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

2022-09-07 06:02: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抗眩晕训练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我国飞行员在进行抗眩晕训练时,大多数会采用滚轮、旋梯、浪木等训练器材进行训练。进行抗眩晕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飞行员承受不平衡负荷的能力,促进平衡机能稳定性和判定方位的能力,锻炼肌肉放松和紧张的协调能力,提高飞行员的抗眩晕能力和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但是现在飞行员使用的抗眩晕训练装置多为单向旋转,无法同时进行横向及纵向两个方向上的旋转,降低了训练效果,且目前的训练装置是由训练人员通过身体发力使旋转装置旋转,无法进行旋转速度的调整,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上方均开设有转孔,所述转孔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安装有第一电机,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内端穿过转孔,且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内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之间固定安装有框架,所述框架中部固定连接有旋转环,所述旋转环内安装纵向旋转机构。
6.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均呈三角架设置。
7.优选的,所述旋转环上开设有轴孔,所述轴孔内固定连接有固定轴,所述旋转环的内壁与轴孔相对的位置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
8.优选的,所述纵向旋转机构包括与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支架,且所述支架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轴的内端穿过固定孔且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的内端位于支架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定位帽。
9.优选的,所述支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背板,所述支架的一端内壁固定安装有拉手,所述支架的另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鞋套,所述背板的中部内侧固定连接有腰带。
10.优选的,所述鞋套上安装有拉紧带,所述拉紧带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扣。
11.优选的,所述腰带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调节扣。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架将飞行员固定在训练装置内,飞行员站到支架内,背板靠在背板内侧,将脚放入到鞋套内,然后调节拉紧带,通过拉紧带与第一调节扣配合,将脚固定在鞋套,然后通过调节腰带上的第二调节扣,使腰带紧紧的套在飞行员的腰部,这样尽
量防止飞行员在训练时,发生意外而被甩出,给飞行员造成身体伤害,最后双手抓紧拉手,这样飞行员便被固定在支架内。
1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带动支架旋转,支架在固定轴与定位帽的定位连接下,会在旋转环内壁纵向旋转,这样便可对飞行员实现纵向抗晕训练,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旋转,使第一转轴在支撑架上的转孔内旋转,第一转轴带动连接块,连接块带动框架,框架带动旋转环转动,可对飞行员横向旋转抗晕训练,这样实现了对飞行员的双向抗晕训练,增加的训练的难度,同时也可根据飞行员体能,进行单向训练。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的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支撑架;2、第一支撑架;3、第二支撑架;4、转孔;5、第一转轴;6、支撑板;7、第一电机;9、连接块;10、框架;11、旋转环;1101、轴孔;1102、固定轴;1103、定位帽;12、第二电机;13、第二转轴;14、纵向旋转机构;1401、支架;1402、固定孔;1403、背板;1404、拉手;1405、鞋套;1406、腰带;1407、拉紧带;1408、第一调节扣;1409、第二调节扣。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
24.如图1-4所示,一种飞行员教学用抗眩晕训练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包括第一支撑架2与第二支撑架3,第一支撑架2与第二支撑架3均呈三角架设置,呈三角架设置的第一支撑架2与第二支撑架3将抗眩晕训练装置更稳定的支撑固定在地面上,尽量防止飞行员在训练时,抗眩晕训练装置发生晃动,而影响训练,第一支撑架2与第二支撑架3上方均开
设有转孔4,转孔4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5,第一支撑架2的上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支撑板6上安装有第一电机7,支撑板6将第一电机7支撑固定在第一支撑架2上,且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与第一转轴5固定连接,两个第一转轴5的内端穿过转孔4,且两个第一转轴5的内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9,两个连接块9之间固定安装有框架10,框架10中部固定连接有旋转环11,旋转环11内安装纵向旋转机构14。
25.请参照图1-3所示,启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5旋转,使第一转轴5在支撑架1上的转孔4内旋转,第一转轴5带动连接块9,连接块9带动框架10,框架10带动旋转环11转动,这样可对飞行员横向旋转抗晕训练。
26.请参照图4所示,旋转环11上开设有轴孔1101,轴孔1101内固定连接有固定轴1102,旋转环11的内壁与轴孔1101相对的位置安装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3。
27.请参照图1-2所示,纵向旋转机构14包括与第二电机12输出端固定连接的支架1401,且支架1401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1402,固定轴1102的内端穿过固定孔1402且与支架1401转动连接,固定轴1102的内端位于支架1401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定位帽1103,固定轴1102与定位帽1103配合将支架1401定位在旋转环11内。
28.具体的,支架14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背板1403,支架1401的一端内壁固定安装有拉手1404,支架1401的另一端内壁固定连接有鞋套1405,背板1403的中部内侧固定连接有腰带1406,腰带1406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调节扣1409,鞋套1405上安装有拉紧带1407,拉紧带1407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扣1408。
29.具体的,训练时,飞行员站到支架1401内,背部靠在背板1403内侧,将脚放入到鞋套1405内,然后调节拉紧带1407,通过拉紧带1407与第一调节扣1408配合,将脚固定在鞋套1405,然后通过调节腰带1406上的第二调节扣1409,使腰带1406紧紧的套在飞行员的腰部,这样尽量防止飞行员在训练时,发生意外而被甩出,给飞行员造成身体伤害,最后双手抓紧拉手1404,这样飞行员便被固定在支架1401内,再让其他队员启动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的输出端带动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带动支架1401旋转,支架1401在固定轴1102与定位帽1103的定位连接下,会在旋转环11内壁纵向旋转,这样便可对飞行员实现纵向抗晕训练。
30.工作原理:该抗晕训练装置,训练时,飞行员站到支架1401内,背部靠在背板1403内侧,将脚放入到鞋套1405内,然后调节拉紧带1407,通过拉紧带1407与第一调节扣1408配合,将脚固定在鞋套1405,然后通过调节腰带1406上的第二调节扣1409,使腰带1406紧紧的套在飞行员的腰部,这样尽量防止飞行员在训练时,发生意外而被甩出,给飞行员造成身体伤害,最后双手抓紧拉手1404,这样飞行员便被固定在支架1401内,再让其他队员启动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的输出端带动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带动支架1401旋转,支架1401在固定轴1102与定位帽1103的定位连接下,会在旋转环11内壁纵向旋转,这样便可对飞行员实现纵向抗晕训练,启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带动第一转轴5旋转,使第一转轴5在支撑架1上的转孔4内旋转,第一转轴5带动连接块9,连接块9带动框架10,框架10带动旋转环11转动,可对飞行员横向旋转抗晕训练,这样实现了对飞行员的双向抗晕训练,增加的训练的难度,同时可根据飞行员体能,进行单向训练。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