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22:34: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可穿戴类产品(例如手表、手环等腕带产品)功能多样化和使用场景的多元化,对于产品的防水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生活防水要求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穿戴类产品的诉求,例如佩戴手表潜水、游泳、洗浴等,都是对产品的防水等级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并且如何能够保证产品在诸多场景中防水更可靠,也在产品设计中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为实现防水大多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组装o型圈,此种方式会导致产品整体厚度较厚,外观造型竞争力差,且组装o型圈容易错动导致被压伤出现防水失效问题;第二种是采用防水双面胶,此种方式能够使产品整体厚度减薄,但返修性极差,每次返修均需要更换双面胶,且返修产品所需时间长,不利于产线生产;第三种是采用点胶,此种方式无法返修,出现异常即会造成产品整体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狭小空间内的可靠密封,提升产品的防水等级,并且还能够使产品的整体厚度较薄,同时还能够提升产品的抗冲击能力。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可穿戴设备,包括:
6.壳体组件,包括前壳、中壳和后壳,所述中壳夹置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之间,所述中壳与所述后壳围合形成有容置腔;
7.电子元件,设于所述容置腔内;
8.第一液态软胶,密封抵接于所述前壳和所述中壳之间;以及
9.第二液态软胶,密封抵接于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之间,所述第二液态软胶围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外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与所述前壳或所述中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态软胶与所述中壳或所述后壳固定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和所述第二液态软胶均与所述中壳固定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壳采用塑胶壳,所述第一液态软胶和/或所述第二液态软胶通过lim液态注塑一体成型于所述中壳。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和/或所述第二液态软胶包括朝向所述中壳延伸的拉胶柱,所述中壳设有供所述拉胶柱容置的拉胶孔。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和/或所述第二液态软胶包括背离所述中壳凸起的凸包。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呈环状设置,所述前壳靠近所述中壳的一端的内周缘设有环形槽,所述中壳包括壳本体和设于所述壳本体外周的环形凸缘,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前壳的敞口相对设置,所述环形凸缘容置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液态软胶呈环状设置并夹置于所述环形凸缘和所述环形槽之间。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壳与所述后壳相对的一面设有固定槽,所述电子元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槽内。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与所述中壳可拆卸连接,所述中壳与所述后壳可拆卸连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呈环状设置,所述前壳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部,所述中壳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配合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配合部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包括盖板和设于所述盖板外周缘的翻边,所述盖板与所述中壳的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翻边围设于所述中壳的外周,所述翻边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部,所述中壳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配合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配合部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壳呈环形设置而具有中心孔,所述盖板靠近所述中壳的一面设有与所述中心孔对应的沉槽,所述中壳包括自所述中心孔的周缘朝向所述沉槽延伸的凸台,所述沉槽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接部,所述凸台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接配合部,所述第三卡接部与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所述中壳和所述后壳三者沿厚度方向通过紧固件锁紧固定。
2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中壳夹置于前壳和后壳之间,中壳与后壳围合形成有容置腔,将电子元件设于容置腔内,第一液态软胶密封抵接于前壳和中壳之间,第二液态软胶密封抵接于中壳和后壳之间,第二液态软胶围设于容置腔的外围。相较于传统的组装o型圈而言,第一液态软胶和第二液态软胶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在受外力挤压时更容易发生变形,液态软胶通过自身变形能够填充两个壳体之间的狭小缝隙,从而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并且壳体组件采用类似于夹心饼干结构,使得第一液态软胶、中壳和第二液态软胶被紧紧地夹在前壳与后壳之间,使得防水变得更为牢靠,进一步提升防水等级;另外液态软胶具有较大的可压缩变形量,对产品z向厚度的空间诉求更低,使产品整体厚度较薄,外观造型更具有竞争力;此外,壳体组件通过采用上述类似夹心饼干结构,使得前壳与中壳之间通过第一液态软胶形成软接触,中壳与后壳之间通过第二液态软胶形成软接触,使得产品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抗冲击能力。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发明可穿戴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的仰视示意图;
27.图4为图3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6为图3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
30.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8为图3沿c-c线的剖面示意图;
