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雷电入射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18:3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系统雷电防护和电网内部过电压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雷电入射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2.长期以来,强雷区和多雷区环境下架空输电线路遭受频繁雷击侵害损坏设备和断电事故给电力系统和企业供电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失。之所以发生雷电侵害事故,主要是防雷技术措施与自然环境、电网环境不相适应所致。雷电有直击、绕击、感应、入射冲击和反击等多种侵害形式,雷云放电亦有预放电、流注放电、“球雷”放电等诸多特点。因此,如何解决是重要课题。本技术仅对雷电入射冲击、波头叠加与演变扩大事故等问题提出以下分析与解决办法:目前为止,电力系统预防雷电感应、入射冲击波头释放主要采用避雷器,实际运行中在解决低强度雷电感应和冲击波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40ka~350ka的中强度和高强度雷电感应电流入射冲击只能适当减轻伤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雷电侵害。雷电入射冲击与叠加冲击所造成的事故在全部雷电侵害事故中占据比例约50%左右。综合以往电力线路对感应雷电入射冲击防护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3.其一是避雷器无法彻底解决感应雷电入射冲击侵害和波头叠加问题
4.雷电入射冲击是指云地放电、两极雷云间放电对线路导线产生感应时,其雷电流冲击波头向雷电感应中心点两侧运动冲击或雷击导线时注入导线的雷电流向雷击点两侧运动冲击现象。其冲击波头雷电流以i
l
表示。当发生强感应雷电或雷击导线时,只能靠避雷器释放雷电流,因避雷器本身的电阻值较大为兆欧级,只能释放10ka~20ka,如发生150ka雷电流冲击波头时,尚有约130ka左右无法释放。两端冲击波将发生冲击波头折返叠加问题,即入射冲击第一波头为冲击释放受限时,将发生两波头折返叠加,折返后的叠加波头为大于小于(一般情况下入射冲击第一波头为20ka时就可能击穿绝缘)。当波头较小时,线路避雷器可释放一部分,以此消除雷电侵害。如低强度雷电环境下雷电流有效释放即如此。若波头较大达40ka时则可能击穿设备绝缘,若达50ka 以上或更高值则必然击穿绝缘。该问题与云地放电距离、感应电压最大值及雷电荷在导线上的滞留时间有关,核心是雷电流能否及时释放问题。
5.其二是强雷电击穿单相绝缘时易演变为分频谐振过电压扩大事故
6.当强雷电击穿单相绝缘或系统内存在绝缘薄弱点击穿时,雷电的放电过程已结束,一般情况下,此时受电源变压器漏感ls,相对地电容co和故障点振荡电流i
os
影响,将演变为内部过电压的高频电弧重燃过电压即分频谐振过电压,击穿另一相或两相绝缘扩大至短路事故,同时引发整个系统瞬时低电压,导致用电设备失压脱扣,造成整个系统大规模停产。实际运行中,此类事故多有发生。因雷电击穿单相绝缘时,系统将发生过零点电弧重燃过电压,其振荡频率和过电压幅值将随电弧重燃次数增加而增加。即由电感和电容构成的
振荡回路其振荡频率为第一次重燃时:
[0007][0008]
其过电压uov=ust uos
[0009]
式中:uov为过电压;uos为振荡电压;ust为最后稳定电压;ls为电源变压器漏感,co相对地电容,ios故障点的振荡电流。
[0010]
当出现第二次重燃时,振荡频率:
[0011]
振荡电压幅值:
[0012]
式中uosm为振荡电压uos的幅值
[0013]
过电压
[0014]
第三次重燃时:
[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
·············
[0022]
第十次重燃时:
[0023][0024][0025][0026][0027]
·············
[0028]
即接地电弧每经过半个周波再次重燃时,过电压持续升高,直至击穿另一相或两相绝缘,或多点故障短路烧毁设备为止。
[0029]
参见图1,谐振有多种形式,如由带铁芯的电感元件、空载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等和系统中的电容元件组成的谐振回路。受铁芯饱和的影响,铁芯电感元件的电感参数是非线性的,这种含有非线性电感元件的回路,在满足一定谐振条件时,会产生铁磁谐振。图1是由线性电容和铁芯电感组成的谐振回路。参见图2,由于铁芯的饱和程度会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电感l会随着电流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因此回路中电感的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图4中的曲线1是电容c的伏安特性曲线。曲线2是非线性电感l的伏安特性曲线,即在两者的交点b处,满足谐振条件。曲线3是和的差值,即回路的总压降,也即电源电压值,可写成:
[0030][0031]
其三是依靠中性点接地装置防止雷电冲击存在释放受限和扩大事故等问题
[0032]
当依靠电网中性点接地装置释放入射冲击雷电流时,由于各接地装置性能、参数、结构与功能不同则效果差异较大。从雷电释放能力、效果、雷击演变后能否扩大事故及供电连续性、可靠性、过电压幅值、对谐振的抑制水平、对高频和工频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抑制水平、故障烧损程度、能否保证重要负荷供电连续性、防止瞬时接地误跳闸、接地选线的准确性、对通讯的影响和跨步电压与人身安全、多点故障发生率、是否危害主变压器绝缘等诸多因素考虑普遍存在装置参数、结构和功能等不适应和扩大事故等问题,具体比较如下:
[0033]
(1)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和经避雷器接地方式
[0034]
优点:
[0035]

