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2022-09-10 22:47: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智能物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物联网终端是物联网中连接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实现采集数据及向网络层发送数据的设备,它担负着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传输等多种功能,物联网各类终端设备总体上可以分为情景感知层、网络接入层、网络控制层以及应用、业务层,每一层都与网络侧的控制设备有着对应关系。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家居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利用物联终端对家庭终端中的智能电器进行智能控制,可以大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物联终端对智能电器的控制可以实现多业务应用场景的控制,真正的实现智能化、人性化。尽管国际上各学术组织对物联网的定义都有所不同,物联网确确实实给人们提供这样一个愿景:在未来世界,所有的物理对象都有可能被封装成一个个能够自主感知与自主计算的设备,它们能够通过无线的媒介进行有效地互联与通信。通过分享各自的智慧信息,这些海量的物理对象节点能够协同起来实现复杂的感知与计算任务。
4.随着智能物联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一样,恶意软件开始将其视为攻击目标。但是,与计算机网络不同的是,智能物联终端如防护措施不到位,遭受入侵或被非法控制后,可能造成终端的泄露、篡改,甚至以此为跳板对物联管理平台开展渗透攻击,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因此亟须开展基于智能物联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判断采集时,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可为智能物联终端硬件接口运行提供安全状态的动态监控。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该方法包括:
7.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所述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8.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9.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所述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
10.基于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
11.基于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
种状态信息。
12.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已知工作模式为高负荷工作模式时,所述方法包括:
13.在电源模式状态为正常模式下,在预设时间段内,采集多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所述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14.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15.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已知工作模式为常规工作模式时,所述方法包括:
16.在各个电源模式状态下,分别采集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所述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17.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个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的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18.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具体包括:
19.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
20.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21.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具体包括:
22.基于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
23.基于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24.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包括:
25.基于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获取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
26.基于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获取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27.当所述第一转移模式和所述第二转移模式匹配时,基于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
28.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包括:
29.当所述第一转移模式和所述第二转移模式不匹配时,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不安全。
30.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31.第一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所述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32.第一转移模式模块,用于基于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一特征向
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33.第二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所述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
34.第二转移模式模块,用于基于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所述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
35.输出模块,用于根据各个所述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所述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
36.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37.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38.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深度采集方法的步骤。
39.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深度采集方法的步骤。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该方法,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根据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该方法针对物联终端安全技术,克服该方向缺少的对安全状态的有效深度采集,提供一种智能物联终端硬件接口安全状态的深度采集方法,可为物联终端硬件接口运行提供安全状态的动态监控。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流程示意图之一;
4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流程示意图之二;
4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有电源模式下采集的状态信息分布图;
45.图4为高负荷工作模式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46.图5为常规工作模式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47.图6为获取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48.图7为获取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49.图8为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5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5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3.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54.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具体的执行过程,还需要参见图1所示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流程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流程示意图之二,如图1和图2所示,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包括:初始阶段和深度采集阶段,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55.初级阶段:
56.步骤110,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57.具体的,对智能物联终端进行以下4类状态信息的采集,包括:系统状态信息、电源状态信息、时钟状态信息及外设接口状态信息。下面对这四种状态信息分别进行介绍:
