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5:2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2.头戴设备是一种能够带设在人体头部的电子设备,如vr(虚拟现实)设备、ar(增强现实)设备等。
3.为了产品的佩戴舒适,头戴设备越来越趋向小型轻质化设计,但小型轻质化设计会限制整个产品的尺寸和空间,影响到产品其他功能的提升。例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头戴设备的音频外放功能对于整个设备的体验尤为重要,而产品的小型轻质化设计会使得用于音频外放的扬声器体积减小,影响了音质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戴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至少一个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头戴设备,包括:
6.头显和支撑带,所述支撑带连接在所述头显上,所述支撑带用于将所述头显固定在人体的头部;
7.扬声器模组,所述扬声器模组具有出声孔,所述扬声器模组设置于所述支撑带上,并使所述出声孔朝向人耳,所述扬声器模组的形状与所述支撑带的形状相匹配。
8.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还具有后声腔,所述支撑带具有空腔部,所述后声腔与所述空腔部连通。
9.可选地,所述支撑带的一端为硬绑带,另一端为软绑带,所述硬绑带与所述头显连接,所述软绑带能够贴合于人体的头部;所述空腔部设置在所述硬绑带上,所述扬声器模组设置在所述硬绑带上。
10.可选地,所述硬绑带的内侧面为弧面,所述扬声器模组贴合于所述弧面设置。
11.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嵌设于所述硬绑带中,所述出声孔露出于所述硬绑带。
12.可选地,所述硬绑带上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扬声器模组嵌设在所述凹槽结构中。
13.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还具有后声腔,所述头显具有腔体,所述后声腔与所述腔体连通。
14.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包括壳体和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壳体上。
15.可选地,所述壳体上靠近于人耳的一端为弧形结构,所述出声孔沿所述弧形结构延伸。
16.可选地,所述扬声器单体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扬声器单体并排设置且相互电连接。
17.可选地,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出声通道,两个所述扬声器单体设置在所述出声通道的一端,所述出声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声孔连通,两个所述扬声器单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所述出声通道传递至所述出声孔。
1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头戴设备的支撑带上设置扬声器模组,并使所述扬声器模组的出声孔朝向人耳,在不增加头戴设备整体尺寸的基础上,使得人耳听到的扬声器的音质和响度得到提升。
19.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20.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头戴设备佩戴于头部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头戴设备佩戴于头部时扬声器模组的出声孔与人耳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的扬声器模组与头显连接的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的扬声器模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技术的扬声器模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头显;2、支撑带;21、硬绑带;22、软绑带;3、扬声器模组;31、出声孔;32、后声腔;33、壳体;34、扬声器单体;35、出声通道;36、连接孔;4、人耳。
具体实施方式
28.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9.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0.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1.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3.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头戴设备,包括头显1、支撑带2和扬声器模组3,所述支撑带2连接在所述头显1上,所述支撑带2用于将所述头显1固定在人体的头部;所述扬声器模组3具有出声孔31,所述扬声器模组3设置于所述支撑带2上,并使所述出声孔31朝向人耳4,所述扬声器模组3的形状与所述支撑带2的形状相匹配。
