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9:10: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通常设有壳体、切换座和按压驱动机构,壳体一般具有切换腔、进水口和至少两个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与切换腔相连通,按压驱动机构采用常见的圆珠笔式的按压切换结构等,每按压一次按压驱动机构均能够带动切换座转动预定角度,从而使得出水孔切换地与各个出水口相对应连通实现水流切换功能。然而,现有的切换座被驱动时往往需要克服水压的反作用力,从而导致驱动力值较大,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能够有效减轻按压力值,改善使用体验,并且结构简单、紧凑。
4.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包括:
6.壳体,具有切换腔、进水口和至少两个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切换腔相连通;
7.切换座,为中空的旋转体,所述切换座能转动地设于所述切换腔内,所述切换座的周壁上设有第一通流孔和第二通流孔,在所述切换座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通流孔和第二通流孔二者之一形成所述切换座的进水孔以与所述进水口位置相对应,二者之另一形成所述切换座的出水孔以与所述出水口位置相对应,所述进水口的水流经由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切换腔内并通过所述出水孔流至所述出水口;
8.按压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按压驱动机构按压一次带动所述切换座转动预定角度,从而使得所述出水孔切换地与各个所述出水口相对应连通。
9.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座绕所述切换腔的轴线转动,所述按压驱动机构沿所述切换腔的轴向往复运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沿所述切换腔的径向方向开设。
10.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座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切换腔相连通。
11.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通流孔和第二通流孔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通流孔和所述第二通流孔二者之一与所述进水口位置相对应时,所述第一通流孔和所述第二通流孔二者之另一与所述出水口位置相对应。
12.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切换腔、进水口和至少两个出水口设于所述主体上,所述主体的顶壁设有所述切换腔的敞口,所述盖体密封盖接所述切换腔的敞口,所述盖体上设有供所述按压驱动机构的驱动部伸出所述切换腔的通孔。
13.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驱动机构包括切换轴、复位轴、复位弹性件和导向轴,所述盖体设有沿所述切换腔的轴向向内延伸的轴套,所述切换座轴向上靠近所述切换腔的敞口的一端形成开口,远离所述切换腔的敞口的一端设有底壁,所述切换座的底壁上设有过水孔,所述切换座的底壁的中部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周缘向内轴向延伸有一切换套,所述轴套通过所述切换座的开口套设在所述切换座内,并且所述切换套伸入所述轴套内,所述切换轴位于所述切换腔内的部分和所述复位轴位于所述轴套和所述切换座的底壁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切换轴、复位轴、导向轴、轴套和切换座共轴,所述切换轴和复位轴沿所述导向轴轴向滑动,所述切换轴和复位轴轴向抵接配合,所述复位弹性件用于对所述切换轴和复位轴提供轴向复位力。
14.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轴套的内壁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复位斜面,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块之间形成第一滑槽;
15.所述切换轴位于所述切换腔的一端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二凸块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切换斜面;
16.所述复位轴的外周壁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凸块的顶面形成有第二复位斜面,所述第三凸块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切换斜面;
17.所述切换套的内周壁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四凸块,所述第四凸块的顶面形成有第三切换斜面,相邻的两个所述第四凸块之间形成第二滑槽,所述第三凸块能滑入所述第二滑槽中,所述切换套的顶端端面形成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四切换斜面;
18.驱动所述切换轴时,所述复位轴上的第二切换斜面与所述切换套的第三切换斜面相配合以驱动所述切换座转动第一角度后,所述复位轴上的第三凸块滑入所述第二滑槽中,并且使得所述切换轴上的第一切换斜面与所述第四切换斜面相对应,进而继续驱动所述切换轴时,所述切换轴上的第一切换斜面与所述第四切换斜面相配合以继续驱动所述切换座往同一方向转动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之和为所述预定角度;撤去施加在所述切换轴的驱动力后,所述切换轴和所述复位轴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使得所述切换轴的第二凸块滑入所述第一滑槽,所述复位轴的第三凸块滑出所述第二滑槽,所述复位轴的第二复位斜面与所述轴套的第一复位斜面相抵接配合,从而使得所述复位轴转动复位至所述复位轴的第二切换斜面与所述切换套的第三切换斜面相对应的位置;
19.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的数量相同。
20.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轴的底端限位于所述主体,顶端经由所述通孔伸出所述盖体,所述切换轴和所述复位轴套装在所述导向轴之外,所述复位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容置在所述复位轴的内腔中并套在所述导向轴之外,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复位轴,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导向轴的底端。
