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施工的连续压入插转式接桩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0-26 07:19: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锚杆静压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施工的连续压入插转式接桩结构。


背景技术:

2.锚杆静压桩作为一种常用的基础纠偏加固方法,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所需空间小,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施工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受施工空间和施工设备等因素影响,单节钢管桩压桩长度有限,通常可以采用对焊、或者在钢管桩外侧焊接外套管等方式进行钢管桩接桩。常出现以下主要问题:(1)当桩长较长且单节钢管桩长度受限时,采用焊接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压桩时效。尤其地,利用钢管桩进行基础托换加固时,钢管桩一般贴边布置在墙边或者柱边,此时钢管桩靠近墙柱一侧的空间较小,焊接接桩操作面不足,施工难度高,质量难保证;(2)采用套管焊接接桩时,仅在套管端部和钢管桩外侧进行焊接,套管和钢管桩之间通过焊缝传力,焊缝传力面积小,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且焊接接头部位抗侧向变形能力不足;(3)该工法施工空间相对狭小封闭,进行焊接施工会产生的大量烟尘无法消散,施工环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施工的连续压入插转式接桩结构,通过设置外插口和内接口,实现了快速接桩,有效解决焊接导致的焊接质量不足、套管与钢管桩有效传力有限、焊接接头抗侧向变形能力差、狭小空间焊接接桩施工困难及施工环境差等问题,提高锚杆静压桩的施工工效问题。
4.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5.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施工的连续压入插转式接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插口和内接口,所述外插口包括主钢管、内衬管和外限制块组,所述内衬管外径与所述主钢管内径相同,所述内衬管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主钢管内并与所述主钢管内壁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主钢管外且该端外壁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所述外限制块组,所述外限制块组包括若干沿所述内衬管轴向方向设置的外限制块;所述内接口包括外套管和内限制块组,所述外套管内径与所述主钢管外径相同,所述外套管两端内壁均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所述内限制块组,所述内限制块组包括若干沿所述外套管轴向方向设置的内限制块,所述内限制块组数量与所述外限制块组数量相对应,所述内限制块组上的内限制块数量与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数量相对应;相邻所述外限制块组间形成的间隙与所述内限制块组相配合,相邻所述内限制块组间形成的间隙与所述外限制块组相配合;在所述内衬管插入所述外套管内且所述主钢管端面与所述外套管端面接触后,通过所述主钢管与所述外套管间发生的相对转动,以使所述外限制块和所述内限制块相互限制。
6.所述内限制块组数量与所述外限制块组数量均为三组,所述内限制块组上的内限制块数量与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数量均为两块。
7.所述内限制块组上的内限制块间形成的间隙与所述外限制块相配合,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间形成的间隙与所述内限制块相配合,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最内侧的外限制块与所述主钢管端部间形成的间隙与所述内限制块相配合。
8.所述内衬管延伸至所述主钢管外的长度大于所述内限制块组上的各内限制块和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各外限制块的宽度总和,所述外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内限制块组上的各内限制块和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各外限制块的宽度总和的两倍。
9.所述主钢管与所述内衬管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一体化连接、焊接;所述内衬管和所述外限制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化连接、焊接;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限制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化连接、焊接。
10.所述外限制块组上的最外侧的外限制块的一端面与所述内衬管外端面相平,所述内限制块组上的最外侧的内限制块的一端面与所述外套管对应的端面相平。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2.1、不同于常规的锚杆静压桩接桩方式,该结构通过插转方式可实现连续快速接桩,提高整体工效;
13.2、通过设置外插口及内接口的方式实现插转连接,其中外插口及内接口设置有限制块,通过限制块的上下端面提供抗压或抗拉力,能够有效解决由于焊接质量导致的承载力受限问题;