34.在本实施例中,头戴设备包括头显1和支撑带2,头显1即是头戴式显示设备的简称,通过各种头戴式显示设备,用不同方法向眼睛发送光学信号,可以实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不同效果。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头显1的越来越小型化的需
求,扬声器模组3的音质和响度均受到限制。本技术通过将扬声器模组3设置在支撑带2上,并且出声孔31朝向人耳4的方向,如图1至图2所示,拉近了扬声器模组3和人耳4的距离,提升了扬声器的响度和音质,进一步提升沉浸感,提高了整个头显1设备的体验。
3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3的形状与支撑带2的形状相匹配,即在设备扬声器模组3的外部形状时,可以根据支撑带2的形状来配合设计,如图1所示,当支撑带2为长条形时,扬声器模组3便可以相应地设计为图2中的长条形,贴合在支撑带2的内侧,使得在提升扬声器模组3的响度和音质的同时,头戴设备的体积不会明显增大。
36.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3还具有后声腔32,所述支撑带2具有空腔部,所述后声腔32与所述空腔部连通。
37.具体地,扬声器模组3的后声腔32的体积大小决定了其内部电声器件的谐振频率,对于扬声器模组3的声学性能和音质效果有重要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带2具有空腔部,将扬声器模组3的后声腔32与空腔部连通,一方面能够增大扬声器后声腔32的体积,提升低频响应,另一方面又不会增加头戴设备的整体体积。
38.可选地,所述支撑带2的一端为硬绑带21,另一端为软绑带22,所述硬绑带21与所述头显1连接,所述软绑带22能够贴合于人体的头部;所述空腔部设置在所述硬绑带21上,所述扬声器模组3设置在所述硬绑带21上。
39.具体地,支撑带2用于将头显1固定在人体的头部,如果支撑带2过硬,会降低舒适感,如果过软,在头显1体积较大或者重量较重时,会难以支撑头显1。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带2靠近于头显1一端设置为硬绑带21,可以对头显1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另外,硬绑带21对于扬声器模组3也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且易于设计用于与后声腔32连通的空腔部。如图1所示,支撑带2上远离于头显1的一端设置为软绑带22,即提高了佩戴的舒适感,又能够使用者的头部数据进行调节。其中,硬绑带21可以采用硬质塑料等材料制成,或者与头显1的外壳设置为同一种材料,以降低成本。软绑带22可以采用便于弯曲的材料制成,以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求对支撑带2进行调节、紧固等,便于贴合在人体的头部。本技术对于硬绑带21或者软绑带22的材质具体不做限制。
40.可选地,所述硬绑带21的内侧面为弧面,所述扬声器模组3贴合于所述弧面设置。
41.具体地,当扬声器模组3设置在硬绑带21上时,硬绑带21的内侧(即靠近人体的一侧)可以设置为弧面形状,扬声器模组3与其形状相匹配,即扬声器模组3的外壳也可以设计为与弧面形状相匹配的弧面,贴合在其内侧。这种设计方式一方面可以使人体的头部碰到硬绑带21时比较舒适,扬声器模组3与硬绑带的整体性也更强,使外观更加美观。
42.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3嵌设于所述硬绑带21中,所述出声孔31露出于所述硬绑带21。可选地,所述硬绑带21上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扬声器模组3嵌设在所述凹槽结构中。将扬声器模组3嵌设入凹槽结构中,以减小头戴设备的整体体积。
4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模组嵌设在所述硬绑带21中,可以全部嵌设,也可以部分嵌设,具体根据硬绑带21的结构和扬声器模组3的具体结构来选择。将出声孔31露出于硬绑带21,即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将扬声器模组3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中时,可以将出声孔31凸出于扬声器模组3设置,或者将扬声器的出声孔31部位设置在硬绑带21的外部,露出于凹槽等结构即可。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硬绑带21中挖设空腔结构,并在靠近人耳的方向开设一个通孔,将扬声器模组3全部嵌设在空腔结构中,出声孔31从开设的通孔
将声音传递给人耳。
44.硬绑带21靠近于头显1,将扬声器模组3设置于硬绑带21上可以使扬声器模组3与人体的头部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扬声器模组3刮蹭到人体的头部,既影响佩戴体验,又影响扬声器的发声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3与硬绑带21可以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在扬声器发声损坏时,便于维修,降低了维修成本。其中,扬声器模组3与硬绑带21可以通过螺丝等紧固件进行装配,也可以通过结构形状形成配合关系,其具体形式本技术不做限制。