节省投资;
[0036]

系统电容电流较小且系统谐波极小时,单相接地可持续运行2小时。
[0037]
缺点:
[0038]

弧光接地过电压倍数高达6pu以上,易扩大事故。过电压持续时间长,遍及全网,其接地电弧(工频、高频)均存在多次重燃问题,使过电压与振荡频率持续升高,危害设备绝缘。在0.02秒的时间内即可能扩大为另一相故障或多点故障甚至发生电缆火灾
[0039]

易发生谐振过电压,且无抑制措施
[0040]

受谐波影响大,无抑制措施,加剧谐振事故概率
[0041]

中性点位移电压偏高,自身无法抑制
[0042]

对雷电流入射冲击波头释放严重受限,对于强雷电感应入射冲击雷电流波头只能依靠避雷器释放,而避雷器的电阻值为兆欧级,释放能力只能为全部雷电流的10%~20%左右,大部分无法释放,使得损坏设备和断电事故成为必然。
[0043]
这种接地方式有着节省投资的优点,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对于谐振过电压和弧光接地过电压无任何限制措施,只能任其发展,使损坏设备事故、断电停产成为必然。
[0044]
(2)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0045]
优点:
[0046]

以补偿电容电流方式将工频弧光接地过电压降至3.2pu以下;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相比,技术上是一大进步。
[0047]

在谐波电流极小的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可带一点接地持续运行2 小时,较适
合没有谐波且不频繁操作的系统。
[0048]
缺点:
[0049]

无法抑制高频电弧重燃过电压;
[0050]

对谐振过电压抑制效果较差;
[0051]

易提高中性点位移电压等;
[0052]

弧光接地过电压幅值3.2倍,绝缘配合裕度相对较低。
[0053]

因消弧线圈是感性元件对雷电流冲击波头释放有阻碍作用,不利于雷电流及时释放。
[0054]
(3)消弧消谐装置(故障接地方式)
[0055]
消弧消谐装置(故障接地方式)不属于中性点接地方式,其设计理念是减小故障点过渡电阻,令其将故障相人为合闸、人为制造实接地点以此消除断续电弧重燃过电压。
[0056]
优点:
[0057]

单相接地时将接地相合上使其不发生断续电弧,防止高幅值弧光接地过电压。
[0058]
缺点:
[0059]

日常运行中系统不接地时不能有效抑制谐振过电压,因此谐振过电压击穿绝缘事故较多;
[0060]

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消除时,不能自动恢复,仍体现接地未消除,还需反复拉合该装置验证,操作复杂;
[0061]

接地相拉开瞬时,仍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
[0062]

对雷电流入射冲击波头释放无效果,危害程度与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相同。
[0063]
(4)常规高值电阻接地方式
[0064]
优点:
[0065]

