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的制作方法

2022-08-27 23:23: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


背景技术:

2.种苗一般是指种子播种发芽后,生长到两对真叶(以长到丰满盘为标准),适合移植到其它环境生长幼小植株,目前,在种苗移植的过程中挖掘种苗时,一般是通过铲刀等农具铲入土内进行挖掘,使种苗的根部从土壤中移出,这样不但费时费力,且铲刀极易造成种苗根系与土壤脱离(即铲刀将苗根周边泥土铲落,导致苗根外露,甚至将苗根铲断),从而易损伤种苗的根系,影响移植后种苗的存活率。
3.为此,设计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有利于提高种苗的移植效率,同时由于幼苗连同其周围的土壤一并移植,从而提高种苗的成活率,有利于对挖土的深度进行调整,提高该种苗移植器的适用范围。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包括连接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杆表面的移植组件;
6.所述移植组件包括取苗套筒、l型衔接杆、弧形板、支撑板、圆环片和弧形块,所述l型衔接杆对称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底面,所述取苗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l型衔接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圆环片滑动连接在所述取苗套筒的内壁面,所述弧形板对称固定连接在所述圆环片的上表面,所述弧形块固定连接在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圆环片的一端,所述支撑板对称固定连接在所述弧形块的表面,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开设有通孔,且所述l型衔接杆滑动连接在所述通孔的内壁面。
7.作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优选的,还包括限位组件;
8.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矩形板和圆形套筒,所述圆形套筒滑动连接在所述l型衔接杆的表面,所述矩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圆形套筒的表面。
9.作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优选的,还包括螺纹杆和轴承,所述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矩形板靠近所述连接杆的一面,所述螺纹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轴承的内壁面,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且所述螺纹杆螺接在所述螺纹孔的内壁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优选的,还包括u型踏杆,所述u型踏杆固定连接在所述l型衔接杆的表面,所述取苗套筒的表面开设有观察槽。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优选的,还包括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杆远离所述轴承的一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中,使待移植的种苗位于取苗套筒的内部,随着取苗套筒插入至泥土中的深度不断增加,直至支撑板与圆形套筒的表面相贴合,且对取苗套筒内部的土壤进
行挤压,从而在取苗套筒移动时使取苗套筒内部的种苗和土壤一起移动至预先挖好的槽内,对弧形块施加作用力,使取苗套筒内部的土壤和种苗滑入至预先挖好的槽内,从而完成对种苗的移植,有利于提高种苗的移植效率,同时由于幼苗连同其周围的土壤一并移植,从而提高种苗的成活率。
14.2、本实用新型中,螺纹杆在螺纹孔的内壁面转动带动两个圆形套筒分别在l型衔接杆的表面滑动,当圆形套筒在l型衔接杆的表面滑动至适宜位置后,从而完成对挖土的深度进行调整,有利于对挖土的深度进行调整,提高该种苗移植器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取苗套筒和l型衔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弧形板和圆环片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板和圆形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
21.1、连接杆;