32.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3.图10为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中壳一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图11中的中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底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4为第一液态软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38.图15为第二液态软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可穿戴设备30后壳10前壳301沉槽11第一卡接部31盖板20中壳32翻边201第一拉胶孔33第二卡接部202第二拉胶孔34第三卡接部203固定槽40电子元件204中心孔50第一液态软胶21壳本体51第一拉胶柱22环形凸缘52第一凸包23第一卡接配合部60第二液态软胶24第二卡接配合部61第二拉胶柱25凸台62第二凸包26第三卡接配合部70紧固件
41.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4.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5.本发明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100。
46.请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可穿戴设备100包括壳体组件、电子元件40、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前壳10、中壳20和后壳30,所述中壳20夹置于所述前壳10和所述后壳30之间,所述中壳20与所述后壳30围合形成有容置腔;所述电子元件40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密封抵接于所述前壳10和所述中壳20之间;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密封抵接于所述中壳20和所述后壳30之间,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围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外围。
47.具体地,该可穿戴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表或者手环等。其中,前壳10、中壳20与后壳30装配于一体形成壳体组件,三者之间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前壳10与后壳30连接,并通过前壳10和后壳30将中壳20夹紧固定;也可以是前壳10与中壳20连接,中壳20与后壳30连接,只要保证中壳20能够被稳定地夹置于前壳10与后壳30之间即可,使得壳体组件整体呈现出类似夹心饼干的结构。当应用于手表或者手环时,由于后壳30会与用户皮肤产生接触,为了提升佩戴舒适性,后壳30优选为采用陶瓷材质制成。中壳20与后壳30围合形成有容置腔,电子元件40设于容置腔内,电子元件40具体可以是用于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无线线圈,或者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供电功能的电池等。第一液态软胶50设于前壳10和中壳20之间,第一液态软胶50具体可以呈环状设置并密封抵接于前壳10的外缘和中壳20的外缘之间;第二液态软胶60设于中壳20和后壳30之间,第二液态软胶60具体可呈环状设置并围设于容置腔的外围,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可采用流动性和密封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液态硅胶。
48.在装配时,先将电子元件40装配至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的容置腔内,再将前壳10、中壳20及后壳30三者装配于一体形成壳体组件。当壳体组件装配完成后,第一液态软胶50受到前壳10与中壳20的挤压而产生压缩变形,第一液态软胶50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密封抵接于前壳10和中壳20之间,从而实现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的密封防水功能;第二液态软胶60受到中壳20与后壳30的挤压而产生压缩变形,第二液态软胶60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密封抵接于中壳20和后壳30之间,并且第二液态软胶60围设于容置腔的外围,从而能够隔断水从外部进入容置腔内的路径,保证电子元件40能够在产品处于各种严酷的使用环境下均能够具有可靠的防水效果。
4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中壳20夹置于前壳10和后壳30之间,中壳20与后壳30围合形成有容置腔,将电子元件40设于容置腔内,第一液态软胶50密封抵接于前壳10和中壳
20之间,第二液态软胶60密封抵接于中壳20和后壳30之间,第二液态软胶60围设于容置腔的外围。相较于传统的组装o型圈而言,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在受外力挤压时更容易发生变形,液态软胶通过自身变形能够填充两个壳体之间的狭小缝隙,从而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并且壳体组件采用类似于夹心饼干结构,使得第一液态软胶50、中壳20和第二液态软胶60被紧紧地夹在前壳10与后壳30之间,使得防水变得更为牢靠,进一步提升防水等级;另外液态软胶具有较大的可压缩变形量,对产品z向厚度的空间诉求更低,使产品整体厚度较薄,外观造型更具有竞争力;此外,壳体组件通过采用上述类似夹心饼干结构,使得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通过第一液态软胶50形成软接触,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通过第二液态软胶60形成软接触,使得产品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抗冲击能力。
50.为了防止在产品组装或者使用过程中,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发生错动导致压伤出现防水失效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与所述前壳10或所述中壳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与所述中壳20或所述后壳30固定连接。将第一液态软胶50固定于前壳10或者中壳20的其中一者,能够避免第一液态软胶50发生错动而被压伤;将第二液态软胶60固定于中壳20或者后壳30的其中一者,能够避免第二液态软胶60发生错动而被压伤。
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和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均与所述中壳20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分别固定于中壳20的相对两侧,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与中壳20之间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粘接、液态硅胶双色注塑或者嵌件注塑的方式与中壳20固定在一起。
52.为了简化制造工艺,并提升结合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壳20采用塑胶壳,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和/或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通过lim液态注塑一体成型于所述中壳20。以第一液态软胶50通过lim液态注塑一体成型于中壳20为例,在成型时,将中壳20的一侧设有用于成型第一液态软胶50的模具,将双组份硅胶通过lim(liquid injection molding液态注射成型)工艺经由注塑机注入模具的型腔中,在一定的温度下液态硅胶固化形成第一液态软胶50并一体成型于中壳20的一侧。第二液态软胶60的成型工艺类似,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将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均一体成型于中壳20上,也即第一液态软胶50、中壳20和第二液态软胶60为一个零件,如此,能够减少产品的零件数量,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组装效率;并且使得产品的整体结构更为简单,良率更高,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保费成本。进一步地,第一液态软胶50和/或第二液态软胶60与中壳20的结合面涂覆有底涂剂,以进一步增强结合性。