58.系统状态信息主要包括:内存使用信息、处理器使用信息及非易散失存储器使用情况。
59.电源模式状态信息包括:停止模式、睡眠模式、待机模式及正常模式,反映了物联终端的工作模式。
60.时钟状态信息包括:高速外部时钟状态、高速内部时钟状态、低速外部时钟状态及低速内部时钟状态。
61.外设接口状态信息包括:普通端口状态信息和专用外设接口状态信息,其中,普通端口状态信息包括gpio的输入输出状态、输入输出方向、复用状态,而专用外设接口状态信息包括can总线状态信息、i2c接口状态信息、模拟/数字转换(adc)接口状态信息、usb接口状态信息、串行外设接口(spi)状态信息、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接口状态及调试支持(dbg)接口状态。
62.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包括:常规工作模式、高负荷工作模式、受控模式、异常模式,因为受控模式和异常模式不可控,本技术只在常规工作模式和异常模式下进行采集。下面分别介绍在两种情况下的采集过程:
63.(1)当智能物联终端的工作模式为常规工作模式时
64.步骤一、采集电源模式状态的变化。比如:停止模式->待机模式->正常模式->睡眠模式->待机模式->正常模式等。
6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有电源模式下采集的状态信息分布图,如图3所示,电源模式主要有停止模式、待机模式、正常模式及睡眠模式。需要在各电源模式下进行状态
信息的采集,具体的:
66.步骤二、根据电源模式状态的变化,分别采集每个电源模式下的所有系统状态信息。主要包括:内存使用率mp的变化范围[mp
min
,mp
max
],处理器使用率cp的变化范围[cp
min
,cp
max
],非易散失存储器使用fp的变化范围[fp
min
,fp
max
]。
[0067]
步骤三、根据电源模式状态的变化,分别采集每个电源模式下的所有时钟状态信息。主要包括高速外部时钟hse频率的变化范围[hse
min
,hse
max
],如当前电源模式状态hse不工作,则hse=0,高速内部时钟hsi频率的变化范围[hsi
min
,hsi
max
],如当前电源模式状态hsi不工作,则hsi=0,低速外部时钟频率lse的变化范围[lse
min
,lse
max
];如当前电源模式状态lse不工作,则lse=0,高速内部时钟lsi频率的变化范围[lsi
min
,lsi
max
],如当前电源模式状态lsi不工作,则lsi=0。
[0068]
步骤四、根据电源模式状态的变化,分别采集每个电源模式下的所有外设接口状态信息,其中,普通端口状态信息包括各个gpio的输入输出寄存器值gpio_dr、输入输出方向寄存器值gpio_or、复用状态寄存器值gpio_afr;专用外设接口状态信息包括can总线状态信息下的can总线主状态寄存器值can_msr、can时间特性寄存器值can_btr、can过滤器寄存器值can_fmr;i2c接口状态信息下的数据寄存器值i2c_dr、状态寄存器值i2c_sr、时钟控制寄存器值i2c_ccr;模拟/数字转换(adc)接口状态信息下的adc状态寄存器值adc_sr、adc控制寄存器值adc_cr、adc采样时间寄存器值adc_smpr、adc通道寄存器值adc_jor;usb接口状态信息下的usb控制寄存器值usb_cr、usb帧编号寄存器值usb_dr、usb设备地址寄存器值usb_vr;串行外设接口spi状态信息下的spi控制寄存器值spi_cr、spi状态寄存器值spi_sr;通用同步异步收发器usart接口状态下的状态寄存器值usart_sr、波特比率寄存器usart_brr、控制寄存器值usart_cr1;调试支持dbg接口状态下的调试状态机寄存器值dbg_mr、调试内核寄存器值dbg_cr。
[0069]
(2)当智能物联终端的工作模式为高负荷工作模式时
[0070]
步骤一、确定电源模式状态为正常模式。
[0071]
具体的,为了获得高负荷工作模式,首先要对智能物联终端通过本地或通信命令配置为高负荷工作模式。然后检查电源模式是否为正常模式,若否,则重新对智能物联终端进行配置,若是,则进入多种状态信息的采集阶段。
[0072]
步骤二、分别采集当前的所有系统状态信息、所有时钟状态信息及所有外设接口状态信息。
[0073]
步骤120,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074]
在一个示例中,图4为高负荷工作模式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已知模式为高负荷工作模式时,处理方法包括:
[0075]
步骤210,在电源模式状态为正常模式下,在预设时间段内,采集多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076]
步骤220,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077]
通过对特征向量进行聚类,获得对应的聚类中心,本发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均值偏移聚类算法、dbscan聚类算法、dbscan笑脸聚类或高斯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来进行
聚类,优选的,本发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进行聚类。下面步骤中涉及的聚类方式同步骤220,后面不再赘述。
[0078]
在另一个示例中,图5为常规工作模式下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已知工作模式为常规工作模式时,处理方法包括:
[0079]
步骤310,在各个电源模式状态下,分别采集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080]
步骤320,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个第一特征向量的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081]
在一个示例中,图6为获取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获取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的方法,包括:
[0082]
步骤410,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
[0083]
步骤420,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084]
对于高负荷工作模式,当电源模式为正常模式时,在一段时间t内,多次采集物联终端的系统状态信息、电源模式状态信息、时钟状态信息及外设接口状态信息,每次采集的结果组成特征向量ai(i表示采集的次数),以t内采集的所有特征向量,确定各特征向量的聚类中心,并根据采集的顺序,确定各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对于常规工作模式,在多种电源模式下转换,首先采集所有的电源模式,并统计建立电源模式的循环联系关系,分别采集各电源模式下的系统状态信息、电源模式状态信息、时钟状态信息及外设接口状态信息,然后确定各电源模式下,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的特征向量aj(j表示电源模式循环中的第j个模式),根据各电源模式下的特征向量,确定各特征向量的聚类中心,并根据电源模式的循环联系关系,建立各聚类中心之间的联系关系,即根据采集的顺序,确定各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085]
初级阶段目的是,获得已知模式下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的特征向量对应的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转移模式,为后续深度采集阶段,在当前模式下采集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的特征向量对应的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转移模式,提供一个参考对比,以确定在后续深度采集阶段,当前模式下的采集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最终获得安全状态下的采集结果。
[0086]
深度采集阶段:
[0087]
深度采集阶段主要是在当前模式下采集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多种状态信息的特征向量,然后获取特征向量的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转移模式。
[0088]
步骤130,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
[0089]
步骤140,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
[0090]
在一个示例中,图7为获取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获取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的方法,包括:
[0091]
步骤510,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
[0092]
步骤520,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093]
具体的,对当前的工作模式,多次采集系统状态信息、电源模式状态信息、时钟状态信息及外设接口状态信息,基于每次采集的结果形成特征向量xi,i表示采集的次数。对所有特征向量xi进行聚类,获得聚类中心zk,k表示聚类的数量。根据所有特征向量xi发生的时间顺序,建立各个聚类中心zk之间的转移模式。
[0094]
步骤150,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
[0095]
具体的,将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与初始阶段的所有的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来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当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
[0096]
在一个示例中,图8为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包括以下步骤:
[0097]
步骤610,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获取各个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
[0098]
步骤620,基于各个第二聚类中心,获取各个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0099]
步骤630,当第一转移模式和第二转移模式匹配时,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
[0100]