22.2、移植组件;21、取苗套筒;22、l型衔接杆;23、u型踏杆;24、观察槽;25、弧形板;26、通孔;27、支撑板;28、弧形块;29、圆环片;
23.3、限位组件;31、螺纹杆;32、螺纹孔;33、轴承;34、矩形板;35、圆形套筒;36、调节盘。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如图1所示;
26.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包括连接杆1。
27.本实施方案中:目前,在种苗移植的过程中挖掘种苗时,通过铲刀等农具铲入土内进行挖掘,使种苗的根部从土壤中移出,这样不但费时费力,且铲刀极易造成种苗根系与土壤脱离(即铲刀将苗根周边泥土铲落,导致苗根外露,甚至将苗根铲断),从而易损伤种苗的根系,影响移植后种苗的存活率,借此基础上加入移植组件2和限位组件3。
28.进一步而言:
29.如图1至图4所示:
30.结合上述内容:移植组件2包括取苗套筒21、l型衔接杆22、u型踏杆23、弧形板25、支撑板27、圆环片29和弧形块28,l型衔接杆22对称固定连接在连接杆1的底面,取苗套筒21固定连接在l型衔接杆22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圆环片29滑动连接在取苗套筒21的内壁面,弧形板25对称固定连接在圆环片29的上表面,弧形块28固定连接在弧形板25远离圆环片29
的一端,支撑板27对称固定连接在弧形块28的表面,支撑板27的表面开设有通孔26,且l型衔接杆22滑动连接在通孔26的内壁面,u型踏杆23固定连接在l型衔接杆22的表面,取苗套筒21的表面开设有观察槽24。
31.本实施方案中:当该种苗移植器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该种苗移植器使待移植的种苗位于取苗套筒21的内部,使脚踩在u型踏杆23上并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取苗套筒21插入泥土中,随着取苗套筒21插入至泥土中的深度不断增加,直至支撑板27与圆形套筒35的表面相贴合,这时可对支撑板27和弧形块28的位置进行固定,即对弧形板25和圆环片29的位置进行固定,继续对u型踏杆23施加作用力,从而对取苗套筒21内部的土壤进行挤压,对连接杆1施加作用力,使该种苗移植器竖直向上移动,可使取苗套筒21内部的种苗和土壤一起移动,在取苗套筒21移动至通过该种苗移植器预先挖好的槽内,对弧形块28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圆环片29对取苗套筒21内部的土壤进行挤压,使取苗套筒21内部的土壤和种苗滑入至预先挖好的槽内,从而完成对种苗的移植,该种苗移植器可对移植的位置进行挖槽和对种苗进行移植的功能,且适合于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经济林等植物的移植,有利于提高种苗的移植效率,同时由于幼苗连同其周围的土壤一并移植,从而提高种苗的成活率。
32.需要说明的是:观察槽24和弧形块28的设置以便于在种苗的高度较高时,使种苗穿过观察槽24的内部移至取苗套筒21内部,弧形块28为圆弧形以便于种苗位于弧形块28的内部,圆环片29的形状如图3所示,从而使种苗在移植的过程中处于竖直状态,在对种苗移植的过程中圆环片29对取苗套筒21内部的土壤进行挤压,避免在移动的过程中土壤从取苗套筒21的内部滑出的现象。
33.更进一步而言:
3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限位组件3包括矩形板34、螺纹杆31、轴承33、调节盘36和圆形套筒35,圆形套筒35滑动连接在l型衔接杆22的表面,矩形板34固定连接在圆形套筒35的表面,轴承33固定连接在矩形板34靠近连接杆1的一面,螺纹杆31固定连接在轴承33的内壁面,连接杆1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32,且螺纹杆31螺接在螺纹孔32的内壁面,调节盘36固定连接在螺纹杆31远离轴承33的一端。
35.本实施方案中:当需要对取苗套筒21挖土的深度进行调整时,对调节盘36施加作用力,调节盘36的转动带动螺纹杆31转动,螺纹杆31在螺纹孔32的内壁面转动在轴承33的作用下从而带动矩形板34移动,矩形板34的移动带动两个圆形套筒35分别在l型衔接杆22的表面滑动,当圆形套筒35在l型衔接杆22的表面滑动至适宜位置后,在种苗移植或挖槽的过程中,随着取苗套筒21插入地面从而使土壤在取苗套筒21的内壁面滑动,土壤与圆环片29的表面相贴合,土壤的移动带动弧形块28和支撑板27同步移动,随着l型衔接杆22在通孔26的内壁面滑动,直至支撑板27与圆形套筒35的表面相贴合,这时的取苗套筒21插入地面的深度适宜,有利于对挖土的深度进行调整,提高该种苗移植器的适用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转动螺纹杆31从而推动矩形板34进行移动,矩形板34的移动带动圆形套筒35在l型衔接杆22的表面滑动,以便于根据移植种苗的品种不同对挖土的深度进行调整。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