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06:00: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热管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2.随着电脑运算能力的日益增强,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控制越来越重要。而当电脑系统内的工作芯片(即发热源)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升高了系统内的环境温度,进而降低系统稳定度。为了解决所述问题,业界将热管(heat pipe)搭配散热鳍片(cooling fin)所组成的散热模块接触工作芯片,使得工作芯片的热能能够通过散热模块排出系统之外,以控制电脑系统内的温度,进而维持电脑系统的稳定性。
3.一般而言,散热模块的热管连接至需要散热的热源,而热管另连接至散热鳍片,借以将热量藉热管传送至散热鳍片,进而将热量带出电脑系统,以提升电子元件的工作可靠度。
4.然而,面对日益增进的科技进步,现存的散热模块的热导仍属效能不彰、尚存在改善空间,以使得电脑系统内的散热模块的效能得以提升,是目前相关业者所面临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6.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散热模块包括一均温板、一第一鳍片组与一热管组。均温板用以热接触一发热源,第一鳍片组则包含有多个第一鳍片,依序平行排列,而热管组包含一第一热管,第一热管夹合于均温板与第一鳍片组之间。其中,第一热管热接触均温板以及第一鳍片。
7.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第一热管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为平直底面。
8.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包含有一上板、一下板以及多个毛细层。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一腔体,下板包含一热源区域,用以接触发热源,而毛细层形成于上板以及下板的内表面。
9.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多个粉柱,形成于腔体之中,并连接上板以及下板中的毛细层。此外,均温板还包含有多个金属结构,形成于粉柱之间,以将腔体区分为多个区域。
10.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多个粉条,形成于腔体中,并位于远离热源区域的部分区域之中。
11.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的上板包含有一第一凹沟,第一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一表面,且第一热管呈u字形,第一热管包含一第一段与两个第二段,第一段连接所述第二段,且第一热管的第一段夹合于第一鳍片组与均温板之间,并直接接触均温板的第一凹沟以及第一鳍片组。
12.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一第二凹沟,第二凹沟形成于
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第一鳍片组还包含两个第一贯穿通道,第一贯穿通道贯穿第一鳍片,且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二热管,第二热管包含一第一u型段与两个第一弯折段,第一u型段位于第二凹沟内,且分别连接第一弯折段,第一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一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第一鳍片。
13.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还包含有一第三凹沟,第三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且热管组还包含一第三热管,第三热管包含有一第二u型段与两个第二弯折段,第二u型段位于第三凹沟内,且分别连接第二弯折段。
14.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散热模块还包含有一第二鳍片组,而第二鳍片组包含有多个第二鳍片以及两个第二贯穿通道。第二鳍片依序间隔并排,而第二贯穿通道贯穿第二鳍片。其中,第二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二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第二鳍片。
15.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均温板的上板包含有一第五凹沟,第五凹沟形成于上板面向第一鳍片组的表面,热管组还包含有一第五热管,第五热管包含有一第三u型段与两个第三弯折段,第三u型段连接第三弯折段且位于第三弯折段之间,第三u型段包含有一第一段以及两个第二段,而第三u型段的第一段位于第三u型段的第二段之间,第三u型段的第一段位于第五凹沟内并贴合第五凹沟的内壁,而第三u型段的第一段与第三u型段的第二段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而第三u型段的第二段外露第五凹沟。此外,第二鳍片组还包含有两个第五贯穿通道,第五贯穿通道贯穿第二鳍片,其中,第五热管的第三弯折段的一部分伸入第五贯穿通道之中,且直接接触第二鳍片。
16.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让热管与均温板与鳍片组紧密贴合,以提升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17.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1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21.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22.图4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立体示意图;
23.图5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5-5所绘制的剖视图;
24.图6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6-6所绘制的剖视图;以及
