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VHP灭菌系统和蜂巢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03:41: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vhp灭菌系统和蜂巢培养箱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hp灭菌系统和蜂巢培养箱。


背景技术:

2.目前生物制药行业所用的传统二氧化碳培养箱只能满足单个个体的使用,无法实现量产化。如果同时培养多个个体,样本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且传统二氧化碳培养箱不密闭,容易受背景环境的影响对样本产生污染。同时培养箱只能单独供气供电,不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化的培养。不能对样本的批次进行管控容易产生混淆,不能同时对在位的其他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同时或单独灭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vhp灭菌系统,解决了培养箱在蜂巢内无法实现vhp灭菌及排残的问题,无需使用隔离器就能够保证腔体内部无菌性能要求。
4.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蜂巢培养箱vhp(汽化过氧化氢)灭菌系统,包括:手动球阀、第一过滤调节阀、第二过滤调节阀、第一电磁阀、第一流量调节阀、喷射喷嘴、蠕动泵、过氧化氢储液桶、蒸发盘、电动三通球阀、第二电磁阀、第二流量调节阀、第三电磁阀、催化分解过滤器和真空泵;
5.所述手动球阀的输入端连接压缩空气管路,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过滤调节阀和第二过滤调节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过滤调节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喷射喷嘴的输入端和所述蠕动泵的输出端,所述蠕动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过氧化氢储液桶;所述喷射喷嘴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蒸发盘,所述蒸发盘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动三通球阀的第一输入端;
6.所述第二过滤调节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动三通球阀的第二输入端;
7.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催化分解过滤器的输入端,所述催化分解过滤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真空泵的输入端,所述真空泵的输出端连接外排管道;
8.所述电动三通球阀的输出端与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入管道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入端与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出管道连接。
9.优选的,还包括第四电磁阀和第五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入管道上,所述第五电磁阀设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出管道上。
10.优选的,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系统为二氧化碳培养箱,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与所述电动三通球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电磁阀与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入端连接。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如图1-2所示,一种vhp灭菌系统,包括手动球阀66、第一过滤调节阀70、第二过滤调节阀65、第一电磁阀69、第四电磁阀77、第五电磁阀78、第一流量调节阀68、喷射喷嘴72、蠕动泵71、过氧化氢储液桶75、蒸发盘73、电动三通球阀67、第二电磁阀64、第二流量调节阀63、第三电磁阀60、催化分解过滤器61和真空泵62。手动球阀66的输入端连接压缩空气管路,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过滤调节阀70和第二过滤调节阀65的输入端,第一过滤调节阀7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磁阀69的输入端,第一电磁阀69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流量调节阀68的输入端,第一流量调节阀68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喷射喷嘴72的输入端和蠕动泵71的输出端,蠕动泵71的输入端连接过氧化氢储液桶75;喷射喷嘴72的输出端连接蒸发盘73,蒸发盘73的输出端连接电动三通球阀67的第一输入端。过氧化氢储液桶75放置在称重装置76上。第二过滤调节阀65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磁阀64的输入端,第二电磁阀6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流量调节阀63的输入端,第二流量调节阀63的输出端连接电动三通球阀67的第二输入端。
