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灯臂以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0:37: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灯臂以及灯具。


背景技术:

2.台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灯具,为了取得合适的照明效果,需要调节台灯灯头高度。
3.台灯一般有多处旋转连接结构。例如,灯头和灯臂之间旋转连接。再例如,灯臂的长臂和短臂之间旋转连接。一般来说,灯头处旋转需要的扭力较小(例如2kgf.cm左右),使用摩擦原理的恒定扭力即可满足灯头的定位需求。
4.而在长臂和短臂的连接处,由于力臂较长的原因,会要更大的扭力(8kgf.cm以上)才能满足定位需求,且扭力会随着转动的角度发生变化。若仍然使用恒定扭力的转轴,会因为扭力太大,实际用户在调节台灯的时候体验效果差。
5.再者,台灯转轴若使用摩擦原理产生较大扭力,往往因为长期磨损,寿影响到台灯的使用寿命。若采用耐磨性较好的材料,比如使用耐磨的金属材料,就会增加产品设计复杂度及成本。
6.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灯臂以及灯具,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提供一种灯臂以及灯具,能利用借助较小的摩擦扭力实现灯头转动调节和任意位置定位,能解决现有灯具设计复杂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提高灯具调节的手感舒适度。
8.本技术提供一种灯臂,包括具有安装腔的下灯臂、位于所述下灯臂上方的上灯臂、以及用来转动连接所述下灯臂和所述上灯臂的转动组件;其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
9.固定件,设在所述安装腔内的上部区域且具有收容腔;
10.转动件,以能围绕一中心轴线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上灯臂连接,以带动所述上灯臂相对所述下灯臂转动;
11.第一弹性件,耦接在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间,能够依据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固定件的转动对所述转动件提供回复力;
12.摩擦阻尼结构,设在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间,用来为所述转动件的转动提供阻力。
1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
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具有用于围设所述收容腔的相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15.所述转动件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个端壁,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贴靠两个所述端壁的外侧以形成所述摩擦阻尼结构。
1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均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的相对两侧;
17.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内侧壁上分别有向内侧凸起的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与所述转动件形状配合,以用来限定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角度范围。
18.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上形成有一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的下方。
1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截面上观察,所述第一止挡部的水平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止挡部的水平宽度。
2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从竖直方向上观察,所述第一侧壁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竖直高度,并且所述第一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止挡部上方。
2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止挡部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二止挡部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三侧壁的长度。
2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上端形成有一框体,所述框体由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壁向外侧延伸、且与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壁垂直,所述框体卡接在所述下灯臂上。
2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框体的下方,并且,从上往下观察,所述安装部被所述框体遮挡。
2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固定件和所述转动件以使该两者转动连接;
25.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转动件内、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弹性件有一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抵靠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转动件上。
2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为一开口朝下的u型腔体,所述转动件上方设有用来连接上灯臂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设过线孔。
27.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件的安装板、以及位于所述安装板下方的限位部;
28.其中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经由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限位部内。
2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转动件的过线孔相对应的第二开口;
30.所述下灯臂中设有连接线缆,所述连接线缆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过线孔进入所述上灯臂。
3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固定件、所述转动件、和所述下灯臂三者中至少一者上,用来使所述固定件和所述转动件相互压靠。
3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碗形弹片。
