合基体带24’,还可以设于两个带23、24。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粘合带24设置被着色后的粘接剂。
[0146]
在粘接剂为粘合性的粘接剂的情况下,通过加压来临时粘接,但在粘接剂为热粘合性的粘接剂的情况下,在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来临时粘接。另外,也可以在将两个带粘合时在其间流入粘接剂而进行供给。层压通过热层压来进行,例如能够在加热的同时利用热辊进行加压来临时粘接。
[0147]
如图14的(b)、图14的(c)所示,在临时粘接之后,留下粘合带24而将其以外的部分去除。作为去除方法,自粘合基体带24’侧插入刀片而形成切口53,对由切口53包围的部分的外侧进行剥离并去除。去除的长度、形状能够由切入刀片的大小、形状决定。通过利用切入刀片连续地拉开切口53,能够连续地形成去除的部分。
[0148]
此外,优选的是,在对较薄的基材带23和粘合基体带24’进行临时粘接时,基材带
23和粘合基体带24’如上述那样通过临时粘接进行粘合。该临时粘接能够如下进行:通过对施加的压力和/或加热温度进行调整,能够在使较薄的基材带23和粘合基体带24’重叠地粘合之后容易地剥离。另外,在通过临时粘接制作了粘合带24之后,能够通过加压和/或加热对较薄的基材带23和粘合带24进行正式粘接。
[0149]
(二)图15所示的方法是这样的方法:将形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成为较厚的部分22的粘合带24粘合于较薄的基材带23上。首先,如图15的(a)所示,准备基材带23。接下来,如图15的(b)所示,准备预定的大小的多个粘合带24、或利用任意的轻粘接方法将多个粘合带24粘合于工序带51上并进行准备。此外,用虚线示出工序带51意味着工序带51的使用是任意的。最后,如图15的(c)所示,利用任意的粘接方法以预定的间隔将多个粘合带24直接粘合于基材带23上。
[0150]
(三)图16所示的方法是这样的方法:将切开成预定宽度的成为较厚的部分22的被切开后的粘合带24”粘合于成为较薄的部分的基材带23并进行切割、或与粘合的加热冲压同时进行切割。首先,如图16的(a)所示,准备基材带23。接下来,如图16的(b)所示,准备切开成预定宽度的粘合带24”,在沿着基材带23的宽度方向伸出预定的长度的状态下,粘合至与基材带23的宽度一致的位置。最后,如图16的(c)所示,将被切开后的粘合带24”以预定的间隔直接粘合于基材带23上之后进行切割、或与粘合的加热冲压同时进行切割。
[0151]
(四)图17所示的方法是这样的方法:在工序带51上重叠并粘合成为较厚的部分22的粘合基体带24’,对该粘合基体带24’以预定的形状进行去除并将粘合基体带24’的剩余部分设为粘合带24(较厚的部分22),在成为该较厚的部分22的粘合带24上粘合较薄的基材带23,最后去除工序带51。
[0152]
对于该方法,首先,如图17的(a)所示,准备工序带51,在其上借助粘接层52对粘合基体带24’进行粘合。从视觉辨认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在粘合基体带24’的另一面设有被着色的粘接层25。因此,粘合基体带24’以在两面具备粘接层52、25的方式粘合于工序带51。工序带51不构成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而仅用于制造工序,但其也可以保持设置状态而设为在使用时被剥离的保护用的可剥离带。作为工序带51,既可以使用与基材带23等同样的带,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树脂制带。工序带51的厚度为不妨碍制造工序的厚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关于粘接层52、25,作为粘接力,优选的是,最终剥离的工序带51侧的粘接层52的粘接力比被粘合于基材带23的那一侧的粘接层25的粘接力弱。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来选择粘接剂的种类。
[0153]
接下来,如图17的(b)、图17的(c)所示,与图14中的临时粘接的方法同样地,在进行了临时粘接之后对粘合基体带24’以预定的形状进行去除并将粘合基体带24’的剩余部分设为粘合带24(较厚的部分22)。作为其方法,如图17的(b)所示,自粘合基体带24’侧插入刀片而形成切口53,如图17的(c)所示,将由切口53包围的部分的外侧剥离并去除。去除的长度、形状能够由切入刀片的大小、形状来决定。通过利用切入刀片连续地拉开切口53,能够连续地形成去除的部分。
[0154]
接下来,如图17的(d)所示,在成为较厚的部分22的粘合带24上粘合较薄的基材带23。由于在粘合带24上设有粘接层25,因此能够自其上粘合基材带23,并且能够通过加压和/或加热进行粘接。
[0155]
最后,如图17的(e)所示,去除工序带51。此外,如上所述,工序带51也可以保持设
置状态而设为在使用时被剥离的保护用的可剥离带。
[0156]
此外,在上述(一)~(四)的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具有如下工序:在成为较厚的部分22的粘合带24上借助粘接层25a粘合盖带27。由此,如图4的(b)和图18所示,能够设为由基材带23、借助粘接层25被粘合于该基材带23的一个主面f1上的粘合带24、以及隔着粘接层25a将该粘合带24整体覆盖的盖带27构成的所谓的夹层构造。
[0157]
如以上已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中,能够使带厚度以反复方式进行变动,因此能够优选地应用于隔开间隔地需要不同的特性的部件等。利用上述(一)~(四)的方法等制造而成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能够粘合于部件、构件,例如能够与较薄的部分21相比而增加较厚的部分22的强度、增大绝缘性,能够期待在各种用途中的利用。并且,在该方法中具有不花费工时且也不需要繁杂的作业的效果。所制造的带能够作为被卷成卷的带卷进行流通、销售。
[0158]
实施例
[0159]
通过实施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修改和改变。
[0160]
[实施例1]
[0161]
实施例1的绝缘电线是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a,是在直径1.0mm的铜线的外周卷绕有图4的(a)所示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绝缘电线10a。在此,设为对绝缘电线10a的带部22进行着色的结构。