21.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设于1个,出水口设有3个,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各设置6个。
22.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座的外壁上围绕所述出水孔设有密封件,或者,所述切换腔的内周壁围绕各个所述出水口设有密封件;通过所述密封件使得所述出
水孔与所述出水口密封接通。
23.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在所述切换腔的周向上的尺寸与至少两个的所述出水口在所述切换腔的周向上的尺寸相同。
24.在一可选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或独立成型。
25.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26.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切换座设计为中空的旋转体结构,切换座能转动地设于切换腔内,切换座的周壁上设有第一通流孔和第二通流孔,在切换座转动过程中,第一通流孔和第二通流孔二者之一形成切换座的进水孔以与壳体的进水口位置相对应,二者之另一形成切换座的出水孔以与壳体的出水口位置相对应,进水口的水流经由进水孔进入切换腔内并通过出水孔流至出水口,也即,切换座整体位于切换腔内,并且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各个方向的水压相平衡,无需克服水压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有效减轻按压力值,改善使用体验,并且结构简单、紧凑。
附图说明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的立体组装结构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的剖视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的立体结构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盖体的立体结构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切换座的立体结构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件的立体结构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切换轴的立体结构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切换轴、复位轴和切换座的配合示意图。
37.图中附图标记分别是:
38.10-壳体;11-主体;12-盖体;121-轴套;1211-第一凸块;12111-第一复位斜面;1212-第一滑槽;13-切换腔;14-进水口;15-出水口;
39.20-切换座;21-第一通流孔;22-第二通流孔;23-开口;24-底壁;241-过水孔;242-中心孔;25-切换套;251-第四凸块;2511-第三切换斜面;252-第二滑槽;253-第四切换斜面;
40.30-按压驱动机构;31-切换轴;311-第二凸块;3111-第一切换斜面;32-复位轴;321-第三凸块;3211-第二复位斜面;3212-第二切换斜面;33-复位弹性件;34-导向轴;
41.40-密封件;
42.5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4.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45.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46.请查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按压式节水水路切换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0、切换座20和按压驱动机构30。
47.其中,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壳体10具有切换腔13、进水口14和至少两个出水口15,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与切换腔13相连通;
48.其中,参见图2、图3和图6,切换座20为中空的旋转体,切换座20能转动地设于切换腔13内,切换座20的周壁上设有第一通流孔21和第二通流孔22,在切换座20转动过程中,第一通流孔21和第二通流孔22二者之一形成切换座20的进水孔以与进水口14位置相对应,二者之另一形成切换座20的出水孔以与出水口15位置相对应,进水口14的水流经由进水孔进入切换腔13内并通过出水孔流至出水口15;
49.其中,参见图2、图3、和图9,按压驱动机构30设于壳体10上,按压驱动机构30按压一次带动切换座20转动预定角度,从而使得出水孔切换地与各个出水口15相对应连通。
50.本实施例中,切换座20绕切换腔13的轴线转动,按压驱动机构30沿切换腔13的轴向往复运动,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沿切换腔13的径向方向开设。这样设计结构简单,紧凑。
51.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切换座20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切换腔13相连通,具体的,切换座20的顶端形成开口23,底壁24设有过水孔241,切换座20的顶端通过开口23与切换腔13相连通,底端通过过水孔241与切换腔13相连通。
52.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相对布置,第一通流孔21和第二通流孔22相对布置,第一通流孔21和第二通流孔22二者之一与进水口14位置相对应时,第一通流孔21和第二通流孔22二者之另一与出水口15位置相对应。这样设计切换过程十分巧妙。
53.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壳体10包括主体11和盖体12,切换腔13、进水口14和至少两个出水口15设于主体11上,主体11的顶壁设有切换腔13的敞口,盖体12密封盖接切换腔13的敞口,盖体12上设有供按压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伸出切换腔13的通孔。驱动机构30的驱动部具体是下文所述的切换轴31。
54.本实施例中,按压驱动机构30包括切换轴31、复位轴32、复位弹性件33和导向轴34。盖体12设有沿切换腔13的轴向向内延伸的轴套121。切换座20轴向上靠近切换腔13的敞口的一端形成开口23,远离切换腔13的敞口的一端设有底壁24,切换座20的底壁24上设有