14.3、插转连接成功后内部的限制块能够有效提升接头抗侧向变形能力;
15.4、实施时无需在狭小空间进行焊接作业,极大改善了施工作业环境,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插口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接口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接过程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转完成接桩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21.如图1-4所示,图中标记1-5分别表示为: 主钢管1、内衬管2、外限制块3、外套管4、内限制块5。
22.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施工的连续压入插转式接桩结构,其主要包括外插口和内接口。外插口包括主钢管1、内衬管2和外限制块组,内衬管2外径与主钢管1内径相同,内衬管2的一端安装在主钢管1内并与主钢管1内壁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主钢管1外且该端外壁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外限制块组,外限制块组包括若干沿内衬管2轴向方向设置的外限制块3,外限制块组和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3的数量按实际工况设定。内接口包括外套管4和内限制块组,外套管4内径与主钢管1外径相同,外套管4两端内壁均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内限制块组,内限制块组包括若干沿外套管轴向方
向设置的内限制块5,内限制块组数量与外限制块组数量相对应,内限制块组上的内限制块5数量与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3数量相对应。相邻外限制块组间形成的间隙与内限制块组相配合,相邻内限制块组间形成的间隙与外限制块组相配合,便于内衬管2插入外套管4内。在内衬管2插入外套管4内且主钢管1端面与外套管4端面接触后,通过主钢管1与外套管4间发生的相对转动,以使外限制块3和内限制块4相互限制。
23.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主钢管1为锚杆静压桩用钢管,通常采用无缝钢管或卷钢制作;主钢管1与内衬管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一体化连接、焊接,内衬管2和外限制块3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化连接、焊接;外限制块组数量为三组,并且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3数量为两块;外限制块组上的最外侧的外限制块3的一端面与内衬管2外端面相平。外套管4由无缝钢管或卷钢制作;外套管4和内限制块5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化连接、焊接;外套管4每端的内限制块组数量为三组,并且内限制块组上内限制块5数量为两块;内限制块组上的最外侧的内限制块5的一端面与外套管4对应的端面相平。
24.如图1-4所示,内限制块组上的内限制块5间形成的间隙与外限制块3相配合,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3间形成的间隙与内限制块5相配合,外限制块组上的最内侧的外限制块3与主钢管1端部间形成的间隙与内限制块5相配合。在内衬管2插入外套管4内且主钢管1端面与外套管4端面接触后,通过主钢管1与外套管4间发生的相对转动,内限制块组上的最外侧的内限制块5插入外限制块组上的最内侧的外限制块3与主钢管1端部间形成的间隙内,外限制块组上的最内侧的外限制块3插入内限制块组上的内限制块5间形成的间隙内,内限制块组上的最内侧的内限制块5插入外限制块组上的外限制块3间形成的间隙内,进而实现外限制块3和内限制块4相互限制。此外,为了保证插转方式的顺利进行,内衬管2延伸至主钢管1外的长度大于内限制块组上的各内限制块5和外限制块组上的各外限制块3的宽度总和,外套管4的长度大于内限制块组上的各内限制块5和外限制块组上的各外限制块3的宽度总和的两倍。
25.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还具有以下施工方法:
26.1、锚杆静压设备就位。
27.2、吊装带有内衬管2的主钢管1进行压桩作业,内衬管2向上放置。
28.3、带有内衬管2的主钢管1压桩完成后,吊装外套管4。将外套管4上内限制块组之间的间隙对准内衬管2上外限制块组位置进行插接作业。
29.4、当主钢管1的上端面与外套管4的下端面接触时停止插接动作,旋转外套管4一定角度此时内限制块5和外限制块3相互限制,主钢管1与外套管4相互约束完成。
30.5、吊装下一节带有内衬管2的主钢管1,将内衬管2上外限制块组对准外套管4上内限制块组之间的间隙进行插接作业。
31.6、当主钢管1的下端面与外套管4的上端面接触时停止插接动作,旋转主钢管1一定角度此时内限制块5和外限制块3相互限制,主钢管1与外套管4相互约束完成,继续压桩作业。
32.7、重复上述步骤3、4、5、6完成连续压桩作业。
33.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不同于常规的锚杆静压桩接桩方式,该结构通过插转方式可实现连续快速接桩,提高整体工效;通过设置外插口及内接口的方式实现插转连接,其中
外插口及内接口设置有限制块,通过限制块的上下端面提供抗压或抗拉力,能够有效解决由于焊接质量导致的承载力受限问题;插转连接成功后内部的限制块能够有效提升接头抗侧向变形能力;实施时无需在狭小空间进行焊接作业,极大改善了施工作业环境,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34.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