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房屋楼层净高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1 12:30: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楼层净高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房屋楼层净高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建筑房屋室内净高一般采用测距仪或卷尺进行检测,采用测距仪需要测量人员将测距仪放置在地面上或者标高控制线进行测量,需要测量人员不断的蹲下、起立,操作过程复杂,在室内标高控制线处拉线需要多人配合,如果拉线控制不平,产生的测量误差会加大,因此设计了一种楼房净高装置。
3.但现有的楼房净高装置在楼板面不平、或有坡度的时候,使用测距仪检测激光会与垂直线形成夹角,造成误差,导致测量不准确,使用高精度找平装置,调平时间太长,不利于现场快速检测,且一个人难以完成测量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房屋楼层净高测量装置,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测量,且在使用时即使楼板面不平,激光测距仪也始终能与楼板面保持垂直,且不需要使用找平装置找平,不影响测量数据。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房屋楼层净高测量装置,包括固定支托,所述固定支托外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多根可上下转动的伸缩杆,贯穿所述固定支托的上端向下凹陷设置有呈漏斗状的支撑托,所述支撑托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若干成阵列分布的滚珠,所述支撑托可拆卸连接有与之配合且成漏斗状的平衡斗,贯穿所述平衡斗的上端向下开设有通孔,所述平衡斗的上端于所述通孔的位置处向下开设有成十字型的固定槽;
7.所述固定槽可拆卸连接有双边激光测距仪,所述双边激光测距仪包括机身、设置于所述机身一侧的第一显示屏、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屏一侧的第一操作按钮、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机身上下两端的激光二极管,所述平衡斗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与所述通孔连通且穿过所述支撑托下端的自动垂直装置、所述自动垂直装置包括与所述通孔连通的铅垂管、设置于所述铅垂管下端且与之连通的重力球;
8.所述固定槽的底部设置有通电片,所述双边激光测距仪的下端于对应激光二极管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通电片配合电连的接电片,每一接电片均与所述双边激光测距仪电连,所述固定支托的上端于所述支撑托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第二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屏一侧的第二操作按钮,所述固定支托内于所述控制面板后设置有控制器、信息处理模块,所述固定支托的上端于所述支撑托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所述通电片、所述控制面板及所述信息处理模块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先将本装置拿到检测现场,拉开伸缩杆,将固定支托固定,将平衡斗放置在支撑托上,平衡斗的外壁与滚珠接触,将自动垂直装置安装在平
衡斗的下端,铅垂管穿过支撑托的下端与平衡斗下端的通孔连通,平衡斗在重力球的作用下让通孔始终垂直于地面,将双边激光测距仪安装在固定槽上,双边激光激光测距仪下端的接电片与通电片接触;
10.将本装置移动到需要测量的位置,按压控制面板上的第二操作按钮,通过控制器控制双边激光测距仪开始测量,双边激光测距仪两端的激光二极管均发射出激光,上端的激光照射到楼顶面,下端的激光通过铅垂管照射到地面,两端的测量数据通过信息处理模块整合计算出楼房的净高,测出的数值会在第一显示屏及第二显示屏上同步显示,测量时,控制器发送和接收的指令信息均通过通电片与接电片之间传输;
11.测量不同位置的净高时,即使地面不平,通过自动垂直装置,都能自动调整平衡斗的位置,通过滚珠的转动能快速调整平衡斗的平衡,使之处于与地面垂直的状态,本装置不仅能测量楼层的净高,还能测量楼房的长宽,将双边激光测距仪水平放置在平衡斗上,通过第一操作按钮控制双边激光测距仪工作,测量的数据将会在第一显示屏上显示,方便快捷,而且双边激光测距仪可以单边测距。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每一伸缩杆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万向轮。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平衡斗的上端于所述固定槽的一侧安装有水平尺。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直观的观察平衡斗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1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槽于每一槽口内壁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双边激光测距仪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槽内壁的复位弹簧、设置于对应复位弹簧另一端的弧形片,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夹为一固定组。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快速安装及拆卸双边激光测距仪。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其一、本实用新型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测量,且在使用时即使楼板面不平,双边激光测距仪也始终能与楼板面保持垂直,不需要使用找平装置找平;