[0162]
厚度变化绝缘带20是这样的绝缘带:借助厚度2μm的被着色的粘接层25将厚度25μm且长度65mm的粘合带24以40mm间隔粘合于厚度12μm的基材带23。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粘合带面侧s1的主面f1设有粘接层26。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将粘合带面侧s1设为导体1侧的方式以半叠(1/2叠)卷绕于导体1。
[0163]
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a中,在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中,包含粘接层26的合计平均厚度为23μm,在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被着色的带部22中,包含被着色的粘接层25和粘接层26的合计平均厚度为62μm。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a中,绝缘包覆件较厚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12mm,绝缘包覆件较薄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05mm。将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通过以粘合带面侧s1的凸状部为内侧来卷绕于导体1,从而绝缘电线10a的表面成为平滑的面,因此可以说更优选卷绕成线圈来使用的情况。此时,由于绝缘电线10a的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的平均直径差为0.07mm,因此难以在视觉上识别绝缘包覆件2、3,但如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对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着色而使绝缘包覆件2、3各自的视觉辨认性不同,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64]
[实施例2]
[0165]
实施例2的绝缘电线是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b,是在直径1.0mm的铜线的外周卷绕有图4的(a)所示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及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绝缘电线10b。在此,设为对绝缘电线10b的带部22进行着色的结构。
[0166]
厚度变化绝缘带20是这样的绝缘带:借助厚度2μm的被着色的粘接层25将厚度25μm且长度65mm的被着色的粘合带24以40mm间隔粘合于厚度12μm的基材带23。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基材带的平面侧s2的主面f2设有粘接层26。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将粘合带面侧
s1侧设为导体1侧的方式以半叠(1/2叠)在导体1上卷绕双层。厚度恒定绝缘带30是在厚度9μm的带上设有厚度2μm的粘接层的透明的绝缘带。该厚度恒定绝缘带30以将粘接层侧设为内侧的方式以1/3叠、与厚度变化绝缘带20反向卷绕地进行卷绕。
[0167]
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b中,在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中,包含粘接层26的合计平均厚度为40μm,在被着色的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带部22中,包含被着色的粘接层的合计平均厚度为78μm。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b中,绝缘包覆件较厚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16mm,绝缘包覆件较薄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08mm。将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此时,通过透明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能够识别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被着色的带部22的颜色。通过对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进行着色而使绝缘包覆件2、3各自的视觉辨认性不同,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68]
[实施例3]
[0169]
实施例3的绝缘电线是图7的第3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c,是在直径1.0mm的铜线的外周卷绕有图4的(a)所示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绝缘电线10c。在此,设为对绝缘电线10c的带部22进行着色的结构。
[0170]
厚度变化绝缘带20是这样的绝缘带:借助厚度2μm的被着色的粘接层25将厚度25μm且长度65mm的被着色的粘合带24以40mm间隔粘合于厚度12μm的基材带23。在最初卷绕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a中,在基材带的平面侧s2设有粘接层26。对于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a上卷绕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b,在粘合带面侧s1设有粘接层26。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a以将基材带23侧设为导体1侧的方式以半叠(1/2叠)在导体1上卷绕双层。在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a上沿相反方向卷绕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b以将粘合带面侧s1设为导体1侧的方式以1/3叠并以与厚度变化绝缘带20a的卷绕反向的卷绕来卷绕于导体1。