25.图7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上板的一立体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0:散热模块
28.200:均温板
29.210:上板
30.211:表面
31.220:第一凹沟
32.230:第二凹沟
33.240:第三凹沟
34.250:第四凹沟
35.260:下板
36.262:发热源
37.270:第五凹沟
38.300:第一鳍片组
39.310:第一鳍片
40.330:线状沟槽
41.331:平直底面
42.340:第一贯穿通道
43.350:第三贯穿通道
44.400:第二鳍片组
45.410:第二鳍片
46.420:第二贯穿通道
47.430:第四贯穿通道
48.440:第五贯穿通道
49.500:热管组
50.510:第一热管
51.513:第一段
52.514:第二段
53.520:第二热管
54.523:第一u型段
55.524:第一弯折段
56.530:第三热管
57.533:第二u型段
58.534:第二弯折段
59.540:第四热管
60.550:第五热管
61.553:第三u型段
62.554:第三弯折段
63.555:第一段
64.556:第二段
65.610:毛细层
66.620:粉柱
67.630:热源区域
68.640:金属结构
69.650:粉条
70.660:腔体
71.5-5、6-6: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72.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
73.图1是一种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其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其中图1省略部分鳍片,以方便说明热管组的配置。图3是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4则是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5-5所绘制的剖视图,图6为图1的散热模块沿剖面线6-6所绘制的剖视图。此外,图7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均温板的上板的一立体示意图。
74.如图1与图2所示,散热模块100包括一均温板200、一第一鳍片组300与一热管组500。均温板200用以热接触一发热源262。第一鳍片组300包含多个第一鳍片310。第一鳍片310依序间隔平行并排。热管组500包含一第一热管510。第一热管510的一部分夹合于均温板200与第一鳍片组300之间,第一热管510的另一部分则仅直接接触这些第一鳍片310,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7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510呈u字形,且第一热管510包含一第一段513与两个第二段514。第一段513连接这些第二段514,且位于这些第二段514之间。第一段513的长轴方向与第二段514的长轴方向相交,例如是正交。第一段513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用以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此外,第二段514的长轴方向相互平行,且第一热管510的两相对末端分别位于这些第二段514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亦不限定于此。如此,由于第一热管510的第一段513能够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并且同步地双向传至这些第二段514,从而传至第一鳍片组300中,如此,不仅提供更高功率的表现,进而达成快速完成热交换的目的,更能够缩短第一热管510内部的回水距离,提高整体效能。
76.图5为图1的散热模块100沿剖面线5-5所制成的剖视图。图6为图1的散热模块100沿剖面线6-6所制成的剖视图。
7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鳍片组300上设有线状沟槽330形成于第一鳍片组300面向均温板200的一面。线状沟槽330具有一平直底面331,此些平直底面331彼此平行。每个平直底面331与第一热管510的第二段514的宽度约相同。均温板200的上板210则形成有一第一凹沟220,面向第一鳍片组300的一面,例如是图4中的表面211。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热管510的第一段513位于第一凹沟220内。更具体地,第一热管510的第一段513的部分位于第一凹沟220内,直接接触均温板200,意即匹配其外型而贴合第一凹沟220的内壁。第一段513的部分亦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300。此外,第一热管510的第二段514位于线状沟槽330内,更具体地,第一热管510的第二段514的部分则紧密贴合线状沟槽330的平直底面331。
79.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组500包含一第二热管520。第二热管520的一部分亦夹合于均温板200与第一鳍片组300之间,第二热管520的另部分则插入这些第一鳍片310内。举例来说,第二热管520包含一第一u型段523与两个第一弯折段524。第一u型段523连接
第一弯折段524,且位于第一弯折段524之间,而第一u型段523则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均温板200还包含一第二凹沟230。第二凹沟230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第一鳍片组300还包含两个第一贯穿通道340。第一贯穿通道340贯穿这些第一鳍片310。第一u型段523位于第二凹沟230内,且第二热管520的第一弯折段524的一部分伸入第一贯穿通道340内,且直接接触这些第一鳍片310,意即,直接接触第一贯穿通道340的内壁。