3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安装板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
34.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固定件外侧并被所述转轴压靠在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壁,以将所述固定件压向所述转动件。
35.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灯具,所述灯具包括如本技术所述灯臂。
3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具包括一灯座,所述灯座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底座和上盖;
37.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连接并构成一用于收容电源模组的电源腔;
38.所述上盖具有一向上突延伸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上设有一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能暴露出所述电源模组的第一连接端子;
39.所述下灯臂套设在所述凸起部外并固定于所述上盖。
4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盖还设有向下凹入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环绕所述凸起部外围而设置,所述上灯臂的下部插接于所述凹陷部内。
41.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座还包括配重块和端盖;
42.其中所述配重块位于所述电源腔内并连接至所述底座;
43.所述电源模组设置在所述配重块上并连接至所述上盖;
44.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凸起部并被所述下灯臂限位,所述端盖的第二连接端子通过所述连接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灯臂以及灯具,通过在转动件和固定件之间布置第一弹性件,能在灯头的调整过程中利用较小的摩擦扭力实现对灯头的任意位置定位,能解决现有灯具设计复杂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提高灯具调节的手感舒适度。
附图说明
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其中:
4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示意图。
48.图2为图1中灯具的爆炸示意图。
4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座的爆炸图一。
5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灯座的爆炸图二。
51.图5为图2中灯座的剖面图一。
5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臂的爆炸图一。
5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臂的爆炸图二。
5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臂的剖面图一。
5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臂的剖面图二。
5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灯臂的剖面图三。
5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灯臂的示意图。
58.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示意图。
59.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件的示意图一。
60.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件的示意图二。
61.上述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62.100-灯具;10-灯座;20-下灯臂;30-转动组件;40-上灯臂;50-灯头;60-连接线缆;11-底座;12-上盖;13-配重块;14-电源模组;15-端盖;121-凸起部;101-电源腔101;122-凹
陷部;123-端子开口;141-第一连接端子;151-第二连接端子;21-安装板;22-限位部;201-安装腔;211-第一开口;212-第二开口;213-安装孔;31-固定件;310-;311-第一侧壁;312-第二侧壁;313-第三侧壁;314-第四侧壁;315-第一止挡部;316-第二止挡部;317-框体;318-安装部;3101-缺口;3102-阻尼部;3103-第一轴孔;32-转动件;321-主体;3211-弧形导向部;3212-竖直限位部;322-端壁;323-连接槽;324-元件收容部;325-过线孔;3231-第一连接孔;3221-第二轴孔;33-第一弹性件;331-第一端;332-第二端;34-转轴;341-螺母;35-第二弹性件;36-垫片;41-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5.如图1至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100,所述灯具包括灯座10、本技术所述灯臂以及灯头50,其中所述灯臂包括下灯臂20、转动组件30和上灯臂40,所述下灯臂20的底部安装在所述灯座10上,所述上灯臂40通过所述转动组件30安装在所述下灯臂20的顶部,所述灯头50安装在所述上灯臂40的远离所述下灯臂20的一端,所述灯头50能在所述上灯臂40的带动下转动。
66.请参考图3、图4和图5,所述灯座10包括底座11、上盖12、配重块13、电源模块14和端盖15。
67.请参考图5,所述上盖12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方,并与所述底座11连接并构成有一电源腔101,所述电源腔101能用于收容电源模组14或者其它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12和底座11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扣连接或者螺钉连接。
68.请参考图4,所述上盖12形成有凸起部121、环绕在所述凸起部121外围的凹陷部122以及开设在所述凸起部121上的连接端口123。
69.其中所述凸起部121由所述上盖12向上突出形成,所述凹陷部122由所述上盖12向下凹陷构成,所述连接端口123贯穿所述上盖12用于所述端盖15和所述电源模组14的电性连接。
70.通过增加所述凸起部121既可以增加电源腔101的内部空间,方便放置配重块13,也可以在下灯臂20的安装过程中起到限位作用,增加下灯臂20安装的稳定性。
71.请一并参考图4和图5,所述配重块13布置在所述电源腔101内。所述电源模块14设置在所述配重块13上并固定在所述上盖12上,所述电源模块14的第一连接端子141可以由所述连接端口123暴露出来。
72.请进一步参考图5,所述端盖15设置在所述凸起部121上,并被所述下灯臂20限位保持在所述凸起部121上。请进一步结合图3和图5,组装后,所述端盖15底部的第二连接端
子151可以经由所述连接端口123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41电性连接。
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41为type c母头,可以借助螺钉将其固定在上盖12上。所述第二端子151为type c公头,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固定在端盖15上。