19.其二、本实用新型的双边激光测距仪不仅能测量楼房净高,还能测量楼房的长宽,且能单边测量;
20.其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垂直装置仅靠自身重力就能完成平衡斗的自动找平。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主要是用于展示各部件的位置连接关系;
23.图3主要是用于展示接电片。
24.图中:1、固定支托;11、伸缩杆;12、万向轮;13、支撑托;14、滚珠;15、蓄电池;16、控制面板;17、第二显示屏;18、第二操作按钮;2、控制器;21、信息处理模块;22、平衡斗;23、通孔;24、固定槽;25、固定夹;26、复位弹簧;27、弧形片;28、通电片;3、自动垂直装置;31、铅垂管;32、重力球;33、双边激光测距仪;34、机身;35、第一显示屏;36、第一操作按钮;37、激光二极管;38、接电片;39、水平尺。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房屋楼层净高测量装置,包括固定支托1,固定支托1外壁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三根可上下转动的伸缩杆11,贯穿固定支托1的上端向下凹陷设置有一个呈漏斗状的支撑托13,支撑托1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若干成阵列分布的滚珠14,支撑托13可拆卸连接有一个与之配合且成漏斗状的平衡斗22,贯穿平衡斗22的上端向下开设有一个通孔23,平衡斗22的上端于通孔23的位置处向下开设有一个成十字型的固定槽24。
27.固定槽24可拆卸连接有一个双边激光测距仪33,双边激光测距仪33包括一个机身34、一块设置于机身34一侧的第一显示屏35、三个设置于第一显示屏35一侧的第一操作按钮36、两个分别设置于机身34上下两端的激光二极管37,平衡斗2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与通孔23连通且穿过支撑托13下端的自动垂直装置3、自动垂直装置3包括一根与通孔23连通的铅垂管31、一个设置于铅垂管31下端且与之连通的重力球32。
28.固定槽24的底部设置有一块通电片28,双边激光测距仪33的下端于对应激光二极管37的两侧均设置有一块与通电片28配合电连的接电片38,每一接电片38均与双边激光测距仪33电连,固定支托1的上端于支撑托13的一侧设置有一块控制面板16,控制面板16包括一块第二显示屏17、一个设置于第二显示屏17一侧的第二操作按钮18,固定支托1内于控制面板16后设置有一个控制器2、一个信息处理模块21,固定支托1的上端于支撑托13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一块蓄电池15,蓄电池15、通电片28、控制面板16及信息处理模块21均与控制器2电连。
29.每一伸缩杆11的底部均转动连接有一个万向轮12,平衡斗22的上端于固定槽24的一侧安装有一块水平尺39,固定槽24于每一槽口内壁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一个用于固定双边激光测距仪33的固定夹25,固定夹25包括一根一端连接于固定槽24内壁的复位弹簧26、一块设置于对应复位弹簧26另一端的弧形片27,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夹25为一固定组。
30.使用方式:使用时,先将本装置拿到检测现场,拉开伸缩杆11,将固定支托1固定,将平衡斗22放置在支撑托13上,平衡斗22的外壁与滚珠14接触,将自动垂直装置3安装在平衡斗22的下端,铅垂管31穿过支撑托13的下端与平衡斗22下端的通孔23连通,平衡斗22在重力球32的作用下让通孔23始终垂直于地面,通过平衡斗22上的水平尺39可以直观的看到平衡斗22的平衡状态,将双边激光测距仪33安装在固定槽24上,双边激光激光测距仪下端的接电片38与通电片28接触,固定槽24相对位置的固定夹25则能固定双边激光测距仪33,弧形片27与双边激光测距仪33机身34的两侧接触,通过复位弹簧26的回弹作用固定。
31.通过万向轮12将本装置移动到需要测量的位置,按压控制面板16上的第二操作按钮18,通过控制器2控制双边激光测距仪33开始测量,双边激光测距仪33两端的激光二极管37均发射出激光,上端的激光照射到楼顶面,下端的激光通过铅垂管31照射到地面,两端的测量数据通过信息处理模块21整合计算出楼房的净高,测出的数值会在第一显示屏35及第二显示屏17上同步显示,测量时,控制器2发送和接收的指令信息均通过通电片28与接电片38之间传输。
32.测量不同位置的净高时,即使地面不平,通过自动垂直装置3,都能自动调整平衡斗22的位置,通过滚珠14的转动能快速调整平衡斗22的平衡,使之处于与地面垂直的状态,本装置不仅能测量楼层的净高,还能测量楼房的长宽,将双边激光测距仪33水平放置在平
衡斗22上,通过第一操作按钮36控制双边激光测距仪33工作,测量的数据将会在第一显示屏35上显示,方便快捷,而且双边激光测距仪33可以单边测距。
33.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