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8-12 23:21: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电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2.无线电是指在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而无线电监测采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对无线电台站发射的基本参数,如频率、带宽、调制等指标系统地进行测量,对声音信号进行监听,对发射标识识别确定。
3.现有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许多缺陷,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放置,在野外一些环境恶劣的场所(地面潮湿、崎岖)难以摆放,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旨在解决现有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在野外场所不易摆放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包括:
6.箱体,具有容置腔;
7.支撑杆,至少设有四个且高度可调,各所述支撑杆均布在所述箱体的底部,且均与所述箱体铰接;以及
8.卡接杆,至少设有四个,各所述卡接杆与各所述支撑杆一一对应设置,且均与所述箱体铰接,用于在各所述支撑杆翻转至竖直方向后,与各所述支撑杆卡接,以对各所述支撑杆的翻转位置进行固定;
9.监测单元,固设在所述容置腔中,用于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显示。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杆包括支腿以及连接杆;
11.所述支腿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底部铰接,所述支腿的另一端具有盲孔结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盲孔结构后与所述支腿一体连接;
12.其中,在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供所述支腿铰接的第一铰接端,所述支腿在与所述卡接杆临近的一侧设有卡接柱。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盲孔结构为螺纹盲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具有与所述螺纹盲孔螺纹连接的外螺纹结构。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箱体的底部四端均开设有收纳槽,各所述收纳槽与各所述支撑杆、各所述卡接杆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收纳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卡接杆。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接杆具有第一卡接豁口,用于在所述支撑杆翻转至竖直方向后,与所述卡接柱卡接;
16.其中,在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供所述卡接杆铰接的第二铰接端。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卡接杆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接豁口间隔设置的第二卡接豁口,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卡接杆收纳在所述收纳槽时,所述卡接柱位于所述第二
卡接豁口。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箱体为长方体外形结构,所述箱体的右侧壁上设有以接收信号的天线以及若干用于散热的散热孔,所述箱体的左侧壁上设有控制开关和外联端子。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箱体的底部四周均布有与箱体铰接的支撑杆和卡接杆,在支撑杆翻转至竖直方向后,卡接杆与支撑杆卡接以对支撑杆进行固定,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野外环境,解决了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不易在野外场所摆放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的左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去除支撑杆的后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收纳后的上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打开后的示意图;
25.图6为图2中卡接杆的主视图。
26.图中:100、箱体;110、显示面板;120、散热孔;130、天线;140、开关;150、外联端子;160、把手;200、支撑杆;210、支腿;220、连接杆;300、卡接杆;310、第一卡接豁口;320、第二卡接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请参见图1至图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的实施例进行说
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用以在野外场所对无线电信号监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包括箱体100、支撑杆200、卡接杆300以及监测单元。
32.箱体100具有容置腔。支撑杆200至少设有四个且高度可调节,各支撑杆200均布在箱体100的底部,且均与箱体100铰接。
33.卡接杆300至少设有四个,各卡接杆300与各支撑杆200一一对应设置,且均与箱体100铰接,用于在各支撑杆200翻转至竖直方向后,与各支撑杆200卡接,以对各支撑杆200的翻转位置进行固定。
34.监测单元,固设在容置腔中,用于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显示。监测单元包含有数据处理模块和中央处理模块。
35.在野外环境中,地面情况比较复杂,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将支撑杆200翻转至与箱体100底面垂直的位置,卡接杆300与支撑杆200卡接,这时箱体100、支撑杆200和卡接杆300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三角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将箱体100固定,支撑杆200的高度可调,调节四个支撑杆200的高度以适应凹凸不平的路面状况。也可将支撑杆200插入潮湿的地面之下,支撑箱体100。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箱体的底部四周均布有与箱体铰接的支撑杆和卡接杆,在支撑杆翻转至竖直方向后,卡接杆与支撑杆卡接以对支撑杆进行固定,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野外环境,解决了便携式无线电监测设备不易在野外场所摆放的问题。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及图2,支撑杆200包括支腿210和连接杆220,支腿210的一端与箱体100的底部铰接,支腿210的另一端具有盲孔结构,连接杆220的一端插入至盲孔结构后与支腿210一体连接。其中,在箱体100的底部设有供支腿210铰接的第一铰接端,具体地,第一铰接端可以为第一固定轴结构。支腿210在与卡接杆300临近的一侧设有卡接柱。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盲孔结构为螺纹盲孔,连接杆220的一端具有与螺纹盲孔螺纹连接的外螺纹结构。通过改变旋入螺纹盲孔内的连接杆220的深度改变支撑杆200的长度。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箱体100的底部四端均开设有收纳槽,各收纳槽与各支撑杆200、各卡接杆300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收纳支撑杆200和卡接杆300。在收纳支撑杆200和卡接杆300之前,将连接杆220从支腿210上取下来,再从支腿210上取下卡接杆300,卡接杆300放置在收纳槽内,再将支腿210放置在收纳槽中,同理,在支撑箱体100时,先取出支腿210,再将卡接杆300与支腿210卡接固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续接连接杆220。
4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及图6,卡接杆300具有第一卡接豁口310,用于在支撑杆200翻转至竖直方向后与卡接柱卡接。其中,在箱体100的底部设有供卡接杆300铰接的第二铰接端。具体地,第二铰接端可以是第二固定轴。
41.在箱体100、支撑杆200与卡接杆300形成的三角形中,第一铰接端与第二铰接端构成了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第一铰接端到支撑柱的距离构成了三角形的另一直角边,第一卡接豁口310到第二铰接端的距离构成的三角形的斜边。第一铰接端与第二铰接端分别位于收纳槽的两侧壁上。
4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及图6,卡接杆300还具有与第一卡接豁口310间
隔设置的第二卡接豁口320,在支撑杆200与卡接杆300收纳在收纳槽中时,卡接柱位于第二卡接豁口320中,这样能保证,箱体100的底面是一个相对平整的面,将箱体100放置在平整的地面或者桌面上,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情况。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2及图5,箱体100为长方体外形结构,箱体100的右侧壁上设有以接收信号的天线130以及若干用于散热的散热孔120,箱体100的左侧壁上设有开关140和外联端子150,箱体100的正面设有把手160。
4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及图5,箱体100的上端一侧铰接有上盖,上盖内镶嵌有显示面板110。上盖的外壁会对显示面板110起到保护作用。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