[0171]
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c中,在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中,包含粘接层的合计平均厚度为43μm,在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被着色的带部22中,包含粘接层的合计平均厚度为113μm。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c中,绝缘包覆件较厚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23mm,绝缘包覆件较薄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09mm。将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此时,通过对带部22进行着色,能够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部分,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72]
[实施例4]
[0173]
实施例4的绝缘电线10d是图8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d,是在直径1.0mm的铜线的外周卷绕有厚度变化绝缘带20和厚度恒定绝缘带30的绝缘电线10d。在此,设为对绝缘电线10d的带部22进行着色的结构。
[0174]
厚度变化绝缘带20是这样的绝缘带:借助厚度2μm的被着色的粘接层25将厚度25μm且长度65mm的被着色的粘合带24以40mm间隔粘合于厚度12μm的基材带23。在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基材带的平面侧s2设有粘接层26。该厚度变化绝缘带20以将基材带23侧设为导体1侧的方式以2/3叠在导体1上卷绕三层。厚度恒定绝缘带30是在厚度9μm的带上设有厚度2μm的粘接层的绝缘带。该厚度恒定绝缘带30以将粘接层侧设为内侧的方式以1/3叠并以与厚度变化绝缘带20的卷绕反向的卷绕来卷绕。
[0175]
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d中,在成为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带部21中,包含粘接层的合计平均厚度为61μm,在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被着色的带部22中,包含粘接层的合计
平均厚度为133μm。在得到的绝缘电线10d中,绝缘包覆件较厚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27mm,绝缘包覆件较薄的部分的平均直径为1.12mm。将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此时,通过透明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能够识别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被着色的带部22,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76]
[实施例5]
[0177]
实施例5的绝缘电线与和实施例3同样的图7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c同样,但在实施例5中,使厚度变化绝缘带20比实施例3薄。将其平均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
[0178]
[实施例6]
[0179]
在实施例6的绝缘电线中,在制作出与实施例1同样的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a之后,在其外周设有由etfe树脂形成的挤出树脂层来作为绝缘外皮。将其平均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
[0180]
[实施例7]
[0181]
实施例7的绝缘电线是与实施例2同样的图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绝缘电线10b,但作为使用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使用了图4的(b)所示的所谓的夹层构造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在此,设为对绝缘电线10b的带部22进行着色的结构。
[0182]
该夹层构造的厚度变化绝缘带20包括:厚度6μm的基材带23、借助厚度2μm的被着色的粘接层25粘合于该基材带23上的厚度25μm的被着色的粘合带24、以及隔着厚度2μm的粘接层25a将该粘合带24整体覆盖的厚度6μm的盖带27。厚度恒定绝缘带30是在厚度9μm的带上设有厚度2μm的粘接层的透明的绝缘带。该厚度恒定绝缘带30以将粘接层侧设为内侧的方式以1/3叠、与厚度变化绝缘带20反向卷绕地进行卷绕。
[0183]
在该绝缘电线中,较薄的部分的合计平均厚度为43μm,较厚的部分的合计平均厚度为81μm。将其厚度和平均直径示于表1。此时,通过透明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能够识别成为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被着色的带部22的颜色。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的部分和较薄的绝缘包覆件2的部分。
[0184]
[比较例1、2]
[0185]
比较例1是绝缘包覆件厚度为0.04mm的清漆的烘烤覆膜的漆包线。在比较例2中,使用两个与在实施例2中使用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相同的厚度恒定绝缘带30,并使该两个厚度恒定绝缘带30分别沿相反方向以1/2叠进行卷绕。将厚度和外径示于表1。
[0186]