28.其中,蒸发盘73通过加热棒74进行加热,所述加热棒74安装于所述蒸发盘73侧面开设的加热棒安装孔中,具体数量根据实际加热需要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盘73的侧面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加热棒安装孔,每个加热棒安装孔对本应安装有一个加热棒74,所述蒸发盘73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0,所述温度传感器10用于监测所述蒸发盘73的温度。请继续参考图1,第三电磁阀60的输出端连接催化分解过滤器61的输入端,所述催化分解过滤器61的输出端连接真空泵62的输入端,所述真空泵62的输出端连接外排管道。所述电动三通球阀67的输出端与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入管道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60的输入端与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出管道连接。
29.第四电磁阀77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入管道上,所述第五电磁阀78设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系统的输出管道上。
30.一种情况,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培养系统为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四电磁阀77与所述电动三通球阀6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电磁阀78与所述第三电磁阀60的输入端连接。
31.另一种情况,如图3所示,二氧化碳培养系统为蜂巢培养箱,所述蜂巢培养箱包括若干个二氧化碳培养箱;所述第四电磁阀77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入端一一对应设置,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入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四电磁阀77与所述电动三通球阀6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磁阀78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设置,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五电磁阀78与所述第三电磁阀60的输入端连接。
32.手动球阀66接入无菌干燥的压缩空气。灭菌时,压缩空气通过手动球阀66经过第一过滤调压阀70、打开两位第一电磁阀69、第一流量调节阀68,将蠕动泵71从过氧化氢储液桶75里泵出的过氧化氢经过喷射喷嘴72喷入到由加热棒74加热后的蒸发盘73内实现闪蒸,通过电动三通球阀67与第四电磁阀77充入到培养箱中,灭菌结束后开始排残时,关闭第一电磁阀69,打开第二电磁阀64,压缩空气经过第二过滤调压阀65与第二电磁阀64、第二流量
调节阀63、电动三通球阀67进入培养箱辅助排残。
33.其中,所述过氧化氢储液桶75的容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氧化氢储液桶75的规格为5l。
34.启动真空泵62打开第三电磁阀60,通过催化分解过滤器61变成水和氧气后从外排管道排到室外,解决了培养箱在蜂巢内无法实现vhp灭菌及排残的问题,传统二氧化碳培养箱不密闭,容易与背景环境相通形成交叉污染,且一般培养箱只具有可清洁、可消毒的功能,其中少量培养箱具备灭菌功能,但多为90
°
湿热灭菌或120
°
干热灭菌,且存在灭菌不彻底、验证困难等问题,无法实现vhp灭菌。无法大规模量产化样本,无法与蜂巢培养系统结合集中供电、供气,批次之间无记录易产生混淆等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vhp灭菌系统能够连接1个、2个或多个二氧化碳培养箱,通过第四电磁阀77与第五电磁阀78可以实现对在位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同时或单独灭菌。经验证,本实施例提供的vhp灭菌系统能够同时连接15个二氧化碳培养箱,让这15个二氧化碳培养箱同时或单独实现vhp灭菌。
35.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3,所述vhp灭菌系统还包括一称重装置76,过氧化氢储液桶75放置在称重装置76上,所述称重装置76用于监测过氧化氢的重量或用量。称重装置76可以是电子秤、重量传感器或其他能够称重的仪器。
36.本实施例中,所述称重装置76包括显示单元和报警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过氧化氢储液桶75的重量和/或过氧化氢的用量信息,所述报警单元用于根据重量或用量的预设值进行提醒,当所述过氧化氢储液桶75的重量低于预设值时或所述过氧化氢的用量信息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报警单元向外发出报警消息,以便操作者进行相应操作。
37.工作原理:手动球阀66接入无菌干燥的空气,灭菌时,压缩空气通过手动球阀66经过第一过滤调压阀70、打开两位第一电磁阀69、第一流量调节阀68,将蠕动泵71从过氧化氢储液桶75里泵出的过氧化氢经过喷射喷嘴72喷入到由加热棒74加热后的蒸发盘73内实现闪蒸,通过电动三通球阀67与第四电磁阀77充入到培养箱中,灭菌结束后开始排残时,关闭第一电磁阀69,打开第二电磁阀64,压缩空气经过第二过滤调压阀65与第二电磁阀64、第二流量调节阀63、电动三通球阀67进入培养箱辅助排残,同时启动真空泵62打开第三电磁阀60与第五电磁阀78,通过催化分解过滤器61变成水和氧气后从外排管道排到室外。
38.本实用新型的蜂巢培养箱,包括:若干个二氧化碳培养箱以及所述的vhp灭菌系统;所述若干个二氧化碳培养箱有序排列,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入端均通过对应的第四电磁阀77与所述vhp灭菌系统的电动三通球阀67的输出端连接,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输出端均通过对应的第五电磁阀78与所述vhp灭菌系统的第三电磁阀60的输入端连接。
39.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