有效抑制操作过电压;
[0066]

在接地初始阶段可有效抑制工频和高频电弧重燃;
[0067]
缺点:
[0068]

带接地持续运行时易发生电阻率突降导致电阻器熔断或爆炸,使系统变为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将系统置于危险的高幅值过电压状态;
[0069]

接地选线准确率相对较低,易扩大为相间短路事故并引发系统晃电事故造成大规模停产;
[0070]

因参数、结构和功能原因不能完全满足雷电流入射释放条件;
[0071]
(5)高阻尼电阻接地方式
[0072]
优点:
[0073]

有效限制系统各种形式的谐振过电压;
[0074]
中性点接入高阻尼电阻后,有效限制工频弧光接地过电压幅值至2.3pu以下,系统内各种形式的谐振过电压均受到全面抑制,如断线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高频电弧重燃的分频谐振过电压等;系统绝缘击穿事故大幅度降低,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不扩大事故。
[0075]

系统晃电事故大幅度降低,可减少晃电引发大规模停产损失;
[0076]

降低系统中性点位移电压;
[0077]

热稳定性优
[0078]
高温状态下电阻率突降后趋向稳定,不持续下降,不脱离有效阻尼区间,电阻值变化不超过
±
2%。
[0079]

适用于系统以后扩容及对地电容电流大范围变化情况,增容改造时无需增加中性点接地装置备件费,电阻不需要调节;设备简单、可靠、寿命长;
[0080]
缺点:
[0081]

接地选线准确率达不到100%;
[0082]

用于释放雷电流虽具备一定条件,但受其它元件、参数、结构、功能影响较大。
[0083]

用于雷电入射释放时,存在功能不全和参数不合理问题。
[0084]
(6)低值电阻接地方式
[0085]
优点:
[0086]

过电压幅值相对较低;
[0087]

设备造价相对较低。
[0088]
缺点:
[0089]

单相接地立即跳闸,无法保证重要负荷供电连续性;
[0090]

易发生瞬时接地误跳闸进一步影响供电可靠性
[0091]
单相接地分为永久性接地和瞬时接地两种形式,若为永久性接地时,零序保护动作跳闸属于正常动作跳闸,因此种情况一定有明显故障点;若为瞬时放电可自身清除的接地故障时,零序保护动作跳闸,将本来可自行清除的瞬时接地演变为跳闸断电则属于不正常动作。因为对于架空线路而言,受雷电侵害或污闪等因素影响,瞬时接地概率远大于永久性接地概率,其瞬时对地放电的电流并非都能达到零序保护的电流启动值,且达不到电流启动值的闪络性放电居多,当瞬时放电的电流较小时,不发生连续电弧,完全可自行清除,也达不到零序保护的电流启动值,该问题主要与中性点低电阻接地方式有关,是低电阻接地方式的大电流接续了瞬时对地放电或闪络的小的电弧,为零序保护提供了足够的启动电流,导致跳闸断电。若要依靠延时跳闸方式鉴别是瞬时接地,还是永久性接地,则因低电阻大电流的接地方式的大的烧损而被放弃,使误跳成为必然。
[0092]

在低电阻接地方式下,属于大电流接地系统,当延长跳闸时间时,将加大故障点烧损;
[0093]

低电阻属于无效阻尼电阻或临界次阻尼电阻,对日常运行即系统无接地时,对系统内发生的谐振无抑制措施或抑制效果差,使得总体事故率多于有效阻尼的高阻尼电阻接地方式;
[0094]

若用于雷电流入射释放和防止扩大事故,则受到自身参数、功能、结构等影响较大,总体效果不理想。
[0095]
(7)直接接地方式
[0096]
优点:对雷电流入射冲击波头释放效果好,一般情况下均能有效释放,不发生感应雷电流入射冲击损坏设备绝缘事故。
[0097]
缺点:
[0098]

单相接地立即跳闸,降低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
[0099]