5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和/或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包括朝向所述中壳20延伸的拉胶柱,所述中壳20设有供所述拉胶柱容置的拉胶孔。将拉胶柱插置于中壳20的拉胶孔内,可使第一液态软胶50和/或第二液态软胶60与中壳20之间具有更大的结合面积,以保证两者结合地更为牢固。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一液态软胶50与中壳20之间的结合强度以及第二液态软胶60与中壳20之间的结合强度,请参照图12至图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态软胶50靠近中壳20的一侧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拉胶柱51,中壳20靠近第一液态软胶50的一侧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拉胶孔201,第一拉胶柱51与第一拉胶孔201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第二液态软胶60靠近中壳20的一侧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
二拉胶柱61,中壳20靠近第二液态软胶60的一侧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拉胶孔202,第二拉胶柱61和第二拉胶孔202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通过多个拉胶柱与多个拉胶孔的配合,使得第一液态软胶50、第二液态软胶60与中壳20之间结合更为牢固可靠。
54.为了进一步增强密封件与壳体的结合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胶柱呈倒扣状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拉胶柱设置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尽可能地增大拉胶柱与拉胶孔之间的结合面积即可。关于拉胶柱的横截面形状也可根据需要设计为不同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跑道形或者其他异形截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和/或所述第二液态软胶60包括背离所述中壳20凸起的凸包。当壳体组件装配好后,第一液态软胶50夹置于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第一液态软胶50上的凸包受挤压变形,能够填充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的间隙;第二液态软胶60夹置于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第二液态软胶60上的凸包受挤压变形,能够填充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的间隙。关于凸包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例如可根据实际压缩量和填充量)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凸包的形状可以设计为长条状、锯齿状或者其他形状,凸包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计为凸弧形、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异形截面。关于凸包的压缩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为10%~40%,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6.可选地,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液态软胶5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拉胶柱51和第一凸包52,第一拉胶柱5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拉胶柱51沿第一液态软胶5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凸包52设有一个,第一凸包52沿第一液态软胶50的长度方向并行延伸。如图15所示,第二液态软胶6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拉胶柱61和第二凸包62,第二拉胶柱61设有多个,多个第二拉胶柱61沿第二液态软胶6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二凸包62设有两个,每个第二凸包62均沿第二液态软胶60的长度方向并行延伸,且两个凸包在第二液态软胶6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57.请结合图4至图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10呈环状设置,所述前壳10靠近所述中壳20的一端的内周缘设有环形槽,所述中壳20包括壳本体21和设于所述壳本体21外周的环形凸缘22,所述壳本体21与所述前壳10的敞口相对设置,所述环形凸缘22容置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液态软胶50呈环状设置并夹置于所述环形凸缘22和所述环形槽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将第一液态软胶50固定于中壳20的环形凸缘22上,例如,可通过粘接或者lim液态注塑等方式使第一液态软胶50与中壳20连接为一体,然后将环形凸缘22设有第一液态软胶50的一侧搭接于环形槽的底槽壁上,通过环形凸缘22与环形槽的底槽壁对第一液态软胶50进行挤压,使得第一液态软胶50产生压缩变形并填充两者之间的缝隙,从而达到密封防水效果;并且环形槽的侧槽壁围设于环形凸缘22的外周,一方面能够对环形凸缘22在径向上起到限位作用,同时还能够对环形凸缘22与环形槽的底槽壁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密封防水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预先将第一液态软胶50固定于前壳10的环形槽内,再装配将中壳20的环形凸缘22压接于第一液态软胶50上,也可以实现上述效果。
58.为了便于电子元件40的安装,请参照图7和图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壳20与所述后壳30相对的一面设有固定槽203,所述电子元件40固定于所述固定槽203内。具体地,在装配时,先将电子元件40固定于固定槽203内,再将中壳20与后壳30进行装配,便能
够使电子元件40容置于固定槽203的内槽壁与后壳30的内壁面所围合形成的容置腔内。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电子元件40为用于实现无线充电的无线线圈,相应地,固定槽203设置为与无线线圈适配的环形结构,第二液态软胶60呈环形设置并围设于固定槽203的外围。先将电子元件40(无线线圈)通过背胶固定于固定槽203内,然后将后壳30与中壳20装配在一起,第二液态软胶60受到挤压变形以实现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的密封防水。