当第二转移模式与第一转移模式匹配时,还需要判断第二聚类中心和第一聚类中心的偏离程度,当第一距离中的最大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则判断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存在安全问题,当小于第二阈值时,则判断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当在处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时,则判断智能物联终端状态不稳定,需要进行排查,才能确定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
[0101]
具体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均是基于第二距离中的最大值进行设定的,优选地,第一阈值为第二距离中最大值的1.5倍,第二阈值为第二距离中的最大值。
[0102]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当第一转移模式和第二转移模式不匹配时,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不安全。
[01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根据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综合使用智能物联技术,硬件接口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使原本缺失的智能物联安全防护方法得到了补充。该方法对以智能物联终端系统信息、电源模式、时钟信息及外设接口信息构建的底层状态进行了深度采集,通过高维度状态空间距离及时间的比较分析,有效捕获物联终端的安全状态,为物联终端的安全状态采集
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适用范围。
[0104]
以上,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深度采集方法实施例,下文中则介绍说明本技术所提供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深度采集装置实施例,具体参见如下。
[0105]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深度采集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第一采集模块901、第一转移模式模块902、第二采集模块903、第二转移模式模块904及输出模块905。
[0106]
第一采集模块901,用于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107]
第一转移模式模块902,用于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108]
第二采集模块903,用于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
[0109]
第二转移模式模块904,用于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
[0110]
输出模块905,用于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
[0111]
在一个示例中,当已知工作模式为高负荷工作模式时:
[0112]
第一采集模块901具体用于,在电源模式状态为正常模式下,在预设时间段内,采集多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113]
第一转移模式模块902具体用于,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114]
在另一个示例中,当已知工作模式为常规工作模式时:
[0115]
第一采集模块901具体用于,在各个电源模式状态下,分别采集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116]
第一转移模式模块902具体用于,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个第一特征向量的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117]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转移模式模块902具体用于,
[0118]
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119]
在另外一个示例中,第二转移模式模块904具体用于,
[0120]
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121]
在一个示例中,输出模块905具体用于,
[0122]
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获取各个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基于各个第二聚类中心,获取各个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当第一转移模式和第二转移模式匹配时,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
[012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装置中各部件所执行的功能均
已在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012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装置,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根据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该方案针对物联终端安全技术,克服该方向缺少的对安全状态的有效深度采集,提供一种智能物联终端硬件接口安全状态的深度采集方案,可为物联终端硬件接口运行提供安全状态的动态监控。
[0125]
如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11、通信接口112、存储器113和通信总线114,其中,处理器111,通信接口112,存储器113通过通信总线11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0126]
存储器11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0127]
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11,用于执行存储器11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包括:
[0128]
采集多组已知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129]
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130]
采集多组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各第二特征向量;
[0131]
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
[0132]
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安全时,输出采集的多种状态信息。
[0133]
在一个示例中,当已知工作模式为高负荷工作模式时,方法包括:
[0134]
在电源模式状态为正常模式下,在预设时间段内,采集多组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135]
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136]
在一个示例中,当已知工作模式为常规工作模式时,方法包括:
[0137]
在各个电源模式状态下,分别采集智能物联终端的多种状态信息,并确定各组多种状态信息的第一特征向量;
[0138]
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个第一特征向量的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
[0139]
在一个示例中,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
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具体包括:
[0140]
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一聚类中心;
[0141]
基于各组第一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142]
在一个示例中,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具体包括:
[0143]
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确定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各个第二聚类中心;
[0144]
基于各组第二特征向量的获取顺序,确定各个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转移模式。
[0145]
在一个示例中,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包括:
[0146]
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获取各个第一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
[0147]
基于各个第二聚类中心,获取各个第二聚类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0148]
当第一转移模式和第二转移模式匹配时,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
[0149]
在一个示例中,基于各个第一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一转移模式、各个第二聚类中心及其之间的第二转移模式,判断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是否安全,包括:
[0150]
当第一转移模式和第二转移模式不匹配时,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智能物联终端状态不安全。
[0151]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物联终端安全状态采集方法的步骤。
[015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53]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