81.第一u型段523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均温板200,并贴合第二凹沟230的内壁。第二热管520的第一u型段523能够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并且同步地双向传至这些第一弯折段524,从而传送至第一鳍片组300内,如此,不仅达成快速完成热交换的目的,更够提高整体效能。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均温板200还包含一第三凹沟240。第三凹沟240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而热管组500还包含一第三热管530。第三热管530包含一第二u型段533与两个第二弯折段534。第二u型段533连接这些第二弯折段534,且位于这些第二弯折段534之间,且第二u型段533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更具体地,第二u型段533位于第三凹沟240内,此外,第二u型段533的外表面亦直接接触第一鳍片310,以紧密贴合第一鳍片310与均温板200的第三凹沟240的内壁。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均温板200还包含一第五凹沟270。第五凹沟270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而热管组500还包含一第五热管550。第五热管550包含一第三u型段553与两个第三弯折段554。第三u型段553连接这些第三弯折段554,且位于这些第三弯折段554之间,且第三u型段553夹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因此,第三u型段553位于第五凹沟270内,此外,第三u型段553的外表面亦直接接触第一鳍片310,以紧密贴合第一鳍片310与均温板200的第五凹沟270的内壁。
84.更具体地,第三u型段553包含有一第一段555以及两个第二段556,而第一段555位于第二段556之间,第三u型段553的第一段555位于第五凹沟270内,直接接触均温板200,意即匹配其外型而贴合第五凹沟270的内壁。第三u型段553的第一段555与第二段556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300。此外,第三u型段553的第二段556则外露于第五凹沟270。
85.再参阅图1、图2与图6,散热模块100还包含一第二鳍片组400。第二鳍片组400邻近第一鳍片组300。第二鳍片组400包含多个第二鳍片410。第二鳍片410依序间隔平行并排,第二鳍片组400还包含有两个第二贯穿通道420。第二贯穿通道420依序贯穿第二鳍片410。第二弯折段534的一部分伸入第二贯穿通道420内,且直接接触这些第二鳍片410,意即贴合第二贯穿通道420的内壁。故,第三热管530的第二u型段533能够吸收由均温板200所传来的热能,并且同步地双向传至这些第二弯折段534,从而传送至第二鳍片组400中。
86.同时参阅图4,均温板200包含两个第四凹沟250。第四凹沟250彼此平行,且形成于上板210的表面211,且接通第二凹沟230,每个第四凹沟250的长轴方向相互平行。
87.同时参阅图5与图6,第一鳍片组300还包含至少一第三贯穿通道35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三贯穿通道350贯穿第一鳍片310。第二鳍片组400还包含至少一第四贯穿通道43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四贯穿通道430贯穿第二鳍片410,且同轴对准第三贯穿通道350。热管组500还包含至少一第四热管540,例如是2
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二鳍片组400还包含至少一第五贯穿通道440,例如是2个,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第五热管550的第三弯折段554经由第五贯穿通道440,贯穿第二鳍片410。
88.此外,第四热管540的一部分受压合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之间,亦即,位于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的第四凹沟250内,以便直接接触第一鳍片组300与均温板200的第四凹沟250的内壁。每个第四热管540的另一部分同时穿过第三贯穿通道350及第四贯穿通道430,且直接接触第一鳍片310与第二鳍片410,意即匹配其外型而贴合第一贯穿通道340及第二贯穿通道420的内壁。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时参阅图1、图2、图4以及图7,其中图7为上板210的仰视图。如图中所示,均温板200包含有一上板210、一下板260以及多个毛细层610。上板210与下板260之间则形成一腔体660。下板260包含有一热源区域630,用以接触一发热源262,例如是一中央处理器等发热元件,而毛细层610则分别形成于上板210的内表面,以及下板260的内表面。
90.此外,均温板200还包含有多个粉柱620以及多个金属结构640,形成于腔体660之中,粉柱620连接上板210以及下板260中的毛细层610。金属结构640,可以是金属块或是金属毛细结构,金属结构640顺着热管的形状,形成于粉柱620之间,以将腔体660区分为多个区域。此外,粉条650亦形成于腔体660之中,较佳地粉条650形成于远离热源区域630的区域。其中,粉柱620与粉条650可以是由粉末冶金所构成的金属毛细结构,然本实用新型却不限定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粉柱620可以是圆柱、方柱、三角形柱体或多边形柱体,粉条650则可以是长方形柱体、椭圆形柱体或多边形长柱体,其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保护范围。
91.毛细层610接触金属结构640,以使金属结构640可作为毛细层610的边界,进而达到将毛细层610分区的效果。此分区的结构能通过金属结构640将工作液体(即液态工作流体)区分在毛细层610的多个特定区域,彼此一定程度地相隔开,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92.在一些实施例中,粉柱620、金属结构640或粉条650可以介于多个毛细层610之间,或者直接形成于上板210以及下板260的表面,其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保护范围。
9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管510、第二热管520、第三热管530以及第五热管550面向第一鳍片组300的表面较佳地为平直底面,而第四热管540面向第一鳍片组300的表面较佳地为圆形,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让热管与均温板以及鳍片组紧密贴合,以提升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94.最后,上述所公开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内,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都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