74.请一并参考图3、图4和图5,所述灯具还包括连接线缆60,所述连接线缆60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端子151,另一端经在所述灯臂内延伸并被引导至所述灯头50,以驱动灯头50中的光源模块发光。其中所述连接线缆60在所述灯臂内的延伸的具体实现方式,将在下文中进行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75.请参考图3、图4和图11,所述下灯座20固定设置在所述灯座10上方,所述下灯座20内形成有安装腔201,所述安装腔201的上下两端开口。
76.请参考图5,所述安装腔201能通过其下端开口套接在所述灯座10的凸起部121外围。如此,设置能增加下灯臂20和灯座10的连接稳固性,也可以对下灯臂20进行限位。
77.请参考图5,所述下灯座20的下边缘插接在所述凹陷部122中。同时,所述安装腔201的内侧壁的下部区域能将所述端盖15定位在所述凸起部121上,防止所述端盖15晃动。
78.请参考图5、图10和图11,所述安装腔201的上部区域设有一安装板21,所述安装板21用来承接并安装所述固定件31。
79.请进一步参考图4和图11,所述安装板21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11、第二开口212和多个安装孔213。其中所述第一开口211和所述第二开口212均贯穿所述安装板21,该两者分别用来布设所述第一弹性件33的第一端331和所述连接线缆60。
80.具体地,在所述安装板21的远离所述固定件31的底部形成有一条或者多条加强结构,以增加所述安装板21的强度。同时,在部分所述加强结构上开设有螺钉孔,该螺钉孔用于实现下灯臂20与灯座10的连接。
81.请参考图10,所述安装腔201内侧壁还形成有限位部22,所述限位部22位于所述安装板21的远离所述固定件31的一侧,所述限位部22用来对所述第一弹性件33的第一端331进行限位,以防止所述第一端331水平方向上窜动。
8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22以限位侧槽的形式实现。具体实施时,所述限位侧槽可以由形成在所述安装腔201内侧壁上两个侧筋构成。为了提高所述下灯臂20的强度,在所述限位侧槽内设有一条或多条加强筋。
83.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转动组件30包括固定件31、转动件32和第一弹性件33。
84.如图6、图7和图12所示,所述固定件31整体为一中空的、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套筒状构件。所述固定件31内限定有上下两端开口的收容腔310和用于围设所述收容腔310的多个侧壁。多个侧壁包括相第一侧壁311、第二侧壁312、第三侧壁313和第四侧壁314。
85.在所述第一侧壁311的内侧和所述第三侧壁313的内侧分别形成有一第一止挡部315和第二止挡部316。
86.请参考图8和图9,组装完成后,所述第一止挡部315和所述第二止挡部316位于所述转动件32的相对两侧,从而能在所述转动件32的两个转动方向上对所述转动件32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32的转动角度范围a为0度-60度。
87.在该转动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弹性件33的扭力变化趋势与所述灯头50自重的扭力变化趋势大致一致,该两者的扭力差值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此时仅需要较小摩擦扭力,就能实现上灯臂40的任意位置的定位,从而显著提升体验手感。
88.请参考图8和图9,所述第一止挡部315和所述第二止挡部316分别由所述第一侧壁311和所述第三侧壁313向内延伸弯折构成。
89.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挡部315能限位所述转动件32,以将上灯臂40保持在竖直位置上。
90.具体地,所述第一止挡部315的所述第二止挡部316均为空心结构,在所述空心结构内设置有多条水平延伸的加强肋。如此,则能在减轻固定件31的重量的同时,提高其强度。
91.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311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侧壁313的延伸长度,并且所述第一止挡部315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止挡部316的高度。
92.优选地,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止挡部315延伸长度与所述第一侧壁311的延伸的长度相同。相应地,所述第二止挡部316与所述第一侧壁311的延伸长度相同。如此,在组装完成后,两个所述止挡部315,316被暴露出来后,外观上更整齐,也更美观。
93.请参考图8、图9和图10,从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截面上观察,所述第一止挡部315的水平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止挡部316的水平宽度。如此,能兼顾固定件31变形能力和强度两方面的需求。
94.请参考图7、图8和图9,所述第一侧壁311上还开设有缺口3101,所述缺口3101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315的下方。优选地,在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缺口3101的延伸长度与所述第一侧壁311的延伸的长度大致相同。
95.如此设计,能在保证所述固定件31整体强度的同时,提高所述固定件31的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的可变形程度,使得所述第二侧壁312和第四侧壁314能容易贴靠挤压所述转动件32的轴向两个端壁322上。
96.请参考图10和图13,所述第二侧壁312和所述第四侧壁314两者的相向侧(或者说内侧)分别形成有阻尼部3102,该阻尼部3102可供所述转动件32的轴向两端壁322的贴靠安装。
97.请参考图13,所述第二侧壁312和所述第四侧壁314上分别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轴孔3103,所述第一轴孔3103用于所述转动件32的转动安装。
98.请参考图12,在所述固定件31上端形成有框体317。所述框体317由所述固定件31的外侧壁朝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框体317垂直于所述固定件31的外侧壁。
99.请参考图8至图10,所述框体317卡合在所述下灯臂20上。如此布置,所述框体317能封闭所述固定件31和下灯臂20之间的间隙,提高密封性和美观性。同时,所述框体317能被下灯臂20支撑,提高固定件31的稳定性。
100.请继续参考图8至图1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灯臂20的内侧壁的顶端处设有阶梯槽,该阶梯槽环绕所述安装腔201内壁面设置。当所述固定件31插入所述下灯臂20的收容腔310后,所述框体317的外周缘紧贴在所述下灯臂20的内侧壁上,所述框体317的下部承载在所述阶梯槽上,所述框体317上表面和所述下灯臂20的上端面齐平。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317可以覆盖在所述下灯臂20的上端面。
101.请参考图12,所述固定件31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安装部318,其中每一所述安装部318位于所述框体317的下方并被所述框体317遮挡。也就是说,从上往下看时,所述安装部318不会暴露出来。