易发生瞬时接地误跳闸。
[0100]
综上所述的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和接地装置均存在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解决感应雷电流冲击释放问题上效果最好的属于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但因其单相接地立即跳闸供电连续性无保障,最终均无法彻底解决扩大事故问题,一般情况下除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系统外不采用这种直接接地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010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雷电入射释放装置,目的是为供配电线路和变电站提供雷电流入射释放条件,降低雷电流释放受限损伤绝缘概率,同时具备防止发生雷电击穿绝缘演变为内部过电压扩大事故的各项功能。克服和弥补避雷器对强雷电入射冲击波头释放不足缺陷,克服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和接地装置无法抑制高频电弧重燃以及参数不合理或预防扩大事故的功能不健全等缺陷,以此实现提高供电可靠性。
[0102]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雷电入射释放装置,包括高阻尼电阻器、次阻尼电阻器、电流互感器、接地变压器、数字测控装置、断路器,所述雷电入射释放装置中的高阻尼电阻器自感、互感分量为零,满足雷电入射释放条件,有效阻尼谐振的高阻尼电阻器,所述高阻尼电阻器与次阻尼电阻器为并联接线,所述次阻尼电阻器首端配置断路并由数字测控装置控制;所述高阻尼电阻器串联电流互感器,所述电流互感器与数字测控装置电控连接。
[0103]
进一步地,所述高阻尼电阻器阻尼和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是:
[0104]

6.3kv时高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182ω~900ω,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18ω~36ω;
[0105]

10.5kv时高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303ω~1500ω;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30ω~60ω;
[0106]

27.5kv时高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788ω~3900ω,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78ω~156ω;
[0107]

35kv时,高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1000ω~4950ω,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99ω~198ω;
[0108]

66kv时,高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1909ω~9450ω,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189ω~378ω。
[0109]
进一步地,所述高阻尼电阻器自身感抗值为零,电阻器的形状为直线片状,防止出现缠绕形和波浪形的感性分量影响雷电流释放;高温状态下电阻率突降后不脱离有效阻尼区间,其电阻值变化区间:不超过
±
2%;高阻尼电阻器瞬时释放最大雷电流:>350ka/3.5ms。
[0110]
进一步地,所述次阻尼电阻器的形状为直线片状,自身感性分量为零。
[0111]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变压器为低阻抗接地变压器,各电压等级接地变压器的零序阻抗值为:6.3kv z0≤2.4ω、10.5kv z0≤3.75ω、27.5kvz0≤9.82ω、35kv z0≤12.5ω、66kv z0≤26ω,在系统参数允许的情况下,上述零序阻抗值最大正误差为9.5%。
[0112]
进一步地,所述雷电入射释放装置安装在被保护区的变电站主变压器中性点或配电站母线上,当各系统变压器中性点已引出时可根据不同电压等级和系统不对称电容电流等因素配置相对应的装置直接接入,当中性点不引出时以人为制造中性点接入。
[0113]
进一步地,所述雷电入射释放装置具体应用为:
[0114]

若被保护变电站主变压器相关电压级线圈为三角形接线可人为制造中性点之后接入;
[0115]

若被保护变电站主变压器相关电压级线圈为星形接线且中性点已引出时,可直接接入中性点;
[0116]