过水孔241,切换座20的底壁24的中部设有中心孔242。中心孔242的周缘向内轴向延伸有一切换套25,轴套121通过切换座20的开口23套设在切换座20内,并且切换套25伸入轴套121内。切换轴31位于切换腔13内的部分和复位轴32位于轴套121和切换座20的底壁24围成的空间内。切换轴31、复位轴32、导向轴34、轴套121和切换座20共轴,切换轴31和复位轴32沿导向轴34轴向滑动,切换轴31和复位轴32轴向抵接配合。复位弹性件33用于对切换轴31和复位轴32提供轴向复位力。
55.本实施例中,轴套121的内壁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一凸块1211,第一凸块1211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复位斜面12111,相邻的两个第一凸块1211之间形成第一滑槽1212。
56.参见图3、图8和图9,切换轴31位于切换腔13的一端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二凸块311,第二凸块311位于第一滑槽1212内滑动,第二凸块311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切换斜面3111。
57.参见图3和图9,复位轴32的外周壁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三凸块321,第三凸块321的顶面形成有第二复位斜面3211,第三凸块321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切换斜面3212。
58.参见图6和图9,切换套25的内周壁设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四凸块251,第四凸块251的顶面形成有第三切换斜面2511,相邻的两个第四凸块251之间形成第二滑槽252,第三凸块321能滑入第二滑槽252中,切换套25的顶端端面形成有若干个等距离间隔布置的第四切换斜面253。
59.驱动切换轴31时,复位轴32上的第二切换斜面3212与切换套25的第三切换斜面2511相配合以驱动切换座20转动第一角度后,复位轴32上的第三凸块321滑入第二滑槽252中,并且使得切换轴31上的第一切换斜面3111与第四切换斜面253相对应,进而继续驱动切换轴31时,切换轴31上的第一切换斜面3111与第四切换斜面253相配合以继续驱动切换座20往同一方向转动第二角度,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和为预定角度;撤去施加在切换轴31的驱动力后,切换轴31和复位轴32在复位弹性件33的作用下复位,使得切换轴31的第二凸块311滑入第一滑槽1212,复位轴32的第三凸块321滑出第二滑槽252,复位轴32的第二复位斜面3211与轴套121的第一复位斜面12111相抵接配合,从而使得复位轴32转动复位至复位轴32的第二切换斜面3212与切换套25的第三切换斜面2511相对应的位置;
60.第一凸块1211、第二凸块311、第三凸块321和第四凸块251的数量相同。
61.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导向轴34的底端限位于主体11,顶端经由通孔伸出盖体12,切换轴31和复位轴32套装在导向轴34之外,复位弹性件33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容置在复位轴32的内腔中并套在导向轴34之外,压缩弹簧的一端抵接复位轴32,另一端抵接在导向轴34的底端。
6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按压驱动机构30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其也可以采用其他类似圆柱笔上常见的按压驱动机构,这里不详细列举。
63.本实施例中,进水口14设于1个,出水口15设有3个,第一凸块1211、第二凸块311、第三凸块321和第四凸块251各设置6个,从而能够实现3个水路的切换实现三个功能的出水控制。
64.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3和图7,切换座20的外壁上围绕出水孔设有密封件40,或
者,切换腔13的内周壁围绕各个出水口15设有密封件40;通过密封件40使得出水孔与出水口15密封接通。本实施例具体是将密封件40固定在切换腔13的内周壁上,密封件40为密封垫,密封垫上设有3个与出水口15相对应的孔。
65.本实施例中,进水口14在切换腔13的周向上的尺寸与至少两个的出水口15在切换腔13的周向上的尺寸相同。
66.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进水口14处设有过滤网50,过滤网50与壳体10一体成型。当然,其他实施例中,过滤网50与壳体10也可以独立成型。进水口14还连接有进水管,各个出水口15还分别连接有出水管。
67.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切换动作进行简单描述:
68.如图2所示,此时未按压切换轴31伸出壳体10的部位(即按压驱动机构的驱动部),切换轴31上的第二凸块311位于轴套121的第一滑槽1212中,复位轴32的第三凸块321位于切换套的第二滑槽252之外,复位轴32的第二切换斜面与切换套25的第三切换斜面2511相对应配合。切换轴31与复位轴32相抵接。
69.当按压切换轴31伸出壳体10的部位时,切换轴31带动复位轴32克服复位弹性件33的弹性力而轴向向内运动,在复位轴32的第二切换斜面与切换套25的第三切换斜面2511的配合作用下,切换座20转动第一角度后,复位轴32的第三凸块321滑入切换套的第二滑槽252中,由于切换座20转动了第一角度,此时,切换轴31的第一切换斜面3111与切换套25的第四切换斜面253相对应,继续按压切换轴31,在切换轴31的第一切换斜面3111与切换套25的第四切换斜面253的配合作用下,切换座20往同一方向继续转动第二角度,第一角度加上第二角度即切换座20每次转动的预定角度,切换座20转动预定角度后,出水孔由一个出水口15切换至另一个出水口15。
70.当撤去施加在切换轴31的驱动力后,切换轴31和复位轴32在复位弹性件33的作用下复位,使得切换轴31的第二凸块311滑入第一滑槽1212,复位轴32的第三凸块321滑出第二滑槽252,复位轴32的第二复位斜面3211与轴套121的第一复位斜面12111相抵接配合,从而使得复位轴32转动复位至复位轴32的第二切换斜面3212与切换套25的第三切换斜面2511相对应的位置,也即恢复到图2所示的初始未按压位置,为下次切换做准备;
71.本实施例按压三次切换轴31后,第一通流孔21和第二通流孔22位置相对换,也即,假设初始状态时第一通流孔21对应进水口14作为切换座20的进水孔,第二通流孔22对应出水口15作为切换座20的出水孔,那么,按压三次切换轴31后,则变为第二通流孔22对应进水口14作为切换座20的进水孔,第一通流孔21对应出水口15作为切换座20的出水孔。
7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73.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
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