10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安装部318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侧壁相交位置,并沿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延伸。
103.请参考图12,所述安装部318内限定有朝向所述安装板21开放的螺钉孔,且所述螺钉孔对应所述安装板21的安装孔213。具体实施时,所述下灯臂20和所述固定件31可以通过穿设在螺钉孔和所述安装孔213的自攻螺钉实现连接。
104.如图8至图10所示,所述转动件32设置在所述固定件31的收容腔310内,以能围绕中心轴线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312和所述第四侧壁314上。
105.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转动件32具体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315和第二止挡部316之间,并与该两者形状配合,从而能围绕所述转轴34的中心轴线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枢转。
106.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转动件32整体为开口向下的u型腔体,所述转动件32具有主体321和分别位于所述主体321的轴向两端的两个端壁322。
107.为了实现转动限位,所述主体321包括弧形导向部3211、以及两个竖直限位部32 12,两个所述竖直12分别位于所述弧形导向部3211的相对两侧,并能分别与第一止挡部315和第二止挡部316形状配合,以实现限制转动的目的。
108.如图13和图14所示,两个所述端壁322贴靠在所述固定件31内的阻尼部3102上,从而所述端壁322和所述阻尼部3102之间能形成摩擦阻尼结构。
109.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接触面积,所述端壁322为平面。进一步地,所述端壁322的平面形状为圆形。
110.如图14所示,所述主体321的上端设有连接槽323,所述连接槽323用于所述上灯臂40的安装。具体地,所述连接槽323设置在所述弧形导向部3211的上端。
111.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连接槽323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231。在具体装配时,所述上灯臂40的下端边缘能插接于所述连接槽323内,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3231进行固定。
112.在所述连接槽323的内底面形成有过线孔325,所述过线孔325与所述转动件32的内腔相连通,用于布设灯具100的连接线缆60。
113.优选地,所述过线孔325在所述安装板21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二开口212内,由所述端盖15引出的连接线缆60能经由所述第二开口212、所述过线孔325进入所述上灯臂40内。
114.请参考图13,所述主体321的内部空间限定有元件收容部324,其中所述元件收容部324的下方形成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211相对应。
115.请参考图13,在所述主体321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多个加强侧筋,多个所述加强侧筋分布在所述转轴件32的相对两侧,用于加强所述转动件32的强度。
116.请参考图6、图7和图10,所述转动组件30还包括转轴34。沿所述中心轴线,所述转轴34的头部贴靠在所述固定件31的第四侧壁314上,所述转轴34尾部穿过所述固定件31的轴孔3103和所述转动件32的轴孔3221借助一螺母341固定被紧固在第二侧壁312的外侧,以实现所述固定件31和所述转动件32。
117.请参考图8和图9,所述第一弹性件33位于所述转动件32的元件收容腔324内并套接在所述转轴34上。所述第一弹性件33具有第一端331和第二端332,其中所述第一端331由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311穿过并抵靠在所述限位部22上,所述第二端332则抵靠在
所述转动件32的内侧壁上。
118.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33为一扭簧。
119.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转动件32的侧壁上开设缺口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端331能够直接地贴靠在所述固定件31的内壁上。
120.如此,当所述转动件32相对所述固定件31转动时,则所述第一弹性件33会产生可变的扭力,该扭力能用来平衡掉灯头重力,从而能对灯头50重力扭力进行平衡,从而可以显著提升体验手感。
121.请参考图6和图7,所述转动组件3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5。所述第二弹性件35位于所述固定件31的外侧并被所述转轴34压靠在所述固定件3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弹性件35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对所述固定件31提供的一复位力,该复位力驱动固定件31压向所述转动件32,以确保所述转动件32和所述固定件31的之间的摩擦阻尼结构的形成。
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35被设置在所述转轴34的头部和所述第四侧壁314之间。
1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35以碗形弹片的形式实现。所述碗形弹片套设在所述转轴34上。
124.请继续参考图6和图7,所述转动组件30还包括垫片36。所述垫片36套设在所述转轴34上、且位于所述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弹性件35之间,以保护所述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弹性件35。
125.如图2所示,所述上灯臂40位于所述灯臂20上方,并安装在所述转动件32上。
126.所述上灯臂40内形成有第二连接部41,所述第二连接部41具有向下开放的第二连接孔,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41的自攻螺钉实现所述上灯臂40和所述转动件32的连接。
127.本技术的灯臂以及灯具100,通过在转动件32和固定件31之间布置第一弹性件33,能在灯头的调整过程中利用较小的摩擦扭力实现对灯头的任意位置定位,能解决现有灯具设计复杂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提高灯具调节的手感舒适度。
128.本技术通过以下非限定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129.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技术的说明的。对本技术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130.本文中所描述的不同实施方案的零部件可经组合以形成上文未具体陈述的其它实施例。零部件可不考虑在本文中所描述的结构内而不会不利地影响其操作。此外,各种单独零部件可被组合成一或多个个别零部件以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
131.此外,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