若被保护变电站主变压器相关电压级线圈为星形接线且中性点已引出时,若系统可能长期存在不对称电容等因素时,采用等效电阻方式接入。
[0117]
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为单极真空断路器。
[0118]
本实用新型雷电入射释放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雷电入射释放装置安装在被保护区的变电站主变压器中性点或配电站母线上,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数字测控装置通过电流互感器采集接地故障电流、判定故障性质,若为瞬时接地则自动滤除,不跳闸;若为永久性接地则发出指令驱动断路器合闸,投入次阻尼电阻器,为变电站零序保护系统提供准确选线条件并实现接地故障线路准确跳闸,将故障线路与系统隔离。为零序保护提供可事先设定并区别各类线路重要程度和保护动作时限,当系统单相接地时,若为重要负荷可作用于信号或延时2小时跳闸,若为次要负荷可作用于立即跳闸;若电网再次发生单相接地时,重复上述检索判定及指令动作的逻辑程序。
[01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120]
根据雷电的入射冲击和叠加冲击演变与扩大事故等问题,在被保护区的变电站或开闭所母线或主变压器中性点配置雷电入射释放装置,以有效释放雷电冲击波头,防止波头叠加、防止演变后扩大事故,降低雷电入射电压,高频电弧重燃降至0pu,系统内的故障电流由降至抑制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供电系统内部过电压幅值将限制在1.767pu以内,接地电弧不重燃,不扩大事故,系统内的分频谐振、铁磁谐振和断线谐振过电压将不再发生。系统内变压器的位移电压将大幅度降低。凡超过1.767pu绝缘强度的设备绝缘均在其保护范围内。接地选线100%准确,不发生瞬时接地误跳闸,从根源上解决谐振过电压引发短路与晃电问题;
附图说明
[01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122]
图1是线性谐振回路。
[0123]
图2是非线性谐振回路的伏安特性;
[0124]
图3是有电阻存在的非线性谐振回路;
[0125]
图4是被保护变电站主变压器相关电压级线圈为三角形接线人为制造中性点之后接入一次主接线图;
[0126]
图5是被保护变电站主变压器相关电压级线圈为星形接线且中性点已引出时,可直接接入中性点一次主接线图;
[0127]
图6是若被保护变电站主变压器相关电压级线圈为星形接线且中性点已引出时,
若系统可能长期存在不对称电容等因素时,可采用等效电阻方式接入一次主接线图。
[0128]
图中:1、数字测控装置;2、断路器;3、次阻尼电阻器;4、电流互感器;5、高阻尼电阻器;6、接地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0129]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130]
如图4-6所示,雷电入射释放装置由1组高阻尼电阻器5、1组次阻尼电阻器3、852数字测控装置1、低阻抗接地变压器6、电流互感器4、断路器2等构成,安装在被保护区的变电站主变压器中性点或母线。具体配置根据配电网主变压器中性点引出条件、系统运行方式、负荷性质、零序保护、带接地持续运行时间等因素增减。
[0131]
所述高阻尼电阻器:
[0132]

配套高阻尼电阻器装置的各电压等级接地变压器的零序阻抗值为:6.3kv z0≤2.4ω、10.5kv z0≤3.75ω、27.5kv z0≤9.82ω、 35kv z0≤12.5ω、66kv z0≤26ω,在系统参数允许的情况下,上述零序阻抗值最大正误差为9.5%;
[0133]

高阻尼电阻器自身感抗值为零,电阻器的形状为直线片状,防止出现缠绕形和波浪形的感性分量影响雷电流释放;
[0134]

高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以10.5kv为例:303ω~1500ω,其它电压等级的阻尼范围可依据10.5kv系统阻尼范围换算;
[0135]

高温状态下电阻率突降后不脱离有效阻尼区间,其电阻值变化区间:不超过
±
2%。
[0136]

高阻尼电阻器瞬时释放最大雷电流:>350ka/3.5ms(根据i2t 相等原则推算)
[0137]
所述次阻尼电阻器:
[0138]

次阻尼电阻器阻尼范围以10.5kv为例:30ω~60ω。
[0139]

次阻尼电阻器自身感性分量及电阻器形状
[0140]
次阻尼电阻器的形状为直线片状,防止出现缠绕形和波浪形,自身感性分量为零。
[0141]
(3)数字测控装置:由单片机、芯片、静态继电器、模块和软件等组成。
[0142]
(4)电流互感器ct:常规配置。
[0143]
(5)断路器:单极真空断路器。
[0144]
雷电入射释放装置的功能及运行控制方法为:
[0145]
(1)有效释放感应雷电流冲击波头降低雷电入射电压
[0146]
雷电入射释放装置接入系统后,发生雷电感应时电源侧第一波头瞬间释放,负荷侧第一波头经避雷器释放后剩余约折返至电源侧时同样经入射释放装置瞬间释放。至此,
雷电波头冲击释放过程结束,不构成侵害。abc三相的雷电入射冲击电流均可在3.5ms内释放。
[0147]
(2)有效抑制各种形式的谐振过电压,发生雷电击穿绝缘演变的内部过电压不扩大事故
[0148]
当雷电击穿单相绝缘或系统内存在绝缘薄弱点击穿时,雷电的放电过程已结束,此时将演变为谐振与弧光接地的内部过电压,由于装置的整体功能作用,不发生高频电弧重燃的分频谐振过电压,其工频电弧重燃不发生,过电压幅值小于或等于2.3pu。日常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形式谐振过电压受到全面抑制,绝缘损伤击穿概率大幅度降低。即雷电入射释放装置接入系统后,系统内各种形式的谐振均受到全面抑制;
[0149]
中性点接入雷电入射释放装置后如图1所示:回路的总压降将变为δu