[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的测定]
[0187]
对实施例1~7和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局部放电电压进行了测定。样品设为日本工业标准jis c3216-5的两个扭合形状,局部放电电压的测定根据iec60034-18,并利用adphox(公司)制的xt-350pb39b进行了测定。将其结果示于表1。
[0188]
[表1]
[0189]
表1
[0190][0191]

)带20是厚度变化绝缘带20。
[0192]
带30是厚度恒定绝缘带30。
[0193]
[评价结果]
[0194]
在实施例1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与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相比较薄,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1.5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35%。在实施例2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与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相同,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2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53%。在实施例3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与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大致相同,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2.8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87%。在实施例4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1.5倍,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3.3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135%。在实施例5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0.87倍,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1.5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
35%。在实施例6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1.8倍,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2.5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73%。在实施例7的绝缘电线中,绝缘包覆件的较薄的部分与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大致相同,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是比较例1、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的约2倍,局部放电开始电压相对于比较例1上升了54%。
[0195]
另一方面,比较例2的绝缘电线的包覆件厚度为一般的带绕绝缘电线,其与比较例1的绝缘电线即0.04mm左右的清漆的烘烤覆膜的漆包线大致相同。对于比较例2的绝缘电线,与比较例1的绝缘电线相比,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了20%左右。
[0196]
如上所述,可知相对于比较例1、2,实施例1~7的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的局部放电开始电压提高。通过在例如电动机的连接定子槽导体部的“搭接部”采用该较厚的部分,从而能够使局部放电开始电压上升。特别是,在如实施例那样使用了导体的剖面尺寸为1.0mmφ左右的细线的线圈中,需要提高绝缘包覆件相对于导体的紧贴性、绝缘包覆件的较厚的部分的定位精度以便对应线圈的搭接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绝缘电线中,由于以预定的间隔反复形成其绝缘包覆件的厚度的差异,因此能够简化制作线圈时的工序。
[0197]
附图标记说明
[0198]
1、导体;2、较薄的绝缘包覆件;3、较厚的绝缘包覆件;3a、锥形部;3b、主体部;10、10a~10d、绝缘电线;19、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之间的分界线;20、20a、20b、厚度变化绝缘带;21、带部(较薄的部分);22、22a、22b、22c、带部(较厚的部分);23、基材带;24、粘合带;24’、粘合基体带;24”、被切开后的粘合带;25、粘接层;25a、粘接层;26、粘接层;27、盖带;30、厚度恒定绝缘带;31、叠部;32、非叠部;a、较厚的区域;b、较薄的区域;f1、基材带的一个主面;f2、基材带的另一个主面;s1、粘合带的面侧;s2、基材带的平面侧;l1、l2、l3、较厚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p1、p2、p3、较厚的部分彼此的间隔;θ1、厚度变化绝缘带相对于导体的长度方向的卷绕角度;θ2、较厚的区域和较薄的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相对于厚度变化绝缘带的长度方向的角度;θ3、厚度变化绝缘带的分界线和导体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40、线圈结构;e1~e9、圆周导线部;ps1~ps10、直线导线部;e1m~e9m、圆周导线部前部;ka1~ka9、台阶未成形部;e1n~e9n、圆周导线部后部;ss1、ss2、弯曲端部;51、工序带;52、粘接层(粘合剂层);53、切口。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