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20:20: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碳化硅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碳化硅换热器一般仅仅将产品从一端端盖进入,经过筒体内部的碳化硅换热管并进行换热,从另一端的端盖出料,行程端,效果不佳,一般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换热,从而影响效率,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将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通过隔板分为若干个依次连通的腔室,增加行程,以实现同一换热器内渐进的进行多次换热处理,大大提高换热效果及效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包括筒体、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碳化硅换热管、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及第二出口,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所述筒体的两端的外部连接有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所述筒体上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所述第一端盖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一隔板、且通过第一隔板均匀分为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a、第三腔室a、第四腔室a、第五腔室a、第六腔室a,所述第二端盖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二隔板、且通过第二隔板均匀分为第一腔室b、第二腔室b、第三腔室b、第四腔室b、第五腔室b、第六腔室b,所述筒体内部设置有若干碳化硅换热管,所述碳化硅换热管两端分别与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相连并贯穿于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所述第一腔室a与第一腔室b之间、第二腔室a与第二腔室b之间、第三腔室a与第三腔室b之间、第四腔室a与第四腔室b之间、第五腔室a与第五腔室b之间、第六腔室a与第六腔室b之间均通过碳化硅换热管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隔板位于第二腔室a和第三腔室a之间、第四腔室a和第五腔室a之间均开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隔板位于第一腔室b和第二腔室b之间、第三腔室b和第四腔室b之间、第五腔室b和第六腔室b之间均开设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端盖表面且位于第一腔室a处设置有第二进口,所述第一端盖表面且位于第六腔室a处设置有第二出口。
5.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其中,所述筒体下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腿,以实现整体的支撑。
6.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均通过法兰与筒体相连,便于连接和拆卸。
7.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进口与第一腔室a相连通,以实现从第二进口进入第一腔室a内。
8.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出口与第六腔室a相连通,以实现换热后的气/液体从第二出口出料。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将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分别通过隔板分为若干个依次连通的腔室,增加行程,以实现同一换热器内渐进的进行多次换热处理,大大提高换热效果及效率。
11.(2)结构简单,便于加装,并且无需对筒体本身进行改造,可在现有换热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灵活性及适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附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附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5.图中:筒体1、第一端板2、第二端板3、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5、碳化硅换热管6、第一进口7、第一出口8、第二进口9、第二出口10、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第一腔室a13、第二腔室a14、第三腔室a15、第四腔室a16、第五腔室a17、第六腔室a18、第一腔室b19、第二腔室b20、第三腔室b21、第四腔室b22、第五腔室b23、第六腔室b24、第一流道25、第二流道26、支撑腿27。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碳化硅换热器,包括筒体1、第一端板2、第二端板3、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5、碳化硅换热管6、第一进口7、第一出口8、第二进口9及第二出口10,筒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端板2及第二端板3,筒体1的两端的外部连接有第一端盖4及第二端盖5,第一端盖4及第二端盖5均通过法兰与筒体1相连,筒体1上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口7及第一出口8,第一端盖4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一隔板11、且通过第一隔板11均匀分为第一腔室a13、第二腔室a14、第三腔室a15、第四腔室a16、第五腔室a17、第六腔室a18,第二端盖5内部设置有若干第二隔板12、且通过第二隔板12均匀分为第一腔室b19、第二腔室b20、第三腔室b21、第四腔室b22、第五腔室b23、第六腔室b24,筒体1内部设置有若干碳化硅换热管6,碳化硅换热管6两端分别与第一端板2及第二端板3相连并贯穿于第一端板2及第二端板3,第一腔室a13与第一腔室b19之间、第二腔室a14与第二腔室b20之间、第三腔室a15与第三腔室b21之间、第四腔室a16与第四腔室b22之间、第五腔室a17与第五腔室b23之间、第六腔室a18与第六腔室b24之间均通过碳化硅换热管6相互连通,第一隔板11位于第二腔室a14和第三腔室a15之间、第四腔室a16和第五腔室a17之间均开设有第一流道25,第二隔板12位于第一腔室b19和第二腔室b20之间、第三腔室b21和第
四腔室b22之间、第五腔室b23和第六腔室b24之间均开设有第二流道26,第一端盖4表面且位于第一腔室a13处设置有第二进口9,第二进口9与第一腔室a13相连通,第一端盖4表面且位于第六腔室a18处设置有第二出口10,第二出口10与第六腔室a18相连通,筒体1下表面设置有若干支撑腿27。
19.使用方法及原理:将第一端板2和第二端板3分别安装于筒体1的两端并进行密封处理,接着将碳化硅换热管6穿过第一端板2的孔位并安装在筒体1内部,随后将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端板3的碳化硅换热管6相连并进行固定。将第一端板2和第二端板3分别通过螺栓及法兰的配合安装在筒体1两端,完成组装。使用时,冷/热媒从第一进口7进入筒体1内,待换热气/液体从第二进口9引入,首先进入第一腔室a13,通过碳化硅换热管6进入另一端的第一腔室b19,通过第二流道26进入第二腔室b20后再通过碳化硅换热管6进入第二腔室a14,随后再通过第一流道25进入第三腔室a15,依次流动,直至流到第六腔室a18并从第二出口10出料,完成换热。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将第一端盖4和第二端盖5分别通过隔板分为若干个依次连通的腔室,增加行程,以实现同一换热器内渐进的进行多次换热处理,大大提高换热效果及效率;结构简单,便于加装,并且无需对筒体1本身进行改造,可在现有换热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灵活性及适用性大大提高。
20.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21.最后所要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