45.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3还具有后声腔32,所述头显1具有腔体,所述后声腔32与所述腔体连通。
46.具体地,如图3所示,扬声器模组3的后声腔32还可以与头显1的腔体连通,头显1是整个头戴设备的主体结构,其腔体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大整个后声腔32的空间,提升低频响应,进一步提升扬声器模组3的音质。其中,头显1内部的不设置有电气元件的部分空间可以作为所述腔体,无需专门在头显1内部额外留设腔体,避免增加头显1的体积。如图3所示,为一种扬声器模组3与头显1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在扬声器模组3上具有后声腔32的位置设置连接孔36,通过连接孔36与头显1直接接通,将整个头显1内部作为后声腔32的一部分,增大了后声腔32的体积,提升了发声效果。其中,后声腔32的连接孔36附近还可以设计泄声孔,用于平衡后声腔与外部环境的压强。
47.可选地,所述扬声器模组3包括壳体33和扬声器单体34,所述扬声器单体34设置于所述壳体33中,所述出声孔31位于所述壳体33上。
48.具体地,如图5所示,扬声器模组3包括壳体33和扬声器单体34。扬声器单体34位于壳体33中,一方面壳体33对扬声器单体3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壳体33可以将扬声器单体34的各个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便于将扬声器模组3整体与支撑带2的拆卸。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当扬声器模组3嵌设于硬绑带21上时,便于扬声器模组3的整体结构与硬绑带21的配合。另外,扬声器的模组需要与支撑带2的形状相匹配,壳体33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特殊化结构设计,以便实现与支撑带2的各种连接形式。例如在上述具有硬绑带21的实施例中,既可以配合硬绑带21的外部形状,与其套设在一起,也可以嵌设在硬绑带21中,与硬绑带21上用于嵌设壳体33的结构形状相匹配。
49.可选地,所述壳体33上靠近于人耳4的一端为弧形结构,所述出声孔31沿所述弧形结构延伸。
50.具体地,如图4至图5所示,扬声器模组3的壳体33的一端为弧形结构,出声孔31沿弧形结构延伸,形成弧形的出声孔31。出声孔31朝向人耳4,弧形的出声孔31能够使扬声器模组3实现指向性的发声效果,通过人耳4耳廓聚声,提升直达声的量感,使人耳4听到的声音效果更佳理想。如图2所示,箭头的指向即扬声器模组3的声音通过出声孔31的传播路线。在本实施例中,出声孔31可以只沿弧形结构的一侧延伸,如图3至图5所示,出声孔31的位置处于弧形结构的下半段。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使得声音传播方向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避免声音的散失,进一步提升扬声器模组3声音的响度,提升用户对声音的沉浸感。
51.可选地,所述扬声器单体34具有两个,两个所述扬声器单体34并排设置且相互电连接。
52.具体地,如图5所示,扬声器单体34设置有两个,两个扬声器单体34可以根据实际
需求进行并联或串联,进一步提升扬声器模组3的声音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模组3设置于支撑带2上,支撑带2一般为带状结构,与其相匹配的,扬声器模组3的外部形状也设置为条状。而扬声器单体34位于扬声器模组3的内部,即壳体33的内部,便可以与扬声器模组3的外形即壳体33的形状相匹配,设置为长窄形或跑道形。这种结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壳体33内部的布置空间,还能够使整个模组的后声腔32增大。
53.可选地,所述壳体33内部还设置有出声通道35,两个所述扬声器单体设置在所述出声通道35的一端,所述出声通道35的另一端与所述出声孔31连通,两个所述扬声器单体34发出的声音通过所述出声通道35传递至所述出声孔31。
54.具体地,如图5所示,两个扬声器单体34均需要有出声结构将其发出的声音引导至出声孔31进行发声,通过出声通道35便可以实现两个器件的共同发声功能,进一步节省了壳体33内部的布置空间,增加了扬声器模组3整体发声的声音汇聚性。发声通道与出声孔31连接,将两个发生器单体的声音引导至扬声器模组3外部,指向人耳4方向,实现提升声音品质和响度的效果。
55.可选地,所述扬声器单体34设置在所述壳体33内的靠近于人耳4的一端,所述壳体33内远离于人耳4的一端为所述扬声器模组3的后声腔32。参考图2和图5,扬声器模组3的出声孔31朝向人耳4,扬声器单体34则需要设置在靠近于人耳4的一端,相应地,后声腔32则需要设置在远离于人耳4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远离于人耳4的一端即靠近头显1的一端,在将后声腔32与头显1连通时,便于布置装配。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果将扬声器模组3的后声腔32与支撑带2或者头显1连通,可以在连接处设置密封圈等密封件,避免扬声器模组3漏音,影响发声效果。
56.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57.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