,可写成
[0150]
即:i,ul和uc由r决定,不会趋于无穷大,发挥电阻的阻尼作用,以此破坏谐振条件,使谐振不再发生。
[0151]
整个系统的过电压幅值得到全面抑制;抑制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 6.3kv、10.5kv、27.5kv、35kv和66kv系统的中性点偏移问题较普遍,除中性点接地方式因素之外,另有三相对地不对称电容和三相导线排列方式等因素。入射释放装置投入后,可大幅度减小电压偏移。
[0152]
(3)可区别对待重要与次要负荷的供电连续性,不发生瞬时接地误跳闸不扩大事故,接地选线100%准确。
[0153]

雷电入射释放装置接入系统后永久性接地选线准确率100%,次要负荷作用于立即跳闸,重要负荷作用于信号或根据用户要求作用于长延时跳闸,区别对待重要负荷与次要负荷的供电连续性。避免次要负荷设备故障影响重要负荷的供电连续性,避免重要负荷突然性断电造成重大损失。
[0154]

瞬时接地自动滤除,防止即刻自动清除的瞬时接地演变为跳闸断电
[0155]
雷电入射释放装置接入系统后,闪络性放电的瞬时接地可大部分自行消除,接续电弧的概率大幅度降低,区别对待绝缘子等设备闪络性瞬时接地和绝缘已击穿的永久性接地,不存在瞬时接地误跳闸问题。无多点故障,可大幅度降低扩大事故的概率。
[0156]

可减小故障点的烧损,高频电流不进入故障点。
[0157]
(4)可从根源上解决谐振过电压损伤绝缘引发短路与晃电问题
[0158]
对系统构成危害最大的晃电是绝缘击穿相间短路时母线电压瞬时降低至限值以下,从事故现象上看是短路故障引发系统瞬时低电压导致电动机等配有欠电压保护的设备欠压脱扣停运,其实质上是谐振或雷电击穿相间绝缘引发瞬间电压降低,导致电动机欠压脱扣停运。
[0159]
雷电入射释放装置有效抑制谐振过电压,不发生谐振损伤绝缘问题,绝大幅度地降低相间绝缘击穿概率,从根源上消除晃电事故。
[0160]
(5)雷电入射释放装置的工作过程:
[0161]
雷电入射释放装置接入系统后,发生雷电感应时电源侧第一波头瞬间释放,负
荷侧第一波头经避雷器释放后剩余约折返至电源侧时同样经入射释放装置瞬间释放。至此,雷电波头冲击释放过程结束,不构成侵害。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数字测控装置通过第一电流互感器采集接地故障电流、判定故障性质,若为瞬时接地(非金属性接地)则自动滤除不跳闸;若为永久性接地(金属性接地)则发出指令驱动断路器合闸,投入第次阻尼电阻器,至变电站零序保护系统准确选线并实现接地故障线路准确跳闸,将故障线路与系统隔离,若为重要负荷可作用于信号或长延时后跳闸,之后数字测控装置驱动断路器延时分闸。若电网再次发生单相接地时,重复上述检索判定及动作过程。其高阻尼电阻器满足在高温状态下运行2小时的条件。电阻值的变换为不间断高阻尼电阻器接地方式下的变换,即高阻尼电阻器在任何工况情况下始终处于运行状态。
[01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