59.为了能够使产品具有可返修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10与所述中壳20可拆卸连接,所述中壳20与所述后壳30可拆卸连接。关于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卡扣连接、螺钉连接或者磁吸固定等。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前壳10与中壳20卡扣连接,中壳20与后壳30卡扣连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使得壳体组件的可拆卸性和组装可行行更高,更利于产线的操作,同时也使产品具备更好的可返修性。例如,当电子元件40在产品测试或后续使用时出现问题,即可将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的卡扣脱开进行更换,不会造成除不良物料之外的其他物料的报废,能够有效提升可返修性并提升返修效率。
60.为了保证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的装配可靠性,请参照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壳10呈环状设置,所述前壳10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部11,所述中壳20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配合部23,所述第一卡接部11与所述第一卡接配合部23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例如,第一卡接部11可以是凸设于前壳10内周面的公扣,第一卡接配合部23可以是凹设于中壳20外表面的母扣,通过公扣与母扣卡接配合实现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的卡扣连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卡接部11采用母扣,第一卡接配合部23采用公扣。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前壳10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卡接部11,两个第一卡接部11对称布置于前壳1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中壳2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接部11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接配合部23。
61.请结合图5、图12和图13,为了保证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的装配可靠性,所述后壳30包括盖板31和设于所述盖板31外周缘的翻边32,所述盖板31与所述中壳20的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翻边32围设于所述中壳20的外周,所述翻边32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部33,所述中壳20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配合部24,所述第二卡接部33与所述第二卡接配合部24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例如,第二卡接部33可以是凹设于后壳30的翻边32内周面的母扣,第二卡接配合部24可以是凸设于中壳20外表面的公扣,通过公扣与母扣卡接配合实现后壳30与中壳20之间的卡扣连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二卡接部33采用公扣,第二卡接配合部24采用母扣。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翻边32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接部33,两个第二卡接部33对称布置于后壳3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中壳2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二卡接部33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配合部24。
62.请结合图6、图7、图12和图13,进一步地,所述中壳20呈环形设置而具有中心孔204,所述盖板31靠近所述中壳20的一面设有与所述中心孔204对应的沉槽301,所述中壳20包括自所述中心孔204的周缘朝向所述沉槽301延伸的凸台25,所述沉槽301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接部34,所述凸台25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接配合部26,所述第三卡接部34与所述第三卡接配合部26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例如,第三卡接部34可以是凹设于沉槽301内周面的母扣,第三卡接配合部26可以是凸设于凸台25外周面的公扣,通过公扣与母扣卡接配合实现后壳30与中壳20之间的卡扣连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三卡接部34采用公扣,第三卡接配合部26采用母扣。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沉槽301的内周
面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三卡接部34,两个第三卡接部34对称布置于沉槽301的相对两侧,相应地,凸台25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三卡接部34卡接配合的第三卡接配合部26。可选地,后壳30的两个第二卡接部33和两个第三卡接部34沿后壳30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布置,中壳20的两个第二卡接配合部24和两个第三卡接配合部26沿中壳20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布置,能够使得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的装配更为稳定可靠。
63.为了能够进一步保证壳体组件的装配可靠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前壳10、所述中壳20和所述后壳30三者沿厚度方向通过紧固件70锁紧固定。其中,紧固件70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螺钉、销钉等。关于紧固件7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选地,紧固件70设置有多个,多个紧固件70沿壳体组件的外周缘均匀且间隔布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70设置有四个,四个紧固件70间隔且均匀布置于壳体组件的外周缘,通过四个紧固件70将前壳10、中壳20和后壳30沿z向厚度方向锁紧固定,使得产品的装配更为可靠。
64.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中壳20的相对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前壳10与中壳20卡扣连接,中壳20与后壳30卡扣连接,前壳10、中壳20和后壳30沿厚度方向通过紧固件70锁紧固定。在装配时,将电子元件40通过背胶固定于中壳20的固定槽203内,然后将中壳20与后壳30通过卡扣连接实现预固定,中壳20上的第二液态软胶60受到挤压变形以将中壳20与后壳30密封连接实现防水功能,保证电子元件40能够在产品处于各种严酷的使用环境下均能够具有可靠的防水效果;然后将前壳10与中壳20通过卡扣连接实现预固定,中壳20上的第一液态软胶50受到挤压变形以将中壳20与前壳10密封连接实现防水功能;最后通过紧固件70将前壳10、中壳20和后壳30三者沿z向(也即厚度方向)进行锁紧固定,使得第一液态软胶50和第二液态软胶60能够被进一步挤压变形以填充狭小的缝隙。如此,使得前壳10、中壳20和后壳30形成类似夹心饼干结构,中壳20被前壳10与后壳30紧紧地夹在中间,防水变得更加牢靠。并且前壳10与中壳20之间通过第一液态软胶50形成软接触,中壳20与后壳30之间通过第二液态软胶60形成软接触,使得产品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抗冲击能力。
6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